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78001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9.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简答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小学教育是一项规模宏大的教育奠基工程,除具有一般教育的特点外,还有它自身独具的基本特征。(1 ) 全民性。小学教育的全民性,从广义上说,是指小学教育必须面向全体人民。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彻底扫除文盲,从整体上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从狭义上讲,是指小学教育必须有面向全体适龄儿童。在社会主义新时期,我国的小学教育是全民教育,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使全国各民族的所有儿童都接受社会主义教育的需要。为了保证这一全民性质,国家特别对女童的教育、贫苦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儿童的教育给予特别的关心,采取了特殊政策;对于残疾儿童的教育也给给予了特殊的关注,专门加以保

2、障。(2 ) 义务性。小学教育面向全体适龄儿童,任何未成年的公民,不论其种族、民族、性别、肤色、语言、社会经济地位的差异,只要达到一定的年龄(6-7 岁) ,都必须接受小学教育。小学教育是义务教育,根据义务教育法的规定,它又是强制的和免费的。由于小学教育是依国家法律而实施的基础教育,因而它具有强制性。(3 ) 全面性。小学教育是向儿童实施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教育。它是面对全体儿童实施普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育。在此基础上发展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和提高他们的身体心理素质,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一些基本素质,味他们进一步深造创造条件。小学教育是培养各级各类人才的前提。小学

3、教育是向全体儿童进行的最基本的知识、技能教育,帮助他们学会如何做人,奠定学习、生活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从某种程度上讲,全面性是专业性的预备。只有保证小学教育的质量,才能确保高一级学校的教育质量。2、 心理学研究的主要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法和实验法。3、 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879 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这一事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之父。4、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特征:我国教育目的的建立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有鲜明的政

4、治方向;坚持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5、 确立小学教育目的基本依据: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它要回答的是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也是教育活动的依据、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小学教育目的的确立的基本依据: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不同时代的教育目的制定都受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2.人们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根据不同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人们对于教育目的有个人本位和社会本位两种取向。3.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 4.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6、 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文化知识制约教育的内容与水平;文化模式制约教育环境与教

5、育模式。文化模式为教育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文化模式还从多方面制约教育模式;3.文化传统制约教育的传统与变革。7、 学校教育产生的基本条件:1.生产力的发展以及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 2.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分离为学校教育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3.文字创造知识的积累为学校教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手段与充分的教育内容 4.国家机器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机构来培养官吏和知识分子来为统治阶级服务。8、 小学的学习兴趣从部分华到逐渐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分化性兴趣:学习上由直接性趣逐渐向间接兴趣转化,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9、 对自主学习、合作

6、学习、探究学习的理解。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题,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特点是每个人都是相对独立的个体,都具有自我独立的心理认知系统,具有求得自我独立的欲望,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合作学习是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多样化的教学组织形式,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在小组成员间形成开放包容的学习氛围,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合作精神、激励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之间的共同进步。探究学习是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前提下,根据自己的猜想或假设,在科学理论指导下,运用科学方法对问题进行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获得创新实践能力、获得思维发展、自主构

7、建知识体系的一种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有利于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学生自主地学习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知识。10、 学生观: 1.学生是发展的人。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小学生在身心成长和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心理冲突困惑挫折烦恼等心理失衡失调失误的不良心理状态以及不适应学习生活社会的现象,主要是发展性心理问题。一般性心理问题的产生与解决是促进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动力和前提。但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导致的许多心理问题,凭个体主观能动作用难以或不能调节,又不能及时得到他人的帮助引导教育,就会呈现出持续性不良心理症状。教师应当认识到这是人生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用发展性的学生观来看待问题行为,凭爱心耐

8、心细心热心引导学生自觉自律,自动矫正问题行为。2.学生是独特的人。树立个性化的学生观,教师不但要深入学生,而且要心入学生。掌握每个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引导学生走出心理误区。3.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人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教师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既要充分认识,更要在实践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11、 学生为本基本概念:尊重小学生权益,以小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小学生的主动权,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教学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促进小学生动活泼学习、健康快乐成长,全面而又个性的发展;尊重小学生人格,启迪心智,变单纯教授知识为既传授知识也传播探究、创造的方法。

9、应遵循因材施教原则。12、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点:(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2)阶段性;(3 )不平衡性;(4)互补性;(5)个别差异性。以上这五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13、 儿童身心发展个别差异性:从群体角度看,首先表现为男女性别差异,它不仅是自然性上

10、的差异,还包括由性别带来的生理机能和社会地位角色交往群体的差别。其次个别差异表现在身心的所有构成方面。其中有些是发展水平的差异,有些是心理特征的表现方式上的差异。由于遗传素质、家庭和环境的差异以及所受教育不同,同龄儿童的发展速度和水平有很大的差异。此外,发展的差异性还表现在心理品质和个体倾向等发现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上。14、 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及其教育启示:(1)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循序渐进地促进儿童的发展。 (2)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应从实际出发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采用不同的教育内容和方法。 (3)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教育要把握小学生学习的关键期。 (4

11、)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要进行长善救失。(5 )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要求在教育中应注意因材施教。 (6 )个体身心发展的稳定性与可变性,要求教育因势利导、顺应规律。以上六种规律性的特点,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儿童的身心发展,归结底是儿童个体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15、 小学班队活动的基本

12、类型:(1)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形式有:主题班队会、主题报告会、主题座谈会和主题伦理性讲话。 (2)班队例会。它的类型一般有:班务会或队务会、民主生活会、月会、晨会等。 (3)班队文艺活动。班队文艺活动是班队文化艺术娱乐活动的简称,是指学校通过健康的文化艺术娱乐活动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教育,以发展学生的美感和健康心理品质的教育形式。 (4)班队体育活动:班队体育活动是指在学校体育课以外开展的,以增强体质、提高体育技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活动。 (5)班队科技活动。班队科技活动是指以学习科学技术,促使学生发挥潜能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它对于巩固和加深学生在课堂上所学的而只是,丰富和开阔知识视

13、野,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6)班队劳动。 (7 )班队游戏活动。16、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方法:1.根据小学生的思想状况和身心特点安排活动 2.与班级风气和学生思想实际相结合开展活动 3.与教学有机结合开展活动 4.与纪念日、节日相结合安排活动。17、 小学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做好班级常规管理,对于学生不正确不文明的言行要及时加以引导和制止,树立典型,平等对待学生,因材施教,以鼓励为主,提高班主任自身素质。18、 班主任工作的主要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建立学生档案,做好个别教育工作,营造班级环境,开展班会活动,协调好各方面的力量,操行评定,做好班

14、主任工作计划和总结。19、 小学班主任基本职责:(1)对学生开展思想品德教育;(2)教育学生掌握好科学文化基础知识;(3)关心学生身心健康;( 4)组织和知道学生参加劳动实践;( 5)关心学生课余生活,开展有益课外活动;(6)做好班级的日常管理工作;( 7)与家长、社会沟通,形成合力。20、 影响教育目的制定的因素:(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因素;(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与需要;(3)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21、 建立良好班风的基本措施:1.建立共同奋斗目标 2.选拔班干部 3.建立正常的班级秩序 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5.形成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22、 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

15、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23、 班级管理的内容:班级组织建设;班级制度管理;班级教学管理;班级活动管理。24、 教案设计的基本内容:(1)课题;(2 )教学目标;(3)课型、课时;(4 )教学重难点;(5)教学方法;(6)教学过程;(7)作业处理;(8)板书设计及教具。25、 小学教学设计需遵循的基本原则:(1)系统性原则: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由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分析、教学内容和方法的选择以及教学评估等子系统所组成,各子系统既相对独立,又相对依存、相互制约,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程序性原则:教学设计是一项系统工程,诸子系统的排列组合具有程序性特点,即诸子系统有序地成等级结构排列,目前一

16、子系统制约、影响着后一子系统,而后一系统依存并制约着前一子系统。根据教学设计的程序性特点,教学设计中应体现出其程序的规定性及联系性,确保教学设计的科学性。 (3)目标性原则:教学设计应有明确的目标。教学设计应建立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内的立体化的教学目标群。 (4)具体性原则:任何教学设计都是独特的,都是在具体教学情境下产生的,又对当时的具体教学情境具有指导作用。 (5)反馈性条原则:教学成效考评只能以教学过程前后的变化以及对学生作业的科学测量为依据。测评教学效果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反馈信息,以修正、完善原有的教学设计。26、 课堂教学组织形式:(1)全班教学(班级授课制

17、)是目前学校教学中最基本的组织形式。班级教学是把学生按年龄、文化程度编成有固定人数的教学班,由教师根据教学计划中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时数,按照课程表上课的一种组织形式。 (2)班内小组教学。是把班级教学中教师面对学生群体进行教学的特点,但是联系这个群体的主要纽带是共同感兴趣的某门学科或某项活动。 (3)班内个别教学。教师可以因人而异地给学生布置学习任务,并花一定时间以一对一形式给学生辅导。特点:在全班上课的基础上主要面向班上的差生或学习速度快的学生教师给学生布置的学习任务以及教师进行的辅导必须以该生的学习准备、学习难点和性格特点为依据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自学和独立钻研。27、

18、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的一般方法:让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学生一旦了解了知识的社会价值,就会对学习活动产生兴趣。培养学生对每门课程的积极的学习态度,形成定势,有助于培养学习兴趣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趣的、变换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加课内外实践活动和学科兴趣小组,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中体验到成功的愉快和学好知识的乐趣教师要以自身对所教学科的兴趣和热情给学生良好的示范。教师应通过言语和行动向学生传递良好的信息,让学生知道教师喜欢所教学科,喜欢学习的钻研,并在此过程中获得乐趣和满足,使学生受到影响,产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在某一领域的只是不断积累,这是对

19、某一具体只是领域产生稳定而浓郁兴趣的基本条件。28、 教学反思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作用:教学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核心因素。教学反思能够实现教学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教师教育素养的提高,促进教师加强理论学习,并运用理论设计指导自己的教学,正确分析和认识各种各样的教学现象,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具体问题,缩短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跨越观念与行为之间的鸿沟,使理论与实践相互支撑。通过反思,教师不断超越经验,创造性的解决教学实际问题,促进教师创新能力的提高,促进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总之,教学反思可以促进新手型教师到经验型教师的转变,促进经验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转变。29、 教学评价的内容:包括对教学

20、过程中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手段、教学环境、教学管理诸因素的评价,但主要是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和教师教学工作过程的评价。30、 教学评价的方法:(1 )观察法: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行为的最好方法。它适用于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与性格)和技能型的成绩(如唱歌、绘画、体育技巧和手工制成品) 。但被观察者若知道他被人观察时,他的行为便不同于平常,因而观察的结果就不完全可靠;再者,观察的精确化问题也要解决。为了提高观察的可靠性与精确度,一方面应使观察经常化,记一些学生的行为日志或轶事报告,使评价所根据的资料更全面;另一方面可采用等级量表,力求观察精确。 (

21、2)测验法。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对学生学习文化科学知识的成绩评定。测验的质量指标主要有:信度、效度、难度与区分度。常用的测验有: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和标准化测验。 (3)调查法。调查是了解学生的学生情况,为进行学生成绩评定搜集资料的一种方法。如果教师对学生的成绩有疑问则需要经过调查解决;特别是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习惯更需要调查。调查一般通过试问卷、交谈进行。 (4)自我评价法。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正确地评价自己,从而自觉改进学习。主要有:运用标准答案;运用核对表;运用录音机、录像机。 (5)量规。是一种结构化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22、的评价技术,常以二维表格的形式呈现。 (6)档案袋评价,学生成长记录袋或档案袋是指用以显示有关学习成绩或持续进步信息的一连串表现、作品、评价结果以及其他相关记录和资料的汇集。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则是指通过对成长记录袋的制作过程和最终结果的分析而进行的对学生发展状况的评价。31、 创造性思维的特征:(1)流畅性,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在规定时间内产生不同观念数量的多少。对同一问题所想到的可能答案越多,表示他的流畅性越高。 (2)变通性,指思维在发散方向上所表现出的变化和灵活;对同一问题所想出不同类型答案越多,变通性越高。 (3)独创性,个人面对问题情景时,能独具慧心,想出不同寻常的新颖、新奇、独特

23、性的意见。说出别人没有说出的、新异的、独特的,说明具有独创性。32、 影响能力发展的因素:遗传因素;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33、 组织小学班级活动的基本途径:课堂教学;班会;学校活动;课外科学技术文娱体育文化艺术活动;社区实践服务活动。34、 教案设计的步骤:(1 )研读课程标准。课程标准规定了课程的性质、目标与内容框架,提出了指导性的教学原则和评价建议,并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方面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 (2)分析处理教材;( 3)确定教学目标;(4 )了解教学情境,了解学生与教学的场地和设备;(5 )选择教学方法。根据教学目标、内

24、容特点以及学生年级特征来确定;(6)准备教学媒体;( 7)设计教学过程:组织教学、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作业。35、 教案设计的要求:(1 )科学规范:观点正确、材料真实,符合教学实际,做到书写规范、语言通顺。 (2)简洁明了,教学过程要条理清晰,重点突出,层次分明。 (3 )形式多样;(4)理念先进。36、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1)运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求知欲,培养创造性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2)培养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3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能力(4)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正确评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37、 小学常用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

25、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思想理念,并促进他们的只能与品德发展的方法。 (2)谈话法: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通过回答、对话的形式来引导学生思考、探究,获取或巩固知识,促进学生智能发展的方法。 (3)讨论法:学生在教指导下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其是非真伪,以获取知识的方法。 (4)读书指导法是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参考书以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5)练习法: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反复完成一定的操作,或解决某类作业与习题,以加深理解和形成技能技巧的方法。 (6)演示法:教师通过展示实物、直观教具、实验或播放有关教学内容的软件、特制的课件

26、,使学生认识事物、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7)实验法: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运用一定的仪器设备进行独立作业,观察事物和过程的发生和变化,探求事物的规律,以获得知识和技能的方法。 (8)研究法: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独立的探索,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获取知识和发展能力的方法。 (9)实习法: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校内外组织学生实际的学习操作活动,将书本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一种教学方法。 (10)参观法:老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实物进行实地观察、研究,从而在实际中获得新知识或巩固、验证已学知识的方法。 (11)实践活动法(12)以情感陶冶为主(13)以探究为主(14 )新课程背景下的新型学习

27、方法。38、 小学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1)调查法:是教育教学研究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实际运用这一方法时,又可以分为书面问卷调查和实地访谈座谈等;(2)观察法:作为研究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自然状态下,根据研究的问题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看思记的一种方法。 (3)个案研究法:对单一的研究对象的变化过程进行深入剖析的研究方法。 (4)文献法(5)比较研究法:对某些教育现象在不同时期、不同地点、不同情况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分析,揭示教育的普遍规律及其特殊表现,从而得出符合客观事实的结论。39、 小学班级管理的四个基本环节:计划、组织(实施) 、检查、总结。40、 课外活动的内容:由于不受教

28、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育形式的限制,课外活动的范围十分广泛,内容也十分丰富。学校现行的课外活动内容,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文体活动;课外阅读活动;游戏活动;社会活动;主题活动。41、 课外活动的特点:性质的自愿性和选择性;内容的伸缩性和灵活性;形式的多样性;活动组织上的自主性;活动方法的实践性;活动评价的综合性。42、 小学教师的劳动特点:复杂性(教育目的全面性、教育任务多样性、劳动对象差异性)和创造性(因材施教、教学方法不断更新、教育机智) ;连续性和广延性;长期性和间接性;主题性和示范性;个体性和集体性。43、 课程计划的含义: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

29、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44、 课程计划的内容:课程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等。45、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基本特征:(1)整体性综合性,是基本特征,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所面对的完整的生活世界决定的;(2)实践性。综合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和实施课程。(3 )开放性,面向每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每个学生发展的特殊需要;(4 )生成性,从活动主题、过程、方式、学生的收获都具有强烈的生成性。 (5)自主性。46、 综合实践活动基本内容: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

30、技术教育47、 我国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1.说服教育法。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知、形成正确的观点。是德育工作的基本方法。主要有语言说服、事实说服。2.榜样示范法。用榜样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就来影响学生的思想情感和行动。主要有家长老师同学英雄人物革命领袖历史伟人和文艺形象等。3.情感陶冶法。老师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教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和感染,使其在耳濡目染中受到感化的方法。人格感化、环境、艺术陶冶。4.实际锻炼法。有目的地安排学生活动,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与交往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练习、委托任务和组织活动等。5.品德评价法,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和标准,对学

31、生的思想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的评价,促使其发扬优点,克服缺点,督促其进步。6.品德修养指导法,在教师引导下学生经过自觉学习、自我反思和自我行为调节,使自身品德不断完善的一种重要方法。立志、学习、反思、箴言、慎独等。48、 小学德育的途径:1.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2.社会实践活动 3.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4.劳动 5.少先队活动 6.班主任工作 7.校会班会周会晨会时事政策的学习。49、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1.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2.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对学生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3.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4.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不断前进的过程。5

32、0、 小学德育基本原则:导向性;疏导;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教育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因材施教原则;在集体中教育;理论和生活相结合原则。51、 小学德育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人道主义与社会公德教育;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52、 小学德育的构成:学校德育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纪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四个部分构成。政治教育是方向,思想教育是基础,道德品质教育是核心,法制教育是保障,它们共同塑造完整、健全的新人。53、 小学思想品德发展的一般规律:(1)品德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产物,是主体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自我建构的结果;(2)个

33、体的品德发展是在其内部矛盾运动的过程中实现的,内部矛盾是促进品德发展的直接动力;(3)个体品德的发展是品德各要素协调统一的结果;(4)品德的发展是有阶段的连续发展过程,是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54、 小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基本特点:(1)逐步形成和谐的道德认识能力(2)道德言行从比较协调到逐步分化(3)明显地表现出自觉纪律的形成55、 品德的心理结构:是指品德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是人在社会规范的学习过程中,通过外在的规范作用与主体对规范的反映及反作用,在人脑中逐渐建立起来的。构成要素: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是人们对社会道德现象、道德准则规范及其履行意义的认识。道德情

34、感是伴随着道德认识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得到抑制是人们自觉地确定道德行为目的、在克服困难中自觉支配自己的道德行为、以实现既定目标的心理过程。道德行为是个体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或社会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56、 美育原则:按照美和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教育所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准则。美育原则是对美育的特性和规律的最集中的概括和总结,对美育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根据我国中小学实施美育的经验和人的审美意识发生发展的规律,实施学校美育主要应遵循:形象性原则、情感性原则、活动性、差异性、创造性原则。57、 心理辅导的含义: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老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和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