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考中国行政史前三章.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65996 上传时间:2018-11-03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15.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考中国行政史前三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前三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前三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前三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自考中国行政史前三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绪论一、选择题(单选、多选)从总体上讲,传统中国的治国之道是“以德治国” 为核心的。上篇 引论一、选择题(单选、多选)1.中国封建中央集权专制体制的内在矛盾有二:一是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二是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是最主要的矛盾。皇权不断扩大,相权不断缩小。二、主观题(简答、论述)1.奴隶制时期行政管理的特色:(1)神权政治色彩浓重。 (2)等级君主制的国家结构。(3)以血缘关系为纽带。 (4)原始民主遗风的残留。2.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君主专制体制的时间长。 (2)权力集中的程度高。(3)思想控制方法不同。 (4)相对完善的官僚体系。3.与中国奴

2、隶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行政管理的特点:(1)形成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体制。 (2)神权政治色彩有所淡化。(3)行政法制逐步建立。第一章 夏商周的行政管理一、选择题(单选、多选):1.部落联盟内部一般实行军事民主制度,大体由军事首长、部落酋长议事会和人民大会三种权力机关进行管理。2.部落酋长议事会是部落联盟的常设权力机关,人民大会是联盟的最高权力机关。3.夏王朝将“禅让制”变为王位继承制,从而把原先民主制基础上的 “公共权力” 变为强制性的 “专制权力” 。3.启杀益,剿绝有扈氏,正式确立了王位世袭制度,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 局面。4.盘庚迁殷后,开创王子王位继承制,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

3、到王的直系子嗣。5.商朝的行政管理两个特点:(1)商王进一步突出了自己的独尊地位。(2)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管理机构,按职能设官定制,其职官大体可划分为宗教、政务、事务三类。6.周朝确立的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度的核心问题是保证嫡长子继承王位。7.西周,周天子的地位最高,即主祭权、册封权、军队统帅权、官吏任免权、授予爵禄赏罚权和巡狩权。8.周中央政府在周王以下设有辅弼大臣,其中三公,即太师、太傅、太保为最高辅佐官员。9.三公以下有政务官和文化教育官两个系统。最重要的政务官是三司,即司徒(掌管籍田和农业生产)、司马(主管军事)、司空(掌管工程营造)此外,还有专掌司法的司寇。10.文化教育官系统官员包括

4、大史、大祝、大卜,负责宗教、文书册命等事务,带有神职色彩。11.西周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基层行政区划上实行一种乡遂管理体制。乡是国人居住之地,遂为野人居住之所。12.夏、商、西周时期实行世官制度,血统是选拔官员的主要依据。二、名词解释1.王子王位继承制:盘庚迁殷后,吸取前朝经验和教训,始变“兄终弟及” 制为王子王位继承制,即将王位继承资格缩小到王的直系子嗣。2.内外服制:内外服制是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分为内服和外服两大部分,分别采取不同的统治方法和组织形式。内服指商王直接统治的区域,即王畿所在地。外服指诸侯国统治的区域,其范围由王畿向四面八方延伸。2.分封制:分封制是一种天子向诸侯、诸侯

5、向卿大夫“授民授疆土” 以建立邦国的政治经济制度。3.巡狩:巡狩是周王在郊外设坛召集各方诸侯对重大问题进行谋议、发布政令的会议形式。4.朝会:朝会是诸侯间直接拜访,细分为“朝” 和“会” 两种形式。朝指诸侯国君彼此到对方宫廷去拜会,会则是诸侯彼此在国都之外的郊野拜会。6.文书大体分为 “诰” 、“ 誓” 、“命”、“ 简书”、“ 约”等。7.世卿世禄制:指下级贵族到上级国君朝廷世代为官的制度。世卿是指贵族中到王室充当卿士或到公室充当卿的那一部分具有官僚身份的贵族,他们父子之间官职世袭,故称世卿。世禄是指这些贵族一方面在朝为官,另一方面仍是其封国的封君,享有原有爵位和采邑作为其俸禄,并世代享用。

6、三、主观题(简答、论述)1.夏商周的行政运行的体制性特点:(1)等级君主制国家结构的影响。在行政决策上的集中程度较低,凡涉及下级邦国的事务,中央均通过盟会的形式加以协调。在行政沟通上不是如同后世行政机关间的沟通,而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联系,如朝会、聘问等形式。在行政文书上,常以协商性文书体裁为重。在行政执行上,行政的灵活性大于统一性。(2)原始氏族公社痕迹的残留。早期国家明显带有原始民主制的残余,君主专制比较有限,常受到宗法关系等多方面的制约。通过兼并和征伐和西周时期天命观发生变化,王权的专制程度在逐渐提高。周人直接称周王为天子。2.变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用郡县制取代分封制,达到了实现封

7、建君主中央集权的目的。(2)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制,奠定封建中央集权体制的经济基础。(3)变法运动中,各国先后颁布法律,出现依法治民的倾向。(4)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官僚制。第二章 秦汉的行政管理一、选择题(单选、多选)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以皇帝为核心的制度。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是秦始皇。2.(1)奉常,西汉改称太常,掌宗庙礼仪;(2)郎中令,西汉改称光禄勋,掌宫廷警卫;(3)太仆,掌宫廷车马;(4)卫尉,掌皇宫保卫;(5)典客,西汉曾更名大行令、大鸿胪,掌少数民族及外交事务;(6)廷尉,掌司法;(7)治粟内史,西汉更名大农令、大司农,掌财政税收;(8)宗正,掌皇族内部事务;(9)少

8、府,掌山河湖海税收及手工业制造。以上官员称为九卿。3.决策信息的获取方式:大臣奏事,监察官汇报,派遣自己的亲信(多是监察官)以使者的名义巡行天下。4.秦及西汉初年,中央行政监察,御史大夫是中央最高监察官员。5.御史大夫的属官分为两部分:A.以御史丞为首,统领御史三十人,在御史府协助御史大夫处理政务;B.以御史中丞为首的设于宫内的部分官员。6.地方行政监察:汉武帝以后,中央对地方的行政监察主要分两个系统进行:A.通过司隶校尉对京辅诸郡的监察;B.通过派出的部刺史对郡国的监察。7.秦汉时期任用官吏称为拜(授予)或除(任命)。二千石以上高级官吏必须由皇帝亲自核准任用。8.对地方郡国长官的考核。通常由

9、丞相、御史二府通过上计形式进行。上计考课分为常课(每年年终进行的考核)和大课(每三年一次的全面考核)两种。9.秦汉时期丞相权力十分广泛,包括:在立法上负责草拟或组织草拟法律;在司法上有纠举百官及执行诛罚权;在军事上可充当皇帝的军事顾问,特别是在不设太尉期间更是如此;在行政上有参与行政决策,总领百官、处理日常政务之权。二、名词解释1.中外朝制:中外朝制是指中外相所形成的两套处理政务的官员系统。汉武帝有意提拔了一批中下层官员,让他们充任自己的高级侍从,担任侍中、给事中、尚书等官职,出入宫廷,组成皇帝的私人秘书班子,形成中朝决策的格局。从此中枢体制发生变化,军国大事由皇帝先交内廷议决,再交外朝官执行

10、。2.三公宰相制:汉武帝以中外朝制架空相权,揭开了汉朝宰相制度改革的序幕。到汉成帝时,又从宰相制度本身人手,用三公宰相制代替丞相制,即改丞相为大司徒、太尉为大司马、御史大夫为大司空,以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为三公官,三公共同担任相职,分别直接对皇帝负责。3.尚书台:东汉初年,刘秀建立起庞大的尚书机构,并正式称尚书台。尚书台长官总典纪纲,无所不统,从制度上取代了三公宰相的行政决策参与权,史称“光武亲总吏职,天下事皆上尚书,与人主参决,乃下三府”。4.察举:察即考察,举即荐举,察举就是在考察的基础上予以荐举。察举是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的主要途径。察举制作为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其基本精神已存在于战

11、国荐举制之中。5.征辟: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和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三、主观题(简答、论述)1.秦汉时期皇权的主要内容:(1)最高立法权,皇帝的意志就是最高的法律;(2)最高司法权,即在司法上享有最高审判权;(3)最高军事权;(4)行政决策中的最后决断权;(5)最高人事权。2.秦汉时期中央政府针对各少数民族的实际情况所采取的管理方式:(1)在杂居区,采取郡下设道的方法。采取的是既直接统治,又在一定程度上承认其内部特殊性的管理方法。(2)在南方归附地区,保持内部原有统治方式的双轨制管理模式,高度自治的方式。(3)对内属迁入边郡的北方少数民族,称属国,加以监督。(4

12、)持节领护官。这是汉朝对北部叛服无常的少数民族派出的进行羁縻的一类武官。3.秦汉时期圣旨的种类及下达方式:圣旨依内容可分为制书、诏书、诰、手迹几种。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的行政管理一、选择题(单选、多选)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特殊行政区主要有以下三种:(1)王国(2)侨州郡县(3)左郡县,左郡县是南方各政权在蛮族地区建立的一种带有很大程度内部自治性质的地方行政体制。2.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执行的最高机关是尚书省:享有对诏敕的解释权;在行政执行中的组织指挥权。3.御史台的完全独立,长官为御史中丞,其属官依据职能分为三部分:治(持)书侍御史,主管监察司法;殿中侍御史,主管监督朝仪;侍御史,主管纠劾官员的

13、失职犯法,责权最重,故实行分曹理事。4.南朝时设置典签一职,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典签职微权重。5.东汉末年以后,在军阀混战,实行“唯才是举”政策;魏晋南北朝时期贵族政治;魏建立之初,魏文帝接受陈群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对世家大族子弟而言,门资既是获得官职的主要依据,也是据以升迁的重要标准。二、名词解释1.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从汉朝察举制演变而来的,只不过将荐举之权从中央和地方各级长官转移到专职举士的中正官。其具体方法是由在中央任职的官员担任原籍地的大中正或中正,负责考察本州士人,综合他们的门第和德才定出品和状。三、主观题(简答、论述)1.魏晋南北朝时期行政决策的程序特点:(1)权臣擅政、皇帝被置于傀儡和半傀儡地位,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有所偏离。权臣逐步剥夺皇帝的决策权;门阀势力对皇帝行政决策权的制约。(2)强化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决策方式。对于重大事务,皇帝裁决;对于一般性政务则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