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成因及教育对策盘州市石桥镇新街小学 黎先冬内容摘要: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规范或是犯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最关键的时期。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虽然在学校只占少数,但是他们的危害性比较大、影响范围广,往往具有蔓延趋势,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多的困难,甚至成为学校有序开展工作的不良因素。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纠正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要集中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为学生营造更为广阔的和谐环境。关键词:小学生 不良行为习惯 成因 对策习惯是一个人在长时期里逐渐养成的,一时无法
2、改变的行为、倾向或社会风尚。学生的不良行为是指学生经常违反道德规范或是犯比较严重的道德过错。在实际生活中,有不少小学生却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良行为习惯。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主要有逃学、撒谎、不注意个人卫生、不尊重老师、爱说脏话、打架、不做作业等。这类学生虽然在学校只占少数,但是他们的危害性比较大、影响范围广,往往具有蔓延趋势,给学校德育教育和班级管理的顺利开展带来较多的困难,甚至成为学校有序开展工作的不良因素。一、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产生的原因。1、学校因素。部分学校现有的教育资源难以为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大多数学校的“心理辅导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心理学课程的学
3、习和必备的心理辅导技能训练。一些学校没有给予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更多的关注,学校关注更多的是学生成绩,因为大多数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学习成绩一般或者较差,有些学校会放弃他们,甚至对他们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在课堂教学中,有老师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对学生缺乏理解,过于严厉,给学生讨论机会过少等原因,使学生不敢提问,怕回答问题。有的老师忽视了不同发展水平学生的需要,对全体学生提出一个共同的目标,没有认识到学生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使一部分学生经常产生挫折感,无法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从而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有的老师布置的作业过多,超过国家的有关规定,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有的老师以成绩为考核标准,不但容易使
4、孩子丧失追求成功的热情,也为孩子的心理健康问题埋下了祸根。2、家庭因素。从调查情况来看,不少学生家长忙于生计,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务工,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而且自己的孩子还需要靠其他亲人和委托人照顾,本应该得到父母的关爱与教育,以掌握各种学习与生活技能,形成健康的心理。但是,在这个最为关键的时期,其父母外出务工了,给孩子造成了一种形式上的“孤儿” ,这极易造成他们自卑、胆小、不合群、情绪消极、孤僻、任性、自私等心理健康问题。有的学生家长除了关注孩子分数外,平时很少注意孩子的习惯和品行。有的家长自己的不良行为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从而导致部分学生品行较差。如果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长时间得不到解决,就
5、会慢慢导致“问题学生” 。3、社会环境因素。在信息时代的现代社会里,儿童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短信等各种传媒资源接受大量的社会信息。由于小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比较低,模仿力又很强,往往不加选择地接受所有信息,这就有可能受到一些不良社会信息的影响,从而对孩子的身心进行毒害,扭曲孩子的个性。二、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教育对策。小学是一个人形成良好行为习惯最关键的时期。著名教育家曼恩说:“习惯仿佛一根缆绳,我们每天给它缠上一股绳索, 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 。如果我们对他们的不良行为习惯视而不见,就成为了小学生健康成长的绊脚石。小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的转化,有利于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纠正
6、小学生不良行为习惯,要集中家庭、学校与社会各方面的教育力量,为学生营造更为广阔的和谐环境。1、用爱心感化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可见,爱是教育的基础,也是教育的出发点。每一个儿童都有自己的思想,他们希望被理解、被尊重,尤其是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这就要求老师用爱心滋润他们的心田,使他们“亲其师,信其道” ,从而产生一种奋发向上的力量。其实老师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要理解他们的心理负担,同情他们的痛苦与不幸,关心他们的生活冷暖与学习进步。爱是一种巨大的改造力量,他能消除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对老师的戒备性心理和逆反性心理,能恢复或建立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
7、心。苏霍姆林斯基说:“对人由衷的关怀,这就是教育才能的血和肉” 。因此,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给予他们尊重与理解,是打开他们心灵的万能钥匙,能使教育工作者走进学生的心灵,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与对话。 2、激发兴趣,使孩子转移注意力。只要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就不难发现,孩子对某件事最敏感的反应就是他对这件事特别感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曾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所以,老师应该注重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兴趣的进行培养。与其想尽办法去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不如去寻找孩子的喜好,引导激发孩子的兴趣。如参加些有意义的体育运动或兴趣小组,多看一些有益的孩子喜欢的书籍。用这种积极的
8、兴趣去取代不良习惯是比较好的方法。时间一长,孩子的兴趣就转移了,自然不良行为习惯也就转变了。3、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要循序渐进。习惯是在不断重复和练习中逐渐形成的,要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不能贪多求快,要有计划地实施,一个习惯一个习惯的形成。对于基础不好的孩子,已形成了一些不良的习惯,想要一时转变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不现实的,也是做不到的。因此老师和家长的不能操之过急,孩子行为习惯好不好与我们老师、父母的教育有密切的联系。其实很多孩子天真活泼,在各方面表现也很出色,只是需要家长对孩子长时间的督促,才能渐渐把不良行为转化为好的行为习惯。4、帮助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树立自信心。教育学告诉我们,学生需
9、要教师的赏识,赏识是师爱的表现。卡耐基说过 “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赏和鼓励” 。老师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更应该真诚地鼓励和赞美,增强他们的信心和勇气。以“表扬和鼓励”为契机,赏识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老师要拥有一双善于捕捉“闪光点”的眼睛,要善于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赏识教育。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求老师正确的认识学生、评价学生,逐渐的形成“赏识教育”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没有厉声地训斥,没有唠叨的说教,有的只是灿烂的微笑,鼓励亲切的话语,使学生的心灵得到触动,错误得到改正,从而帮助他们扫除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增强他们的自信和自尊。让每个孩子看到自己的
10、长处,让他们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可以从自己的身上和别人的赞赏中获得自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增强他们的自信心。5、用行动转变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对于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教育,仅凭老师的力量是非常有限的。学校、班集体、家庭作为一个群体组织,它对正处于身心快速发育的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因此,学校、班级要营造关爱学生的氛围,充分利用良好的氛围感染和转化学生的不良行为习惯。特别是学校的校园文化,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来加强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的思想道德进行教育。在家庭环境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深深的影响着孩子。不管老师与同学给对有不良行为习惯的学生倾注多少爱与帮助,都
11、是不能填补父母的教育。家长多与孩子沟通,多与老师沟通,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让孩子在沐浴着爱的阳光里,接受教育,健康成长。总之,行为习惯是一个人品质的集中表现。高品质的人集中地反应在良好的行为习惯上,是在良好的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中造就与培养成的。小学生平时所表现出来的不良行为习惯,并非完全是个人的主观因素造成的,在很大的程度上是客观因素造成的,如家庭环境、父母不良的个性与行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等,使孩子形成不良行为习惯。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一定要防微杜渐,勿以小恶而为之,无以小善而不为。平时要加强教育,改造学生的主观世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克服一切不良行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