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1第五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第 14 课 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知识结构】一、地主阶级抵抗派“开眼看世界”1、背景:(1)晚清封建社会危机四伏,统治者妄自尊大。(2)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崛起,不断对外侵略扩张。(3) 惊醒志士,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4)思想基础: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2、代表:(1)林则徐:成就(活动):设立 ,编译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 与 等资料;仿制西方战舰炮车,迈出了“ ”的第一步。地位:是近代中国 的第一人。(2)魏源:成就(活动):撰写了 ,提出了“ ”的思想。地位:A、明确了向西方学习的 、方法和目的。B、对
2、当时的 有重要启迪作用。C、带动了介绍 书籍的出版。二、地主阶级洋务派“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1、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面对 的形势,清政府内部形成了以曾国藩、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2、思想:他们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的思想。 (“中学”即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西学”即西方文化近代科技;“中学为体”强调纲常名教为国家命运之根本;“西学为用”就是采用西方近代科技,挽救清王朝。 )3、实践:创办了一批 ,开设了一批 。4、影响:迈出了中国 历程的第一步。三、资产阶级维新派维新变法思想1、出现早期维新思想:(1)背景: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民族危机) 。西
3、方资本主义思想文化和科技的传入。 和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2)代表:王韬、 等。(3)主张:经济:发展民族工商业,与外国进行 。文化:兴办学校,学习西方 知识。政治:主张革新,实行 制度。(4)评价:反映了民族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但没有形成完整理论,更没有付诸行动。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22、发展康梁维新思想出现(19 世纪 90 年代初):(1)原因:政治上: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增强。思想上: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2)代表及主张:代 表 著作或文章 主 张 作 用康有为 借助 的外衣,
4、否定 统治,宣传维新变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有力地抨击了 ,被称为“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梁启超 宣传伸民权、 、变法图存思想,认为只有 才能图存严复 主张国家属于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 (3)实践维新变法运动:实践:1898 年 6 月,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维新变法开始。1898 年 9 月,因慈禧太后发动政变而失败。作用: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这是中国近代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第 15 课 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知识梳理】一、新文化运动1、 背景:(1)经济方面:一战期间, 有了进一步发展。(2)政治方面: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封建统治,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实行 。(3)思想
5、方面:辛亥革命后, 、自由、 、博爱等思想得到进一步传播。袁世凯梦想复辟 ,掀起一股 的逆流。2、兴起:(1)标志:1915 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 ,发表 一文,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2)代表人物:陈独秀、 、胡适、 等。(3)主要阵地: 。(4)活动基地:北大。3、内容:(1)提倡 与 ,反对专制和愚昧、迷信。民主指 和 ;科学指 和 。(2)提倡 ,反对 。把斗争矛头直指封建正统思想 。(3)提倡 ,反对 ,胡适发表 ,陈独秀发表 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3鲁迅的 、 等小说把反封建内容与白话文有机结合,成为新文学的典范。4、评价:(1)进步性:动摇了 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
6、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一次 与 的洗礼。为 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2)局限性:只局限于知识界,没有与工农运动相结合;对东西方文化,存在绝对否定或肯定的偏向。二、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1、背景:(1)国内: 运动迅速开展,解放了人们的思想。(2)国际: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2、表现:(1)五四运动前:人物: 文章:发表了 庶民的胜利 等文章,率先举起社会主义旗帜。(2)五四运动后:文章:李大钊的 全面介绍了马克思主义。组织:出现一批研究 社团,并建立了一些 的早期组织。实践:向工人宣传 ,出版工人刊物,如 。3、影响:(1)一批先进的中国人成为马克思主义者,
7、建立了中共早期组织。(2)1921 年中国共产党诞生。第六单元 20 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第 16 课 三民主义的形成和发展【知识梳理】一、三民主义的提出1、背景:(1)政治上: 不断加深,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2)经济上:民族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3)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提出的各种救国方案屡屡碰壁。(4)20 世纪初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5)个人因素:孙中山 1894 年由改良转向革命。2、提出:(1)1905 年,孙中山在 纲领中提出“ ,恢复中华, ,平均地权。 ”(2)不久,孙中山在 中把这个纲领进一步阐发为“ ”三大主义。3、内容:三民主义 同盟
8、会纲领 含义 地位民族主义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用革命手段推翻 支持的 前提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4封建统治民权主义 创立民国 通过政治革命,推翻封建帝制,建立资产阶级 核心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核定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归 所有,由国民共享补充和发展4、评价:(1)性质:是孙中山受到美国林肯的“ 、 、 ”思想启迪,提出的民主革命纲领。(2)进步性:表达了资产阶级在 、 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实现 和 的愿望,是辛亥革命的重要理论指导。(3)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要求,也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带有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和阶级局限。二、三民主义的实践(影响)1、
9、发动辛亥革命:1911 年,辛亥革命爆发,建立了 ,推翻了清朝的封建统治。2、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颁布:1912 年,孙中山根据 思想原则,领导制定并颁布。(2)内容:确认国家主权属于 ,国民在政治上一律平等。(3)意义:对建立 共和制度、反对 制度具有进步意义。3、捍卫民主共和的斗争:(1)背景: 窃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后,实行独裁统治,企图复辟 。(2)行动:孙中山先后领导发动了“ ”、 “护国运动”和两次“ ”,但都以失败告终。三、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1、原因:(1)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以失败告终。(2)孙中山从俄国 的胜利中看到了希望。(3)共产国际和 的影响
10、与帮助。(4)孙中山与时俱进的精神。2、标志: 年,国民党一大通过宣言,重新解释三民主义,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 ,实际上确立了“ 、 、 ”的三大政策。3、内容:新三民主义 含 义民族主义 反对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民族 ,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 民权为一般 所共有民生主义 平均地权, ,实行“ ”的政策4、评价:(1)进步性:和中共的 在若干基本原则上是一致的,成为国共合作的 基础,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5(2)局限性:在内容上仍属于 范畴。第 17 课 毛泽东思想【知识梳理】一、产生背景1、时代条件和国际环境:(1)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沦为 社会,民
11、族危机日益加深。(2)俄国 的胜利,开创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2、理论源泉:马列主义和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3、阶级基础:辛亥革命后中国 阶级队伍的壮大和工人运动的新发展。4、实践基础:中共领导的人民革命运动。5、个人因素:(1)五四运动时期,毛泽东在北平阅读了大量共产主义书籍。(2)创办 ,宣传马克思主义,逐步成为马克思主义者。(3)1921 年出席中共 全国代表大会,成为中共的缔造者之一。二、形成发展历程及内容1、萌芽阶段:从中共创建到国民革命时期(1)文章: 和 。(2)主张:坚持 对民主革命的领导权和依靠 进行革命斗争。2、初步形成: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背景:以 为中心开展的武装斗争
12、一再失败。(2)理论:撰写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 ,武装夺取政权”以及“星星之火, ”。(3)意义: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初步形成。3、正式形成:抗日战争时期(1)文章: 、 (正式形成标志) 、 。(2)理论:提出中国革命分“ ”的战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性的提出 的科学概念,描绘了 的蓝图及前景。(3)地位:1945 年中共 大,毛泽东思想被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4、丰富发展:解放战争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后(1)解放战争时期:会议:1949 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A、背景:中国革命即将取
13、得全国势力前夕。B、内容:党的中国重心必须由 转移到 。规定了革命胜利后,党在 、 、 方面的基本政策。规定了中国由 转变为工业国、由 转变为社会主义的总任务。论著:1949 年论人民民主专政A、内容:规定即将建立的人民共和国的政权性质是 。B、意义:丰富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学说,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作了政治理论准备。(2)新中国成立后: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6著作:1956 年 、1957 年 。理论:提出了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科学阐明了 社会的矛盾问题。意义:在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方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学说。5、其他方面:在 和军事战略、 和文化工作、国际战略和 、党的建
14、设和 等方面提出了独创性理论。三、精髓 实事求是、 和 四、影响和地位1、是马克思主义与 实际相结合的 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2、是中共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 。3、是建设中国 理论的思想根源。4、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毛泽东思想起到了 的作用。第 18 课 新时期的理论探索【知识梳理】一、邓小平理论1、背景:(1) “文革”结束后,思想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肯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否定“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2)1978 年底,邓小平发表讲话,号召大家 , ,团结一致向前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2、形成过程
15、:(1)初步形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解放思想、 的思想路线。决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 。作出了 的伟大决策。(2)形成:明确提出中共十二大(1982 年):邓小平明确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 的社会主义。系统概括中共十三大(1987 年):系统提出了社会主义 理论,规定“一个中心, ”的基本路线。(3)走向成熟:南方谈话(1992 年):A、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 ”问题。B、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 ,消灭剥削,消除 ,最终达到 。C、判断是非的标准是“三个有利于” ,即是否有利于发展 、 是否有利于增强 ,是否有利于提高 。中共十四大(1992 年):A、用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全党。B、明确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 。中共十五大(1997 年):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 写入中国共产党章程 。3、内容:(1)对新时期建设中国特色的 的论述。 (2) “ ”的伟大构想。(3)阐述了 与 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泰兴市第二高级中学 高三历史教学案 74、影响:(1)继承和发展了 。(2)是引导中国人民进行 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