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0 -柳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二一一年四月1目 录一、 “十二五”期科技发展环境.1(一)“十一五”期科技发展取得卓著成效.11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提升 2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持续增强 3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提升步伐加快 4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 5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 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7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宜居柳州建设 (二)“十二五”期科技发展面临重大机遇和严峻挑战 .61科技创新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2创新驱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3柳州市科技发展面临的挑战和突出矛盾二、 “十二五”期科技发展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7(一)总
2、体思路.7(二)基本原则.8(三)发展目标.81总体目标2主要目标(1)科技基础发展目标(2)创新能力提升目标(3)创新推动产业发展和集聚目标(4)社会科技事业发展目标(5)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目标三、主要任务.10(一)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1121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1)加强创新研发平台建设(2)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3)加快创新型企业建设(4)扶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2增强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知识创新能力3完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1)积极扶持科技创新中介机构发展(2)加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建设(3)建设创新公共服务平台(二)加大产业科技攻关力度,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
3、变.131促进优势产业升级发展2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3加强特色创新园区建设4提升农业科技水平(三)深化产学研合作,促进科技成果转化.151推进产学研合作(1)建立完善政产学研运行机制(2)加强与先进地区的科技合作(3)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行动 2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1)实施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2)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中介组织(3)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4)推进基层科技能力建设(四)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核心竞争力.17(五)培育高素质的创新人才队伍,增强科技发展的战略储备171打造高层次创新人才及团队32培养高技能人才队伍3加强创新人才培育基地建设(六)加强社会发展科技创新
4、,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发展.18四、十大科技提升工程及主要专项.19(一)汽车千亿元产业重大科技攻关工程.191汽车及其零部件关键技术研究2新能源汽车及其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攻关(二)优势产业重大科技提升工程.191钢铁新品种、综合生产技术及产业化研发2工程机械及机械新产品开发及技术攻关3化工、建材等优势特色产业关键技术研究与开发(三)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科技扶持工程.201机电仪产品创新及产业化2新材料产品与技术开发3信息产业技术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应用4现代医药技术研究及产业化开发(四)特色园区科技创新工程.211柳州高新区建设2广西柳州汽车城建设3循环经济产业园建设(五)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科技支撑
5、工程.221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2农业产业化科技重点示范县(区)建设(六)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工程.231创新研发平台建设2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3创新型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建设(七)创新公共服务平台能力提升工程.2341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2科技服务能力建设(八)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工程231重大科技成果和共性关键技术引进、示范、推广2政产学研联盟建设3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建设(九)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241知识产权试点示范2优势产品技术标准研究(十)宜居柳州科技惠民工程.241循环经济和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开发2公共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3健康安全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五、保障措施.2
6、5(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和机制.251切实加强党委和政府对科技创新工作的领导2深入推进科技计划体系改革3加强科技创新政策的制定和落实(二)继续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271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的机制2激励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3加强科技与金融结合(三)在全社会范围内培育创新文化.291强化科学技术普及2营造创新文化氛围(四)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301健全和完善规划实施协调机制2强化规划任务的分解落实- 1 -柳州市科学技术发展“十二五”规划“十二五”时期,是柳州市科学 发展、和 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继续坚持“工业强 市,富民兴柳” 总体 发展思路,努力实现“三
7、个同步”,“二次创业 ”,“经济升级,城市转型”,实现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科学地编制“十二五 ”科学技术发展规划,对于积极适应时代形势新变化,把握发展的新机遇,依靠科学技术推动柳州市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 “十二五”期科技发展环境(一) “十一五”期科技发展取得卓著成效“十一五”期,面对复 杂多变的国内外发展 环境和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柳州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突出产品创新的核心,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广西“创新计 划” ,深入实施三大 创新工程和一系列重大专项,以科
8、技发展局部领域的跃升带动经济社会的科学发展,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并位居广西前列,全面实现了“ 十一五” 规划的目标,同时,也为“ 十二五 ”科技发展奠定了 坚实基础。1科技发展整体水平得到提升“十一五”期,柳州市第五次荣 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六县四区首次全部通过了全国科技进步考核;是唯一两度荣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的城市,也是广西唯一同时拥有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的城市。“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主要指标实现情况指 标 2005 年 2010 年规划目标 实现情况 备注国家科技进步考核1、 通过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考核。2、 一半以上的县
9、(区)通过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四分之一(25%)获全国科技1、 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称号。2、 六县四区全部通过考核,其中:30%(鱼峰区、柳南区、柳江县)获全国超额完成2进步先进县(区) 。 科技进步先进县(区) 。市科技三项费占当年本级财政决算支出1.21% 1.5% 1.68%(不含上级拨款) 完成全市财政科普投入每年人均科普经费0.35 元/人 0.5 元/人 0.60 元/人 完成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新产品产值率26.10% 稳定在 25%左右。 稳定在 27%左右 完成全市产值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0 5 家 37 家 超额完成每年专利授权数1.16 件/10万人8-10 件/10
10、 万人 11.78 件 /10 万人 超额完成建成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0 1-2 家 1 完成建成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 8-10 家 19 家 超额完成扶持和建设好科技创新示范企业0 20 家 33 家(创新型及创新型试点企业 18 家、专利试点企业15 家)超额完成2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持续增强企业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规模以上企业新产品产值从“ 十五” 期末的 179 亿元增至2010 年的 596 亿元,新产品产值率稳定在 27%左右。 “十一五”期,获国家及广西科技计划立项支持 468 项 1.7 亿元,较“十五” 期大幅增长。全
11、市已建成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 3 家、自治区级企业技术中心 27 家、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9 家、在建自治区千亿元产业重要研发中心 6 家及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8 个,认定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2 个。柳工成功申报国家土方机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为广西首家企业层面的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企业及创新型试点企业 3 家、自治区级创新型试点企业 15 家、广西“两甩 ”制造 业信息化示范企业 8 家,3建立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 2 个。重点产业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新突破,科技成果质量显著提升。上汽通用五菱宝骏轿车、东风柳汽 B12 轿车等整车研发和柳州五菱、延龙
12、汽车等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取得突破进展,一大批新产品成功崛起并实现产业化。 拥有 4 个中国名牌产品、8 个国家免检产品、68 个广西名牌产品、6 个广西优质农产品及 2 个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拥有中国驰名商标 5 个、广西著名商标 42 个;获得农业部认证的无公害农产品 123 个、绿色食品43 个、有机食品 6 个。“机电一体化、高原型特种轮式装载机” 、“五菱之光 系列微型汽车自主研发及制造”两项 科技成果获广西科技 进步特别贡献奖,成为将科技成果成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突出范例。 “十一五” 期,全市登记各类科技成果 470 项,比“ 十五” 期增长 160.95%;共获广西科技进步奖 76
13、项,其中特别贡献奖 2 项、一等奖 3 项,是全区获高等级奖项最多的城市;授予柳州市科技进步奖 331 项,其中一等奖 47 项。专利申请和授权量明显增长,自主品牌打造取得突破进展。 “十一五”期,全市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超过 10%,专利申请 3412 件、获专利授权2218 件,比“ 十五”期分 别增长 207.54%、200.54%。全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 1/3 以上,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技术不断增加 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柳工 ZL50CN 装载机、D 系列挖掘机正式亮相;紧凑型商务车五菱宏光、景逸 1.5 升两厢轿车和新一代中卡 M6 系列等新车 型上市热销
14、;上汽通用五菱首个自主品牌轿车 “宝骏” 成功下 线,填 补了广西生产中级轿车 的历史空白;“ 柳工”、 “五菱” 、“欧维姆” 等一批知名品牌的地位 进一步提升。3科技进步促进产业优化提升步伐加快工业经济取得跨越发展。汽车产业产值实现 1000 亿元的历史性跨越,成为柳州第一个千亿元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正成为全市产业升级的新动力。柳州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柳东新区、阳和工业4新区等一批特色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正在壮大。 “十一五” 期末,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到 1143.6 亿元,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3 家、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 1 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78 家。
15、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以糖蔗种植、桑蚕养殖、林果蔬菜业等为特色的现代农业产业化继续推进,自主研发的一批水果、甘蔗、玉米和水稻新品种列为自治区主推的农作物优良品种。三江县油茶、融水县竹木等县区特色优势产业快速发展,三江、柳城、鹿寨、融安、柳江和柳北区成为广西第一批农业产业化科技重点示范县区。现代服务业不断发展。通过电子信息等先进技术的推广应用,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制造业融合发展,物流商贸中心正在逐步形成。4鼓励创新的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科技进步推进自主创新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创新激励政策,在健全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产学研合作与交流、
16、优化人才环境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规定和措施。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加,投入结构不断优化。 “十一五” 期,市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经费 27265 万元,年均增幅 21.94%,重点支持汽车、钢铁、工程机械等重点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持项目 839 项,带动社会科技投入 78 亿元。全社会创新投入逐年增长。2009 年全市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 D)经费为 16.74 亿元,占地区生 产总值 (GDP)的比重为 1.6%,居全区之首。同时,市技术创新专项资金、市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广西海东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等创新资金充分发挥作用,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雏形初
17、具。5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不断完善现有国家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国家级技术转移示范机构各 1 家,市级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十多家;市-县(区)生产力促进体系、制造业信息化5技术服务体系、市-县(区)- 乡(镇)-村四级 科技信息服务网络初具规模;搭建了广西汽车零部件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柳州市科技信息网、汽车及零部件科技创新网等一批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及科技交流平台;建立了一批合作关系稳定的区内外引进创新科技服务的工作渠道与网络,与清华大学等高校共建了一批博士、硕士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6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积极实施人才强市战略,进一步完善创新科技人才培养体系、成长机制和激励机制,着重抓好培
18、养、引进、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努力构建一支自主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全市的人才总量、结构和素质得到普遍提高和优化。通过加强“ 双百人才工程 ”、“人才小高地”、 “博士后工作站” 、“留学人 员创业园” 建设等一系列措施,营造良好的聚才环境,形成广纳群贤、人尽其才的新机制。“十一五”期末,全市建 设“人才小高地”21 个;聘请了包括 15 名两院院士在内的 153 名国内外高层次人才担任市政府各类顾问;选拔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7 名,自治区有突出贡献科技人员 12 名,自治区优秀专家 19 名,自治区级跨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 27 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104 名。7科技进步推动生态宜居柳州建设推进社会民生领域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初步建立了柳州市重大气象灾害应急工作平台等一系列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社会公共信息服务和应用水平得到较大提高。全市公共安全、健康安全技术研究与应用推广得到加强,人口与健康科技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目标基本实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围绕钢铁、有色金属、化工等节能减排重点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加大对资源循环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引导和支持力度。重点领域节能减排技术成果的推广和应用取得明显效果, “碧水蓝天” 环保工程建 设成效 显著,荣获“ 国家园林城市 ”、“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等多个称号,宜居生态环境日益显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