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简介二十四节气的由来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 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 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在 商朝时只有四个节气,到了周朝时发展到了八个,到秦汉年间,二十四 节气已完全确立。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 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地球在黄道(即地球绕太 阳公转的轨道)上的位置来划分的。视太阳 从春分点(黄经零度,此刻太阳垂直照射赤 道)出发,每前进15度为一个节气;运行 一周又回到春分点,为一回归年,合360度 ,因此分为24个节气。季月节气的关系 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计十二个节和 十二个气。即一个月之内有一节一气 ,每两节气相距,平均约三十天又十 分之四,而阴历每月之日数则为二 十九天半,故约每三十四个月,必遇 有两月仅有节而无气、及有气而无节 者。有节无气之月,即农历之闰月, 有气无节之月不为闰月。立春 2月3-4日;立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 ,即太阳到达黄经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