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畢恆達(1998)自然環境與人的心理健康。劉小如、黃勉善(編)新世紀的自然保育行動綱領(頁15-24)。台北:厚生基金會。人類本來就生活在自然裡,日常的食物、衣服、住宅材料都來自於大自然。隨著技術的演進,人類慢慢脫離大自然,而住在人造的都市環境裡。在西方文明史中有無數的文獻傳達了自然環境較之都市環境平靜而緩和的概念。美國都市公園的鼓吹者也相信自然公園是平靜(tranquility)的來源,可以讓人們從日常生活空間中的混亂步調、物質取向與低落的環境品質中逃脫。Kaplan認為自然的模式本身就是吸引人的,所以人們不必花費大量的能量去壓抑讓人分心的刺激。在自然中,人們不必耗費精神去注意無趣的刺激。分心與壓抑的機制可以關閉,因此能量可以獲得恢復。當人們回到日常的生活空間時,就可以比較有效地適應競爭與分心的刺激。而當文化中的壓力越來越大的時候,自然環境作為心靈慰藉地點的意義也就越重要。爬山之後,我有很深的成就感。從爬岩的過程中,我為生活中注入了熱情、力量與連結。當我和另一個女人一起爬山的時候,我把我的生命交到她的手中。我完全地信任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