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81817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163.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小抄缩印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三、简答题:1、简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和理论来源。答:A、马克思主义的产生与当时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密切相关;特别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与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对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尤为巨大,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B、对马克思主义的形成产生最直接、最重大影响的,是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 19 世纪的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它们代表了 19 世纪上半叶人类思想的最高成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简述规律的含义及其特点。答:(1)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第一:客观性。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

2、律运行着的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是不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们不能任意地创造或消灭规律,也不能任意地改变规律。人们只能认识规律、利用规律。第二,普遍性。规律的普遍性是指,规律不是只在个别的,特殊的事物和现象是起作用,而是在较大的范围和领域起作用。3、简述度的含义以及把握度的意义。答:(1)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 (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限度,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4、简述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含义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答:(1

3、)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指一个事物对另一个事物来说没有发生位置的移动;二是指事物的质没有发生根本变化。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绝对运动中有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有绝对运动。6、简述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发展的基本形态,说明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答:(1)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是: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它的发展经历了三种基本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7、

4、什么是一元论和二元论?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有何异同?答:(1)承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一个共同本质或本原的哲学叫一元论。否认世界的统一性,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物质和精神这两个相互平行、各自独立的本质原哲学叫二元论。(2)在世界的统一性问题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共同之处是:二者都承认世界的统一性,主张世界万物有一个共同的本原。二者的区别是: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本质是物质,世界统一于物质。唯心主义认为世界万物的本原是精神,世界统一于精神。8、简述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定义及其理论意义。答: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是不依赖于意识又有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

5、(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的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的界限。 (3)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9、简述实践和认识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系。答:(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发行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2)实践和认识的关系是: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正确的认识能指导实践取得成功,错误的认识会把实践引向失败。10、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答:(1)真理的客观性是指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

6、内容;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2)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3)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从广度上看,任何真理只能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的某些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扩展;从深度上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某一部分一定程度、一定层次近似正确的反映,认识有待于深化。12、简述生产力的含义以及生产力系统的要素。答:(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2)现代生

7、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14、简述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答: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没有一定数量的最低限度人口,就不能进行物质生产,人类社会当然就无法存在和发展。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只有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才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15、简述社会改革的含义及其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

8、社会改革是在一定社会制度下,为了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某些部分或环节,使该社会制度得到持续存在与发展或自我完善,而对社会实体制进行的改善与革新。(2)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16、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答:(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

9、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着一致和平衡。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变化发展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重要表现。17、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性作用的表现。答:(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18、为什么说商品的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经济关系?答:具有使用价值的物品并不一定就是商品,有用物品要成

10、为商品,必须是通过市场交换满足他人需要的物品。而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各种商品,之所以能够按照一定量的比例相交换,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的、同质的可以以数量上相互比较的东西,这就是生产商品时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们的脑力和体务的支出。这种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价值的实体就是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使用价值不同的商品之所以可以按照一定比例相交换,就是因为它们都具有价值。商品的价值在盾上是相同的,不同商品所包含的价值,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差别,因而可以相互比较。所以,价值反映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商品的社会属性。19、简述资本的本质及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

11、本的意义。答:(1)资本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和被剥削的生产关系。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分,是马克思的重要理论贡献,它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2)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根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剩余价值。20、什么是商品经济?它产生和存在的条件是什么?答:(1)商品经济是直接以交换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是商品生产和商交换的总称。 (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础经济条件:第一个条件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第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

12、,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21、如何理解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决定及其包括的历史和道德因素?答:(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三部分: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 (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因素。这就是说,雇用劳动者的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要受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经济和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各个国家风俗作习惯的制约。随着社会经济

13、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22、简述货币的最基本的职能。答:(1)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2)货币的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3)货币的流通手段的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23、什么是利息?简述利息的本质和来源。答:(1)利息是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而让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剩余价值;(2)职能资本家通过使用借到的货币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

14、两部分。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所以利息就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其来源归根结底是生产部门的雇佣工人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利息既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共同剥削雇佣工人的经济关系,又体现着借贷资本家同职能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经济关系。24、简述商业资本的作用答:(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 (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25、简述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的不同职能形式所执行的职能。答: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

15、本三种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三种不同的职能。 (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剩余价值的生产准备条件;(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在生产过程生产出包含价值与剩余价值的商品;(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通过商品销售,使包含在商品中的价值与剩余价值得到实现。26、垄断利润的来源是什么?它是如何实现的?答:(1)垄断利润来自对本国劳动者的剥削以及垄断资本获得的其他非垄断企业利润、海外利润、再分配收入等,但归根到底来自工人阶级和劳动人员创造的剩余价值。 (2)垄断利润主要是通过垄断组织制定的垄断价格来实现的。垄断价格是垄断组织在销售或购买商品时,凭借共垄断地位规定的、旨在保证获

16、取最大限度利润的市场价格。垄断价格大体可分为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两种。论述题:运用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案要点:(1)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这是对认识辩证运动全过程的科学总结,体现了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2)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过程,也是人们的认识不断地有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走向特殊的辩证运动过程。正是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无限反复的发展过程中,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矛盾不断

17、产生又不断地得到解决,实现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3)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是不断发展的,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的认识也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深化。各个国家根据自己的国情,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实现、建设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是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的生动体现。材料分析:甲乙二人逛商场,看到两件颜色各异(分别为蓝色和绿色) 、款式和质地相同的衣服。甲认为:蓝色的好,因为蓝色的贵!乙认为:绿色的好,因为绿色买的人多! 运用马克思政治学中的经济学原理分析说明材料甲乙二人观点错误的实质。答案:甲乙二人所指“好” 、 “贵” 、 “买的人多”分别相当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的使

18、用价值、价格、供求关系,从这个角度分析就不难看出甲乙二人错误的实质所在了:首先,甲认为“贵”的“好” ,即认为价格较高的商品就应该具有更高的使用价值,实际上商品使用价值大小(“好”或者“不好” )的评价具有主观性,商品价值以及由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却是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具有客观性,主观的使用价值评价并不能代替客观的价值标准;其次,乙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即需求量大的就是使用价值高的,实际上供求关系的影响因素非常多,如在本题中,绿色衣服需求量相对较大可能就是由于价格因素引起的(绿色的比蓝色的便宜) ,因此,认为“买的人多”的就是“好”的,这种观点也有失偏颇。在数月前由国家有关部门

19、举办的一次大型科普展中,有一个别具匠心的设计:三扇门上各有一个问题:“污染环境的是谁?“饱受环境恶化之苦的是谁?“保护环境的是谁?“拉开门,里面各是一面镜子,照出的是参观者自己。请回答:(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了人类实践活动中的什么基本关系?(2)用辩证法关于度的观点说明:“地球能够满足人类的需要,但不能满足人类的贪婪。“答案要点 (1)这一精巧的设计反映的是人类实践活动中人和自然界的关系。这三个问题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都直指人类自身。(2)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量的限度。度的辩证原理要求人们在实践活动中应当把握“适度“原则、自然界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但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可以而且应当充分

20、利用自然资源,但不能无节制地过度索取。只有这样,才能保持人和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论述题1、试述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意义。答:(1)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2)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3)改革开发以来,我们恢复了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制定了一系列符合我国实际的改革开放政策,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实践证明,是否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关键。2、论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根本分歧,说明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

21、形而上学对实际工作的重要意义。答:(1)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主要表现在:第一:联系观点与孤立观点的对立。第二:发展新观点和静止不变观点的对立。第三: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形而上学则根本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认为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外力推动的结果,因而只看到矛盾的一个方面,看不到另一方面,坚持一点论。 (2)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对立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3)坚持唯物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观察事物,切忌用孤立的、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这样可以使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避免思想方法上的片面性和绝对化,少犯错误,

22、取得成功。3、试述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意识的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反映世界和通过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规律是物质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二者之间的关系是: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认识和利用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各项工作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实践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按规律办事。坚决反对片面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无视规律,盲目蛮干。 “大跃进”的沉痛教训

23、我们必须永远铭记,我们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按规律办事,又要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勇于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4、试从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说明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答:(1)从起源上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2)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意识是社会的产物;(3)从作用上看,意识对物质的作用必须通过物质实践活动才能实现;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运动的客观规律,具有必要的物质手段。5、试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以及二者的辩证关

24、系。答:(1)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它包括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二是矛盾双方相互贯通,主要表现为矛盾双方相互渗透或相互包含、矛盾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的趋势;(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性质;(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结的。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是矛盾的两种相反的基本属性,它们在矛盾运动中所处的地位是不同的。矛盾的同一性是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绝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是指它的条件性。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是指它的无条件性。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又是相互联结、不可分离的。一方面,同一性不能脱离斗争而存在,

25、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另一方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6、说明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以及这一原理对我们认识事物的指导意义。答:(1)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A、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B、本质和现象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 (2)掌握本质与现象的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A、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对立的,我们对事务的认识不能停留在表面现象上,有必要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B、本质的现象是统一的,对大量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是揭示事物本质的正确途径。7、试述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并运用这一原理说明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意义。答:

26、(1)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又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2)物质和意识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事物,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性,按规律办事。我国最大的实际是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当前国际和国内的实际出发,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科学的发展观,这样才能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国家。8、试述内因和外因的含义及其关系,并说明这一原理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意义。答:(1)内因就是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

27、作用,即外部矛盾。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是: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3)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经济技术联系非常密切,我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学习和引进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吸收国外资金,发展我国的经济。我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地借鉴和吸收国外一切文明成果,努力避免和消除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9、试述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并指出唯心主义运动观和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运动观的主要错误。答:(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的方式。 (2)物质和运动是不

28、可分的,一方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是处于运动中。另一方面,世界上也不存在无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是运动的主体,一切运动总是物质的运动。 (3)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运动观,都是把物质和运动割裂开来。前者主张没有运动的物质,后者主张没有物质的运动。10、一个生命垂危的病人,如遇到医德高尚、医术高明的医生,又具有良好的医疗设备和必要的药物,就可能得救,起死回生;如果遇到不负责任、医术不高的庸医,又缺少必备的医疗条件,病人就可能命丧黄泉。但如果病人已病入膏肓,无论医术多么高明的医生,无论用什么灵丹妙药,病也不会有再生的可能。度结合这种情况,说明内因和外因的辩证

29、关系答:(1)内因的事物的内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生命垂危的病人之所以能起死回生,是因他的机体还有再生的根据。 (2)外因是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即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生命垂危的病人,遇到两种不同的医生和好坏不同的医疗条件,就会造成起死回生和命丧黄泉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如果病人病入膏肓,机体内部失去再生的根据,无论多么高明的医生和多么良好的医疗条件,都不能使病人再生。 (4)既然内因和外因在事物的发展中都起作用,所以在观察事物时,要把内因和外因结合起来,既要看到内因,又不忽视外因。11、试述认识的反复性原理,并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对

30、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答:(1)认识的反复性是由以下原因决定的。首先,从客体方面来考察。其二,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并不是一开始就显露在外面,而是要经历一个过程才逐渐暴露出来。其三,任何事物都是具体的,都是存在于特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的。客体的这些特点,决定人们对它的认识必须经历反复的过程。从认识主体来考察,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主体的这些特点,决定其必须经过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这样多次的反复,才能获得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 (2)我们对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认识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31、。 (3)改革开放以来,我们逐步摆脱了这种观念,认识到计划和市场都是手段,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2、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答:(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13、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并用以说明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必须坚定不移地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答:真理即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具有如下关系:第一,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第

32、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透。第三,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14、用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原理,说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意义。答:(1)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都是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和必要条件。地理环境主要通过影响生产的发展,直接、间接地制约社会的发展。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人口状况能够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 (2)环境与人口是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我国人口众多、资源相对不足,在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3)根据我国国情,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必

33、须坚持保护环境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关系相协调;合理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15、试述社会革命与社会改革的区别。答:(1)社会革命是人类社会的根本质变,是用新的进步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落后的社会制度;社会改革则是同一社会制度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不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据性质。 (2)社会革命是由被统治阶级发动的,目的是推翻反动统治阶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革命阶级的政权;社会改革则是由统治阶级或统治阶级内部的某种社会势力、社会集团发动的,目的是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3)从历史上看,社会革命往往要通过暴力革命的形式;社会改革一般不需要采取大

34、规模的武装斗争和暴力冲突的形式。16、试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答:(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革除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某些部分和环节,以解放生产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关系的原理对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有重要指导意义。第一,我国原有的高度集中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虽然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变,它已经逐步变不适合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第二,我国原有的

35、单一公有制的经济体制超越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17、为什么说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答:(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每一代人的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3)人们虽然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最终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 (4)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

36、于生产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这是历史发展中的唯物主义因果决定论,或称历史决定论。18、说明我国当前进行的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答:(1)社会主义社会的根本任务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我国的主义改革就是立足本国国情,总结实践经验,根据生产力的现实水平和进一步发展的客观要求,自觉调整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部分,从而使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各方面的进步。 (2)我国的改革之所以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是由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它是非对抗性的矛盾,可以通过社会主义制

37、度本身不断地得到解决。这就是说,改革并不是改变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不是改变社会制度的根本性质,不是否认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和巨大优越性,而是革除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中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和环节。改革的目的是兴利除弊,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更加充分地发挥出来。19、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它的本质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另一方面是生产剩余价值即价值增殖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

38、(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殖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殖的秘密。 (4)剩余价值的本质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20、试述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中的作用。答:(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 (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主要有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

39、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21、试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答:(1)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表现在1)如果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 (3)私人劳动与

40、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亏损的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22、为什么说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答:(1)生产价格是由价值转化而来的,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这是因为:(1)生产价格是在价值基础上形成的;(2)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与剩余价值总额是完全相等的。商品生产价格总额与价值总额也是相等的。 (3)生产价格的变动归根到底是由价值的变动所引

41、起的。23、什么是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答(1)级差地租形成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3)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24、试述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答:(1)平均利润的形成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结果;(2)各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不同,会有同的利润率。(3)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率,各部门资本家必然展开以资本转移为特征的部门之间的竞争。 (4)通过资本转移使各部门的供求关系发生变化,从而使价格涨落,引起利润率升降,使部门利润率趋势于平均

42、,形成平均利润率。 (5)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和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一定量的预付资本按平均利润率获得的利润就是平均利润。25、试分析发达市场经济国家调控货币量的主要手段。答: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主要运用所谓的三大手段来调节和控制货币量:(1)公开市场业务,即由中央银行在货币资本市上公开出售或收购有价证券,从而减少或增加货币流通量;(2)最低准备金率政策,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有法律规定的储备金制度,也就是商业银行要把一定比例的资金存入中央银行,以保证金融秩序的稳定。法定准备金率的提高或降低,会减少或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 (3)再贴现利率政策,商业银行可以把手中的未到期有价证券拿到中央银行去

43、贴现,如果再贴现利率降低,商业银行就会拿出更多的有价证券去贴现,这样流通中的货币就会增加,反之则相反。26、为什么会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其具体表现有哪些?答: (1)出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主要原因有: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提高。各国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2)经济全球化本质上是资源配置的国际化,其具体表现有:1)生产的全球化。2)贸易的全球化;3)资本的全球化27、试述近二十年来经济全球化发展趋

44、势加快的原因及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加强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答(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的主要原因是:1)新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通信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和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加强了国际经济联系;2)国际贸易的自由程度大提高。各国都有发展国际经济关系的迫切要求,因而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3)国际资本流动的大幅增加。发展中国家迫切需要吸引外资发展本国经济,发达国家的过剩资本也需要一个出路,此外,发达国家相互间的投资也在增加。 (2)国际经济调节的必要性在于:1)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联系日益紧密,国际间的经济联系日益复杂,需要协调和制约。2)没有有效的协

45、调和制约,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和大垄断组织的剧烈竞争会造成经济的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甚至导致波及全球的危机。因此,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必然要求国际经济进行调节。28、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答:(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私人垄断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

46、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29、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巨大发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具体有几点:(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资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现进行某些宠观经济调控。1、简述意识的本质答:(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

47、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的劳动创造的。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答:(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就是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承认认识的内容来自于客观实际又符合客观实际。(2)检验真理的标准只能是实践,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存在的,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答:(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相比的相对过剩。(2)经济

48、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答、 (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

49、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到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a、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实质。b、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正确地表明资本主义剥削程度的是剩余价值率。论述1、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答、 (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a、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b、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c、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他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它又没有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既坚持又发展,这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2、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答:(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