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西安市新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十二五” 时 期(二 一一年至二一五年)是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国内外形势新变化、新特点,科学制定“ 十二五” 规划,对 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新城 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加快调整转型、实现跨越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安市新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重点阐明“ 十二五” 时 期我区经济社会发 展的主要目标、战略导向和发展重点,是未来五年区政府履行职责和制定实施各类专项规划、年度计划以及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是我区全面贯彻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努力建设
2、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行动纲领。第一章 发展成就和发展环境第一节 “十一五”发展成就“十一五” 时 期,是我区 经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 时期,是城市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是城市环境提升最快的时期,是城区影响力和知名度迅速提升的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全-2-区上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效应对自然灾害、金融危机等不利因素影响,抢抓西部大开发历史机遇,积极转变发展理念,创新发展模式,锐意开拓进取,紧紧围绕唐皇城复兴计划、大明宫遗址保护区开发建设、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解放路商圈振兴、地铁 1、2 号线建设等重点工作,狠抓区域开发、产业培育、城市建设管理和民生改善等工作,全
3、区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结构升级步伐明显加快,社会事业长足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居环境不断改善,城市魅力日益彰显,全面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的主要目标,为“十二五” 发展奠定了 坚实的基础。一、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城市价值加快兑现。“十一五” 末,全区生产总值完成 326.02 亿元,是 2005 年的 2.4 倍,年均增长13.8%,高于 规划目标 0.8 个百分点。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16.36 亿元,是 2005 年的 2.7 倍,年均增长 21.8%,高于规划目标 6.8 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263.73 亿元,是 2005 年的 4.2 倍,年均增长 33.3%,
4、高于规划目标 13.3 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 280.14 亿元,是 2005 年的 2.2 倍,年均增长 16.8%,高于规划目标 1.8 个百分点。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三产业比例由 2005 年的 53.5:46.5 调整到 2010 年的40.6:59.4。2009 年,我区被评为“ 全省经济综合实力五强区”。二、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群众得到更多实惠。居民收入大幅-3-增长,“十一五 ”末,城 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22554 元,是2005 年的 2.43 倍。创业就业成效显著,城镇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 4%以内。“十一五”期间,全区新增就 业人数 6.42 万人,下
5、岗失业人员再就业 3.42 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 6777 个,发放小额贷款 3871 万元。社保体系不断健全,全区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4.47 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 4.57 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2.28 万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 13.3 万人,工伤保险参保人数 2.85 万人,职工生育保险参保人数 1.04 万人。继续保持稳定的人口增长态势,人口自然增长率始终控制在 4以内。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初步形成,医疗卫生服务内容不断扩展,服务设施不断改善,疾病预防和医疗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事业全面进步,“十一五” 期 间,不断加大教育投
6、入,累计投入 1.3 亿元用于改善办学条件。五年来,全区一直保持小学入学率、毕业合格率100%,初中入学率 99.9%、毕业合格率 98.6%,率先通过全省“双高普九”验 收,教育教学 质量稳居西安市前列。按照“ 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部署,接收企 办学校 31 所,人员 4488 人,接收学校和人员为全省之最,实现了企办学校移交社会的平稳过渡。教育资助体系不断完善,累计投入 3500 万元,资助学生 23222 人。民政事业成效显著,创建六好和谐社区 20 个,建立 51 个社区星-4-光老年公寓,100%的社区建立劳动保障和低保工作站,95%的社区安装健身设施,88%的社区建立便民服务站
7、。累计发放低保金2.51 亿元,发放医疗救助金 1373.5 万元。我区被国家民政部命名为“ 全国和谐社区建 设示范城区” ,韩森寨街道 办事处被命名为“全国和谐 社区建设 示范街道” ,西光社区被命名 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 东方社区被评为首批“ 全国先进体育社区”,西光社区被评为“全国群众体育先 进单位” 。全面完成市上下达的廉租住房应保尽保任务,完成租金补贴保障家庭 2842 户,完成实物配租 460 户,2008 年获得省“廉租住房管理先进单位”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获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区” 和“全国科普示范区” 荣誉称号;建立军 民融合工作会商制度,积极推进统筹科技资源
8、发展。旅游文化事业取得新突破, “2006 盛典西安” 大型文化活动隆重举办,充分展示了新城的文化内涵和独特魅力。2010 年10 月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盛大开园,开创了我区旅游业发展新局面。三、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进一步深化项目带动战略,共确定重点建设项目 332 个,是“ 十五 ”的 3.7 倍,涵盖公共 设施、工业 以及商贸、商住、餐饮娱乐、现代服务业等领域,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 340 亿元,是“十五” 的 5.96 倍。西都大厦、达 尔曼大厦、二十一世纪、华源商城等-5-烂尾楼、遗留项目重新启动,新兴戴斯酒店、世纪金源大饭店等建成开业;民乐万达广场、
9、大商新玛特、民乐新都会、西北商务中心、阳光国际大酒店、金海岸园林酒店等一大批商贸、酒店类项目开业运营;新东尚、新兴骏景园、华鑫学府城、华荣风景大院等房地产项目陆续建成;火车站南广场改造、解放路综合改造等两大工程大见成效。五年来,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820 亿元。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有力带动了全区投资和地方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为全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对我区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带动作用。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果丰硕。坚持“大招商、招大商、招优商”的理念,主 动为开发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成功举办陕西省首届茶博会,积极参加“西洽会” 、“港洽会”、“ 海峡企业合作论坛
10、” 等商贸 洽谈活动,赴京津塘 环渤海湾地区、上海、深圳、成都、延安、榆林等地,开展实地招商、回访活动,巩固和扩大了招商引资成果。先后促成香港恒基兆业、美国家得宝、大连大商、大连万达、海航集团、世纪金源、西成铁路客运公司等多家著名企业入区发展,与香港恒隆集团、台湾蓝天集团、南京1912 集团达成合作意向。招商引资的规模和质量得到较大提升,“十一五” 期 间,累计 引进外资 1.89 亿美元,是 “十五”的 3.5 倍;引进内资 92 亿元,是“ 十五” 的 7.7 倍。根据我区 经济结构调整的实-6-际,不断加强区域合作,在全市率先开展“联办产业园” 工作,新城高陵工业园顺利启动。不断加大向中
11、央、省、市争取项目和资金工作力度,共争取上级资金支持 4.5 亿元。五、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不断加大,城市面貌显著改善。城中村、棚户区改造在“ 十一五” 期间取得巨大成就, 红星巷改造拉开了全市棚户区改造的序幕,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建设开创了城北地区发展的新局面。 “十一五” 期间 ,累计投入城建资金 107亿元,陆续实施了民乐园、炭市街、南郭上村、陇海路沿线等 16处棚户区和八府庄、含元殿、石家街等 8 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累计完成拆迁面积 376 万平方米,是“ 十五” 的 8 倍,腾迁土地5700 余亩,安置拆迁群众 15 万余人,进一步改善了辖区群众的居住条件。着力推进道路基础设施和绿地广
12、场、公共园林等城市生态体系建设,扎实开展“四城联创” 和 “城市建设和管理提升年”活动,累计拓宽、打通和改造各类道路 120 条,建成绿地广场 33个,新增绿地面积 366 万平方米,完成城市提升项目 788 个,提升整治街区面积 255 万平方米。全区路网格局进一步优化,水电气暖供应能力不断加强,环境面貌显著改善,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六、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进一步显现。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全面完成政府机构改革,顺利完成五大公司整合改制,-7-相继建立政务中心和信访接待中心。不断理顺部门职责关系,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不断完善公务员管理制度和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制度,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不断深
13、化,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正在形成。 “十一五” 期间 共公开招录、引进优秀大学生、各类人才 210 名。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积极争取项目审批权限,做好 10 亿元以上基本建设项目备案和 1 亿美元以下外商投资项目的核准工作,审批权限进一步扩大。不断完善管理办法,理顺办理程序,强化后续监管,建立职责清晰、运转协调、顺畅高效的项目管理机制。稳步推进区属企业改制工作, “十一五”期间共改制企业 14 家。加强投融资机制建设,成立区基投公司、小额贷款公司、城改公司和中小企业担保公司,累计筹措资金 3.7 亿元,带动社会资金投入 40 亿元,为城市建设、重大
14、项目、民生工程和企业发展提供了持续有力的资金保障。七、平安建设成效显著,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坚持“第一要务”与“ 第一 责 任” 并重,不断深化平安建 设 ,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完善责任体系,创新工作机制,夯实基层基础,努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消除矛盾纠纷。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努力实现社会矛盾由被动调处向主动化解、事后处置向事前预防转变,确保了社会大局和谐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隐患排-8-查,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形势保持稳定。回顾“十一五 ”时期取得的成就,有以下经验值得总结:一是区委、区政府始终把加快科学发展作为各项工作的第一要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
15、局,立足区情实际,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先后确定了“四 带建设” 、“三个转变、三个对接” 的发 展思路;“建设富有历史文化特色的 现代化城区”的发展定位, “四突出,四优先” 的发展思路和 “三大板块,六个中心”的发展布局;到进一步确定了“建设富有历 史文化特色的国际化大都市中心城区”的发 展定位、 “加快调整 转型、实现跨越发展”的工作主线以及“ 做强六大 产业” 的重点任务 ,对区情的认识不断深化,发展理念不断升华,全区加快发展的紧迫感进一步增强,用解放思想焕发出的活力,用充分把握区情理出的思路,推动和引领“十一五” 时 期全区经济 社会又好又快发 展。二是始终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拉动经济增长
16、的首要工作。准确把握国家投资方向,全力以赴策划、包装、启动重点项目建设。建立“ 重点 项目三级 管理责任制” 、“项目建设联席会议制度”和“ 项目建设绿色通道制度” 。勇于解决一些 遗留问题,一批重大项目、片区开发、遗留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陆续启动、建成并投入运营,为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狠抓招商引资,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将项目建设的成效作为检验干部工作实绩-9-的重要尺度,项目建设中区街联动,各部门相互合作,形成合力,全区上下项目意识、税收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三是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执政为民、发展成果惠及人民群众的理念贯穿于实际工作中,努力增加城镇
17、居民收入,切实做好社会保障,重视发展社会事业。妥善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坚持投资向民生倾斜、向基层倾斜, “十一五” 期间,累计向民生工程投入资金 20 亿元,是“十五 ”时期的 4 倍,全区社会事 业得到长足发展。四是始终把推动旧城改造、不断提升城市管理水平作为挖掘资源、营造发展环境的重要抓手。在发展中注重立足区情实际,不断拓宽发展空间,将独特的区位优势和历史文化资源激活放大,转化为吸引外资、强化交流合作的增量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经济,加强培育优势产业,区域经济发展后劲不断增强。五是始终把“人才兴区”作为一项战略任务来抓。坚持以人为本,发挥各类人才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作用,干部人
18、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组织保证,科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撑,为新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第二节 “十二五”发展环境“十二五” 时 期,实现 科学发展和加快转变发 展方式成为时代主题,我国经济社会进入了以转型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增长模-10-式向内需主导、消费驱动的轨道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向科技引领、创新驱动的轨道转换,社会建设的方向向完善公共服务、保障社会公平的轨道转换。从省内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经济转轨、体制转换、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也是转方式、富百姓、建强省的攻坚时期。从市内看,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打造大西安产业格局、构建大都市城市框架的战略机遇期。“十二五”期间新城经济社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
19、。一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更加关注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着力增强西部地区自身造血功能,从财政、税收、投资、金融、产业、生态、人才帮扶等方面向西部倾斜,为新城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民生提供了难得机遇。二是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赋予西安承担转变发展方式、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的历史使命,从城乡统筹发展、统筹军民结合、军地结合、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循环经济等方面提出了对经济区的支持。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军工民品产业壮大等面临比较好的发展机遇。三是建设西安国际化大都市是国家对于西安新的战略定位,将带动我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公共交通、水资源供给、能源供应、信息通信服务、人居环境等各方面都将大幅度提升,城区综合承载力将进一步加强。四是我国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