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单元总结.doc

上传人:温*** 文档编号:865805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17MB
下载 相关 举报
4单元总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4单元总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4单元总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4单元总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4单元总结.doc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第 4 单元 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和封建经济的继续发展五代、辽、宋、夏、金、元综合测试第卷(选择题 共 50 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50 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北宋建立后,为巩固统治,统治者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中央集 权。据此回答 13 题:1(2009北京崇文)宋朝初年为加强中央集权对军事制度进行了改革,其内容包括( )把军权集中于皇帝手中 分散军权以便相互牵制 加强中央,削弱地方 派文官统率和指挥军队A BC D【解析】 北宋初年,为加强 中央集权而集中军权。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又将禁军的统领

2、权一分为三,都直接 对皇帝负责, 这样就把 军权集中到了皇帝手中。还设枢密院与军队的将帅互相牵制。各地方 军的精壮之士选入禁军 ,半数拱 卫京师,另一半驻守各地,旨在加强中央,削弱地方。因此 皆符合题意。而派文官是去各地做知州并非 统率和指挥军队。【答案】 B2下列机构或官职,在职能和权力上存在互相牵制或制约关系的是 ( )统兵将帅与枢密院 节度使与禁军大将 参知政事与三司使 知州与通判A BC D【解析】 既然是存在互相牵制或制约关系, 则二者的职权应该 属于同一领域。枢密院有调兵之权但不直接统领军队,而 统领军队的将领却无调 兵之权,二者相互 牵制,应选。宋朝初期,陆续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

3、使其徒有虚名,而且节度使与禁军将领的职权并无交叉,不选。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 权,三司使分割宰相的 财政 权,二者的职权不在同一领域,不选。在地方上,通判负责监 督知州,各州的公文必须由知州和通判联合署名才有效,应选。【答案】 B3唐朝时期,考生一旦考取,对主考官感恩戴德,双方容易结成宗派关系。为改变这一现象北宋王朝的举措是 ( )A实行糊名法B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C殿试成为定制D命题范围限于四书五经【解析】 北宋严格了科举考试的程序,殿 试成为定制, 录 取权由皇帝掌握,进士及第者成为“天子门生” 。【答案】 C面对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变法的主 张。据此回答 48 题

4、:4(2009石家庄一模)北宋中期,东京一带流传着 “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师无事有希文”(范君指范仲淹,希文是他的字 )的民谣,这是因为范仲淹 ( )A推行新政,获得了各界支持B重视理财,缓解了积贫局面C实行赋役合一,减轻了农民负担D整顿吏治,赢得了百姓赞誉【解析】 题目中的“范君”和“希文”指的是范仲淹。他之所以受到百姓的 赞誉是因为他主持了以整顿吏治为中心的“庆历新政” 。优质文档优质文档【答案】 D5北宋中期,城市市民从王安石变法法令中的市易法中直接得到的实惠是 ( )A城市市民可以买到价格比较合理的市场短缺商品B国家的收入有所增加C有利于城市大商人赚到更多的钱D有利于城市市民到手工工场里

5、做工【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历史事物作用的能力。市易法是王安石 变法的重要内容。属于中等题。本题的重点落在 对王安石变法内容的理解上。市易法是指政府在市场商品供过于求时予以收购,商品紧缺时 予以销售,以防止商人 盘剥,有利于增加政府收入。B 项不合题意,C 项错误 ,D 项与题目无关,三项均不正确。唯有 A 正确。【答案】 A6(2010 年北京市朝阳区高三期中考试 )王安石变法中涉及国家对民户管理的措施是( )青苗法 募役法 市易法 保甲法A BC D【答案】 C7(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下列对王安石变法中教育措施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废明经科,设进士科B考试内容为经义和时务策C重新

6、编纂太学教科书D使学校为变法培育人才【解析】 本题较易,主要考 查考生再认、再 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是逆向选择题。A 项叙述不正确,隋炀帝时,始设进士科。【答案】 A8(河北正定中学 2010 届高三第二次考试 )庆历新政和王安石变法都 ( )A以整顿吏治为要务B以理财整军为要务C受到了保守派官僚的反对D用人不当是导致其失败的重要原因【答案】 C1013 世纪,契丹、党项、女真等少数民族政权先后与两宋并立。据此回答 912 题:9(2009北京海淀区期中练习) 辽史中记载:“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 ”对辽统治者采取的这种“蕃汉分治”的政治制度评价正确的有 ( )“因俗而治”适应了经济文化发

7、展水平不同的地区有利于东北地区和北方地区的开发、发展和稳定促进了契丹社会的进步,有利于民族融合有利于对汉族先进经济、文化的保护A BC D【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考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归纳分析能力。结合辽的统治区域,回顾“蕃汉分治”制度的内容和作用,不 难得出 都正确。【答案】 A10(2009北京宣武 4 月)观察下图,结合所学知识,你可以得到的结论有 ( )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优质文档仿唐宋王朝建立礼仪制度 从游牧向农耕经济发展推动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 民族融合是历史的主流A BC D【解析】 本题为图片型材料选择题。第一幅 图片反映出西夏仿唐宋王朝建立礼 仪制度;第二幅图片反映了牛耕的使

8、用, 说明西夏从游牧向农耕经济 的发展;第三幅图片反映了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三幅图片的共同点是都反映了民族融合,因此 D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 D11 “山东、磊名等路(路:地方行政单位 )猛安谋克户之民,不亲稼穑,尽令汉人佃莳(佃种)取租而已。 ”此材料蕴含的信息正确的是 ( )契丹人进入了中原地区 开始采用封建剥削方式 客观上有利于民族融合 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A BC D【解析】 猛安谋克制是女真族的基本社会组织,因此 可排除。故本 题应选 B 项。【答案】 B12公元 12 世纪中期,除吐蕃和大理外,我国境内并立的政权还有 ( )A辽、北宋、西夏 B辽、北宋、西夏、金C南宋、辽、

9、金 D南宋、金、西夏【解析】 注意时间应是在北宋灭亡后。【答案】 D五代、辽、宋、夏、金、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的时期。据此回答 1315 题:13耶律阿保机、元昊、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贡献是( )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疆域B加快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边疆开发C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D加强了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解析】 宋元时期是我国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时期,题干中的少数民族首领采取各项措施来顺应这种历史发展潮流, 对我国历史发展最大的 贡献是 B 项,其余三项 A、C、D 从属于 B。【答案】 B14两宋时期,边疆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主要是由于

10、( )A建立了本民族政权B任用汉人为官C采用汉族的制度D大量中原人民迁到边疆地区【解析】 封建化主要是向农耕方式转变和建立各种制度。建立本民族政 权与封建化没有必然关系。B、C 、D 三项对 封建化都有一定的影响,但影响最大的是 C 项,即直接采用汉族的制度和生产方式。【答案】 C15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民族融合的又一次高潮,对这次民族融合高潮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两宋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之间的战争频繁,阻碍了民族融合B宋元时期,民族融合的最大成就是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回族C两宋在处理民族关系中,以议和方式来缓解民族冲突,促进了民族间的友好往来D宋元时期的民族融合过程,实质上是少数民族社会封建

11、化的过程【解析】 A 项错在“阻碍” 二字,应该是进一步“促进了”民族融合。【答案】 A元朝结束了民族政权长期并立的局面,中国再度走向统一。据此回答 1619 题:16元朝统治时,出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迁移。下列哪一项不是元朝时人口迁移的影响优质文档优质文档( )A促进了边疆开发B扩大了元朝的世界影响C促进了民族融合D形成了新的民族【解析】 应回忆元朝有哪几种人口迁移。 汉族人民迁到 边疆促进了边疆开发;边疆人民迁入中原和江南,促进了民族融合;波斯人和阿拉伯人迁入中国,形成了回族。因此,A、C、D 三项正确,选 B。【答案】 B17与汉唐相比,元朝的重要地位表现在 ( )建立统一的封建国家 统治时

12、间长久 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建立行省制度对辽阔疆域实行有效管辖A BC D【解析】 “相比”实际上是选择不同点。 与汉唐一样 ;元朝统治时间不如汉唐长,故不能说明元朝的重要地位。只有 正确,答案 为 C。【答案】 C18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这主要是指 ( )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 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A BC D【解析】 本题难度中等。元朝 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加 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巩固和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今天中国行政区划的基础。而第项“延续了秦汉的郡县制度”只是继承,不能

13、说是行省制度的影响。故选 B。【答案】 B19元朝时期,大陆与台湾之间的联系得到进一步加强,主要表现为 ( )A铁器和牛耕技术开始传入台湾B澎湖巡检司的设立C许多大陆农民逃避战乱迁居台湾D把台湾作为宣政院的直辖地【解析】 选项 A、C 在元朝之前已 经发生,宣政院 统领的是宗教事 务与西藏地区,故三项都不符合题意。元世祖时,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与琉球( 今台湾),大大密切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答案】 B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文化又一个发展高峰。据此回答 2025 题:20中国的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三大发明在 13 世纪左右传到欧洲。促进三大发明传到欧洲的主要原因有 ( )两宋政府实行鼓励外贸的

14、政策 蒙古军队的西征 西方传教士的来华 欧洲资本主义兴起后对科学技术的需求A BC D【解析】 解答本题时,要注意 题目中的时间限制词“13 世纪左右” 。西方 传教士来华是在 16 世纪后期,故可排除 ,欧洲 资本主义兴起于 14、15 世纪,可排除,只有符合题意。【答案】 C21卢沟桥闻名中外,是因为 ( )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它是现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 坚固实用,美丽壮观 由少数民族建造 建于金代A BC D【解析】 不符合史实(现 存世界上最古老的石拱桥是建于隋朝的赵州桥) ,不是闻名中外的原因,只有正确,选 D。【答案】 D22 “天理”或“理”这个概念古已有之,但在两宋时期“天理”被

15、赋予新的内涵,此时“天理”即 ( )A因果报应 B仁政C三纲五常 D君权神授【解析】 因果报应是佛教的基本观点,仁政是孟子提出的观点,董仲舒新儒学的核心就是“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 。【答案】 C23两宋词坛的风格虽有豪放与婉约之分,但李清照、辛弃疾等人的许多词作中均流露出较为浓厚的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所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A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B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C政治黑暗,导致民不聊生D国家分裂,民族政权并立【解析】 李清照生活在两宋之交,她的词风格委婉,是婉约派的代表。南宋词人辛弃疾继承和发展了苏轼的豪放词风,在思想和 艺术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他的作品经常流露出对祖国山河

16、分裂的悲痛之情,散发着浓厚的时代气息。两宋时,我国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作者的作品中就充满着这种忧患意识。【答案】 D24下述北宋时期的文化现象,与当时城市繁荣和市民文化需求直接有关的是( )“词”在当时广为流行 出现新的文学形式“话本” 出现表现人民生活的“风俗画” 私人讲学的“书院”兴起A BC D【解析】 由都是城市繁荣和市民文化需要的结果而确定 A 项为正确答案。【答案】 A25(2009太原市高三年级质量检测) 与隋唐时期文化相比,宋元文化的最主要的特点是( )A使中国古代文化达到高度繁荣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C促进了欧洲文明的进步D传统科学技术开始衰落【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再认再

17、现历史时代特征的能力。A、B 两项是隋唐和宋元文化的相同点。D 项是明清文化的特征。宋元 时期三大发明的成熟并传入西方,深刻影响了欧洲文明的进步。【答案】 C第卷(非选择题 共 50 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3 小题,第 26 题 15 分,第 27 题 23 分,第 28 题 12 分,共计优质文档优质文档50 分)2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宋代由于积贫积弱,社会 问题很多,王安石等一部分知识分子有感于形势严重,以天下为己任,奋起而挽救危亡。材料二 王安石变法手段中有一个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的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 证明王安石的 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

18、很大的前瞻性。以上材料均选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请回答:(1)宋代积贫积弱,社会问题很多。概括指出积贫积弱的具体表现。(4 分)(2)依据材料二指出王安石变法手段的突出特点是什么?在符合这一特点的许多措施中既有成功的,又有埋伏着失败隐患的。请选择两项符合上述结论的措施,并说明理由。(9分)(3)如果通过时间隧道与王安石对话,请你结合所学知识,提出合理化建议,助其变法成功。(2 分)【解析】 本题以北宋中期的王安石变法为切入点来考查学生的阅读、分析、概括能力,属于内涵加外延型材料解析题。回答第(1)问,要结合所学知识来概括,注意从北宋中期严重的社会危机方面入手。第(2)问,要通过材料来分析,再结合所

19、学知识来回答。但要注意无论选什么措施,都要从成功和失败两个方面来全面分析。第(3)问属于开放性题目,要注意从变法失败的经验教训方面入手。【答案】 (1)表现:国家财政入不敷出,国库空虚,出现严重财政危机。 宋军在与辽、西夏的战争中连年战败。(4 分)(2)特点: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措施:青苗法:限制高利贷盘剥,增加政府收入;募役法:减轻了农民负担,保证了生产时间。农民负担仍很沉重,触动了大官僚、大地主和富商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激烈反对。(9 分)(3)平衡各阶级的利益,减少变法阻力。加大宣传力度,统一认识,解决内部纷争。(2分)2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夏之境土,方二万余里,其设官之制

20、,多与宋同。朝贺之仪,杂用唐、宋,而乐之器与曲则唐也。 ”宋史卷四八六夏国传下材料二 “其官分文武班,曰中 书,曰枢密,曰三司,曰御史台,曰开封府,曰翊卫司,曰官计司,曰受纳司,曰农田司,曰群牧司,曰 飞龙院,曰磨勘司,曰文思院,曰蕃学,曰汉学。自中书令、宰相、枢密使、大夫、侍中、太尉以下,皆分命蕃汉人为之” 。宋史卷四八五夏国传上材料三 “赵元昊既悉有夏、 银、 绥、静、宥、灵、盐、会、 胜 、甘、凉、瓜、沙、 肃,而洪、定、戚、怀、龙,皆即旧堡镇,伪号州,仍居 兴州,阻河,依贺兰山为固” 。材料四 “吴贼据河南,列郡而行 赏罚,善于用人,此中国之患也。 ”材料五 “大抵国大有所恃而不戒,故

21、其强易弱;国小则无所恃而常惧。军民之势犹一家也,相恤相救,谋虑日深,故其弱为难犯,此其所以 为中国 之患欤?”材料六 “(西夏)立国二百余年,抗衡 辽、金、宋三国,偭(音面,背离 )乡(倾向)无常,视三国之势强弱以为异同焉” 。材料三、四、五、六出自简明西夏史材料七 元昊称帝后,宋夏战 争不断。夏 军虽胜,得到不多,宋又实行经济封锁,人民“饮无茶,衣帛贵” ,弄得夏国民怨沸腾元昊不得已,乃利用宋廷急于求和的心理,通过辽国,压宋议和。经过讨价还价,元昊取消帝号,宋册封 为 夏国主,每年以 “岁赐”的名义,给夏银帛茶二十万五千。宋史夏国传优质文档优质文档回答:(1)根据以上材料归纳西夏政权维持长久

22、的原因。(12 分)(2)根据材料二,西夏官制有何特点,实行这种办法的原因是什么?(8 分)(3)结合上述材料,说明西夏政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3 分)【答案】 (1)学习中原先进制度,吸收中原先进文化;根据实际情况,实行蕃汉分治;依据天险黄河、贺兰山的地理位置;元昊赏罚分明,善于用人;西夏常怀警惕,居安思危;能根据形势,采取灵活的外交政策,保存自身力量。(12 分)(2)特点:吸收中原先进的政治制度;实行蕃汉分治,因俗而治。原因:北方民族与汉族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水平不同;人们的生活习惯、生活方式不同。(8 分)(3)党项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所建立的西夏政权,促进了西北边疆地区的开发

23、;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民族的融合。(3 分)28(2008宁夏文综卷44)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 险怪,上 耸千尺,穹崖巨谷,不类他山,皆包在 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 森然干霄。原其理,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日月之形如丸。何以知之?以月盈亏可验也如一弹丸,以粉涂其半,侧视之,则粉处如钩;对视之,则正圆。此有以知其如丸也。摘自沈括梦溪笔谈材料二 中国的传统历法是阴阳合历,节气与月份的关系并不固定,而节气对农业生产等活动有着很大影响。为使节 气与月份之间建立起相对固定的关系,沈括大胆提出了一种纯阳历的历日制度,即十二节气 历法

24、。 这种历法可以说是历法史上 带有革命性的创意。它完全以太阳运动为计算依据,按节气定 历,既 简便易算,又有利于农事活动的安排。但由于这种阳历否定了中国几千年传统的阴阳合历,不可避免地招致 “怪怨攻 骂”而难以实行。可是,沈括满有信心地说:“然异时必有用予之说者。 ”如今,世界通用的阳历,其实质与沈括的“十二节气历”是很相似的。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沈括进行科学研究时使用的方法。(6 分)(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6 分)【解析】 回答第(1)问应充分利用材料信息,然后准确地运用相关知识进行概括,得出相对准确的对研究方法的表述;第(2)问应综合所学各位科学家的 优秀素质并结合所给材料进行归纳、概括,从共性中得出沈括作为科学家所具有的素质。【答案】 (1)实地考察;模拟实验;总结经验和规律。(6 分)(2)具有积极探索的精神,勤于思考;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注重实践;突破陈见,勇于创新。(6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策划方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