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全球化与都市文化的多元化鲍宗豪当前,在学术界普遍关注全球化的同时,对“全球化”尤其是“文化全球化”的看法产生了较大的分歧:一种观点认为不存在“文化全球化” , “文化全球化”是对“全球化”概念的泛用;一种认为, “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趋同化趋势” ,或者说是文化的同质化;另一种认为, “文化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 ;还有一种认为, “文化全球化”正在消融着“民族文化” 。我认为,对“文化全球化”看法的分歧,关键在于如何揭示文化全球化的价值以及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本文试图突破概念演绎、简单逻辑分析与判断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对“文化全球化”价值意蕴的分析为基础,进而对“
2、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作出科学合理的阐释。一、研究文化全球化的历史逻辑框架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为什么会得出种种不同的看法与结论?这与研究者研究的视角、概念或逻辑方法以及分析框架密切相关。因此,为了使我们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能取得更多的共识,还必须先探讨研究方法的创新。1、简单逻辑分析的误区在“文化全球化”研究中的简单逻辑分析,主要有如下表现:一是研究者各以自己原有的背景知识为基础,根据对文化全球化的理解,作概念分析、判断或界定,结果必然会产生分歧;二是以对“文化全球化”的概念界定为标准,收集各种符合这一标准的资料,进而推演“文化全球化”的事实,证实“文化全球化”的存在,实际上只是理论层面的“
3、文化全球化”自圆其说;三是以价值判断的方式揭示理论层面的“文化全球化”性质,即认为“文化全球化”就是“文化殖民化” 。“文化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相当复杂的社会文化现象。运用概念界定、逻辑演绎、价值判断的习惯方法去研究“文化全球化” ,难免陷入自我设定的概念2和逻辑分析框架的误区。科学研究方面的突破,往往与研究方法的突破、新的研究方法的形成密切相关。如同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使用不同的生产工具一样,对复杂对象的认识只有找到了新的方法和工具,才会得出科学合理的认识和结论。2、一个新的历史逻辑框架我提出研究“文化全球化”现象的历史逻辑框架,它具有以下一些特征:一是要把研究对象置于一定的时空维度或
4、者说时空框架中;二是时空框架的普遍性、历史性和共时性的问题;三是历史不能成为杂乱无章事件的堆积,不能把历史上的文化全球化或不同国家、地区曾带有的“文化全球化”特征都当作“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形态或现象,我们要善于分析与揭示历史事件(文化全球化)之间的逻辑关联,进而发现文化全球化的本质。现实是历史的延伸,我们提出研究文化全球化的历史逻辑框架,并不拒斥全球化和文化全球化的现实。因此,新的历史逻辑框架是包容着现代、并以现代文化全球化实践为基础的历史逻辑框架。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对文化全球化的研究必须置于当今全球化的现实框架、现实背景之中。为此,我们又不得不对颇具分歧的全球化现象作出
5、如下阐释:第一,全球化并不是一种新现象,可以追溯到 15 世纪美洲新大陆的发现。1492 年哥伦布远航美洲,把东半球和西半球联在一起,使人类第一次知道彼此之间确实同住在一个不可分割的地球上,它揭开了人类社会全球交往的序幕。然而,那时候的交往,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是各民族的各方面的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所以,我们可以把前 500 年的历史简要概括为“国际化时代” 。只是到了今天,即 500 年以后,随着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协同发展,全球才呈现出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其作用范围之广、影响强度之深都是任何一个时代所无法比拟的。可以说,21 世纪是全球世纪,全球化浪潮的迅猛兴起,将在人类社会
6、的一切领域、一切方面形成一场席卷世界性的风暴。这正如联合国前秘书长加利在 1992 年联合国日致词时所说:“第一个真正的全球化时代已经到来了” 。第二,当代世界形成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新科学技术革命为人类提供了新型生产力,即提供了自动化、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的生产力及高技术生产3力,提供了高速、高效、大容量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工具。全球化是在新科学技术革命影响下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当今全球化发展趋势的渗透力、攻克力远远胜过当年殖民主义者的军舰、飞机、大炮,它把地球上一个又一个的“世外桃源”卷进了世界经济和文明的发展大道。全球化的重要结果就是:人类在全球范围内被联系、被组织成一个有机系统,全球
7、范围内的人类社会不再是各地区、各民族社会的集合体,而是成为具有系统性、有机性的整体,全球系统几乎成为活生生的现实,而各地区、各民族不过是全球系统中不可分离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的发展日益强烈地受到其他地区和国家乃至全球系统的整体状况的影响,并深深地打上这种影响的烙印。第三,由上述对全球化的简单分析,我们可进一步对全球化的涵义作出如下阐释:全球化可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二层。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而广义的“全球化”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的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标准的状态或趋势。全球化不仅是
8、经济领域,它渗透到思想、文化、科技、政治等各个领域,改变着人类生活和地球面貌。全球化表明人类社会正在进入全球社会时代,全球社会呈现出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局面。 “人类共同体” 、 “地球村”变得更为真切而成为一种现实的社会存在了,这种“全球社会”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新阶段,是人类的生产活动、经济活动乃至社会文化活动的必然归宿。第四,全球化作为本文认识当代文化全球化的现实框架,具有如下方法论的意义:(1)面对全球化的新趋势,自觉认识和把握当代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更新观念,及时将全球社会文化发展中的现实问题提到理论层面来认识。例如,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现实还是一种发展趋势?全球化会对世界、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9、的民族文化带来什么影响?等等,这些问题不再是某一国家所面对、所要回答的问题,而是全球社会需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共同解决的问题。 (2)全球化既是一种客观现实,又预示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在全球形成的一种趋势。把全球化看作一种客观现实,因为随着跨国公司的扩张、资本的全球化,尤其是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企业的生产与经营全球化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借助互联网达到了空前的全球普遍化;把全球化看作一种发展趋势,根4本原因在于: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的“全球化”浪潮,势头不仅没减弱,而且随着以经济全球化为基础的全球化进程的推进,新世纪科技全球化、文化全球化、政治全球化的问题日渐凸现。把
10、全球化作为一种客观的进程和发展趋势,那么,有关全球化的理性认识就应该成为我们当今观察、思考和解决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问题的现实背景和方法论原则。例如,我们要研究文化全球化历史进程中主要矛盾与冲突、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等等。 (3)全球化作为现实框架和方法论原则,不仅要求我们确立全球意识,具备世界眼光,善于从全球的广度去观察、认识和思考当代文化全球化,而且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地区之间、民族之间、国家之间不同文化的共处性、互补性、公平性、独立性的关系。要处理好这些关系,从当代文化全球化研究的视角看,最基本的是要处理全球化与区域化、全球化与文化民族主义的关系。二、文化全球化
11、的价值分析以上,关于文化全球化历史逻辑框架的探讨,是我们进入“文化全球化”自身的架构,揭示文化全球化价值意蕴的背景与工具。这里,我们对文化全球化不简单地作价值判断,而是以对“文化全球化”自身的架构文化全球化的时空维度与组织维度、文化全球化当代形态的分析为基础,进而揭示当今文化全球化的价值意蕴。1、文化全球化的维度把研究对象(文化全球化)置于一定的维度中,是避免简单的逻辑分析与演绎、实现本文所提出的以一定的“历史逻辑框架”为基础来揭示研究对象本质的基本要求。第一,文化全球化的时空维度。文化全球化的时空维度有三个要素:即促使文化全球化的主体(个人或单位) 、符号(全球文化传播、交流) 、实物(全球
12、文化传播与交流的载体) 。三要素只有通过跨民族、跨国界的流动,或者说三要素通过运动的方式,以运动(文化全球交流、传播)所占据的时间和空间(文化全球交流和传播所覆盖的空间) ,构成现实的文化全球化的时空维度。5在交通工具和电信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社会,文化传播、交流的广度、强度都较弱。中国古代的郑和下西洋、丝绸之路以及西方传教士所做的文化传播和交流工作,虽然也是跨州和国界的文化活动,但它不能实现同步,同时态的效应,不是文化的全球化。只是随着电信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传播、交流的工具已随着无形符号以电子脉冲或数字化传播的方式,在全球时空实现同时、同步向各州、各国传播的效应。在这个意义上,文化
13、全球化不可能发生在电子和通信技术不发达的古代。第二,文化全球化的组织维度。文化全球化的现实过程很复杂。文化跨州、跨国界的传播和交流,不一定就能在文化信息、文化模式所到的州、国家产生积极的响应,有的文化模式产生可持续的变革性的影响,有的文化模式则得不到响应。文化信息、文化模式要在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产生影响,要受该地区、该国家接受文化信息、文化模式所具有的文化基础设施、文化制度的影响和制约。换言之,文化的嵌入(embedded)程度,与该地区、该国家的基础设施、文化制度能接受、容纳跨州和国家的文化信息、文化模式密切相关。而这里以文化基础设施为基础的文化制度,则是文化全球化的组织维度。由时空维度和组
14、织维度来观察文化的全球化,我们可以说,文化全球化的表层是:文化信息、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跨地区、跨国界、跨州的全球传播。2、文化全球化的形态根据上述对文化全球化时空维度、组织维度的分析框架,我们可进一步追踪文化全球化的形态。文化全球化的历史悠久。但我还是坚持:把 500 年前的文化全球化称作“文化国际化” ,1500 年以后的文化全球化为现当代时期的文化全球化。英国开放大学政治学与社会学教授戴维赫尔德等人在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一书中,从全球网络的广度、全球相互联系的强度、全球流动的速度、全球相互联系的影响四种维度,描绘现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形态,很有启发。比如关于文化全球化的主要
15、载体,他们认为:在现代早期(约15001850 年) ,是文化传播与模仿通过迁移、战争和贸易形成;在现代(约 18501945 年) ,是欧洲的全球性帝国跨国的世俗意识形态,如社会主义、6国家主义和自由主义;在当代(1945 年以后) ,是大型的、公共的和私有的媒体、旅游、交通和通信公司。关于广度,他们认为:在现代早期,由于人口和军事上的优势,基督教传播到美洲,西方文化对新大陆以外地区的渗透和影响非常有限;在现代,西方的全球性帝国建立了跨大陆的和区域内部的电信基础,西方的全球性帝国将欧洲语言发展为一种重要的全球性语系,越来越多的文化制度和文化交流在新兴的民族国家层次上形成;在当代,电信、语言互
16、动和交通等基础设施经以前更为广泛,文化接受、传播的新方式在全球的普及(电视、广播等) ,大众文化形式也出现了从南方向北方的流动,虽然规模较小,但趋势越来越明显。1在比较了文化全球化在现代早期、现代和当代的区别之后,我们重点研究和阐释当代文化全球化的形态。第一,文化产品的生产、传播和接受以及各种文化交流,随着通信和交通领域的新技术革命的发生和发展,而形成了文化全球化的当代形态。如信息和图像的数字化、卫星传播和远程电话、新电缆和光纤技术以及全球互联网,使文化生产和传播的形式跨越了民族文化和民族国家的界限,实现“即时性”的传递和接受。如今,交流和通信已日渐变成了瞬间之事;卫星电视使得所有主要的新闻广
17、播评论员有可能向全世界每一个角落的观众进行即时转播。这种即时(real-time)文化联系无论是通过传播范围很广的电话,即时广播还是电话会议以一种截然不同的历史形式使当代文化全球化具有直接性、即时性和广泛性的特点。第二,实现文化全球化的媒介具有了当代的形态。文化传播的中介,已由少数精英、知识分子转变为大型媒体产生和个人与群体越来越多的流动所取代。如电影、唱片音乐、新闻和电视节目,伴随着跨国文化产生和跨国电信公司而形成全球文化市场。默克多帝国的扩张首先是在澳大利亚,其次才是以英国为基础,但是,正是由于它购买了美国电影制品厂 20 世纪福克斯公司,才使他进入了美国市场并成为一个国际现象。在欧洲范围
18、内,以英国为基地的百代、Rank、英国广播公司(BBC) 、Pearson 和路透社都获得了全球性地位。第三,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商业化大众文化的兴起和流行,不仅涵1参见英 戴维赫尔德等著,杨雪冬等译:全球大变革全球化时代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508509 页。7盖了精英文化、高雅文化、科学文化,而且出现了文化的同质性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性。现在无论是在报刊杂志,还是在音乐、广播、影视、网络上,以商业和娱乐为主要形式的大众文化产品到处可见。在西方,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性主要存在于青年人中,同时,正传播到发展中国家,同一种产品可以在许多地方,为许多人所消费。
19、如美国在英国电影市场占据的主导地位,给英国电影制造商带来的影响就是英国生产的电影越来越难销售。美国“泰坦尼克号”等大片在中国的放映,常常赢得最高的票房收入。我们既要看到当代文化全球化中,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化一面,但不能因此就把这种“同质性”夸大为文化全球化的主要特征。大众文化消费的同质性并不意味着不同民族已在文化实践、信念和认同方面的同质化。第四,当代文化的全球化并不是文化的一体化,文化的全球化伴随着文化的多元化。我不赞成国内一些学者用“一体化”这一术语来概括当代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因为在经济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中,占主导地位和优势的是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所以,你无论是讲“全球经济一体化”或
20、“全球文化一体化” ,都意味着认可美国在经济、文化上的“霸权” ,然后,以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文化模式、价值观为指导和蓝本,实现“一体化” 。当代文化的全球化并不否认文化的多元化。那种主张全球文化一体化、单极化的思想观点,遭到了世界上大多数学者的驳斥。俄罗斯学者一般肯定亨廷顿关于文明冲突的理论有助于对当前一些现实问题的思考,但认为亨廷顿的文章处处蕴涵着一种文化一元论的观点。例如,A兹洛宾洛特曼认为,文化发展存在着两种基本类型进化型和爆炸型,指出并证明了一种类型的文化向另一种类型文化过渡的可能性。他证明了世界上没有任何一种文化,有任何现实的机会成为普遍通用的文化而使所有其他文化服从自己,即文化
21、的多元性是永恒的。日本著名的国际文化理论家平野健一郎运用文化涵化理论,探讨经济全球化形势下的文化走向,得出的结论是:各种文化之间的接触越频繁,文化越趋于多样化。江泽民同志在 2000 年联合国安理会首脑会议上更明确指出:“世界是丰富多彩的。各国人民走过了不同的历史发展道路,有着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社会制度和价值观念,延续着不同的生活方式,这是世界多样化的体现。我们应当承认差异,有差异才能有进步。 ”这是说得极为精辟而深刻的。8尽管在当今的信息时代,自工业革命以来的民族国家的基础受到冲击,大量的信息可以在几秒钟内传到世界各地,几乎任何人可以得到世界上任何国家的任何消息,从而很难保持单一
22、民族国家的“纯粹性” ,但是只要民族依然存在,国家没有消亡,就不可能普及单一文化思想,与此相对立, “多极文化” 、 “多元文化”也成为一股蔚为壮观的世界性潮流。这个声势浩大的潮流中,世界上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声音,各种政治势力对文化多极化的理解不一样,利益的取向不一样,所以表现出不同的发展趋势。将文化全球化完全看成是单一力量美国全面主导与主宰,甚至是文化资本力量彻底摧毁民族国家、民族文化的壁垒而实现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这是一种误解。文化全球化的基本内容是文化市场法则的普遍性。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不仅具有导向全球文化一元化的力量,还存在着非市场因素、非文化资本因素、非美国或西方力量,它们制约着全球文
23、化的一元性,并使全球文化表现出多维度、多元性的特征。可以说,文化多元化是当代文化全球化中的重要标志和主要形态。3、文化全球化的价值意蕴在分析了文化全球化的维度和形态之后,我们进一步揭示文化全球化的价值意蕴。(1)文化全球化是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同全球化一样,文化全球化是一种客观的现象,又预示着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文化全球化不可阻挡的发展趋势。(2)文化作为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它的发展也离不开实践。全球化时代,人类的实践随着信息化、网络化的拓展,以跨时空的交往、跨时空的实践,突破了原有时空的限制,实现了文化传播、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方式的全球化,但
24、文化全球化的深层价值意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在跨国界的文化交流、文化交往等实践基础上,通过一段时间在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方面的冲突、磨合与整合,而建构起来的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文化全球化是在一国或一个地区文化实践基础上新建构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从文化全球化的价值层面分析,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中,逐渐融入中国的政治、文化制度,并被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确立起来的一种新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9从全球文化交流、交往实践基础上,新建构的文化关系、文化模式中,也可以找到当代人类文化所共有的东西,如人类的生态意识与生态文化、人口
25、素质及其文化、人类健康与文化等等。从这些人类共同具有的文化价值观中可印证文化全球化的积极意义。(3)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一的状态,而是一个进程或一组进程。在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全球化又类似于一个“结构化”的过程。因为文化全球化不是单个人、单个地区、单个民族、单个国家的行动,而是全球无数个人、无数个单位、无数个民族、无数种制度在文化交流和交往实践中相互间累积性互动的结果。文化全球化不会消除不同民族的文化差异,也不可能解决原有文化发展上的不平衡。文化全球化不仅反映可能现有的不平等、不公正的等级模式,而且在文化全球化的过程中产生新的冲突和融合模式。这是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结构化而产生的文化的分层化。在
26、这个意义上说,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种全球文化的结构化和分层化过程。(4)文化全球化并不意味着美国化、西方化或绝对的同质化,对文化的同质化可从以下几个层面认识:一是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在世界各个民族、各个国家所共同具有的生态文化等观念;文化的同质性更多地体现在大众娱乐和消费文化方面。二是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同质化与异质化是相伴相行、不可分离的两个方面。就是对生态文化、环境文化的理解和认识也必然带有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印记,因此是文化的异质性认同。比如,在北京、孟买的街边可以吃到肯德基油炸鸡;在拉各斯(尼日利亚首都)或者吉隆坡的某些居民可喝到可口可乐,穿上列维 501 工装裤(Levi501Jeans)以及
27、听到圣母颂(Madonna)的音乐磁带。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要放弃他们自己的习俗、家庭和宗教方面的义务,或者全部的民族特质。三是同质化状态下的多样化。如在美国,其文化都是吸收其他国家的文化因素所构成的,因为美国文化是一种移民文化。在纽约,几乎可以体验到世界各国的烹饪技术、音乐种类、民族艺术、服饰风格、做生意的手段等等。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下结论:文化全球化就是美国式的同质化。(5)文化全球化的结果,并不必然就是文化的殖民化。只要我们不带意意识形态的框架去理解和认识,就可以理解:一方面,美国依赖其在国际社会中10的经济、政治地位的优势,强行推销自己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其渗透力、影响力借助传媒
28、和互联网而日渐增强。对此,我们必须充分重视。另一方面,全球文化的多元化、异质化,不仅抵制和制约着美国文化的殖民化,同时在“全球社会” 、 “全球场”进行文化关系、文化模式的新的生产、交流和互动。用罗兰罗伯森的话说就是,当代文化的生成、发展与演变是在“全球场”中进行的。不同民族、国家伴随着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在“全球场”中展现自己的变化,并与其他文化相遇、相撞、相融合,进而生成新的文化范式、文化关系。因此,文化全球化又是一种兼具同质化和异质化的过程,是同异质文化在“全球场”中相互交融实现新的文化创造的过程。三、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不是指“文化全球化”本身与“
29、民族文化”必然会发生冲突,而是强调以下两种情况。一是文化全球化作为人类在“全球场”进行的新的文化实践,带有原有民族、国家不同的文化基础、文化制度、文化习俗和文化观念,必然会对文化全球化作出不同的反应、不同的认可、不同的选择,从而可能发生文化的冲突。二是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的力量对比的差异,尤其是发达国家与不发达国家文化力的悬殊差别,使美国能借助其强势文化推行“文化霸权” ,进而与民族文化的发展在“全球场”发生冲突。如果说前一种冲突是“自然的”冲突,那么,后一种冲突则是“人为的”冲突。两种不同性质的文化冲突都发生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中,因为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使一切文化活动,一切文化传播与交流、交往都在全球进行;这样,在不同地区、不同民族进行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往,虽带有全球性质,但更多地带有民族性,并积极地建设自己的民族文化。于是,文化全球化在“化” (如把一种文化价值观、文化模式普遍化、或向其他民族渗透)的过程中,必然与民族文化发生冲突。1、文化全球化与民族文化的冲突当前,在文化全球化进程中给民族文化带来的挑战,形成的冲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