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09886 上传时间:2018-11-06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7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北京故宫博物院赏析.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延伸閱讀中國北京故宮博物院賞析一、 地理概況北京故宮博物院位於中國北京市中心,前通天安門,後倚景山,東近王府井街市,西臨中南海。北京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亦即過去我們所說的紫禁城。紫禁城,依照中國古代星象學說,紫微垣(即北極星)位於中天,乃天帝所居,天人對應,是以皇帝的居所又稱紫禁城。明代第三位皇帝朱棣在奪取帝位後,決定遷都北京,即開始營造這座宮殿,至明永樂十八年(1420 年)落成。至今已有 580 年的歷史,占地 72 萬,有房屋 8700 間,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宮殿建筑群。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國最後的封建帝製-清王朝,1924 年遜帝溥儀被逐出宮禁。在這前後五百餘年中,共有

2、 24 位皇帝曾在這裡生活居住和對全國實行統治。1961 年國務院頒佈故宮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故宮列入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二、 登錄條件1987 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文化遺產標準 C:() () () () 。三、 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作為五個多世紀以來中國的最高權力中心,紫禁城(故宮)以其圓林景觀、擁有 9000 餘間宫室的龐大建築群以及房間中的傢俱器物和藝術品,成為明、清兩代中國名的寶貴見證。2延伸閱讀四、故宮總覽北京故宮博物院,是明清兩朝的皇宮。 明清時稱紫禁城,1925 年始稱故宮。是明代 皇帝朱棣,以南京宮殿為藍本,從大江南北 徵調能工巧匠

3、和役使百萬夫役,歷經 14 年 (西元 14071420 年)時間建成的。平面呈長 方形,南北長 961 米,東西寬 753 米,占地 面積72 萬多平方米。城牆環繞,周長 3428 米, 城牆高 79 米,底部寬 862 米,上部寬 666 米,上部外側築雉牒,內側砌宇牆。城 牆四角各有一座結構精巧的角樓。城外有一條寬 52 米、長 3800 米的護城河環繞,構成完整的防衛系統。城牆四面各設城門一座,其中南面的午門和北面的神武門現專供參觀者遊覽出入。城內宮殿建筑佈局沿中軸線向東西兩側展開。紅牆黃瓦,畫棟雕梁,金碧輝煌。殿宇樓臺,高低錯落,壯觀雄偉。朝暾夕曛中,仿若人間僊境。城之南半部以太和、

4、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兩側輔以文華、武英兩殿,是皇帝舉行朝會的地方,稱為“前朝”。北半部則以乾清、交泰、坤寧三宮及東西六宮和御花園為中心,其外東側有奉先、皇極等殿,西側有養心殿、雨花閣、慈寧宮等,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舉行祭祀和宗教活動以及處理日常政務的地方,稱為“後寢” 。前後兩部分宮殿建筑總面積達 163,000。整組宮殿建筑佈局謹嚴,秩序井然,寸磚片瓦皆遵循著封建等級禮製,映現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在封建帝製時代,普通的人民群眾是不能也不敢靠近它一步的。辛亥革命後,這座宮殿本應全部收歸國有,但按照那時擬定的清室優待條件 ,遜帝溥儀卻被允許“ 暫居宮禁 ”,即“後寢”部分。當時的政府決定,

5、將熱河(承德)行宮和盛京(沈陽)故宮的文物移至故宮的“前朝 ”部分,於 1914 年成立了“古物陳列所”。溥儀居宮內,一直與亡清殘餘勢力勾結,圖謀復辟,且以賞賜、典當、修補等名目,從宮中盜竊大量文物,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嚴重關注。1924 年,馮玉祥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逐出宮禁,同時成立 “清室善後委員會”,接管了故宮,對宮內文物進行清點。又經過一年的緊張籌備,於 1925 年 10 月 10 日在乾清門前廣場舉行了盛大的建院典禮,併通電全國,宣佈故宮博物院正式成立。開放的第一天,人們以爭先一睹這座神秘的皇宮及其寶藏為快,北京市內萬人空巷,交通為之堵塞,此亦成為當天各大報紙的重大新聞。經初步清

6、點,清代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據 1925 年公開出版的二十八冊清室善後委員會點查報告一書所載,計有一百一十七萬餘件,包括三代鼎彝、遠古玉器、唐宋元明之法書名畫、宋元陶瓷、琺瑯、漆器、金銀器、竹木牙角匏、金銅宗教造像以及大量的帝後妃嬪服飾、衣料和傢具等等。可謂金翠珠玉,奇珍異寶,天3延伸閱讀下財富,盡聚於此。除此之外,還有大量圖書典籍、文獻檔案。為此故宮博物院下設古物館、圖書館、文獻館,分別組織人力繼續對文物進行整理,併就宮內開辟展室,舉辦各種陳列,還編輯出版多種刊物,公開資料,進行宣傳。各項工作開展得有聲有色,人文薈萃,極一時之盛。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前夕,日本 帝國主義鯨吞了中國東北領土,

7、步步進逼華北, 形勢危急。為了保護故宮文物不至遭戰火毀滅 或被日本帝國主義掠奪,故宮博物院決定采取 文物避敵南遷之策。從 1933 年 2 月至 5 月,宮 內重要文物被裝成 13,427 箱又 64 包,分五批先 運抵上海,後又運至南京。遂於南京建立文物 庫房,併成立了故宮博物院南京分院。1937 年,“七七盧溝橋事變 ”爆發,抗日戰爭全面 展開。南遷文物又沿三路輾轉遷徙至四川,分別 存於四川省的巴縣、峨嵋和樂山。直到抗日戰 爭勝利後,三處文物復集中於重慶,於 1947 年 運回南京。在中國人民解放軍即將渡江之際, 自1948 年底至 1949 年初,南京國民黨政府從南京庫房中挑選出 2,9

8、72 箱文物運往臺灣,後於臺北市士林外雙溪建立新館,公開對外展出。餘下的大批文物,在 1949 年以後陸續運回故宮博物院一萬餘箱,但至今還有 2,221 箱仍封存於南京庫房,委託南京博物院代為保管。在這場長達十餘年的慘烈的戰爭期間,由於故宮博物院的工作人員不畏艱難險阻,盡職盡責,南遷文物數量雖巨,卻沒有一件丟失和損傷,故宮人員的精神、事跡,可歌可泣。可又是因為這場戰爭,致使故宮的文物分處異地。這份祖國傳統文化之珍藏應是一個整體,而尤與紫禁城建筑不可分離,人們相信,終有一日,其終將得以完璧。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故宮博物院的職工以嶄新的精神面貌投入工作。拔除雜草,疏通河道,清理垃圾。50 年代初

9、,從宮內清除出去的上百年的垃圾竟達250,000 立方米,自此院容煥然一新。故宮博物院製定了“著重保護、重點修繕、全面規劃、逐步實施” 的古建維修方針,經過幾十年的努力,許多殘破、滲漏、瀕臨倒塌的大小殿堂樓閣得到了修復和油飾,愈顯金碧輝煌。院內各處高大宮殿都安裝了避雷設施,又以巨額投資建設了防火防盜監控係統和高壓消防給水管網,使這座古老的宮殿建筑得到了更加有效的保護。特別是改革開放後,在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徹底整治了環繞故宮的筒子河,更好地凸現了昔日皇城的風貌。在文物工作方面,五六十年代的重點是對故宮博物院舊藏的清宮文物重新清點核對,登記造冊,進行鑒別、分類和建檔,糾正了過去計件不確之處併增

10、補了遺漏的文物,例如從雜物堆中發現了用草簾裹著的象牙席、修復漱芳齋戲臺時發現在地板下存放的傳為唐代盧棱伽的六尊者像冊等。通過長達十餘年的工作,總計清理出清宮舊藏文物七十一萬餘件。與此同時,還通過國家調撥、向社會徵集和接受4延伸閱讀私人捐贈等方式,新入藏文物達二十二萬餘件之多,大幅度地填補了清宮舊藏文物時代、類別的空缺和不足,諸如石器時代的彩陶,商、周時代的青銅器、玉器,漢代的陶俑,南北朝時代的石造像,唐代的三彩等。而新入藏的古代法書名畫尤為大宗,為世所注目。如晉代陸機平復帖 、王珣伯遠帖 、顧愷之洛神賦圖卷 ,隋代展子虔遊春圖卷 ,唐代韓滉五牛圖卷 、杜牧張好好詩卷 ,五代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卷

11、 ,宋代李公麟臨韋偃牧放圖卷 、郭熙窠石平遠圖 、張擇端清明上河圖卷等,均是人間瑰寶。此項工作數十年堅持不懈,近年還從市場上以巨資購回宋代張先十詠圖卷 ,元代迺賢城南詠古詩 ,明代沈周仿黃公望富春山居圖卷 ,清代石濤高呼與可圖卷等,尤其前兩件是溥儀以賞溥傑為名從宮中盜出而流散民間的,今日復歸寶藏。為保護好這批數量巨大的古物瑰寶,從五六十年代起對原有庫房進行了大規模的修整,采取了防潮、防蟲的各種措施。九十年代後又建立了新的文物庫房,可入藏文物六十餘萬件。新庫房恒溫、恒濕,防火、防盜,併采用現代化技術自動控製,可保文物安全無虞。自 1950 年開始,組建了文物修復工廠,1980 年擴建為文物保護科

12、學技術部,繼承、利用傳統工藝技術和引進自然科學新成果,對殘損的文物進行修復,數十年來為本院及兄弟單位累計修復文物達十一萬餘件。為了使院藏瑰寶和廣大觀眾見面,在陳列展覽方面,除了保存和復原三大殿、後三宮和西六宮等處的原狀陳列之外,又不定期開辟了青銅、陶瓷、工藝、書畫、珍寶、鐘錶等專館,供參觀者欣賞。還開設有臨時展廳,舉辦各種主題性展覽,如近年來的古書畫真偽對比展 、 古陶瓷真仿品對比及古窯址資料展 、 清代宮廷包裝藝術展 、 五十年入藏文物精品展等,都是廣受社會各界歡迎的展覽。同時也引進國內各兄弟博物館和國外的收藏文物展。為滿足廣大群眾的要求,故宮博物院還組織小型文物展到各省市博物館展出,併應邀

13、到國外舉辦各種形式的展覽,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此類展覽愈見頻繁。曾赴展的國家有英國、美國、法國、前蘇聯、德國、奧地利、西班牙、澳大利亞、日本、新加坡等,所到之處,無不引起當地觀眾的極大興趣,使異國的人民得以了解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燦爛的民族文化藝術,為促進我國與世界各國人民的友好關係和文化交流作出了應有的貢獻。近十幾年來,故宮博物院平均每年接待中外觀眾 600-800 萬人次,而且,隨著旅遊事業的發展,觀眾的人數有增無減,可見人們對紫禁城的興趣長盛不衰。除了直接面向觀眾之外,故宮博物院同時組織編輯出版各種圖書畫冊和定期刊物,向社會各界廣泛介紹故宮的宮殿建筑和文物收藏。已出版的大型圖冊有故宮

14、博物院藏歷代名畫集 、 故宮藏瓷選 、 國寶 、 紫禁城宮殿 、 清代宮廷生活 、國寶薈萃 、 故宮博物院藏珍品文物全集 (共 60 卷,已出版 18 卷)等等,不勝其數。定期刊物有故宮博物院院刊 、 紫禁城兩種。從 1997 年起,為了適應故宮博物院深化改革開放的需要,院內組織機構又進行了重大的改革,將原先分置的保管、陳列和研究三個部門進行改組,成立了古器物部、古書畫部、宮廷部和展覽宣教部。新組建了資料信息中心,專司推進故宮博物5延伸閱讀院的信息化工作。陸續投入資金,引進現代科學技術,開通了故宮院內的計算機光纖網絡係統和各類管理用數據庫,又利用聯通世界的國際互聯網建立了故宮博物院的網站。現在

15、展示在各位面前的這個網站將使遠在異地的人們也可通過互聯網暢遊這座神秘的宮殿,一窺故宮雄奇瑰麗的建筑和琳琅滿目的文物收藏。三、 文化遺產賞析在西元 14201911 年這 491 年間,從明成祖朱棣到清末代皇帝溥儀,共有 24位皇帝( 明代有 14 位,清代有 10 位)先後居住在這座宮殿內,對全國實行封建統治。宮內有各類殿宇 9000 餘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建築總面積達 15 萬平方米。(一)宮城宮城辟有四門,南面有午門,為故宮正門,北有神武門(玄武門),東面東華門,西為西華門。 (二)外朝建築故宮由外朝與內廷兩部分組成。外朝乙太和殿(金鑾殿)、中和殿、保

16、和殿三大殿為中心,東西以文華殿、武英殿為兩翼,是皇帝處理政事、舉行重大慶典的地方。這三座殿宇也是故宮中最高大的建築物,表現出它們不同凡響的崇高地位。(三)內廷建築內廷以乾清宮(皇帝臥室) 、交泰殿、坤甯殿(皇帝結婚新房)為中心,東西兩翼有東六宮、西六宮( 皇紀宮室),輔以養心殿、奉先殿、齋宮、毓慶宮、甯壽宮、慈甯宮6延伸閱讀以及御花園等,是皇帝平日處理政務及皇帝、皇后、皇太后、紀嬪、皇子、公主居住、禮佛、讀書和遊玩的地方。總體佈局為中軸對稱,前三殿、後三宮坐落于全城中軸線上,氣勢雄偉,豪華壯觀,為我國現存的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也是世界上別具一格,輝煌壯麗,並具中國古典風格和東方格調的建築物

17、和世界上最大的皇宮。1911 年辛亥革命,推翻了滿清統治,結束了 2000 多年的封建王朝,但被廢帝博儀仍居住在故宮後半部分。1912 年將外朝辟為“古物陳列所” 。1924 年 11 月 5 日馮玉祥部將鹿鐘麟把博儀驅逐出宮。1925 年 10 月 10 日成立故宮博物院。1948 年將古物陳列所併入故宮博物院。1949 年以後,政府對這座古代建築和文物進行了大規模修整,並整理展出大批文物,使其成為一座舉世聞名的古文化藝術博物院。並在西華門內成立第一檔案館,專門從事整理政府和宮廷檔案。1961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頒佈故宮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7 年,故宮正式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作

18、為文化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 四、文化價值(一)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築傑作故宮的宮殿建築,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築群。更是全世界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皇宮建築群,也是中國古代建築最高水準的傑作。明清故宮的建築與規劃,繼承了中國古代宮殿的傳統,並有所發展和創新。古代中國為了顯示皇權的至高無上,有將皇宮建在都城中央的傳統,但實際上大都只是將其建在都城的南北中軸線上。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的中軸線排列,左右對稱,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整個紫禁城。規劃嚴整,氣魄宏偉,極為壯觀。無論在平面佈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屬無與倫比的傑作。它標誌著我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

19、示著 500 餘年前我國在建築藝術上的卓越成就。 (二)珍稀文物的寶庫故宮博物院的一些宮殿中設立了綜合性的歷史藝術館、繪畫館、分類的陶瓷館、青銅器館、明清工藝美術館、銘刻館、玩具館、文房四寶館、玩物館、珍寶館、鐘錶館和清代宮廷典章文物展覽等,收藏大量古代藝術珍品,據統計共達 1052653 件,占全國文物總數的六分之一,為國內收藏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古代文化藝術博物館,其中很多文物是絕無僅有的無價國寶。7延伸閱讀(三)中國古代帝王宮殿建築之瑰寶 故宮古建築群,由朱橡皇帝親自策劃營建。現存規模之大,構造之嚴謹,裝飾之精美,文物之眾多,在中國古建築中絕無僅有,是世界著名的皇宮建築群。(四)促進同世界各國文化交流 故宮文物分成宮廷原狀和古代藝術兩大陳列體系,先後佈置了 51 個原狀陳列,真實性很高,建立十餘個專館,先後舉辦各種展覽數百餘次,赴歐、亞、美、澳、非五大洲展覽數十次,宣傳中國燦爛的古代文化藝術傳統,促進與世界各國的文化交流。 資料來源:1、蘇新益、史自文、蔣恆,2003,中國的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台北:京中玉出版社。2、中國故宮博物院http:/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