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建国以后的翻译 v 我国的翻译事业,从以先辈玄奘为代表的佛经翻译开始 ,到明末清初以徐光启、李之藻为代表的科技翻译,清朝末 年以严复为代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翻译和以林纾为代表的文学 翻译,到五四时期以我国新文学运动的先驱者和导师鲁迅为 旗帜的新文学翻译,走过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发展道路。中 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也走向了日益繁荣 的鼎盛时期。 v 新中国成立以后百业待兴,翻译工作自然是其中之一。有关 翻译理论的建设工作,很快被提上议事日程,而最初在这方 面发表议论较多、较深刻的,当推董秋斯。v 董秋斯(1899-1969),1926年毕业于燕京大学, 曾参加北伐战争。1929年在上海主编中国共产党的 外围刊物世界月刊,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 联盟和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曾主编国际月刊 。30年代初,出版了与蔡泳裳合作翻译的苏联小说 士敏土,该书被鲁迅称誉为“新俄文学的永久的 碑碣”。抗战期间,他扶病开始翻译托尔斯泰的巨著 战争与和平,此外,还翻译过不少外国文学作 品。 v 董秋斯在50年代译学界的突出贡献,是最早明确地 强调了翻译理论的建设问题,并大力提倡开展翻译 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