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习题及答案.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886666 上传时间:2018-11-04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67.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动物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动物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动物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动物学习题及答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一.说明脊索的出现在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1.它强化了对躯体的支持与保护功能。2.提高了定向、快速的运动能力和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保护功能。3.使躯体大型化成为可能。4.是脊椎动物头部(脑和感官)以及上下颌出现的前提条件。二.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演化上有什么意义?答:通过对原索动物的身体结构和胚胎发育的研究,能够对脊索动物的演化提供有说服力的证据,所以,原索动物在研究脊索动物的演化上具有重要意义。1.从身体结构上来看,原索动物既具有脊索、背神经管、鳃裂这三点(脊索动物的主要特征),又具有许多低等的以及和无脊椎动物相似的特征,如无脊椎骨、无头、无脑、无成对附肢,头索动物无心脏,排泄系统为分节排

2、列的肾管,尾索动物的开管式循环,头索动物为不完善的闭管式循环等,这些身体结构上的特征反应了无脊椎动物向脊索动物的过渡。2.从胚胎发育的情况来看,头索动物既以简单而典型的形式代表着脊索动物胚胎发育的情况,而早期胚胎发育又与棘皮动物相似,从胚胎学的角度又说明了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 在演化上的关系。三简要说明脊索动物的起源和演化。答:脊索动物是由哪一类无脊椎动物演化来的至今尚未找到古生物学的证据。因此脊索动物的起源问题,只能用比较解剖学和胚胎学的材料来进行推断。一般认为脊索动物与无脊椎动物中的棘皮动物具有共同的祖先。其根据是:棘皮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属于后口动物,同时以体腔囊法形成体腔,与脊索动物相

3、似,从生物化学方面也证明:棘皮动物的肌肉中同时含有肌酸和精氨酸,是处于无脊椎动物(仅含精氨酸)和脊索动物(仅有肌酸)之间的过渡类型;半索动物的成体有鳃裂和背神经管的的雏形,与脊索动物相似,而柱头虫与棘皮动物的幼虫又很相似。故脊索动物和棘皮动物亲缘关系密切。又根据文昌鱼的身体结构与个体发育兼具脊索动物和无脊椎动物的特征,文昌鱼可能是无脊椎动物与脊索动物之间的过渡类型 。四简述尾索动物的主要特点。答:脊索和背神经管只存在尾部。大多体表有被囊。大多数仅幼体有尾。营固着或自由生活。五圆口纲动物的主要特征。答:口为吸附型,没有上、下颌。脊索终生存留,没有脊椎,只有神经弧的雏形。只有奇鳍,没有偶鳍。只有一

4、个鼻孔,位于头部的中线上。独特的鳃呼吸器官鳃囊。内耳中只有一个或两个半规管。六简述七鳃鳗适应寄生和半寄生的特征。答:头部腹面有杯形的口漏斗,口漏斗和舌上具有角质齿,角质齿损伤脱落后可再生,这样便于吸附和锉破鱼体,吸食血肉。具有独特的鳃囊结构,而且鳃孔周围有强大的括约肌和缩肌,控制鳃孔的启闭,当七鳃鳗用口吸附在寄主体表或头时,水就要从外鳃孔进出而无需经过口。七鳃鳗在眼眶下的口腔后有 1 对“唾腺”,腺的分泌物是一种抗凝血剂,能阻止创口血液的凝固。七简述鳔的结构、功能及其功能是如何实现的。结构:鱼鳔是位于肠管背面的囊状器官,内壁为粘膜层,中间为平滑肌层,外壁为纤维 膜层,根据鳔与食管之间是否存在相

5、通的鳔管,可将鱼类分为两大类:一为有鳔管的管鳔类 ,如鲤形目,鲱形目等,一为鳔管退化消失的闭鳔类,如鲈形目等。功能:调节鱼体的比重,使鱼体悬浮在限定的水层中,以减少鳍的运动而降低能量消耗,它的机能是通过特有的气腺分泌气体以及卵圆窗或鳔管排放气体而控制的。八简述侧线的结构及功能。答:.侧线是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侧线管以一系列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侧线管内充满粘液,内有感觉细胞和支持细胞组成的感觉器。侧线能感受低频率的振动,可以判定2水波的动态,水流的方向,周围生物的活动情况以及游泳途中的固定障碍物等,因而在鱼类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意义。九简述海产硬骨鱼、淡水鱼的渗透压调节

6、方式。答:淡水鱼的体液的盐分浓度一般高于外界环境,为了维持其渗透压的平衡,它通过肾脏借助众多肾小球的泌尿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及时排出浓度极低的大量尿液,保持体内水分恒定。另外,有些鱼类还能通过食物或依靠鳃上特化的吸盐细胞从外界吸收盐分,维持渗透压的平衡。海水硬骨鱼体内的盐分浓度比海水略低,为了维持体内的水分平衡,鱼类一是从食物内获取水分;二是吞饮海水,海水先由肠壁连盐带水一并渗入血液中,再由鳃上的排盐细胞将多余的盐分排出,从而维持正常的渗透压。十比较硬骨鱼和软骨鱼的主要区别。软骨鱼类:是内骨骼全为软骨的海生鱼类,体被盾鳞,鼻孔腹位,鳃孔 5-7 孔。鳍的末端附生皮质鳍条。歪形尾,无鳔和“

7、肺” ,肠内具螺旋瓣,输卵管与卵巢不直接相连,雄鱼有鳍脚,营体内受精。硬骨鱼类:骨骼大多由硬骨组成,体被骨鳞或硬鳞,一部分鱼类的鳞片有次生退化现象;鼻孔位于吻的背面;鳃间隔退化,鳃腔外有骨质鳃盖骨,头的后缘每侧有一外鳃孔。鳍膜内有鳍条支持,大多为正型尾。通常有鳔,肠内大多无螺旋瓣;生殖腺外膜延伸成生殖导管,二者直接相连。无泄殖腔和鳍脚,营体外受精十一.说明鱼类与水生活相适应的特点。答:鱼类适应水栖生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1.身体大多呈纺缍形,分为头,躯干和尾三部分,无颈部; 2.体表被有鳞片,皮肤富有粘液腺;3.用鳃呼吸;4.用鳍游泳;5.大多具侧线系统,可感知水波及水流等;6.心脏具有一心室、

8、一心房,血液循环为单循环等。十二.试列举几种我国珍贵的淡水鱼类,并指出各属于哪一亚纲、目和科(每目最多不超过两个 )。中华鲟 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白鲟 白鲟科 鲟形目 辐鳍亚纲大银鱼 银鱼科 鲑形目 辐鳍亚纲胭脂鱼 胭脂鱼科 鲤形目 辐鳍亚纲十三.研究鱼类洄游有什么实际意义?答:研究鱼类的洄游,进而掌握鱼类在什么时候,沿什么路线,在什么地方大量集中确 定渔汛、渔场,以便进行捕捞及加强对资源的保护,在渔业生产上有着重要意义。另外,研究鱼类的洄游,可以为鱼类的适应性问题和阶段发育问题等提供资料,因此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十四。简述两栖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特征。 答:两栖类适应陆生的特征:出现了五趾

9、型附肢,肩带借肌肉间接地与头骨和脊柱联结前肢获得了较大的活动范围,有利于在陆上捕食和协助吞食;腰带直接与脊柱联结,构成对躯体重力的主要支撑和推进,初步解决了在陆上运动的矛盾。 成体用肺呼吸,初步解决了从空气中获得氧的矛盾。随着呼吸系统的改变,循环系统也由单循环改变为不完全的双循环。大脑半球分化较鱼类明显,大脑顶壁出现了神经细胞。3出现了中耳,能将通过空气传导的声波扩大并传导到内耳;出现了眼睑和泪腺,能防止干燥,保护眼球。十五。简述两栖纲的主要特征。两栖纲的主要特征:皮肤富有粘液腺,体表湿润,有呼吸作用。幼体生活于水中,用鳃呼吸,成体可上陆生活,用肺呼吸。心脏有两心房、一心室,血液循环为不完全的

10、双循环。具有五趾型附肢。发育中有变态。16.简要说明为什么两栖类还不能摆脱水环境的束缚。 两栖类不能摆脱水环境束缚的原因:皮肤的角质化程度不高,不能有效防止体内水 分蒸发。四肢还不够强健。肺呼吸还不完善,还要依靠皮肤辅助呼吸。胚胎无羊膜,繁殖要在水中进行。17.试述两栖类的主要经济意义。防治虫害。绝大多数蛙蟾类是农田、耕地、森林和草地作物害虫的天敌,利用生物防治害虫,可以避免农药污染,已受到欢迎。食用。蛙肉鲜美与鸡肉媲美,是宴席的珍馔佳肴。近年来,牛蛙的养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药用。如最负盛誉的哈士蟆和蟾酥就分别取自于中国林蛙和蟾蜍。是教学和科学研究的良好实验材料。18.爬行类成为真正的陆生脊

11、椎动物主要成功地解决了哪几个问题? 爬行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具有了陆上繁殖的能力。皮肤角质化程度加深,外被角质鳞片,皮肤干燥缺乏腺体,有效地防止了体内水份的蒸发 。肺的结构比两栖类复杂,胸廓的出现,使肺呼吸机能加强。四肢较两栖类强健,指(趾 )端具爪,适于陆上爬行,后肢通过腰带与 2 枚荐椎相连,构成牢固支架,有利于承受体重。19.羊膜卵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脊椎动物演化史上的意义。答:羊膜卵外包有石灰或纤维质的硬壳,能维持卵的形状,减少卵内水分蒸发、避免 机械损伤和防止病原体侵入;卵壳具有通透性,能保证胚胎发育时进行气体代谢,卵内贮存有丰富的卵黄,保证胚胎在发育中能得到足够的营养。在胚胎发

12、育早期,胚胎周围的胚膜向上发生环状皱褶,不断向背方生长,包围胚胎,在胚胎外构成两个腔羊膜腔和胚外体腔,羊膜腔内充满羊水,使胚胎能在液体环境中发育,能防止干燥以及机械损伤。另外,还形成一尿囊,可以收集胚胎发育代谢中产生的废物,另外尿囊与绒毛膜紧贴,其上富有血管,胚胎可通过多孔的卵壳或卵膜,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羊膜卵的出现,是脊椎动物从水生到陆生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个重大适应,它解决了在陆上进行繁殖的问题,使羊膜动物彻底摆脱了水环境的束缚。20.简述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及防治原则。防治措施:平时提高警惕,切忌用手去捉弄它们。万一被蛇蛟伤,首先应判断是否被毒蛇所咬,最好将蛇打死,后识别,若办不到,可根据

13、牙痕判断。当确认被毒蛇咬伤,应采取以下急救措施:保持镇定,不要乱跑,以免循环加快而加速毒的吸收和扩散,结扎。在伤口的上方用带子结扎,每隔 15-20 分钟放松1-2 分钟,以防组织坏死;冲洗。用双氧水或高锰酸钾冲洗伤口,无条件时,用盐水或清水冲洗,扩创排毒。割破伤处,挤出带毒液的血液,就近就医。毒蛇 无毒蛇蝰科蝮亚科毒蛇头大,呈三角形 头一般不呈三角形蝮亚科毒蛇有颊窝 无颊窝4尖吻蝮吻尖向上翘 吻端圆钝或尖而翘蝮亚科毒蛇尾短尖细 尾往后逐渐变细有的脊鳞扩大呈六角形 脊鳞不扩大呈六角形各种毒蛇具有不同的斑纹 斑纹与毒蛇明显不同眼镜蛇科和部分游蛇科 蛇身不能竖立,颈部不扩大变扁, 毒蛇前半身能竖起

14、,颈可膨胀 很少主动攻击人变扁,常主动攻击人畜 21.鸟类与爬行动物相比,它的进步性特征是什么? 答案要点: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37.044.6),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具有迅速飞翔的能力,能借主动迁徒来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具有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以及与此相联系的各种复杂行为能更好地协调体内外环境的 统一。具有较完善的繁殖方式和行为(如筑巢、孵卵和育雏),保证了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22.恒温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答案要点:恒温是与无脊椎动物和低等脊椎动物(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的本质区别) 高而恒定的体温,促进了体内各种酶的活动,大大提高了新陈代谢水平。恒温是产 热与散热过程的动态平

15、衡。恒温的出现,是动物有机体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与环境 条件对立统一的结果。23.羽衣(羽毛)的主要功能是什么?答案要点:保持体温,形成隔热层。通过附着于羽基的皮肤肌,可改变羽毛的位置,从而调节体温。构成飞行器官的一部分,即飞翔和尾羽。使外形成流线型,减少飞行时 的阻力。保护皮肤不受损伤。形成保护色。24.鸟类头骨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化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案要点:头骨薄而轻。各骨块间的缝合在成鸟的颅骨已愈合为一个整体,而且骨内 有蜂窝状充气的小腔,解决了轻便与坚实的矛盾。上、下颌骨极度前伸,构成鸟喙。鸟喙 外具角质鞘,为取食器官。脑颅和视觉器官的高度发达,使颅腔膨大,头骨顶部呈圆拱形 ,枕骨大

16、孔移至腹面,脑颅侧壁被压挤至中央构成眶间隔。25 鸟类骨骼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的特点是什么? 答案要点: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满气体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 骨块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的变形。头骨的特点,同第 4 题。颈椎异凹型,运 动灵活,第一枚为寰椎,可与头骨一起在第二枚枢椎上转动。硬骨质的肋骨借钩状突彼此相 关连。鸟类胸骨中线处有高耸的龙骨突,以增大胸肌的固着,脊椎骨骼愈合为综荐骨和尾综 骨,加上尾骨退化,使躯体重心集中在中央,有助于在飞行中保持平衡。左右锁骨及退化 的锁间骨在腹中线处愈合成“V”字形。避免左右肩带在飞翔时碰撞。胫跗骨及跗跖骨的 延长,增强了起飞和降落时

17、的弹性。26.简要说明鸟类肺与气囊的结构特点与机能?答案要点:鸟类的肺相对体积较小,是一种海绵状缺乏弹性的结构。这种结构主要是 由大量的细支气管组成,其中最细的分支是一种呈平行排列的支气管,称为三级支气管或 平行 支气管。在三级支气管周围有放射状排列的微气管,其外分布有众多的毛细血管,气体交换 即 在此处进行,它是鸟肺的功能单位。气管入肺后,成为贯穿肺体的初级支气管,再入次级支气管,最后到三级支气管,呼气与吸气时,气体在肺内均为单向流动。(3)气囊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有九个气囊,鸟类吸气时,新鲜空气沿初级支气管大部直接进入后气囊,一部分进行碳氧交换;呼出气体时,气囊中的新鲜气体再次进行碳氧交

18、换,保证了鸟体飞行时对 氧的需求。27.鸟类肌肉系统与飞翔生活相适应有哪些变化?答案要点:由于胸椎以后的脊椎愈合,背部肌肉退化,而颈部肌肉相应发达。使翼 扬起及下扌扇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具有特殊的鸣管肌肉。28.鸟类有哪些适宜于飞行的特征?答案要点:身体外形呈流线型,减少飞行阻力。前肢特化为翼。皮肤柔软,有羽 区和裸区之分。骨骼轻而坚固,骨骼内具有充气的腔隙,头骨、脊柱、骨盘和肢骨的骨块 有愈合现象,肢骨与带骨有较大变形使翼扬起和下扌扇的胸小肌和胸大肌十分发达,背部肌 肉退化,后肢具有适宜于栖树握枝的肌肉。直肠短、不贮存粪便,有利减轻体重。双重 呼吸,保证了

19、飞行时氧的供应。完全双循环,提高了运输氧的能力。排泄物为尿酸,不具膀胱,有利于减轻体重。小脑发达,有利于飞行中的平衡。11.视觉发达,具双重调节,眼球内有特殊的巩膜骨。12.非生殖季节,生殖系统呈萎缩状态,雌性仅保留左侧卵巢和输卵管,有利于减轻体重。29 占区的生物学意义是什么?答案要点:(1)保证营巢鸟类能在距巢址最近的范围内,获得充分的食物供应。(2)调节营巢地区内鸟类种群的密度和分布,以能有效地利用自然资源。(3)减少其它鸟类对配对、 筑巢、交配及孵卵,育雏等活5动的干扰。(4)对附近参加繁殖的同种鸟类心理活动产生影响起着社会性的兴奋作用。30 鸟巢有何功能?答案要点:(1)使卵不致滚散

20、,能同时被亲鸟所孵化。(2)保温。(3)使孵卵成鸟、卵及 雏鸟免遭天敌伤害。31 研究鸟类迁徒有何意义?答案要点:(1)在理论上能够揭示迁徒本能的形成及发展过程,为生物进化论以及有机 体环境之间的复杂关系提供更为深入的资料。(2)在实践上除了为有效地利用和控制经济鸟 类,为改造自然区系提供理论基础外,还为仿生学提供了广阔的研究方向。32.哺乳动物有哪些进步性特征? 答: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机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 境条件。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具有高而恒定的体温(约为 25 -37),减少了对环境的依赖性。具有陆上快速运动的能力。胎生、哺乳,保证了后代

21、有较高的成活率。33.胎生、哺乳在动物演化史上有什么意义? 答:胎生为发育的胚胎提供了保护,营养以及稳定的恒温发育条件,是保证酶活动和代谢活动正常进行的有利因素,使外界环境条件对胚胎发育的不利影响减低到最小程度;以乳汁哺育幼兽,它是使后代在优越的营养条件和安全保护下迅速成长的生物学适应,胎生、哺乳为哺乳动物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34.哺乳类有哪几种皮肤腺?各有何结构特点和功能? 答:哺乳类的皮肤腺主要有四种类型。皮脂腺:为泡状腺,多开口于毛囊基部,所分泌 的油脂能滋润毛和皮肤;汗腺:为管状腺,下陷入真皮深处,盘卷成团,外包以丰富的血管,所分泌的汗液,通过体表的蒸发,能排泄一部发代谢废物(

22、如尿素) ,蒸发散热是调节体温的一种主要方式;乳腺:是管状腺和泡状腺的复合腺体,能分泌乳汁哺育幼体;味腺:是汗腺或皮脂腺的衍生物,如麝的麝香腺,黄鼠狼的肛腺,对哺乳类(特别是社会性集群种类 )同种的识别和繁殖配对有重要作用。35.哺乳类中轴骨有哪些特点?答:哺乳类的脊柱分为颈椎,胸椎、腰椎、荐椎和尾椎 5 部分;劲椎数大多为 7 枚,第一、二枚颈椎特化为寰椎和枢椎提高了头部的运动范围;胸椎、肋骨和胸骨构成胸廓,是保护内脏,完成呼吸活动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荐椎有愈合现象,构成对腰带的 稳固支持;双平型椎体提高了脊柱的负重能力,相邻的椎体之间具有软骨构成的椎间盘,缓冲运动时对脑及内脏的

23、震动。36.介绍反刍兽的胃及反刍的简要过程。答:反刍兽的胃一般由 4 室组成,即瘤胃、网胃(蜂巢胃) 、瓣胃和皱胃,其中前 3 个胃室 是食道的变形,皱胃为胃本体,具有腺上皮,能分泌胃液。反刍的简要过程:当胃有大量唾液的纤维质物质(如干草) 进入瘤胃以后,在微生物 (细菌、 纤毛虫和真菌) 作用下发酵分解 (有时也能进入网胃),存于瘤胃和网胃内的粗糙食物上浮; 刺激瘤胃前庭和食管沟,引起逆哎反射,将粗糙食物逆行经食道入口再行咀嚼,咀嚼后的细 碎和比重较大的食物再经瘤胃和网胃的底部,最后达于皱胃。37.哺乳纲分哪几个亚纲?在结构上各有哪些特点? 答:哺乳纲分三个亚纲。原兽亚纲:具有一系列接近于爬

24、行类和不同于高等哺乳类的特征。主要表现在:卵生,产具 壳的多黄卵,雌兽具孵卵行为。有乳腺,但不具乳头;肩带结构似爬行类(具有乌喙骨、前 鸟喙骨和间锁骨) 。有泄殖腔,雄兽不具交配器官。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成体无齿,代以角质鞘。体温基本恒定(2635) ,缺乏完善的体温调节能力,其活动能力不强,分布区狭窄。后兽亚纲:是较低等的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为:胎生,但不具真正的胎盘,胚胎由卵黄 囊与母体子宫壁接触,因而幼仔发育不良,妊娠期仅 1040 天,需继续在雌兽的育儿袋中长期发育。泄殖腔已趋于6退化。肩带中的前乌喙骨与乌喙骨均退化,肩胛骨增大。乳头位于育儿袋内。大脑皮层不发达,无胼胝体。异型

25、龄,但门齿数目较多(常为 5 3、32) 。真兽亚纲:是高等哺乳动物类群。主要特征是:具有真正的胎盘(尿囊与母体的子宫壁接触) ,胎儿发育完善后再产出。不具泄殖腔。肩带由单一的肩胛骨构成。乳腺充分发育,具乳头。大脑皮层发达,有胼胝体。异型齿,门牙数目少于 5 枚。有良好的体温调节机制,体温一般恒定在 37左右。38.翼手目、灵长目、啮齿目、食肉目,偶蹄目各有哪些主要特征?答:翼手目:前肢特化,指骨特点延长,前肢、体侧、后肢及尾间有翼膜,是飞行器官。前肢仅第一指或第一及第二指端具爪。后肢短小,有长而弯曲的钩爪,适于悬挂栖息。胸骨有龙骨突起,锁骨发达。齿尖锐,适于食虫。夜行性。灵长目:拇指(趾)多

26、能与它指( 趾) 相对,适于树栖攀援及握物。锁骨发达。指( 趾)端多具扁 甲。大脑半球高度发达。眼眶周围具骨,两眼前视。雌兽有月经。啮齿目:上、下颌各具一对门牙,仅前面被有釉质,呈凿状,齿根不封闭,能终生生长。无 犬齿,门齿和前臼齿间有空隙。咬肌特别发达,适于啮咬硬物,臼齿多为 33。食肉目:门齿小,犬齿强大、锐利,上颌最后 1 枚前臼齿和下凳第一枚臼齿的齿突如剪刀状相交,称为裂齿(食肉齿) 。指(趾)端有利爪,以撕捕食物。脑及感官发达。偶蹄目:第三、四指(趾)同等发育,以此负重,其余各指(趾) 退化,蹄为偶数。上门齿退化 或消失。臼齿结构复杂,适于草食。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

27、过程或某一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 达到身体最前端,故称为头索动物。3.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柱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椎动物。4.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的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8.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如圆口纲动

28、物。9.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11.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12.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 、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14.小肾囊:柄海鞘无专门的排泄

29、器官,仅在肠附近有一堆具有排泄机能的细胞,称为小肾囊。15.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 17.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18.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19.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7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20.越冬洄游:从产卵场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21.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

30、游。 22.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场所进行的迁游。 23.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间的生长带,即为年轮。吞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造成空气吸入和呼出肺的动力来完成呼吸这种方式称为吞咽或呼吸。幼态成熟:有些鲵螈类如山溪鲵和滇池蝾螈等在性成熟和具有生殖能力时,仍保留着幼体时期某些特征,这种现象称为幼态成熟。幼体生殖:处于幼态时期的动物就能进行生殖的现象。 原脑皮:低等脊椎动物大脑表层仅有零星的神经细胞分布,并不形成细胞层。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

31、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 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 1 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 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梨鼻器。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内发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尿囊:胚胎

32、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定期更换的现象。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称为尿囊膀胱。巩膜骨:爬行动物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巩膜骨。在鸟类中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鸟类:鸟类是体表被覆羽毛,有翼、恒温和卵生的高等脊椎动物 。2 瞬膜 :瞬膜是一种近于透明的膜,能在飞翔时遮覆眼球,以避免干燥气流和灰尘对眼球的伤害。尾脂腺:是鸟类唯一的皮肤腺,能分泌油脂以保护羽毛不致变形

33、,并可防水,故雁鸭等水禽的尾脂腺特别发达。换羽:鸟类的羽毛是定期更换的,称为换羽。通常每年有 2 次换 羽,繁殖结束后所换的新羽称冬羽,早春所换的新羽称夏羽或婚羽。综荐骨:是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后几枚胸椎、腰椎、荐椎和前几枚尾椎愈合而成,且与宽大的骨盘相愈合,使鸟类在地面步行时获得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尾综骨:鸟类尾骨退化,最后几枚尾骨愈合成一块尾综骨,以支 撑扇形的尾羽。开放式骨盘(盆):鸟类耻骨退化,左右坐骨、耻骨不像其它陆生脊椎动物那样在腹中线处相汇合联结,而是一起向侧后方伸展,与产大型硬壳卵有关。双重呼吸:鸟类由于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相连以及肺由互相连通的三级支气管网组成,呼吸一次,进行了

34、两次气体交换,与飞翔时耗氧量高相适应。完全双循环:自鸟类开始,心房与心室完全分隔, 心脏分为左右心室和左右心房,在肺循环和体循环途径中动脉血和静脉血完全分开。提高了携带氧的能力巩膜骨:是巩膜前壁内着生的一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骨片,构成眼球壁的坚强支架,使鸟在飞行时不致8因强大气流压力而使眼球变形。双重调节(视觉):鸟类所特有,眼球的前巩膜角膜肌能改变角膜的屈度,后巩膜角膜肌能改变晶体的屈度。腔上囊:鸟类泄殖腔背方的特殊腺体,幼鸟发达,成体失去囊腔成为一个有淋巴上皮的腺体结构,腔上囊还被用做鉴定鸟类年龄的一种指标。气囊:鸟类的呼吸系统十分特化,有发达的气囊系统与肺气管相通连,使鸟类具有双重呼吸,还

35、可避免内脏摩擦及起到冷却作用。鸟类的气囊一共有 9 个 。喉囊:鹈鹕的喉部皮肤膨大呈囊状,可暂存捕获物,并有助于热天散发热量降温。翼镜:绿翅鸭等鸟翼的飞羽上有发闪光的绿色,紫色或白色的斑块,称为翼镜。占区:鸟类在繁殖期常各自占有一定的领域,不许其它鸟类(尤其是同种鸟类) 侵入,称为占区现象。所占的一 块领地叫领域。窝卵数:每种鸟类在巢内所产的满窝卵数目。早成雏:孵出时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的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待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多数陆禽。晚成雏:出壳时尚未充分发育,体表光裸或微具稀疏绒羽,眼不能睁开,需由亲鸟喂养。如雀形目及猛禽等。迁徒:迁徒是对改变着的环境条件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

36、,是每年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有定期、定向、集群等特点。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不发生迁徒的鸟类,如麻雀。侯鸟:在春秋两季,沿着固定的路线,往来于繁殖区和越冬区域之间,分为夏侯鸟,冬侯鸟。如家燕。旅鸟:夏季在我国某地以北繁殖,冬季在我国某地以南越冬, 仅在春秋季节规律性地从我国某地路过的鸟类。如极北柳莺。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妊娠: 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

37、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无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血,为无蜕膜胎盘。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为一体,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流血,为蜕膜胎盘。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它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硬腭: 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位于口腔顶部的骨质隔板,它将口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解决了“消化”和“呼吸”的矛盾。膈肌: 膈肌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

38、的重要组成部分。 耳咽管: 是连通咽部和中耳腔的通道,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会厌软骨: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食管沟:反刍动物幼兽从胃的贲门部开始,经网胃至瓣胃孔处,有一肌肉质的沟褶,称食管沟,借收缩可构成为暂时的管,使乳汁直接流入皱胃内,成体的食管沟退化。20 乳糜管: 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乳糜管为输送脂肪的一种淋巴管,外观呈现白色。肺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胼胝体: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活命中枢: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称为活命中枢。内分泌腺: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 ,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9反馈: 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参考答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