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润色自己的语言 -课堂教学中的怎么办160 分 的 江 苏 高 考 语 文 试 卷 , 作 文 分 值 70, 几 乎 占 了 整 份 试 卷 的 半 壁 江 山 , 所 以 ,对 于 教 师 和 学 生 而 言 , 作 文 的 指 导 和 写 作 都 至 关 重 要 , 绝 不 可 以 掉 以 轻 心 。 本 文 就 此 谈谈 自 己 高 中 作 文 教 学 中 的 一 点 认 识 和 体 会 。首 先 , 我 们 看 看 2012 江 苏 高 考 考 试 说 明 中 关 于 写 作 的 考 点 要 求 :1、 能 写 记 叙 类 、 议 论 类 文 章 。2、 作 文 考 试 的 要 求
2、 分 为 基 础 等 级 和 发 展 等 级 。而 基 础 等 级 有 六 大 要 求 , 依 次 是 : 符 合 题 意 。 符 合 文 体 要 求 。 思 想 健 康 , 感 情真 挚 。 中 心 明 确 , 内 容 充 实 。 结 构 完 整 , 语 言 通 顺 。 标 点 正 确 , 不 写 错 别 字 。 而 发展 等 级 的 要 求 依 次 是 : 1、 深 刻 2、 丰 富 3、 有 文 采 4、 有 创 新 。 而 其 中 有 关 语 言表 达 的 要 求 分 别 是 “语 言 通 顺 ”和 “有 文 采 ”。 对 于 基 础 等 级 的 “语 言 通 顺 ”的 要 求 , 高
3、 中 的 学 生 虽 不 能 做 到 尽 善 尽 美 , 但 是大 致 可 以 符 合 写 作 要 求 , 而 要 在 激 烈 的 高 考 语 文 竞 争 中 脱 颖 而 出 , 则 要 尽 力 符 合 发展 等 级 中 “有 文 采 ”的 更 高 要 求 。 限 于 篇 幅 , 本 文 主 要 从 “有 文 采 ”的 角 度 , 结合 自 己 作 文 教 学 中 关 于 润 色 加 工 学 生 的 语 言 的 写 作 训 练 , 谈 谈 自 己 的 看 法 , 敬 请各 位 斧 正 。下面是本人 2012 年 11 月一次校内公开课(作文训练课)的大致内容,整理如下:首先投影教学目标:1、明
4、确高考写作的基本要求。(知识目标)2、提升学生语言表达的水平。(技能目标)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深厚感情。(情感目标)然后,我给学生展示了一篇范文:汉语,我为你不平卢新宁最近,一则关于汉语的消息让人百感交集。上海举行的一项翻译大赛爆出冷门:由于缺乏最好的译文,大赛不仅一等奖空缺,还将二等奖颁给了一位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其原因不仅在于他突出的英文水平,更在于他 “流畅、优美的中文表达 ”。相形之下,国内选手提交的相当多的作品言不达意,其中用词不精当、标点符号误用等小错误更比比皆是。这则消息让人隐约看到汉语的处境。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
5、。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汉语正面临着危机 。 一方面,在 “全民学英语 ”的热潮中,以在校学生为主的庞大 “外语族 ”的中文书面表达能力严重退化。托福考试的高分记录可以一再被打破,但即使是在高学历的青年中,也出现了中文水平滑落、日常语言单调的现象。另一方
6、面,我们应当承认,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外语教学十分重要。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母语、消解母语;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汉语视为不学自能的天赋。诗人余光中说得好:英文充其量是我们了解世界的一种工具而已,汉语才是我们真正的根。事实证明,忽视母语修养所导致的结果是十分严重的,这不仅造成了书写语言的失范,生活用词的平庸乏味,也让母语中独特的文化意韵在我们生活中日渐消褪。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 “恻隐之心 ”,不懂 “虽千万人吾往矣 ”,不知道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只会说 “我看你可怜 ”、 “老子跟你拼了 ”、 “我要和你结婚 ”。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 “劣祖劣宗 ”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
7、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 “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 ?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发人深思的是,当汉语在故乡受到冷落时,全球 “汉语热 ”却在持续升温。目前,世界上有100个国家的 2300余所大学开设汉语课程,学习汉语的外国人达 3000万,汉语成为学习人数增长最快的外语。“语词破碎处,万物不复存 ”。纵然 “汉语热 ”热遍全球,纵然我们的后代都能说一口标准的英语,但在汉语的故乡,在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身边,倘若 “汉语危机 ”的呼声一直不断,我们又怎能尽展欢颜?仅仅存于典籍
8、之间的希腊文、拉丁文基本上死了,但汉语却一直活着,在一代代中国人的生活中血脉相延。它引领我们这个五千年古国一路风霜走到如今,它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中向何处去?汉语,我为你忧心,为你不平 ! 然后,让学生齐读其中的一些优美片段:身为一个中国人,让我们能时时牢记自己身份的,除了身体发肤之外,就该是我们的母语了。在无数中国人心里,古老优雅的汉语是我们五千年文明最美丽的组成部分,也是我们之所以成为我们的文化标记。横平竖直的方块字将我们民族胸中的丘壑山水,化为不尽的纸上烟云。音分四声,律有平仄,构成了汉语诗文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音韵之美。千百年来,隽永有致的汉语承载着我们民族独特的思维,我们依靠它倾诉,运
9、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我们的后辈可能不再套用“恻隐之心”,不懂“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知道“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只会说“我看你可怜”、“老子跟你拼了”、“我要和你结婚”。试想,一个将列祖列宗写成“劣祖劣宗”的人,怎能理解中国文化的深刻内涵?一个不懂的“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人,又怎能感受精神世界的宏大深远?在我们这个时代,该如何守护曾经被庄子、屈原、李白、杜甫骄傲地向世界展示过的、绵延着几千年文化命脉、最切近我们心灵的母语?然后依次投影高考写作要求:1、能写记叙类、论述类文章。2 、作文考试的要求分为基础等级和发展等级。3、表达运用 E 基础等级中“语言通顺”的具
10、体要求是:语言规范准确,语意通畅,没有语病。 而发展等级中“有文采”的具体要求则是: 1、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2、要求在通顺的基础上充分展示语言风采,提高语言表现力。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个要素是语言。”如果词不达意,那么,再深刻的思想,再精巧的构思,都无法传达出来。因此,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发展等级中“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的具体要求,学习如何润色修饰自己的语言。第一:先看什么叫“用词贴切”.贴切,现代汉语词典解释是:措辞恰当确切。比如刚才投影的文章中有这样几句话:汉语,“我们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
11、五千年历史文化隧道。”其中“依靠它倾诉,运用它思想,通过它记载,凭借它穿越这几组动词运用得就相当恰当确切”。法国著名作家福楼拜曾教导初涉文坛的莫泊桑说,写作时一定要找到并运用最准确的那一个名词、动词、形容词。这说的其实就是“用词贴切”的问题。而古人写诗强调练字炼句,并留下了许多 脍炙人口的佳话,如大家熟知的韩愈与贾岛的关于推敲的故事,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宋祁“红杏枝头春意闹”中的“闹”字等等,都是用词贴切的典范,大家不妨用心揣摩领悟,在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学习运用。第二:句式灵活。现代汉语中常用句式从不同角度有如下分类:陈述句 疑问句 祈使句 感叹句 主动句与被动句 长句与短句整
12、句与散句常式句与变式句 其他常用句式不再赘述,这里简单说说常式句与变式句。常式句 为“你怎么了?”“先给个理由!” 变式句则是“怎么了,你?”“给个理由,先!”则显得比较新颖灵活,偶一为之,也让人耳目一新。再如鲁迅的著名散文秋夜,开头这样写道:“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这也是很新颖别致的句式。最简单明了的表达可以是,“窗外,有两棵枣树。”但是“窗外,有两棵树,一颗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借助反复的修辞手法,则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再看晚清著名小说家刘鹗老残游记序言中的片段:“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
13、部之哭泣。”接下来我要求学生以如下内容变换几种句式记叙往下续写李后主与词,八大山人(朱耷)与画;王实甫与西厢;曹雪芹与红楼梦。然后与刘鹗老残游记序言中的原文先进行比较,学生们情趣盎然,而比较之下,优劣高下也不言而喻了,学生们也明白了何为大手笔,明白了要多读经典,从中汲取营养的道理。 投影刘鹗老残游记序言原文片段: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太史公之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 哭泣;李后主以词哭,八大山人以画哭;王实甫寄哭 泣于西厢;曹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王之言曰:“别恨离愁满肺腑,难陶泄,除纸笔,代喉舌,我千种相思向谁说?”曹之言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
14、味!”名其茶曰:“千芳一窟”,名其酒曰:“万艳同杯”。千芳一哭,万艳同悲也。第三:善于运用修辞手法。 高考考试说明要求高中学生能熟练掌握运用七种常用修辞手法:比喻,比拟,夸张,排比,对偶,借代, 反复 。其中比喻的生动形象, 比拟的人格化,使事物充满感情的修辞效果无需赘述了,这里我想说的是比喻比拟营造出的诗意和优美的意境与韵味。比如,课堂上 老师问学生:雪融化以后变成什么?有的学生说“雪融化以后是水 ”。这当然是事实,但少了点机智与诗意。而有的学生的回答则聪明多了,“雪融化以后是春天。” 这实际上用了暗喻的手法,诗意而优美。再比如说这样一个故事。初春,街头一个衣衫褴褛的盲人在乞讨,一天下来,收
15、获不多。一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从旁经过,他很想帮助那可怜的盲乞丐,可是诗人囊中羞涩。于是诗人沉默了一会,便提笔写下一行字,此后经过的人们便纷纷慷慨解囊,我趁机让学生开动脑筋,想想那诗人究竟写的是什么,学生们议论纷纷各执己见,然后我才投影答案,诗人写的是春天来了,我却看不见!学生们纷纷表示叹服,这便是文字的力量!再说排比的运用。排比用得好,可以增强气势。非诚勿扰上曾有一个来自甘肃的男嘉宾很好地运用了排比。他说,我们甘肃呢,其实也没有什么,只不过有一碗面(兰州拉面), 一幅画(敦煌壁画),一本书(读者),一条河(黄河)。貌似谦卑,却自信满满。而排比的句式,也为他渲染了气势,使他赢得不少女嘉宾的青睐,这
16、便是修辞的效果语言的魅力!然后,我要求学生模仿这段话,也用排比的句式写写我们的家乡徐州,答案很多,主要有:徐州有一碗汤(马市街蛇汤),一座墓(龟山汉墓),一座山(云龙山),一个湖(云龙湖),此外还有几个皇帝(高祖刘邦,后主李煜等)。 第四、文句有表现力。文句有表现力是一个很复杂的东西,也许以上那些要求都做到了,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自然就有有表现力了。以下略举几例,可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一下,为什么说这些语句很有表现力。比如我的中国心的这几句歌词,我以为就很有表现力“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不论何时,不论何地,心中一样亲。”再比如,我在报上看过一篇文章,题目叫上流
17、社会的下流行为,强烈的对比,不是使得这个标题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吗?第三个例子:太平天国名将石达开的对联 。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几许;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这幅对联据说是石达开给一个剃头匠题写的,但是借题发挥托物言志,以此明己之志,显示了这位太平天国名将的胸襟与气度,极具表现力。而对偶及反问的运用,使之显得更加整饬有力掷地有声!第五、学点文言文。除了高考作文对语言文字的以上要求之外,作为语文老师,笔者个人觉得,学点文言文,对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水平,也大有裨益。因为,古文的简洁凝练厚重典雅是不言而喻,恰当地使用一些具有文言色彩的词句,可使文章言简意赅。高考背诵篇目劝学、师说、赤壁赋岳阳楼记等,
18、有许多脍炙人口广为传送的格言警句,在平时的习作中,恰当地引用或化用,可使文章增色不少吧。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中,甚至出现了像赤兔之死(2001 江苏高考满分作文)之类的文言满分作文,即是极好的例证。再举一个例子。由明入清的著名将领洪承畴,原为明朝重臣,深得崇祯皇帝倚重,曾任太子太保、兵部尚书等职。为此,洪承畴曾写了一副对联以表忠心。对联是这样的- 君恩深似海 臣节重如山。洪承畴降清后,有人在这幅对联后仅加了两个虚词,整付对联的意思便大相径庭了-君恩深似海矣 臣节重如山乎。这不能不让人惊叹于文言文的惊人表现力啊!第六;学会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 。名人名言,格言警句,一般经过时间的检验,被证明有深度
19、有哲理,或者有文采有意境,才脍炙人口广为传颂的,文中恰当地引用一些,既可增强说服力,亦可增添文采,何乐而不为呢?比如 2012 江苏高考作文为忧与爱,这忧与爱当然可写小我之忧之爱,但如果写大忧大爱,忧国爱民之情,则可引用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此为北宋儒学大家张载的名言,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由于其言简意宏,一直被人们传颂不衰。引用这样的名句,可以提升自己文章的深度与厚度吧。再如英国著名小说家狄更斯双城记的经典开头:“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那是绝望之
20、冬;我们拥有一切,我们一无所有;我们都在直升天堂,我们都在直下地狱!”引入这段文字,来表达自己作为一个考生,对于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时代的一种认知和思考,其理性思辨的深度,其振聋发聩的力度,也会让阅卷老师眼前一亮刮目相看吧。以上笔者通过一节作文课的教学实践,谈了谈自己作文一名高中语文老师,对于如何指导学生加工润色自己的作文语言的一点认识和思考,浅陋指出,敬请各位专家斧正。谢谢!对情景类材料,抓动词,设问题,联系现实立意。1.如智子疑邻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其子曰:“不筑,必将有盗。 ”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其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 韩非子关键动词: “智” 与“疑”问题设置:为什么一“
21、智”一“疑”?得出认识:认识往往受远近亲属关系的影响,所以我们的认识常常是偏私的,是不公正的,但却自以为是。我们要不以人废言。有时候对我们有益的启示,恰恰来自陌生人甚至是对手。联系实际:2. 装大石头在课堂上,老师拿了一个玻璃杯,里面放了一个大石头,差不多和杯子一样大,老师问大家:杯子满了吗?一个学生回答:没满,还可以放沙子。待学生放完沙子,老师又问:满了吗?全班同学回答满了,有一个男孩却回答没有满,还可以放水。老师笑了,接着把沙子和石头倒出来,杯子是空的。这回老师是往杯子里放沙子和水,然后问大家,杯子满了吗?如果要放石头进去,该怎么放?男孩就把杯子里的沙子和水倒出来,先把石头放进去。关键动词
22、:几次“装”在“满”的声音旁边的那个“不满”的声音“不满”的声音出现一次, “满”的状态就被突破一次。问题设置: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得出认识:不满是前进的向导。不满比满更接近真理。认识的局限决定空间的局限。一些看起来早已经满了,无可作为的事情,其实还是有潜力可挖掘的。人生是有限的,又是无限的。关键看我们开拓与进取的能力怎样。也看我们为自己的人生树立什么,把什么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联系实际:3.替龟赶鹰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23、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 ,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在等待时机的老鹰又飞回来了,其它老鹰也跟过来了。关键动词:行为主动者的动词是“赶走”和“护着”小幼龟的本能动词是“缩” ,现在变成了“鱼贯而出”问题设置:游客错在哪里?怎样避免此类由善意导致的不可饶恕的错误?得出认识:盲目干预,危害极大。联系实际:家长对子女,老师对学生,政府对市场,对文化4. 乌鸦模仿老鹰一只老鹰从鹫峰顶上俯冲下来,将一只小羊抓走了。 一只乌鸦看见了,非常羡慕,心想:要是我也有这样的本领该多好啊!于是乌鸦模仿老鹰的俯冲姿势拼命练习。 (不自量力的模仿) 一天,乌鸦觉得自己练得很棒了,便哇哇地从树上猛冲下来,扑到一只山羊的背上,想抓住山羊往上飞,可是它的身子太轻,爪子又被羊毛缠住,无论怎样拍打翅膀也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