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906910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班玛县地震局权力清单一、基本情况根据关于成立班玛县地震局的批复(果机编办200854 号)文件精神,设立班玛县地震局,为县政府下属事业单位机构。二、主要职责(一)承担当地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办公室日常工作:(二)管理协调当地地震监测预报和本地区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三)负责防震减灾知识和各项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政策的宣传,会同有关部门协助政府制定、修改、完善、落实本地区地震应急预案;(四)协调本地区震灾速报和震害评估、指导辖区开展地震综合防御减灾工作。三、行政权力事项及依据(一)行政许可(共 2 项)1.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确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 7 号 2

2、008.12.27修订) 第 35 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设工程, 应当达到抗震设防要求。重大建设工程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国务院有关规定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照经审定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对地震安全性评价1报告的质量负责。前款规定以外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震烈度区划图或者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对学校、医院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房屋建筑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设计和施工,采取有效措施,增强抗震设防能力。第 36 条 有关建设工程的

3、强制性标准,应当与抗震设防要求相衔接。第 38 条 建设单位对建设工程的抗震设计、施工的全过程负责。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抗震设防要求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计,并对抗震 设计的质量以及出具的施工图设计文件的准确性负责;施工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施工,并对施工质量负责;建设单位、施工单位应当选用符合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材料、构配件和设备;工程监理单位应当按照施工图设计文件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施工质量承担监理责任。2.妨碍地震监测环境建设工程审批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 7 号 2008.12.27修订) 第 24 条 新建

4、、扩建、改建建 设工程, 应当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建设国家重点工程,确实无法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不能增建抗干扰设施的,应当新建地震监测设施。 对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征求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2构的意见;不需要核发选址意见书的,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依法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或者乡村建设规划许可证时,应当征求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 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09 号 2004.

5、6.4)第 32 条 新建、扩建、改建建 设工程,应当遵循国家有关 测震、电磁、形变、流体等地震观测环境保护的标准,避免对地震监测设施和地震观测环境造成危害。对 在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的建设工程项目,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在核发选址意见书时,应当事先征求同级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的意见;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应当在 10 日内反馈意见。 (二)行政处罚(共 25 项)1.对侵占、毁损、拆除或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的处罚2.对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处罚3.对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处罚(1-3)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 7 号2008.12.27

6、 修订)第 84 条 违反本法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一)侵占、毁损、拆除或者擅自移动地震监测设施及附属设施的;(二)危害地震观测环境的;(三)破坏典型地震遗址、遗迹的。单位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3以下的罚款;个人有前款所列违法行为,情节严重的,处二千元以下的罚款。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予处罚。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09 号 2004.6.4)第 36 条 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

7、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可以处 5000 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 处 2 万元以上 10 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4.对未按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新建(设置)地震监测设施的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 7 号 2008.12.27修订) 第 85 条 违反本法 规定,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二

8、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09 号 2004.6.4)第 37 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建设单位从事建设活动时,未按照要求增建抗干扰设施或者新建地震监测设施,对地震监测设施或者地震观测环境造成破坏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限期恢复原状或者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五条的规定处以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45.对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处罚6.对未按照国务院地

9、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地震监测设备和软件的处罚7.对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处罚(5-7)依据: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09 号 2004.6.4)第 35 条 违反本条例的 规定,有下列行 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改正,并要求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标准进行地震监测台网建设的;(二)未按照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规定采用地震监测设备和软件的;(三)擅自中止或者终止地震监测台网运行的。8. 对占用、拆除、损坏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

10、装置的处罚9.对占用、拆除、损坏供地震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的处罚10.对占用、拆除、损坏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的处罚11.对占用、拆除、损坏地震监测标志的处罚12.对占用、拆除、损坏地震监测专用无线通信频段、信道和通信设施的处罚513.对占用、拆除、损坏用于地震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的处罚14.对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爆破、采矿、采石、钻井、抽水、注水的处罚15.对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的处罚16.对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的处罚17.对在地形变

11、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振动作业的处罚18.对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的处罚19.对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置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观测标志的处罚(8-19)依据: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09 号 2004.6.4)第 36 条 有本条例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八条所列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给予警告,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个人可以处 5000元以下的罚款,对单位处万元以上万元以下的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造成损失的,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第 26 条 禁止占用、拆除、损坏下列地震监测设施:

12、(一)地震监测仪器、设备和装置;(二)供地震监测使用的山洞、观测井(泉);(三)地震监测台网中心、中继站、遥测点的用房;6(四)地震监测标志;(五)地震监测专用无线通信频段、信道和通信设施;(六)用于地震监测的供电、供水设施。第 28 条 除依法从事本条例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三条规定的建设活动外,禁止在已划定的地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下列活动:(一)爆破、采矿、采石、 钻井、抽水、注水;(二)在测震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设置无线信号发射装置、进行振动作业和往复机械运动;(三)在电磁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铺设金属管线、电力电缆线路、堆放磁性物品和设置高频电磁辐射装置;(四)在地形变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

13、振动作业;(五)在地下流体观测环境保护范围内堆积和填埋垃圾、进行污水处理;(六)在观测线和观测标志周围设置障碍物或者擅自移动地震观测标志。20.对擅自公告震后地震趋势判定,造成不良社会影响的处罚依据:地震预报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255 号 1998.12.17)第 18条 从事地震工作的专业 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擅自向社会散布地震预测意见、地震预报意见及其评审结果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21.对建设单位未依法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不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抗震设防的处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主席令第 7 号 2008.12.27修订) 第 87 条 未依法 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或者未按

14、照地震安全性7评价报告所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青海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省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告第41 号 2012.9.27)第 21 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未按照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计的,或者未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以三万元以上三十万元以下的罚款。22.对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处罚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

15、条例(国务院令第 323 号2001.11.15)第 23 条 违 反本条例的规定,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依据职权, 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 处 1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的罚款。23.对超越其资质许可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处罚24.对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处罚25.对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处罚(2325)依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323 号2001.11.15)第 24 条 违 反本条例的规定,

16、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有下列8行为之一的,由国务院地震工作主管部门或者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依据职权,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 1 万元以上 5 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或者机构吊销资质证书:(一)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二)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三)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管理办法(中国地震局令第 8 号2002.2.25)第 28 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持 证单位超越其资质等级证书规定的业务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按照地震安全性评

17、价管理条例第二十四条的规定处理。(三)行政确认(共 1 项)1.地震监测设施保护范围(最小距离)的确定依据:地震监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 409 号 2004.6.4)第 27条 地震观测环境应当按照地震监测设施周 围不能有影响其工作效能的干扰源的要求划定保护范围。具体保护范围,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最小距离划定。国家有关标准对地震监测设施保护的最小距离尚未作出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负责管理地震工作的部门或者机构会同其他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标准规定的测试方法、计算公式等,通过现场实测确定。(四)行政奖励(共 3 项)91.

18、对地震行政执法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2.对地震行政法制监督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3-4)依据:地震行政法制监督规定(中国地震局局令第 5 号 2000.1.18)第 12 条 在地震行政法制 监督工作中成绩显著的,由本级地震行政机关或者上级地震行政机关给予表彰或者奖励。地震行政执法规定(中国地震局令第 3 号 1999.8.10)第 50 条 地震行政执法机关对符合下列情况之一的个人或者单位,应当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和奖励:(一) 在宣 传 、贯彻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工作中成绩显著的;(二) 制止和纠正违反防震减灾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行为,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的;(三) 在 执法工作中避免或者挽回

19、重大损失的;(四) 在地震行政监督工作中作出显著成绩的;(五) 其他需要奖励的。3.对地震应急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奖励依据:破坏性地震应急条例(国务院令第 172 号 1995.2. 11)第36 条 在破坏性地震 应急活动中有下列事迹之一的,由其所在单位、上级机关或者防震减灾工作主管部门给予表彰或者奖励:(一)出色完成破坏性地震应急任务的;(二)保护国家、集体和公民的财产或者抢救人员有功的;(三)及时排除险情,防止灾害扩大,成绩显著的;(四)对地震应急工作提出重大建议,实施效果显著的;(五)因震情、灾情测报准确和信息传递及时而减轻灾害损失的;(六)及时供应用于应急救灾的物资和工具或者节约经费开支,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表格模板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