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选择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02430 上传时间:2018-11-0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4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选择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选择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选择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历史必修三第一单元选择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一单元选择题1(2017湖北华中师大新高考联盟高三 2 月教学质量测评24) 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不包括健在的人),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达到“以藩屏周”的目的。至春秋,孔子倡导的孝的基本形式是侍奉父母,将孝下移至庶人,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这种变化反映出( )A父权挣脱宗权 B宗法观念淡漠 C礼乐制度瓦解 D小农经济确立2(2017广西桂林、百色、梧州、崇左、北海二模 24)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 ,所以“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

2、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 。荀子认为“制礼义”的目的是( ) A消灭人的欲望 B维护社会稳定 C满足物质需求 D调节社会纷争3(2017江西九校高三 3 月联考 24)在中国古代, “文 ”与 “化”联缀使用最早见于先秦时代的易经中,“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而“文化”一词正式出现是在西汉刘向的说苑指武中, “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据此可以推知,将“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是( )A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 B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C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 D起用知识分子以治理国家4(2018贵州贵阳一中高三第一学期适应性

3、月考一 26)礼记曲礼认为父仇不共戴天,为父祖复仇被视为孝义之举。汉代董仲舒在春秋决狱案例中对子误伤父的结论是:“臣愚以春秋之义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谓殴父,不当坐。 ”魏律规定:“贼斗杀人,以劾而亡,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这表明汉魏时期的法律呈现出( )A宗法家族的特色 B以儒入法的特色 C同态复仇的特色 D严刑峻法的特色5(2017北京朝阳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8)对下列材料理解合理的是 ( ) 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古有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史记孔子世家 秦 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 书百家语者,悉旨守、尉杂烧之 汉

4、 汉武帝时诗被儒家奉为经典,始称诗经 ,成为五经之一 A西周以诗为考查官员政绩的依据 B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C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 D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6(2016河南洛阳高二第一学期期中 4)春秋繁露 中有关于“灾异”是“天谴” ,帝王将兴有“美祥” 、将亡有“妖孽” ,治世与乱世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内容。这体现的主要思想是( )A因果报应 B天人合一 C君权神授 D天人感应 7(2017北京海淀高三第一学期期中 11)武德七年(624 年),唐高祖到国子监行释奠礼( 古代学校的祭祀典礼),“命博士徐旷讲孝经 ,沙门慧乘讲心经 ,道士刘进喜讲老子 ”。上述材料可以

5、佐证,唐朝初年( )A思想一统 B佛道主导 C三教并存 D儒学式微8(2016四川绵阳高二第二学期期末 8)东汉末年,名教虚伪,玄学兴起。玄学家以 老子 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在理学兴起前,许多士大夫醉心于此。魏晋玄学出现的背景是( )A儒家学说一度失去正统地位 B九品中正制重视德行才能C老庄学说的思辨性受到重视 D门阀政治受到了冲击挑战9(2017山西二模25)孟子说“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北宋司马光作疑孟 ,批评孟子的说法“非忠厚之道” 。南宋理学家胡宏则认为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臣对于君主特定的“感”作出特定的“应” ,是完全合理的。这说明南宋理学(

6、 )A与北宋理学存在较大分歧 B维护了传统儒学的正当性C有一定的反专制民主色彩 D强调君臣之间的平等关系10、16(2017山西临汾三模 27)在价值层面上,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理学家否定现实社会中个人的生命、情感、欲望等世俗价值,而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而大圣人之所必用“,是“吾人禀赋之自然 ”。这说明( )A经济发展导致思想变化 B世俗化是明末儒学主流C理学认为人性违背天理 D明末市民文学得到发展11(2017湖南十校协作体高三调研五 13)对于儒家经典文本,汉唐经学家的讲坛是一种权威主义的政治哲学讲法,他们往往只作引证,并不做论证

7、;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做义理上的诠释。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这种变化表明( ) A宋明儒学已经否定了儒学经典的权威 B宋明儒学已不再为国家政治权威服务C宋明儒学改变了汉唐儒学的治学传统 D宋明儒学成为居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12(2017江苏如皋高二第一学期调研一 6)黄宗羲在 明夷待访录中说:“有人者(君主)出,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后之为人君者不然,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以天下为事,则君之师友也。 ”不属于材料中黄宗羲政治主张的是( )A天下大公 B

8、从政为民 C君臣平等 D依法治国13(2016浙江湖州高一第二学期期末 23)明末清初,我国思想领域出现了一个挑战正统、提倡个性、批判专制、否定帝权的活跃局面。以下对这一时期思想家的主张及评价正确的是( ) 李贽的“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挑战了正统理学 黄宗羲主张建立“天下之法”的目的是为了限制君权 顾炎武“众治”主张实质是反对“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王夫之的“循天下之公”标志中国古代哲学发展到顶峰A B C D14(2017安徽淮南、淮北二模 26)浦江县(今属浙江金华市)有“义门郑氏” ,家族累世同居,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 宋史 、(元史中以 “孝友”或“孝义”的名义为他们立传,多次受朝廷

9、表彰,成为社会楷模。元末农民起义军进入浦江县,也都互相告诫不得侵犯郑氏家族,并派兵保护郑氏府第。材料表明( )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 政府鼓励大家族的发展各派势力都力图拉拢地方豪强 “义门”的兴起缘于理学推动A B C D15(2017湖南师大附中高三月考四 15)苏格拉底在和人交谈时,总会提出一连串问题让对方回答,鼓励对方依靠自己的努力逐步找到正确答案。孔子经常会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提出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他也很乐于接受学生的提问,并通过回答来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这表明二者在教学方法上都注重( )A平等相待 B启发引导 C辩证思考 D逻辑推理16(2016江苏南京、盐城二模 2)董

10、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 “仁”和“欲”皆是为了“生” 。 “生”并没有善恶之别,只是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 ,这才称其为恶。但是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这种差别使得阳气即“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由此可知( )A董仲舒借鉴了道教的阴阳五行说 B程朱理学否定了董仲舒的人性观C两者皆认为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 D两者皆认为三纲五常为万物本源1、 【 解析】根据材料中西周“ 西周孝的对象为祖先考妣,孝的形式是祭祀,以不断 强化祖先权威和同出一祖意识”可知主要强调的是以孝来维护宗族,达到 维护国家统治的目的,而到了春秋时期,孔子

11、倡导“为人子者都是孝的主体”,体现了重视父权 ,故 A 项正确;材料中只是反映了春秋时期的孝的目的和形式的变化,不是宗法观念淡漠,故 B 项错误;礼乐制度瓦解是说明宗法分封体制的瓦解,与“孝”无关,故 C 项错误;小农经济确立是原因,不是结果,故 D 项错误 。【答案】A2、 【 解析】荀子主张应当调和人的欲望和物 质需求,以达到社会稳定,荀子主张克制欲望,故 A 项错误;荀子希望其主张能够为社会稳定服务,故 B 项正确;荀子主张调和物质需求,促进社会稳定,故 C 项错误;荀子认为社会纷争是由人过度的欲望引发的,社会 纷争应当制礼 仪, 维持社会稳定,故 D 项错误。答案 B3、 【解析】 “

12、文化”是先秦创造的精神文明成果,但 题目问的是 “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故 A 项错误;据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文化”二字合为一词的本义中没有儒学中治国平天下的内容,故 B 项错误;据材料“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 兴, 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 ,可以得出 “文化”二字合为一 词的本义是以道德礼乐去教化、感染,故 C 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涉及用谁治理国家的问题,故 D 项错误。 【答案】C4、 【解析】根据材料中“礼记中认为父仇不共戴天, 为父祖复仇被 视为孝义之举”可知具有宗法家族色彩,而汉魏时期则不具

13、备,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中“君子原心,赦而不诛。甲非律所 谓殴父,不当坐”“许依古义,听子弟得追杀之”体现出法制思想体现儒家思想的特点,故 B 项正确;材料中并未体现同态复仇的特点,故C 项错误;材料中“赦而不诛” 说明并非是严刑峻法,故 D 项错误。 【答案】B5、 【解析】王通过诗来判断治理得失,自我 纠正,而非用 诗 来考查官员政绩,故 A 项错误;根据“可施于礼义”可知孔子整理诗的目的是为“复礼”,但只能解 释材料的部分信息,故 B 项错误;被奉为儒家经典的“诗”在孔子之前就已经出现,说明儒家思想渊源悠久,故 C 项正确;秦始皇虽焚书,儒家 传统并未断绝,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故 D

14、项错误。 【答案】 C6、 【解析】 “因果报应”属于佛家的,故 A 项错误;“天人合一”强调物质与人以及物质之间是和谐统一的,不符合题意,故 B 项错误;“君权神授 ”认为君主的权力是神给的,与材料中“天谴”“美祥”不符,故 C 项错误;据材料意思可知,帝王治世与乱世,上天会有不同征兆与不同之气的反映,说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故 D 项正确。 【答案】D7、 【解析】材料中三个代表人物,博士徐旷、沙 门慧与道士刘 进喜体现的三种思想并存,故 A 项错误;材料未突出佛教的地位,故 B 项错误;三教并存与材料中体现的三个代表人物并存的主旨相符,故 C 项正确;“式微”出自诗经,原来指国家或世

15、族衰落,现在也泛指事物的衰落,显然与汉代后儒学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地位不符,故 D 项错误。 【答案】 C8、 【解析】儒家学说自汉武帝以来一直未失去过正统地位,故 A 项错误;九品中正制重视门第高低,故 B 项错误;题干中“玄学家以老子庄子和周易为依据表达思想和寄托精神”说明老庄学说符合当时士人的精神追求,故 C 项正确;魏晋时期门阀政治正是鼎盛时期,故 D 项错误。 【答案】C9、 【解析】司马光的看法并未上升到理学的高度,故 A 项错误;根据材料“孟子的主张是以天地之理为依据的”,为传统儒学的正当性找到了依据 “理”,故 B 项正确;宋代理学维护伦理纲常、等级秩序,维护封建统治,故 C

16、项错误;同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B10、 【解析】根据材料“贵族化是宋明理学的根本特征明末一些儒家学者在价值取向上正好与之相反,肯定财之与势固英雄之所必资 ,而大圣人之所必用”,结合所学,随着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思想 领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故 A 项正确;根据材料“明末一些儒家学者”,仅是部分先进儒学者的主张,故 B 项错误;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理学主 张“天理”在人身上体现为人性,故 C 项错误;材料的明末儒学,不属于市民文学的范畴,故 D 项错误。 【答案 】A11、 【解析】根据“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做 义理上的诠释 。宋明理学家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绎其中的义理”可知

17、宋代并没有对儒学观点否定,只 对进一步阐释,故 A 项错误;宋明儒学只是重新构建了体系,适应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需要,故 B 项错误;通过“只作引证,并不做论证;只作章句上的训诂,并不做义理上的诠释”到“不再拘泥于章句,而是演 绎其中的义理,重新建构儒学思想体系”可见宋代学者在治学方法与传统有变化,故 C 项正确;材料只是重点强调唐宋学者治学方法的差异,没有说明是否为官方所用,故 D 项错误。 【答案】C12、 【解析】根据题目中“以我之大私为天下之大公”得出天下大公,故 A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根据题目中“故我之出而仕也,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得出从政为民,故 B 项正确

18、,不符合 题意;根据题目中“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 路人;以天下为事, 则君之师 友也”得出君臣平等,故 C 项正确,不符合题意;D 项表述并未在题目中体现,故 D 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 】D13、 【解析】根据教材知识,李 贽的主张包括反对以“圣人 ”之言作为判别是非的标准,反 对礼教的虚伪与官场的欺诈,认为“理”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追求物 质享受是人的自然 权利,提倡个性自由发展,否定“存天理,灭人欲”的理论,故项正确,黄宗羲主 张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思想,限制君权的主张,学校是决定是非的最高机构,故项正确,顾炎武主张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批判君主

19、专制,提出了“众治”的主张,故项正确,王夫之主 张世界是物 质的,其发展变化有规律可循的,其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 时代意义,代表中国古代哲学发展的顶峰,故项错误,选择 B 项符合题意。【答案】B14、 【解析】郑氏用儒家伦理管理家族,被 载入正史,并成为社会楷模,说明理学成为社会主流的价值取向,故正确; 郑氏家族累世同居被载入正史,并多次受朝廷表彰,说明政府鼓励大家族的发展,故正确;郑氏家族并非地方豪强,故错误;“义门”兴起早于理学产生,故错误,选择 A 项符合题意。 【答案】A15、 【解析】材料中显示苏格拉底和孔子都用一种提问题的方法来促使学生思考,这种方法不是平等相待

20、,故 A 项错误;这种方法就是启发诱导,故 B 项正确;辩证思考指的是从正反两方面考虑问题,与材料无关,故C 项错误;这种方法也不是逻辑推理,故 D 项错误。 【答案】B16、 【解析】董仲舒把阴阳五行家等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加以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东汉末年才出现道教组织,但董仲舒是西 汉儒家的代表人物,与材料中不符,故 A 项错误;材料“董仲舒认为人性中当欲过分泛滥以至于妨害了仁, 这才称其为恶”“程朱理学认为 本心常被阴气即人欲所遮蔽, 进而把人欲归结为恶”表明两者的人性观有相似之处,故 B 项错误;材料中“董仲舒认为人性中阴阳二气化合出的仁” “程朱理学认为阴阳二气的组合不一, 导致了人性的差别”表明人性与阴阳二气有关,故 C 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三纲五常,故 D 项错误。 【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