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章 辩论修养概述一辩论修养概述(一)1.在学习中,最重要的是:(A) 。A、发现 B、求合 C、效率 D、知识2.辩论的最终价值体现是:(C) 。A、口才 B、争胜 C、求和 D、谋利3.显性剥夺是指权利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念和判断所剥夺。 ()4.学习过程强调的是创造而不是模仿,特别是思维创造。 ()二辩论修养概述(二)1.“壕梁之辩”与下列哪位人物密切相关。 (A)A、庄子 B、荀子 C、墨子 D、孙子2. 关于“印象即真实”中“印象”一词表述错误的是:(B )A、观察者的主观感知 B、是完整的、全部的 C、有可能是真实的歪曲 D、有可能是片断性的3.“本分而理”强调讨论具体事实、细节。(
2、 ) 4.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也”与“白马非马”是倾向于认知层面的辩论。( ) 三辩论修养概述(三)1. 辩论的最高层次是(C)。A、完全的胜利 B、辞藻的华丽 C、诗意的栖息 D、肉体的搏斗2. 信息的碎片化会容易让我们对世界的认知产生严重偏差。()3. 交流的终极目的是价值观念的输出。()第二章 辩论中的概念一. 辩论中的概念(一)1. 概念最本质的对社会、对外界的反应是指概念的(C)。A、外延 B、内容 C、内涵 D、范围2. 在辩论中,将高考移民视为异地高考,是(A)。A、偷换概念 B、模糊概念 C、模糊内容 D、偷换内容3. 将异地高考限定于外来务工子女异地参加高考,是(D)。A、
3、缩小内涵 B、扩大内涵 C、扩大外延 D、缩小外延4. 高考移民的外延大于异地高考的外延。()5. 外延过大是指概念可以囊括的社会现象、同类事物等更多。()二辩论中的概念(二)1. 在辩论教育公平时,以下哪个因素可以暂且不给予考虑。(D)A、机会均等 B、资源分配合理 C、结果公平 D、性别平等2. 辩题中经常出现两类概念以事实判断为主的概念和以(A)为主的概念。A、价值判断 B、主观臆断 C、客观存在 D、群体意念3. “网络反腐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属于以下哪类辩题。(C)A、事实性辩题 B、判断性辩题 C、比较性辩题 D、猜测性辩题4. 对概念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是进一步论辩的基础
4、。()5. 机会均等是公平的全部内涵。()三辩论中的概念(三)1. 概念对抗需考虑的因素主要有三种,其中不包含以下哪个因素。(D)A、底线 B、概念的对抗性 C、包容性 D、交互性2. 弱化对方认为对自己最有利的概念,有利于(A)。A、压迫对方概念空间 B、压迫我方概念空间 C、扩充对方概念空间 D、平衡我方概念空间3. 辩论中第一个层次的对抗是(C)。A、意义对抗 B、价值对抗 C、概念对抗 D、行为对抗4. 用对方概念作为本方概念的基石,是最高包容性的对抗。()5. 概念持平是指概念偏向于一方,且其内涵和外延均不可跨界。()第三章 杀人游戏一杀人游戏(一)1. 辩论中,四位同学在首轮发言中
5、,集体“装好人”,这反映出(B)。A、角色感强 B、角色感不强 C、进入角色快 D、了解角色2. 辩论中,4 号同学坚持投给 1 号,造成平局,可能是由于(D)的原因。A、判断正确 B、角色同一 C、价值消失 D、价值失真3. 平民、警察、杀手形成博弈的基础是(C)。A、相同的价值目标 B、相同的主体 C、不同的价值目标 D、不同的陈词4. 在杀人游戏中,思考和判断要保持行为、逻辑上的一致。()二杀人游戏(二)1. 杀人游戏与社会生活均要求个体要主动(C)活动。A、顺从 B、抵抗 C、参与 D、操纵2. 以下哪一点不是杀人游戏需要特别注意的事项。(D)A、精力集中 B、角色融入感 C、整体局势
6、分析 D、个体价值3. 辩论中,面对 1 号的指责,2 号立即认定 1 号是杀手,这反映出 2 号陷入(B)。A、群体价值对抗误区 B、个体价值对抗误区 C、群体行为对抗误区 D、个体行为对抗误区4. 在杀人游戏中,每个人既要充分体验角色,又要充分考虑全局。()三. 杀人游戏(三)1. 人们关于同性家庭收养的儿童是否有正常的社会生活这的不同看法,反映出(D)。A、相同个体,相同价值 B、相同个体,不同价值 C、不同个体、相同价值 D、不同个体、不同价值2. 辩论中,对价值主体的定义越少,辩论越(C)。A、耗费时间 B、减少时间 C、容易操控 D、不易操控3. 辩论的最佳结果是(D)。A、搏斗
7、B、决胜 C、顺从 D、求和4. 任何一种现象的背后,都仅涵盖一种价值主体和价值判断。()5. 价值主体是指在存在冲突和博弈的价值空间里,具有可以独立进行价值判断的个体。()第四章 一辩立论框架一一辩立论框架(一)1. 以下哪一点不是“价值判断标准”的评判维度?(C)A、价值主体 B、正交 C、正趋 D、正当2. 辩论中,坚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可以从哪一点切入?(A)A、从概念下手 B、从行为下手 C、从人员下手 D、从意义下手3. 即使本方定义不够清晰明确,也可以轻而易举地攻击对方概念。()4. 概念、价值主体以及二者关系对辩论思路和内容具有影响。()二. 一辩立论框架(二)1. 在“人性本
8、善”与“人性本恶”的辩论中,“人性本恶”重在以(D)取胜。A、对“恶”的模糊界定 B、对“恶”的明确界定 C、对“本”的模糊界定 D、对“本”的明确界定2. “时势造英雄”的辩题中,辩者应该特别明确(D)的概念。A、造 B、英雄 C、时势 D、造、时势3. 逻辑论证中,价值主体与价值判断应遵循(B)。A、价值主体集中、价值判断繁杂 B、价值主体不宜过于集中,价值判断不宜过于繁杂C、价值主体不宜过于集中,价值判断繁杂 D、价值主体集中,价值判断不宜过于繁杂4. 逻辑论证不能构成主要论证战场体系。()5. 辩论中,价值主体过于集中容易造成被接受性差。()第五章 战场的概念一战场的概念(一)1. 以
9、下关于升华表述不正确的是(D)。A、升华不是为了煽动情绪 B、是为了引领到终极的辩论意义。 C、是为了发现共鸣之处 D、是对具体事例或具体辩论价值主体的描述。2. 逻辑论证的最终目标在于(C)。A、价值判断 B、价值表现 C、价值升华 D、价值泛化3. 战场失衡可能是以下哪种原因引起的。(B)A、明确表述概念 B、泛化或狭隘概念 C、多方面呈现概念 D、呈现多层次概念4. 立论的深度、广度取决于看到的概念的层数。()5. 要对论辩的范围、过程进行精准的控制,不能盲目泛化概念。()二战场的概念(二)1. 有效提问,有利于辩论的“目标明确”和(D)。A、价值升华 B、价值对抗 C、运动变化不合理
10、D、运动变化的合理2. (C)意味着不是为了反驳而辩论,而是为了话题的核心内涵而辩论。A、论证充分 B、论证匮乏 C、目标明确 D、目标模糊3. 一个强大的辩论思维是排斥对方,而不是吸收对方。()4. 辩论是发现矛盾、分析矛盾、提出矛盾解决办法的过程。()三. 战场的概念(三)1. 假若将辩题中心比喻为跷跷板中心,将正反两方视为与中心等距的跷跷板,那么从客观上讲,辩题正反方应该是(C)。A、等距的 B、均等的 C、均势的 D、对等的2. (D)与激进立论不同,它体现出从平淡到极致的过渡。A、主动立论 B、积极立论 C、消极立论 D、保守立论3. 由于辩论双方对辩题的理解深度、准备程度不一致,而
11、造成的一方辩论空间宽泛一方狭窄的现象可称为(B)。A、对称战 B、不对称战 C、均等战 D、平均战4. 辩手的气质与风度与其选择的立场息息相关。()四战场的概念(四)1. (B)体现出认知的准确性,是对对方动机、关键的有益解释。A、认知 B、把握 C、引领 D、创造2.(D)属于自己的势,是辩论的内涵。A、认知、引领、把握、创造 B、认知、创造、引领、把握 C、把握、认知、引领、创造 D、认知、把握、引领、创造3. “顺势而为,逆势而动”是古代先贤关于(C)的思考。A、时 B、事 C、势 D、士4. 辩论者若想获得对事物的准确认知,需要其将听、看、想三者相结合。()5. 论辩中,辩论者的“引领
12、”应该是具有更高层次价值观的正向的引领。()第六章 辩论战场的把握一辩论战场的把握(一)1. 辩论者要牢牢把握的是自己的主战场,而不是相似的,但实际上有偏差的战场。()2. 战场可以形成体系,因为概念是可以一层一层形成体系的。()二辩论战场的把握(二)1. 绝不随意接受对手的定义是辩手的良好习惯之一。()2. 对方能轻易更改概念、更换价值主体的战场是辩者的主战场。()三辩论战场的把握(三)1. 战场体系往往构成(D)、主从战场、全局-局部战场。A、攻方战场 B、守方战场 C、平衡战场 D、攻守战场2. 战场是由若干核心概念、价值主体以及涉及的(C)构成的论辩空间。A、认知领域 B、创新意识 C
13、、价值命题 D、理论倾向3. 辩论中的“破”是指对于对方(A)的“破”。A、前提 B、价值 C、理论 D、意义4. 预设前提是指问题在回答之前就已经陷入了预定的概念空间或价值空间。()5. 辩论中关于“势”的理论之一是一定不能按对方思维回答问题。()四辩论战场的把握(四)1.(B)不是指在辩论中求奇求险,而是指立论和内容的完备。A、运动 B、正合 C、势 D、奇胜2. 以下关于势篇理解不正确的是(D)。A、正合奇胜 B、变化运动的把握 C、求之于势,而不责于人 D、趋炎附势3. 辩论中运用对“势”的理解时,首先要求对“势”进行静态和动态的(C)。A、归纳 B、反思 C、认知 D、强化4. “势
14、”反应的不是变化的趋势,变化的方向,而是静止的状态。()五辩论战场的把握(五)1. “引领”的主要作用是(C)和体现局势。A、平衡局势 B、顺从局势 C、控制局势 D、颠覆局势2. 新的认知和新的运用是(D)阶段的产物。A、把握 B、认知 C、引领 D、创新3. “把握”之上的辩论思维层次是(A)。A、引领 B、超越 C、控制 D、创造4. 起点认知时的广度和深刻程度决定了最后创造的可能。()六辩论战场的把握(六)1. 面对对方的论点、论据,我方可采用两种技术处理:抢过来,化为己用和(D)。A、忽视 B、逃避 C、使有效 D、使无效2. 立论的框架可分为:底层的知识与事例,中层的逻辑,最高层的
15、(C)。A、概念 B、意义 C、价值观 D、人生观3. 自由辩论对抗中,最好的不是一味反驳对方,强调对方是错的,而是将对方论据化为己用,做到势在我手。()第七章 势的运用一势的运用(一)1. 以下选项中,不属于“势”的前提合理性的是(D)。A、概念上己方占优 B、价值主体上己方占优 C、价值观念上己方占优 D、是否可以完胜对方2. 在辩论中,正确运用“势”的情况的是(B)。A、坚持与对方辩论不利于己方的问题。 B、直接否定不正确的前提。C、坚持与对方辩论不可接受的前提。 D、不考虑前提的辩论。3. 辩手在辩论中,应特别避免出现(C)的情况。A、畏惧对抗 B、不喜欢在具体问题上表达观点 C、缺乏
16、对问题的宏观考虑,不能意识到问题本身是否对己方有利 D、想不败而非完胜4. 辩论时,需要考虑问题的必要性以及(A)。A、前提的合理性 B、前提的完备性 C、前提的限定性 D、前提的局限性5. 辩论中,不应该使用泛化概念或者狭隘概念。()6. 辩论中,论辩的主要内容应该是辩题所涵盖的各类价值观。()二势的运用(二)1. “顺序而为”技巧的应用应该遵循(A)的原则。A、团队配合,避免单一辩手承担过多压力。 B、论据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联系 C、坚持同维竞争 D、在一句话上争长短2. 以下哪种不是论据模式?(D)A、三维模式 B、金字塔模式 C、循环论述模式 D、方形模式3. 在辩论中,论据之间应该是
17、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4. 在辩论过程中,辩论双方应该观点鲜明、针锋相对。()三势的运用(三)1. 以下哪一项不属于“势”在知识、案例中的应用。(A)A、不对等强度 B、运动变化 C、客观理性的超越 D、更好的内容回应2. “对等强度”是指(B)。A、一种强横 B、完全均等 C、攻破对方认为有利的人和事 D、忽视对方认为有利的人和事3. 寻找对方背后的理性局限、时代局限、领域局限、地域局限是对(D)。A、感性认知的超越 B、辩论价值的超越 C、主观意识的超越 D、客观理性的超越4. 如何才能对对方进行“更好内容”的回应?(B)A、进行单向训练 B、进行双向训练 C、进行集中训练 D、进行封
18、闭训练5. 辩手需要寻求问题的前提或后果,以明晰势的运动变化。()6. 多读书、多积累是辩论的基本要求之一。()第八章 辩论中的逻辑一辩论中的逻辑(一)1. 西方逻辑可划分为归纳逻辑和(C)。A、归类逻辑 B、推理逻辑 C、演绎逻辑 D、释义逻辑2. 逻辑是指事物之间的普遍(A)。A、联系 B、存在 C、意义 D、价值3. 以下关于“逻辑”的说法不正确的是(D)A、逻辑是事物之间存在的相互关系 B、有西方和东方两大逻辑流派 C、归纳逻辑是西方逻辑中的一种 D、从已知推出未知是归纳逻辑4. 不同的价值主体对同样的概念可以有不同的价值判断。()5. 辩论者的基本素养之一是要具有逻辑性。()二辩论中
19、的逻辑(二)1. 突破(B)是避免陷入逻辑禁锢的重要方法。A、观念固着 B、思维定势 C、思维发散 D、求异思维2. 辩论中,以下哪种行为是可取的。(D)A、偷换概念 B、篡改价值观 C、更换战场 D、符合逻辑的立论3. 逻辑对于突破思维定势,深刻认识事物有着积极作用。()4. 悖论是一无是处的,它不能通过逻辑的方式发现与逻辑相悖的地方,进而帮助完善科学。()三辩论中的逻辑(三)1. 举出对方认可,但又和已知概念事实或者对方前提假设不一致的事例是可用的论辩技巧。()2. 语言是逻辑的常用表现形式。()四. 辩论中的逻辑(四)1. 假设可以极大地(B)对方强烈的观点。A、强化 B、弱化 C、虚化
20、 D、合理化2. 针对“男人有钱就变坏”的观点,可以采用(C)的逻辑方法进行反驳。A、辟 B、效 C、或 D、推3. (C)是墨子七种逻辑方法中的核心。A、辟和效 B、或和效 C、推和效 D、援和效4. 因噎废食”体现了(B)逻辑,这种逻辑有利于直接、鲜明地表明复杂的观点。A、推 B、辟 C、假 D、援5. “名不副实”告诉我们认知时要凭借名称来判断价值内涵。()6. “推”是用对方所不赞同的命题,反推对方所赞同的命题,以此来造成对方论点的矛盾。()五辩论中的逻辑(五)1. 淳于髡对孟子关于“男女授受不亲”的反驳,采用了以下哪种手段。(B)A、或 B、假 C、援 D、效2. 逻辑运用的角度不包
21、括(D)。A、概念 B、价值主体 C、价值观 D、个人认知3. 任何一种假设在进攻的时候都不可能颠覆对方的命题。()4. “或”的逻辑虽然简单、直接,却可以弱化对方概念、价值主体和价值观。()六辩论中的逻辑(六)1. 以下哪一点不属于使用“类比”的要求(D)。A、要有信心 B、判断类比是否恰当 C、对类比进行限定或调整 D、强行制造类比2. 以下对“辟”“或”“假”“援”的解释错误的是(C)。A、辟:类比 B、或:不尽然 C、假:必然 D、援:援引3. 关于“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A、假使辩论内容充实 B、假反映出人的知识积累和社会阅历 C、假使辩论不着边界,失去意义 D、假是辩论中一
22、种重要的逻辑4. 关于“假”的攻防转换,论述正确的是(D)。A、对方假设必须当真 B、全部默认 C、完全忽略 D、以假设对假设5. “用复杂的比简单的,不能用简单的比复杂的”是辩论中运用类比的不二法则。()6. “假”的逻辑不是表达中含有“假如”、“假设”,而是陈述尚未发生的,但可能存在的情况。()七辩论中的逻辑(七)1. “车木也,乘车非乘木也;船木也,乘船非乘木也,盗人也,多盗非多人也”采用了哪种逻辑手法(C)。A、援 B、效 C、侔 D、辟2. “援”在使用时有三种技巧,哪一项除外(C)。A、援根节点 B、选择最有利于表达本方观点的“援” C、时时刻刻采用“援“的思维 D、援对方的话3.
23、 关于“援”的作用,不正当的一项表述是(D)。A、使陈述更加饱满 B、加深自己对事物的认知 C、使辩论更加有力度 D、转换攻防的关键4. 关于“侔”的作用,表述错误的是(D)。A、做排比,加强情感 B、做并列,丰富内容 C、做对比,强调同异 D、做援引,产生共鸣5. “援”的使用方式包括:双方各自引用和(C)两种。A、完全排斥对方援引 B、完全接受对方援引 C、将对方援引化为己用 D、完全忽视对方援引6. “援”是为了让自己在表达过程中获得价值观的共鸣。()第九章 辩论的勇气一辩论的勇气(一)1. (D)相结合,利于在自由辩论中调换自己的战场。A、保持完整和追求极致 B、保持完整和处理问题 C
24、、控制边界和追求极致 D、控制边界和保持完整2. 追求极致是指从始至终,保持价值标准、论据、价值观的一致。()3. 在辩论中,为了走出认知的禁锢,认识正反方的本质,常常需要追求“极致”。()二辩论的勇气(二)1. 定势的两大特点是:不易发现和(C)。A、不易认知 B、不易察觉 C、不易突破 D、不易内化2. 进行头脑风暴时,应注重理性、思维抽身而出以及(D)。A、谦虚 B、团结 C、互助 D、公正3.(A)又称智力激励法,是现代创造学家奠基人奥斯本提出的一种创造能力的集体训练。A、头脑风暴 B、小组讨论 C、案例教学 D、自主学习4. 定势的消极意义是能够让人缩短思维到行动的距离。()5. 辩
25、论准备时,需要开拓视野,内心不要有定势。()三辩论的勇气(三)1. 辩论中,可以通过开拓眼界、突破定势和(C)让自己保持勇敢。A、保持定势 B、强调求和 C、追求平等 D、价值提升2. 辩论准备时,可以通过头脑风暴罗列各种可能,然后找出适合本方的立论。()3. 立论的边界是全方位的,它要求在意义概念内讨论相关主体的价值观念。()第十章 对抗一对抗(一)1. 对抗性的辩论活动要求辩论时要注意把握边界,战胜自己在情绪、认知、性格上的缺陷。()二对抗(二)1. 对抗的第三个层次是(C)。A、价值观的同一 B、价值观的相悖 C、价值体系与逻辑的融合 D、价值观的融合2. 辩论对抗在一定程度上讲是(D)
26、层面的对抗。A、人生观 B、认识论 C、道德观 D、价值观3. 对抗的内涵是“求和”。()4. 对抗的结果是价值观的趋同、价值体系和逻辑的融合。()三对抗(三)1. 为防止价值主体的转换要注意价值主体的优先级和(A)。A、价值主体全称、特称的转换 B、价值主体的全称 C、价值主体的特称 D、价值主体全称、特称的一致2. 价值主体的(D)需要坚守,否则就会使优势变成劣势。A、重要性 B、有效性 C、突出性 D、优先级3. 任何问题都在语境中存在,在话题空间中存在,当跳出话题空间去评判时,就可能产生偏颇。()4. 在进行价值主体的尖锐对抗时,可以不坚持价值主体的优先级。()四对抗(四)1. (C)
27、是指我方所陈述的概念与立论中概念不一致的情况。A、概念同化 B、概念混淆 C、概念歪曲 D、概念泛化2. 要做到明确概念需要(D)、价值观、价值主体三者具有稳定性。A、辩题 B、辩手 C、命题 D、概念3. 以下哪项不属于对具体问题进行对抗性思考时应该考虑的因素。(D)A、注意上下文 B、注意问题涉及的价值主体 C、概念的明确 D、价值观的一致4. 辩论需要知行合一,这就要求价值观、逻辑、知识及事例表里合一。()5. 辩论不是在求合中,凝聚外在观众个体,形成更大群体价值共鸣的游戏,而是坚守自己的游戏。()第十一章 势一势(一)1. 在对“势”进行操作时,以下哪一方面可以忽略?(D)A、 注意立
28、足点 B、注意价值主体 C、注意平衡 D、注意概念 二势(二)1. 辩论中,双方的辩论主体应该是一致的,否则就不能保持(C)。A、对等价值 B、绝对价值 C、对等高度 D、绝对高度2. 无论在攻击还是防守时,都应选择最有利于我方话题的角度,即以(B)的变化为出发点。A、 情 B、势 C、理 D、量 三势(三)1. 辩论中要选择最直接、最简洁、最易被操作以及(D)的立足点。A、最有价值 B、理论性强 C、立论深刻 D、操作性强2. 攻防转变的核心在于“求和”。()3. 辩论中,应该尽量保持不等强度、不等高度以及不等价值主体。()四势(四)1. 面对对方无理论证,我方则表现的过于平淡和柔弱,这是(
29、C)的表现。A、均势 B、不均势 C、不平衡 D、平衡2. 一组概念的类型包括嵌套关系和(C)。A、上位关系 B、下位关系 C、关联关系 D、衍生关系3. 对于对方不予理会的立论依据,我方应该主动放弃。()4. 辩论不仅有利于比赛,同时能帮助人在现实生活中持中守正、懂得包容。()第十二章 攻守的陈词与总结平衡一 攻守的陈词与总结平衡(一)1. 在辩论中,平衡的前提是(A)。A、控制辩论的边界 B、破与立关系的平衡 C、心态的平衡 D、抛开己方立论的束缚2. 下列属于破与立平衡的表现的是:(A)A、在证明对手观点有误的情况下说明什么是合理的,给出正确结论。B、话题对于对手有利时,己方全场防守。C
30、、否定一切,破除一切。D、发现对方立论有误时,己方抛开本方观点,攻击对手。3. 下列不属于心态失衡表现的是(D)。A、在辩论过程中,由于过于紧张造成的语无伦次。 B、在激辩过程中,与对方辩手发生的私仇式的争吵。C、在辩论中想尽办法证明对手的观点是错的,完胜对方。 D、尽自己努力,从对对方有利的话题转到对己方有利的话题。4. 在辩论中,应该调整心态,保持求胜心,摒弃求和。()5. 在攻守的平衡与总结陈词中,心态的平衡可以单纯通过心性的修炼达到。()二 攻守的陈词与总结平衡(二)1. 符合辩论中攻防关系的是(C)。A、全面攻击,有底线防守 B、全面攻击,无底线防守 C、有选择攻击,坚守防守底线 D
31、、坚持全面攻击,坚守防守底线2. 下列不属于陈词与总结平衡的是(D)。A、心态平衡 B、破立平衡 C、价值与事实平衡 D、观念对错平衡3. 完全以事实为武器进行攻击,容易导致的结果是(C)。A、内容丰富,结论清晰 B、内容空洞,结论清晰 C、内容丰富,结论混乱 D、内容空洞,结论混乱4. 纯粹的价值研究适合于学术研究,同样也适合辩论。()5. 在破的过程中应尽己方最大的努力,全面证明对方是错的。()三 攻守的陈词与总结平衡(三)1. 总结陈词有两个目的,即本场总结和(C)。A、攻击对方 B、渲染气氛 C、超越升华 D、拉拢听众2. 辩论需要辩手能说、会写,同时具有广博的阅读量以及强大的记忆力。()3. 辩论的目的不是单纯获得某种胜利,而是让更多人认知辩题背后的深刻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