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听写词语:“望而生畏、寸草不生、独特锻铸、不可思议、起死回生、艰苦卓绝、毅力和韧劲(每一部分内容中选出的) ”听写后在文中找出标画出来,并读一读。2.你能用上听写的词语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吗?3齐读开头两段,让我们走近一株柳,去看看这让作者神奇到望而生畏的是怎样的一株柳?(二)学习 35 小节,感知青海柳生存环境、外形“粗实而坚硬 ”的神奇,学习作者运用环境描写衬托形象1. 聚焦柳树,感知形象。(1 )这是一株什么样的柳?你找出有关的描写(第 5 小节)自己尝试读,看能不能把这株柳树还原到我们的眼前。(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这株柳的外形的?(干、叶、作者的内心感受
2、)读出这株柳树的特点。(3 )说说这株柳树与我们平时看到的柳树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语言文字与自己的生活相联系,感受这株柳树的与众不同:如抓住“两合抱粗” “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等体会树的大而茂盛;抓住树干和树枝“生铁铁锭”的色泽、树叶的“苍郁” 、 “深沉”与平时我们见到的柔柳、嫩叶相比较,体会青海高原特定环境对它的独特锻铸;利用形象的手法做“撑立”的动作:头顶天、脚踏地顶天立地,感受柳树的高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 ) (教师板书:生命伟力)2.感受环境描写衬托形象的表达效果(1 )当你读到这样一株柳的形象,以及作者的内心感受时,你产生了哪些疑问?(外形生铁铁锭、苍郁、深沉的原由;怎
3、样理解“独特锻造” ;何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等)你感觉这株柳的特别与什么有关系?(生长环境)(2 )请默读 3、4 节,看看它生存在怎样的环境下,作者有怎样的感慨,你又有什么内心感受?请在有关的句子旁写写自己的阅读理解。(3 )交流你从这些环境描写中读懂找到了哪些问题的答案?注意引导学生抓住以下句子感受青海高原的环境特点: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重点体会原野仅仅只能长草而不能有大型的植物;山峰更是光秃秃,寸草不生。 )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
4、,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 (重点体会赭红色土地的贫瘠。 )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遮住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 (重点感受作者看到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着这样一株柳树时的惊讶与赞叹。同时引导学生读好“哦”这个语气词。 )自然使人感到高寒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让学生知道,文中所要表达的意思有些是需要我们去细细品味的,有些是作者直接就告诉我们的。无论是哪一种,我们都应该留心去发现。 )(4 )作者明明在写柳,但是却用了那么长的篇幅在写青海高原,其用意是什么呢?(交代清楚平原之柳为何与高原之柳有这样的区别,衬托写出一株柳的形象内涵)3. 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
5、树的“神奇” 。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小结:读了这部分文字,作者把自己的所见树的生存环境、树的形象生动再现,让我们心中都有了这“一株柳”的形象。这部分就是“写实”课文写到这里,也就把“这株柳”介绍清楚了,可是作者没有停下笔,因为他的心中还有很多想和我们交流的话要写他由此产生的想象、联想、感悟(板书:想象、联想、感悟)(三)学习 6、7 小节,在猜想中感受“一株柳” 生存的奇迹1.看看这两段的开头,冒号前和后面内容之间有什么关系?冒号在这里的作用是什么?2.默读 6、7 小节,理清作者猜测的柳树生长、壮大的过程,选择一个词语来概括这株柳的生存经历。交流:你认为哪
6、个词语可以概括说出这株柳的生存经历(板书:不可思议的奇迹或者顽强)围绕这两个词语,联系具体语句谈谈自己的理解。配乐读出这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读第六段)3. 教师接着第 6 小节的读顺势引读第 7 小节:我依然沉浸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冻死过;经历过,被。它无疑,却。这。 (出示第 7 小节内容)老师重复: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板书:顽强)4.感知写法:这两小节是作者的猜测和想象,何来这些呢?(由所见产生猜想)把自己的猜想那么详细地写出来,这是为了进一步表达什么意思呢?(一株柳的奇迹、顽强)小结:当我们眼之所见时,不要忘记了心之所想,把实实在在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7、事物和藏子我们内心的想象、联想结合在一起写,表达的意思会更充分,表达的效果会更强烈。5.再次回归作者对柳的赞叹,齐读,感受柳树的“神奇” 。 (出示: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四)学习第 8 小节,对比衬托中感受 “一株柳”的艰苦卓绝1. 自由读第 8 小节,找出同是柳树,作者为什么对待高原柳和家乡灞河柳有不同情感。(灞河柳:自豪;高原柳:崇拜、敬畏)2. 自主探讨、小组合作:为什么作者面对名贯古今的灞河柳只不过是感到自豪,而面对高原柳却是崇拜到敬畏的境地?3. 理解了这个问题,你能说说作者为什么用了许多笔墨写家乡的灞河河边的柳吗?4.总结:作者在 6、7 小节猜测和想象
8、青海柳生存的艰难,目的就是与灞河柳的极易生长对比,一个极易生长,一个却要历经总总磨难才能成活,二者一对比(板书:对比) ,难怪作者对青海柳崇拜到敬畏的境地了!引读本段最后两句,领会对生存艰难者的敬畏之情。出示陈述句表达读一读出示感叹句表达读一读再出示反问句表达读,你体会到作者此时心中的涌动着什么吗?(五)学习第 9 小节,拓展延伸1. 作者此时感慨万千,他写下这样一段话, (出示最后一段)齐读。2. 引导探究,你能结合全文谈谈对“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的理解吗?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小组讨论交流)环节三、回归整体积累拓展
9、,读写训练1.教师总结:这株柳树虽身处逆境,却能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怎能不令我们感到“崇拜”与“敬畏”呢?让我们记住这株柳树: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感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株柳树:出示:青海高原一株柳,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2.联系自我,根据你从“一株柳精神”中受到什么启示,拟写一句精炼的语言,作为自己的人生感悟。 (学生拟写、交流)六、板书设计:15、青海高原一株柳平常 神 奇 唯一 撑立 生命伟力奇迹 顽强 想象、联想 望而生畏 崇
10、拜 敬畏 感悟七、课后反思:成功之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吕叔湘和叶老也都谈到了语文教学中“首要任务”和“最要紧”的就是培养、训练学生的语感。由此可以知道,培养学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贯穿于整个小学阶段的。因此,这一课的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语感。青海高原一株柳这篇课文很长,拿到课文后我就在想,通过这篇课文我们要让学生学到些什么呢?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怎样的提升呢?针对我们学生的特点以及现有水平本课教学的主要指导思想就是“抓住情感主线,落实语感训练” 。具体到本
11、课的教学中,就是通过细读文本,让学生在“品词酌句”中感悟柳树的神奇。我们知道,散文的最大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 ,抓住散文的最大特点来实现语感培养是我思考着力的方向。 “神”是什么?就这篇课文而言,就是作者的情感感到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的神奇,神奇到令作者望而生畏的地步。在教学中设计了三次读第二小节,目的就是从语言文字入手,步步加深与作者的情感共鸣。第一次在教学完第五小节,从强大的生命力中感受柳树的神奇;第二次在教学完 6、7 小节,从柳树顽强的精神中感受柳树的神奇;第三次是在教学完全文后,从整体再次感受柳树的神奇。从而达到学生、老师、文本的情感共鸣。如何捕捉语感训练的点呢?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12、:1.感情抒发强烈浓郁处。如第五小节,描写柳树样子的部分。感受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的生命伟力。2.表达描写突破常规处。如第一小节的对比强调作用。不去引导学生发现,往往就会被学生忽略。3.语音节奏富有变化处。如第七小节的引读。两个“经历” ,三个“多少” , “一次又一次” , “一回又一回”等词语简短有力,但情感表达很强烈,强烈变现了柳树顽强的精神。当然,还要加强形象思维,品中想象,以及加强生活联系,悟中领会。这个在第五小节体现的比较突出。不足之处:本课教学资源丰富,文章语言、情感主旨、表达方法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品读的东西,感觉两个课时教学还不够,有的学生还没有完全内化,可能还不能促进其语言运
13、用。教学建议:这株柳树之所以神奇,就是因为生活在青海高原上。所以对青海高原环境特点的感悟必须做到扎实,做到位。课文比较长,课前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的学习能力加强自学,落实基础知识的学习。本课教学后,要及时跟进观察体验活动,提升学生观察时多角度、多感官参与,从而产生丰富的观察体验,及时组织小练笔活动,采用虚实结合的写法记下自己的所见所感。附件 1:1. 自读课文,自学课文的生字新词,圈画出自己不懂的词语并通过查字典解决。抄写自己认为值得积累的词语或者句子。2. 反复朗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尽可能读出对课文的初步理解。并在学习小组内读给同位听,互相纠正读错的地方。3. 默读课文,逐段思考围绕
14、“一株柳”作者写了哪些内容,尝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作者写下自己眼中的一株柳,想告诉我们什么?读书中不能理解的句子,提出问题,记在课文中。4. 搜集写“柳”的诗句,朗读体会,说说这些“柳”表现了什么感情。5. 利用网络自主查寻,了解青海高原气候与地质特点,以及灞河柳人们赋予它的情感。6. 思考:去掉 68 小节同样能体现青海柳生存的不易,作者为什么还要写这几个小节?(滕州实验小学新校(东区)教师 张建伟)16 草原一、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 10 个生字,认识 4 个生字,能正确理解和读写“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礼貌、拘束、摔跤、襟飘带舞”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
15、子中含着的意思,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背诵课文一、二自然段,并选择一个自然段抄写。3. 通过“远迎客人、 亲切握手、 盛情款待、 表演节目”场面描写,感悟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意思。感受草原的美丽,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谊。4品读第一段,学习通过景物描写衬托人物心情的表达方法。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抓住“远迎客人” “亲切握手” “ 盛情款待” “ 表演节目”4 个场面描写体会蒙古人民热情好客,蒙汉情深。抓住一二段景物描写部分体会访问草原的愉快心情。难点:学习通过场面描写来表现主题以及通过景物描写来衬托人物心情的方法。三、教学准备学生:完成预习单
16、。 (见后附件 1)教师:1.查看预习单,了解学情。2.多媒体课件。四、教学时间 :2 课时五、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一)音乐铺垫、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视频天堂这首歌。2.师谈话导入:刚才,我们欣赏了这首动听的歌曲,歌中所唱的“蓝蓝的天空,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是指什么地方?(学生根据歌曲内容回答)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了草原的美,下面再让我们跟随作者老舍先生一块儿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的美丽风光。(板书课题:16 草原)3.齐读课题。(二)借助预习单,检查预习情况。1检查生字识、写。(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2)学生练写自己写
17、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与理解情况。勾勒 骏马 鞭子 无限 礼貌 举杯 摔跤马蹄 渲染 拘束 低吟 迂回 羞涩 天涯 襟飘带舞(1) 区别“渲”的形近字。渲 ( )喧 ( )萱 ( )(2)重点理解“勾勒”和“迂回”两个词。3默读课文,交流汇报预习所得。(1)草原给你留下什么印象?(2)你能否用一个字,概括出草原给你、给作者留下的印象?引导学生说出“美” 。(3)草原的“美”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老舍先生从哪些方面向我们介绍了草原?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归纳并板书:风景美美人情美(4)根据板书给课文分段。风景美(1 自然段) ,人情美(25 自然段)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
18、点突破(三)朗读品析,感受草原风光美。过渡:作为著名小说家、戏剧家,被誉为“人民艺术家”的老舍先生,是如何把草原的美妙风光展现出来呢?现在,我们一起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这一段文字,可谓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了。1.师配音范读第一自然段,请学生评议。2.师:谁还愿意带着你的理解读一读这一段?指名学生再读。3细读、思考:(1)作者描写了草原哪些景物?是怎样运用生动的语言来描绘草原的美丽景色的?(让学生边读边画出重点语句。 )(2)学生小组交流。(3)班内学生汇报学习交流所得。4. 感悟重点句子:“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
19、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新、清鲜)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 ”图片展示,形象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新” “明朗”的用法。有感情朗读,读出“清新” “明朗”的草原的高远辽阔的意境。(2)如果此时你就置身于草原之中,你会怎么做?想象:作者会高歌一曲什么?谁愿意上来高歌一曲?“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出示图片:理解“一碧千里” 。(2)你能否说一些四个字的表示“绿”的词语来?(郁郁葱葱、苍翠欲滴)“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1) 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2) 图片展示,感情朗读
20、,体会“柔美”的感觉。(3) 区别“一碧千里”和“翠色欲流”两个词语。 (前一个绿的范围广,后一个表示绿的程度深)“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请你学着这样的说法,用上“既又既又”说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1)句子比较: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通过句子比较,引导学生体会这一句看似写骏马和大牛的,实际上是写作者自己的感受,因为作者被草原的美丽景色陶醉了,所以他感到周围的一切事物也同
21、他有一样的心情。(2)不同的心情对周围环境会有不同的感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5.指导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这段课文思路清晰,作者经过细心观察和巧妙表达,按从上到下的观察顺序描写景物,把从看到的到感受到的描写得淋漓尽致。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用心赏读吧。6.熟读成诵:作者第一次见到草原,就能抓住景色的特点来写,把景物和感受联系在一起,即景抒情,情景交融。多么优美的景色,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一切永远印记在脑海之中吧,请同学们练习背诵第一段。第二课时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四)朗读品析,感受草原人情美。过渡:同学们,草原的美景,令人陶醉;那么在草原上行车又会有什么感觉?1.“初入
22、草原” ,感受“洒脱”之美过渡:“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走了一百五十里,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还是草原”(1)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儿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2)指名读,说说你从这句话中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3)重点理解“洒脱”:可换成什么词?(自由、无拘无束)从哪些语句看出“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感受洒脱:没有红灯绿灯的障碍,没有行人车辆的拥堵,却有一路翠色欲流,尽收眼底,却有那忽飞忽落的小鸟相伴,这是
23、令多少人向往的呀!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2.深读悟情,感受草原“人情美”过渡: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大草原上的主人又会怎样欢迎、怎样招待我们这些客人呢?(1)自由读课文 2-5 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热情好客)(2)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根据学生回答,提炼板书。 (板书 :迎接 相见 款待 联欢 话别)(3)板书“情” ,咱们试试看,在“情”前面加上哪些词,让人更深切地感受到草原人民那滚烫的心呢?课件出示词语: 激情 盛情 尽情 深情 热情你能否认真读读课文,读完后,与小组的同学一起想想,把这些词语加在哪个词的前面最合适。(4
24、)交流小结板书。 (板书:热情迎接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感悟热情迎接:你从哪些语句感受到这份热情?出示课件(理解“襟飘带舞”师讲述:看,热情好客的草原人民,身着节日的盛装,骑着骏马,从几十里外飞奔前来迎接远方的客人,那五彩缤纷的蒙古族服装随风飘动,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草原人民扑面而来的热情令人感动,你能否读出草原人的热情?指名读齐读(光是一个或是几个人的热情还不足以体现) 。感悟激情相见:你能否想象当时的相见是怎样的情形学生即兴表演,教师随机采访:刚才你们说了些什么?你听得懂蒙古族语吗,如果你听不懂,你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吗?感情朗读,读出激动、兴奋之情。感悟盛情款待:主人们拿出些什么款待远方的来客?除了吃的、喝的,还不忘以歌助兴,宾主无拘无束,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