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65270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1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设计].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1)掌握古代中国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即官营手工业和民间手工业,理解它们的基本特征。(2)掌握古代中国冶金、制瓷和丝织方面主要的生产技术,从中概括、归纳出我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基本特征。(3)理解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2、过程与方法:(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指导学生欣赏一些精湛的手工业艺术品,并注意归纳鉴赏方法,提高学生探究古代手工业的兴趣。(2)运用历史材料引导学生归纳古代手工业产品的基本特征,抓重点内容进行精讲,注意详略得当,剖析与讲解

2、相结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我国古代手工业成就是劳动人民勤劳和智慧的结晶,培养民族自豪感;(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3)通过本节课教学,使学生充分地感受到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与才智,认识到古代许多手工业品具有极高艺术价值,从而增强爱护文物、保护文物的意识。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古代手工业的重要成就;官营手工业产品精美,品种繁多,享誉世界;民营手工业艰难发展,后来居上;家庭手工业是中国古代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难点: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教材分析:本课教材主要用三个子目向学生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进步的历程、特点及其突出成就: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中国古代

3、手工业享誉世界。教材一方面系统介绍了官营手工业发展的辉煌历程和民营手工业发展的艰难历程;另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古代手工业对世界的影响:由于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不断进步,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很早就远销亚、非、欧许多国家,中国为世界文明的发展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由于古代手工业品保留的实物以及相关文字和影视材料较多,建议在教学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组织学生赴当地博物馆参观考察,并适当地补充各种媒介的资料,增强学生对中国古代手工业成就的感性了解,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以及爱护中华民族优秀遗产的意识。教学过程及要点:导入新课师:同学们,最近报上刊载这样一则消息:一尊很可能会创造中国

4、瓷器全球最高价的元代青花“鬼谷下山”圆罐,昨天在多位保安的看护下,在北京国际俱乐部饭店亮相,拍卖公司将于 7 月在英国拍卖此青花罐。目前专家估计此罐的成交价可达 1000 万美元以上。据了解,目前中国瓷器最高价是 580 万美元,是 2003 年 9 月在纽约拍卖的一尊元代青花罐创造的。这则消息表明,我国古代许多瓷器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是世界古玩市场上一枝奇葩。中国古代瓷器为什么会受到世人如此青睐呢?生 1:中国瓷器自古以来就闻名于世。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就与瓷器有关,英语中的“China”,就包含有瓷器的意思。自丝绸之路开通以来,中国瓷器就畅销于世界各地。尤其是在欧洲,上层社会的贵族已把收藏中

5、国优质瓷器作为炫耀财富的象征。所以古往今来,我国古代瓷器在世界收藏品中具有极高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的地位。生 2:中国是瓷器大国,烧制瓷器历史悠久,技术高超,做工考究。许多瓷器具有鲜明的特色和独特的魅力,它们有的稳健庄重,有的柔美玲珑,有的典雅富丽,有的如冰似玉,有的翠绿晶润,是不可多得的艺术品。我国古代瓷器同丝绸、印章、武术、水墨画、京剧和中草药等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极高的欣赏价值。师:经大家这么一说,看来我国古代瓷器是物有所值了。也不知这些价值连城的瓷器是怎样烧制出来的?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 2 课古代手工业的进步。一、素称发达的官营手工业:1、官营手工业的发展:(1)“官营”概念:指

6、依靠国家权力,官府 垄断经营。由于中国古代社会中央集权,政府权力强大,可以为满足政府需求,征调优 秀工匠,使用上等材料,生产不计成本,所以才能在冶金、制瓷、丝织等取得诸多成就,并一直在世界上保持领先地位。(2)发展历程:商周时期:官府垄断,形成官营手工业一统天下的局面。春秋战国时期:继续发展。西汉武帝后:煮盐、冶铁、铸钱等行业都收归官办。(3)发达的原因:国家权力的支持2、重要成就:(1)高超的冶金技术原始社会晚期:掌握冶铜技术商周:青铜铸造进入繁荣;其中,西周时已有铁器;春秋时,铁农具推广,并制造钢剑代表作: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三星堆青铜礼器、越王勾践青铜剑等【备课资料 1】司母戊鼎司母戊鼎

7、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 16 世纪至公元前 11 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 年 3 月 19 日在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一家的农地中出土,初 为乡 人私自挖掘,出土后因 过大过重不易搬迁,私掘者又将其重新掩埋。 1946 年 6 月重新出土。新中国成立后,于 1959 年入藏 中国国家博物馆。因其腹部著有 “司母戊”三字而得名,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 133 厘米 、口 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重 832.84 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中国目前已 发现 的最重的青铜器。该鼎是

8、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 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司母戊鼎立耳、方腹、四足中空,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在细密的云雷纹之上,各部分主 纹饰各具形态。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 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 处, 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耳侧以鱼纹为饰。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经测定,司母戊鼎含铜 84.77%,锡 11.64%,铅 2.79%,其他 0.8%。据考证,司母戊鼎应 是商王室重器,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

9、期的代表作。【备课资料 2】精妙绝伦的四羊方尊四羊方尊,商朝晚期偏早 青铜器。属于礼器,祭祀用品。是中 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高 58.3 厘米,重近 34.5 公斤,1938 年出土于湖 南宁乡县黄村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 现藏于北京 中国国家博物馆。四羊方尊器身方形,方口,大沿,颈饰口沿外侈,每边边长为 52.4 厘米,其边长几乎接近器身 58.3 厘米的高度。长颈,高圈足。 颈部高耸,四边 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 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 肩部四角是四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 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 足上。尊腹即为羊的前胸,羊腿则 附于圈

10、足上,承担着尊体的重量。羊的前胸及颈 背部饰鳞纹,两侧饰有美丽的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方尊肩 饰高浮雕蛇身而有 爪的龙纹,尊四优质文档优质文档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 龙 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 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 间。全体饰有细雷纹。器四角和四面中心线合范处均设计成长棱脊,其作用是以此来掩盖合范 时可能产生的对合不正的纹饰。据考古学者分析四羊方尊是用两次分铸技术 铸造的,即先将羊角与龙头单个铸好,然后将其分 别配置在外范内,再进行整体浇铸。整个器物用 块范法浇铸 ,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 铸造水平。四羊方尊集 线雕、浮雕、 圆雕于一器,把平面纹饰与立体雕塑融会贯通、把器皿和动

11、物形状结合起来,恰到好 处 ,以异常高超的铸造工艺制成。在商代的青铜方尊中,此器形体的端庄典雅是无与伦比的。此尊造型简洁、 优美雄奇,寓动于静。被称为“ 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备课资料 3】越王勾践剑举世闻名的越王勾践青铜剑,1965 年 12 月出土于湖北省江陵望山的一号楚国贵族墓(距春秋时代楚国别都纪南城故址七公里)。考古工作者在墓主人身体的左手边,发现一柄装在黑色漆木箱鞘内的名贵青铜剑。青 铜剑与剑鞘吻合得十分紧密。拔剑出鞘,寒光耀目,而且毫无锈蚀, 刃薄锋利。试之以纸, 20 余层复印 纸一划而破。 剑 全 长为 55.6 厘米,其中剑身长 45.6 厘米,剑格宽 5 厘米。 剑身满

12、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 剑格正面和反面 还 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 柄 以丝绳缠缚,剑首向外形翻卷作圆箍,内铸有极其精 细的 11 道同心圆圈。 剑身一面有 铭文两行 8 字。后经郭沫若、于省吾、唐兰等著名学者的讨论,最后确认为 越王勾践之剑 。根据 1977 年 12 月上海复旦大学静电加速器实验室等有关专家进行的科学测定,越王勾践剑的主要的成份是青铜和锡,还含有少量的铅、 铁、 镍和硫等,剑身的黑色菱形花纹是经过硫化处理的,剑刃精磨技艺水平可同现在精密磨床生产的产品相媲美,充分显示了当 时越国铸剑 工匠的高超的技艺。两汉:高炉炼铁和炒钢技术;东汉杜诗发明水力鼓风冶铁工具

13、。【备课资料】两汉时冶铁技术的成就西汉冶铁技术有很大提高。 铁器铸 范已由战国时的单合范发展为双合范,燃料有木柴、原煤和煤饼等。尤其突出的是,西汉铁器已出现彻底柔化处理的黑心可锻铸铁,这一工艺比西欧国家早出现了两千年左右,并出 现了高碳钢、中碳钢和锻铁制成的兵器。特别 是河南巩县铁生沟村出土的一件 铁, 经化验,有十分良好的球状石墨,有明 显的石墨核心和放射性结构,与现行球墨铸铁国家标准一类 A 级石墨相当。当时的工匠们还发明了 焠火技术。 战国时期铁制兵器尚属罕见,大多数只限于楚地。到了西汉,不仅能够生产铁制的 长剑、长矛、环首大刀,而且生活器皿和杂用工具也广泛使用铁制,如灯、釜、炉、剪等都

14、已在西汉中期的文化遗址中发现, 这说明西汉铁器的使用已相当广泛。东汉初,南阳太守杜 诗发明水排(即水力鼓风炉),利用河水冲力转动机械,使鼓风皮囊张缩,不断 给高炉加氧,提高炉温,“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水排的发明,是冶 炼技术上的一大进 步。在欧洲,直到 12 世纪才开始应用类似的机械。铁器铸造方面,东汉时已熟 练掌握了层叠 铸造这一先进技术,即把若干泥范叠合起来,装配成套,一次就能 铸造几个或几十个铸件。与战国时期比较,叠 铸技术有重大改 进,由原来的双孔 浇铸,改为单孔一次浇铸。叠铸技术的改进, 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省了原料。冶铁 效率和铸造技术 的提高, 进一步促进了铁器的普

15、遍使用。考古发掘资料证明,东汉时期铁制用具已普遍应用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南北朝:灌钢法【备课资料】中国古代灌钢法冶炼技术灌钢法又叫团钢法,或生熟法,是中国早期炼钢技术一项最突出的成就。17 世纪以前,世界各国一般都是采取熟铁低温冶炼的办法,钢铁不能熔化,铁和渣不易分离,碳不能迅速渗入。中国 发明的灌钢法,成功解决这一难题,为世界冶炼技术的发展做出划时代贡献。春秋以前,中国的冶炼技术处于比较原始的阶段,当时使用的冶炼方法称为“块炼法”。当 时炼铁使用木炭作燃料,热量少,加上炉体小,鼓风设备差,因此炉温比较低,不能达到铁的熔炼温度,所以炼出的铁是海绵状的固体块,称为“块炼铁”。 块炼铁冶炼比较费

16、时,质地比较软,含杂质多,经过锻打成为可以使用的熟铁。钢铁 冶炼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到“块炼渗碳钢” 。出土文物表明,中国最迟在战国晚期已经掌握这种最初期的炼钢技术。人们在锻 打块炼铁和熟铁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反复加热,铁吸收木炭中的碳份,提高了含碳量,减少夹杂物后成为钢。这种钢组织紧密、碳分均匀,适用于制作兵器和刀具。进一步发展到“百炼钢”技术。人 们在打制器物的 时候,有意 识地增加折叠、 锻打次数,一块钢 往往需要烧烧打打、打打烧烧,重复很多次,甚至上百次,所以称之为百炼钢。百 炼钢碳分比较 多,组织更加细密,成份更加均匀,所以 钢的品质提高,主要用于制作宝刀、宝 剑。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在西汉

17、中晚期,中国出现新的炼钢技术“炒钢”, 这是在生铁冶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炼钢技术。大 约在春秋末期,中国就已经发明生铁冶铸技术,以后经过长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逐渐形成利用生铁为原料的炒钢技术。其基本方法是将生铁加热成半液体和液体状,然后加入铁矿粉,同时不断搅拌,利用铁矿粉和空气中的氧去掉生铁中的一部分碳,使生铁中的碳含量降低,去渣,直接获得钢,这就是炒钢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是炼钢技术的重大突破,使冶炼业能向社会提供大量廉价、 优质的熟铁或钢,满足生产和战争的需要。炒 钢 的出现促进百炼钢技术的发展,人 们以炒钢为原料,经过反复加热、折叠、锻打成质量很好的钢件。但是炒钢 和百炼钢技术还 存

18、在一定缺陷,如炒钢工艺复杂,不容易掌握;百炼钢费工费时。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首先 记载了灌 钢法,北朝魏、 齐间的綦毋怀文曾用 这种方法制成十分锋利的“宿铁刀”。綦毋怀文,姓綦毋,名怀文,是中国南北朝时期著名冶金家。他生活在公元 6 世纪北朝的东魏、北 齐间,具体生卒年代历史上缺乏记载,只知道他好“ 道术 ”,曾经 作过北齐的信州(今四川省奉节县一带)刺史。据史书记载,綦毋怀文的炼钢方法是:“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 就是说,选 用品位比较高的 铁矿石,冶炼出优质生铁,然后,把液态生铁浇注在熟铁上,经过几度熔炼,使铁渗碳成为钢。由于是让生铁和熟铁“宿” 在一起,所以 炼出的钢被成为“

19、宿铁”。灌钢法是中国古代炼钢技术上一个了不起的成就。同百炼法或炒炼法比较,其优点:(1)生铁作为 1 种渗碳剂,因熔化后温度高,加速向熟铁中渗碳的速度,缩短冶炼时间,提高生产率。(2)熟铁因为碳的渗入而成为钢,生铁由于脱碳也可以变成钢,增加了钢的产量。 (3)在高温下,液态生铁中的碳、硅、锰等与熟铁中的氧化物夹杂发生反应,去除杂质,纯化金属组织,提高金属品质。(4) 灌钢 法操作简便,容易掌握。要想得到不同含碳量的钢,只要把生铁和熟铁按一定比例配合好,加以熔炼,就可获得。【合作探究】举例说明商周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青铜器的不同特点:商周:器物造型庄重雄奇,纹饰细腻优 美,工 艺精湛,有的体型巨大

20、如:司母戊鼎春秋战国秦汉时期:造型灵巧轻便, 纹饰趋于简单,精美 华丽 ,如西汉博山炉(2)享誉世界的制瓷业1)中国是瓷器的故乡:china 一词英文中意为“瓷”,后来西方干脆将瓷器的故乡称为 China,也就是“中国”的英文名字,可见中国瓷器在世界享有盛誉。【备课资料】为什么中国被称为“China”?中国的瓷器以历史悠久、造型 优美、质地精良、装饰俏丽新颖而享誉海内外。瓷器与中国的联系是那样的紧密,以至英文 CHINA 一词,就有“中国”和“ 瓷器” 的双重意义。汉代著名的“丝绸 之路” 沟通了中外文化 间的交流,中国逐 渐被誉为 “丝国”;进入中世纪后,伴随着中国瓷器的外销,中国又开始以“

21、瓷国” 享誉于世。从 8 世 纪末开始,中国陶瓷开始向外输出。 经晚唐五代到宋初,达到了一个高潮。明代中晚期至清初的 200 余年是中国瓷器外销的黄金时期。输出的瓷器主要是景德 镇青花瓷、彩瓷、广东石湾瓷、福建德化白瓷和青花瓷、安溪青花瓷等。进入十七世纪,西欧皇室和 宫廷开始 兴起收藏中国瓷器之风。 现藏德国卡 赛尔(Keisel)郎德博物馆的一件青瓷碗,上有卡泽伦博格伯爵(14351455)的纹章图案,是现存欧洲最早有年代 标识的明代瓷器,几百年来一直是黑森家族的 传家宝。葡萄牙开辟新航路之后,瓷器也成欧洲社会最珍贵的礼物。瓦斯伽、达 伽马、阿尔曼达都曾以瓷器博取葡王曼纽埃尔一世的欢心。现

22、存里斯本科特斯陈列馆(JoseCortes)中印有曼纽埃尔一世(14691521)纹章的青花执壶,是中国最早为西欧特殊订货制造的外销瓷。正德、嘉靖年间,这类订货大多经葡萄牙贩往欧洲。 1604 年荷兰人洗劫了装载瓷器返回欧洲的葡萄牙大帆船圣卡特林号(SantaCaterina ),将 这 批中国瓷器取名 Kraaksporeleint,运往阿姆斯特丹拍卖,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也参与购买,于是中国陶瓷的影响在欧洲不 胫而走。 发端于十七世纪末,延续至十八世 纪末叶的欧洲罗科科(Rococo) 艺术风格,以生动、优美、 轻倩、自然为特色,其倡导的艺术作风与中国艺术风格中的精致、柔和 纤巧和

23、幽雅殊途同归。 罗科科 风格盛行于法国,法国人对中国的茶叶、丝绸、瓷器尤为偏爱。那时法国正是欧洲文 艺、美术、戏剧、礼节、服 饰、装潢仿效的中心,所以具有“中国风格”的物品流传整个欧洲社会。 瓷器初入欧洲,法国人用当时社会流行的小 说牧羊女爱丝坦莱中的男主人公赛拉同(Celadon)来称呼青瓷。法王路易十四命令首相马扎兰创办中国公司,到广东订造标有法国甲胄纹章的瓷器,凡尔赛宫内列有专室收藏中国陶瓷;而十七世纪的英国人直接用“ 中国货” (Chinaware)指称来自中国的瓷器。英国女王玛丽二世也醉心华瓷,在 宫内专门设置许多玻璃橱以陈列各式瓷器。于是英国社会以华 瓷装饰和日用的风气便流行起来,

24、瓷器渐成客厅和内室必不可少的陈设。 China 一词也随着中国瓷器在英国及欧洲大陆的广泛传播,转而成为瓷器的代名词,使得“中国”与“ 瓷器”成为密不可分的双关语。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另据英汉词海 The English-Chinese Word-Ocean Dictionary(王同亿主编译,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7 年)China 词条介绍,China 做 为瓷器的涵义,是源于波斯语 chini(中国的或中国人),由于受到 China 表示中国这种表示法的影响,产生了元音音变,由 chini 变为 china,成 为瓷器的专有名词。 至于这种变化最终在何时最后确定下来尚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

25、,正是基于中国古代陶瓷的辉煌成就,以及由此而引发的陶瓷传播之路,使得 这种独具中国特色的物品被世界人民所喜爱,将中国与瓷器永 远地结合在了一起。2)重要成就:商朝:已烧制出原始瓷器【备课资料】陶器与瓷器的区别陶器的发明并不是某一个国家或某一地区的先民的专门发明,它为人类所共有。只要具 备了足够的条件,任何一个农业部落、人群都有可能制作出陶器。而瓷器则不同,它是我国独特的创造发明。 一般认为,瓷器至少应具备三个条件:瓷器只能用瓷土即高岭土作胎;胎的表面必须施用玻璃质釉;瓷器烧成温度至少要在摄氏 1200 度左右。烧成的器皿质地坚硬,敲 击能发出金石声。我国古代制瓷业源于新石器 时代出现的陶器。

26、尔后通过 海路和陆路大量输出到海外,才使制瓷技术在世界范围得到遍及。因此,瓷器是我国对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之一。陶器和瓷器的主要区别表现在:陶器的胎料是普通的粘土,瓷器的胎料 则是瓷土,即高岭土(因最早 发现于江西景德镇东乡高岭村而行名);陶胎含铁量一般在 3%以上,瓷胎含铁量一般在 3%以下;陶器的烧成温度一般在 900左右,瓷器则需要 1300的高温才能烧成; 陶器多不施釉或施低温釉,瓷器则多施釉;陶器胎质粗疏,断面吸水率高,敲击时声音低闷。瓷器 经过高温焙 烧,胎 质坚固致密,断面基本不吸水,敲 击时会 发出铿锵的金属声响。东汉:烧出成熟的青瓷;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备课资料】青瓷与白瓷

27、的区别成熟的青瓷,早在东汉时期就已出 现,三国、两晋、南北朝 时期更为 青瓷独盛之时。至隋、唐、五代时期,越窑青瓷在全国范围内形成独立系统。而白瓷的成熟大 约晚青瓷 400 年,它 历经隋、唐、五代,方形成自身的体系。特别是当邢窑白瓷以其“ 类银类雪” 的釉色 扬 名天下后,才最终打破青瓷一统天下的局面,形成所谓“南青北白”的格局。青瓷与白瓷两者之间的特征区别,表现为前者胎色较重,釉呈青色碧绿无瑕;后者胎色较淡,釉色洁白匀净。然而为什么中国瓷器最早出现的是青瓷而不是白瓷呢?这主要是古代制瓷原料及工艺所决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要烧出纯然一色的白瓷,就必须掌握一定的除 铁技术(上等白瓷的胎和釉中

28、的含铁量必须控制在1%以下) ,而在古代 烧造瓷器因条件所限,只能就地取材,利用当地含铁量在 1 至 3左右的瓷土,就首先烧成了美丽的青色或青绿色的青瓷。青瓷早于白瓷出现,也与历史变迁、社会习俗的潜移默化密切关联。例如江南地区山青水秀的自然景色,形成人 们尚青的审美情趣。而长 期生活在白雪皑皑 的自然环境下,北方各族人民多追求一种以白色为美的旨趣。这也许是为什么中国早期白瓷出现在北方,而不是出现在窑 业历史悠久、制瓷 业颇为发达的南方的原因之一。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体系;代表瓷器有唐三彩、秘色瓷等。【备课资料 1】南青北白唐代的国势强盛,文化 发达,是我国瓷业发展的重要阶段,各地出现了一

29、些比较成熟的瓷窑。这一时期青瓷在原有基础上,得到了进一步 发展。北方的河北邢窑与南方的浙江越窑的青瓷,同时著称于世。有 “南青”、“北白” 之说。代表青瓷发展成就的是南方的越窑青瓷,代表白瓷发展成就的是北方的邢窑白瓷。 青瓷较早,白瓷是在青瓷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邢窑瓷器,质地坚硬,制作精致,洁白如雪。邢窑白瓷较之隋代白瓷又前进了一步,改变了以青瓷为主导的发展方向。在邢窑的白瓷影响下,北方又出现了另一个烧造白瓷的定窑。以邢窑为代表的白瓷与越窑为代表的青瓷,从此并 驾齐驱。唐代著名瓷窑以烧造白瓷为主。民窑则烧制黑釉、黄釉、褐釉、 酱釉等瓷器,都具有民间的鲜明特色。汉代的低温釉陶发展到唐代出现了著名

30、的“唐三彩” 。唐代墓葬中出土的三彩俑,不伦是形象的刻划, 还是釉色 点染,都体现出唐代陶塑艺术的高度水平。其人物形 态逼真,姿式 优美。马和骆驼的造型,也都恰到好处。【备课资料 2】唐代的秘色瓷越窑青瓷精品之一。所谓“秘色”,据宋人解释是:五代时吴越国钱氏 割据政权控制了越窑窑场,命令这些瓷窑专烧供奉用的瓷器,秘不示人庶民不得使用; 且釉药配方、制作工艺保密,故名。周辉清波杂志云:“越上秘色器,钱氏有国日,供奉 之物,不得臣下用,故曰秘色”。对 此, 赵麟候鲭录 、赵彦卫云麓漫钞、曾梃的高斋漫 录以及嘉泰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会稽志等书都提出异议,认为“秘色”唐代已有而非始于吴越钱氏。“秘色 ”一

31、名最早 见 于唐代诗人陆龟 蒙的秘色越器诗中, 诗云:“ 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好向中宵盛沆瀣,共嵇中散斗遗杯”。可见“秘色” 瓷最初是指唐代越窑青瓷中的精品,“ 秘色 ”似应指稀见的颜色,是当 时赞誉越窑瓷器釉色之美而演变成越窑釉色的专有名称。关于“ 秘色”究竟指何种颜色,以前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一九八七年四月陕西省考古工作者在扶风县法门寺塔唐代地宫,发掘出 16 件越窑青瓷器,在 记录法门寺皇室供奉器物的物 帐上,这批瓷器的确记载为“瓷秘色”,从而使人们进一步认识了“秘色瓷” 。这批“ 秘色瓷”除两件为青黄色外,其余釉面青碧,晶莹润泽,有如湖面一般清澈碧绿。法 门寺“秘色瓷” 的出

32、土,解决了陶瓷界长期以来议论不休的问题,同时有力地说明了“秘色瓷”晚唐时开始烧造,五代 时达到高峰。宋朝:制瓷技术大放异彩,瓷窑遍布全国各地,出现五大名窑。明清:种类丰富,有青花瓷、彩瓷、珐琅彩;著名瓷都景德镇。【备课资料】明代青花瓷中国陶瓷发展史上,宋代是百花争 艳,元代是一个 过渡,明代则形成了几乎是景德镇一花独放的局面。明代景德镇的瓷器,以青花为最主要的 产品。它代表了釉下彩发展的最高阶段。洪武官窑青花是承前启后的一代产品,继承了元青花传统,但工整有余,变化不多。 图案题材以程式化的花卉纹为主,布局趋于简单,扁菊纹、 缠枝纹或折枝 莲叶纹较为多见,龙纹出现五爪,五爪尖连成一个圆形,一般以

33、三爪、四爪为多。造型以盘、碗、罐为主。除玉壶巷瓶、玉壶春执壶及口径在 20 厘米左右的大碗 为釉底外,其余均为糙底。糙底的盘、碗之 类底部有红色护胎釉,且多数有明显刷纹。洪武青花瓷的图案以花卉纹为主,基本上和釉里红的花卉纹相同,特别多见扁菊纹,有的器物以缠枝扁菊为主题纹饰。从传世品及景德 镇窑址发现的标本看,洪武年间以碗类为主的民窑背花粗瓷底部无釉,且有尖 钉状凸起,仍保留了元代斜削足的特点。洪武官窑青花主要使用含铁量较低且淘炼欠精的国产青料,呈色多为灰蓝色。 铁结晶斑点不明显。洪武青花不同于典型的至正青花的背翠艳丽,世不同于典型永 乐、宣德青花的 浓艳色译而有自己的特点。明代永乐、宣德青花多

34、采用进口苏麻离青料烧制,色彩浓艳 的背花纹饰泛出点点 银黑色结晶斑。 这种青料比国 产青料铁的含量丰富,锰含量低。事实证明,青花料右不罩在釉下,烧出后 则为黑色,近似唐代时耀州窑白地黑色的作品;如果罩在釉下 烧制,成品则为灰蓝色。有人曾用其窑址材料做过模似试验,将青花料罩上青白釉复 烧,得到的是洪武青花 蓝色。(3)异彩纷呈的丝织业西方人对古代中国的认识,除了有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瓷器,还有薄如蝉翼的丝绸。1 世纪时古罗马博物学家普林尼曾说过:“(赛里斯)林中产丝,驰名宇内。丝生于树叶上,取出,湿之以水,理之成丝。后织成锦绣文绮,贩运到罗马。富豪贵族之妇女,裁成衣服,光辉夺目。”从普林

35、尼的这段话可以说明:我国古代丝织业生产水平高,技术好,生产的丝织品质量上乘,已成为古罗马贵妇的青花缠枝菊纹棱口盏托 明洪武 口径 19 厘米 估价人民币 2025万青花缠枝莲大罐 明洪武 高 483 厘米 估价人民币 180220 万,成交价 165 万优质文档优质文档首选之物。汉朝时有很多丝和丝织品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方。丝织业是中国传统的手工业,我国丝织品从汉代开始就通过丝绸之路运往西亚、非洲和欧洲。普林尼提到的“赛里斯”就是指中国。到了明清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1)悠久的历史: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缫丝织绸的国家根据考古发现,河南荥阳青台村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织物残片和浙江湖

36、州钱山漾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丝线、丝带及丝织物表明,约在四五千年前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已出现了丝绸的生产。(2)突出成就:商朝:已有织机,能织多种丝织品西周:生产斜纹提花织物西汉:长安的东西织室工人多;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陈宝光妻能织出精美绝伦的丝织品;提花技术相当成熟;丝路。【备课资料】马王堆出土的素纱单衣1972 年 3 月至 7 月,我国考古工作者 对湖南省长沙市东郊马王堆一号汉墓进行了科学发掘,出土了基本完整的 丝织物和服饰达一百余件。在 这批丝织物中,最抢眼的是“ 素纱襌衣”。马王堆一号汉墓的墓主是第一代軑侯利苍的妻子。她葬于汉文帝十二年(公元前 168 年)以后几年。作 为第一代軑侯

37、妻子随葬品的“素纱襌 衣” 是两千一百多年前的 丝织精品。它反映了西 汉 初期我国养蚕、缫丝、织造的高超水平。素纱襌衣,身 长 128 厘米,通袖 长 190 厘米,重量仅 49 克。领口和袖口有 较厚重的绛色缘边。如果除去 缘边,重量仅为半两多点。根据计 算, 这种衣料每平方米 仅重 12 至 13 克,真是薄如蝉翼, 轻若烟雾。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两件素纱襌衣。高级的纱料,并不以 纺织的空隙多 为好,而主要是以蚕 丝纤度匀细见长 。在纺织学上,衡量纤度有专用的计量单位,每 9千米长的纤维,重量为 1 克,其 纤 度称“ 一旦”。旦数越小,纤维越细、越好。现在生产高级丝织物乔其绢,其纤度为

38、14 旦,而素纱襌衣纤度竟然只有 10.5 至 11.3 旦。对此,有人质疑:人 类发明衣裳,原本是为保暖遮羞,素纱襌衣既不能保暖,又不能遮羞,到底是干什么用的,它怎么穿呢?素纱襌衣的命名是从材料品类和形制特点两个方面着眼的, “素纱”,是说制作衣裳的材料用的是没有染色的白纱;“襌衣”,是说 衣裳的形制是没有衬里的。礼记 玉藻:“襌为絅”。郑注:“絅,有衣裳而无里。”由此可见, 襌衣就是单衣。如果从功用方面命名,素纱襌衣也可以称 为“景衣”、“絅衣” 、“褧衣”。东汉经学大师郑玄注释仪礼士昏礼时说:“景与絅、褧 ,音相近,义正同。”从功用方面上看,马王堆汉墓出土的素纱襌衣是合乎景衣或褧衣要求的

39、。素纱襌衣是古代女子出嫁时套在婚礼服外面的罩衫。唐朝: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外来风格。宋朝:品种繁多,织锦吸收花鸟画中的写实风格。明清:丝织品(尤其是细密精致的缎)超过前代;出现苏州、杭州和南京著名丝织业中心。二、艰难经营的民间手工业:1、艰难经营的原因:(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影响;(2)官营手工业的压制;(3)重农抑商政策的限制。2、曲折发展的历程:(1)春秋战国:发展受鼓励。如商鞅变法鼓励生产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出现巨富的手工业者,如鲁人猗顿、邯郸郭纵、能工巧匠鲁班等。(2)秦汉:发展在官营手工业发展的同时,两汉时期的民营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其表现形式通常有三:一为独立的民营手工业者

40、所经营的手工业。这些城市中独立的手工业者大都拥有自己的手工作坊。二为大手工业主经营的手工业。大手工业主拥有大量奴隶或手工业劳动者,以经营采矿、冶炼和铸造器物等行业为主。三为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手工业。民营手工业主要分布在采矿、煮盐、纺织、造纸、造船等行业。优质文档优质文档(3)隋唐:恢复和发展唐朝朝廷赋税户调的布、帛、锦等大多出自农夫织妇之手。(4)元朝: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5)明中叶以后:纺织、制瓷、矿冶等行业中的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使用花楼机。【备课资料】花楼机花楼机是我国古代织造技术最高成就的代表。它用 线制花本代替竹制花本,贮存提花程序,织花纹开口不用综片,而是每组经线用

41、线综牵吊,每梭所需提起的 经线上的线综再另用衢线牵 引经丝开口。 织造时,由两人配合操作,一人坐在花楼之上(古时称挽花工),口唱手拉,按提花纹样逐一提综开口,另一人(古时称织花工)脚踏地综,投梭打 纬。这样,花纹的纬线循环可以大大增加,花样也可扩至很大,且更为丰富多彩。现在此技术后继乏人。【合作探究 1】结合古代手工业发展谈谈中国古代手工业有哪些特征?(1)手工业生产部门不断增加与劳动分工越来越细。(2)手工业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手工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与工场手工业出现。(4)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5)经济重心南移与手工业生产布局成相应变化。(6)古代手工业生

42、产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不仅供国内消费,而且 还远销亚 、非、欧许多国家,广受欢迎和赞誉。【合作探究 2】列表比较三种主要手工业经营形态的特征和地位:经营形态 管理方式 产品 流通方式官营手工业 政府直接经营、集 中、大作坊 武器军用品和官府贵族生活用品 不在市场流通民营手工业 民间私人自主经营 民间消费的产品 在市场流通家庭手工业 农户的副业 供自己消费和交纳赋税的产品 剩余部分出售3、资本主义的萌芽和缓慢发展(1)明朝中后期出现:原因:明朝商品经济的发展地区:江南的苏杭部门:除苏州的丝织业,在江南地区的棉布袜制造业、榨油业、矿冶业中也有类似资本主义萌芽的现象存在。特征:“机户出资,机工出力”

43、,这种雇佣与被雇佣的关系,是资本主义萌芽的基本特征(2)清朝缓慢发展:原因:封建制度的衰落(根本原因)【合作探究】清朝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的原因。提示:封建所有制的束缚。残酷的封建剥削使 农民赤贫如洗,无力购买手工业品,限制了手工业产品的销路。封建地租的剥削率很高,又驱使地主和商人把他们的钱财用于购买土地,影响资本主义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封建政府的压制。清政府 实行重 农抑商的政策,采取了 许多妨碍手工业生产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措施,主要的有:实 行闭关政策, 严格限制海外 贸易;在国内广设关卡,对商品征收重税;严格控制手工业的生产规模,如建立受官府控制的行会,制定行规限制雇工人数、 产品品

44、种、控制原料分配,限制产品销售的价格和地区范围等。发展的表现:具有资本主义萌芽的部门和地区增多。(参见教材 P10“学思之窗”)三、中国古代手工业享誉世界:(1)秦汉以后,我国蚕业丝织生产进入兴盛时期。优质文档优质文档西汉初期实行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桑的政策,促进丝织业的发展。汉代在考古出土中先后发现很多技巧高超、品种繁多、图案变化丰富的丝绸实物。如长沙马王堆汉墓的丝织品有二十余种色彩。丝绸之路沿线,有许多汉唐丝织品出土。唐代丝织业发展重心南移,丝织业生产分工更细,品种更多,花样新颖精美,技术更高。中国的丝织品受到亚、非、欧各国人民的喜爱。(2)瓷器与制瓷技术的西传及影响。瓷器这种工艺化学产品,在世界上以我国发明最早。早在唐朝,我国瓷器就通过丝绸之路和海上大量远销国外,此后历代都有瓷器销往国外。11 世纪,我国制瓷技术传到波斯,后来又传到阿拉伯、土耳其和埃及。1470 年又传播到意大利威尼斯,欧洲各地才开始生产瓷器。问题解答学思之窗明清资本主义萌芽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的趋势,这种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是什么?答案提示:“机户出资,机工出力”;雇佣关系。本课测评中国古代手工业的发展有哪些特征?试举例说明。答案提示:官营手工业发达。例:冶金业成就领先世界;民间手工业经营艰难。例:黄道婆在棉纺织业的贡献;享誉世界。例:“丝国”、“丝绸之路”、“瓷器大国”。学习延伸(答案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