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治燥剂(共16页).doc

上传人:晟*** 文档编号:9340365 上传时间:2021-12-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117.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四章-治燥剂(共16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治燥剂(共16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治燥剂(共16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治燥剂(共16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十四章-治燥剂(共16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精选优质文档-倾情为你奉上第十四章 治燥剂一、含义凡以轻扬宣散药或甘凉滋润药为主组成,具有轻宣外燥,或滋润内燥的作用,用于治疗燥证的方剂,统称治燥剂。素问至真要大论“燥者润之”是其理论依据。二、适应范围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系感受秋季燥邪所致。初秋夏季暑热未尽,燥与热合而伤人,症见发热口渴,咽痛鼻干,干咳无痰,舌红脉数,此为温燥;深秋有近冬之寒邪,燥与寒合而伤人,症见恶寒头痛,鼻塞嗌干,咳嗽痰稀,苔白脉浮,此为凉燥。故外燥有温燥与凉燥之分。内燥多因嗜食辛辣,或攻伐太过,吐利亡津,或房劳太过等因素,导致体内阴液耗伤,脏腑失其濡润所致。因其病变脏腑不同,临床表现各异。从发病部位上,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分。从病变脏腑来说,有肺、胃、肾、大肠之分。一般上燥在肺,以干咳气逆为主;中燥在胃,以呕逆食不下为主;下燥在肾与大肠,以消渴大便燥结为主。三、分类燥证的治疗虽总以“燥者濡之”为主,但由于燥证有外燥、内燥之分;外燥又有温燥、凉燥之别,内燥有上燥、中燥、下燥之异,所以具体治法又有所区别,大体外燥宜轻宣,内燥宜滋润;温燥宜清宣,凉燥宜温宣。因此本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