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洛阳理工学院关于推动转型发展的实施意见(征求意见稿)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教育部关于开展引导部分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型高校转型发展改革试点的指导意见、河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本科学校转型发展试点工作的通知(教发规2014895 号)等文件精神,为进一步推动学校转型发展工作,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特制订本意见。一、指导思想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遵循高等教育办学规律,深化学院“四个坚持”的办学思路,即:坚持社会主义办学
2、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立德树人;坚持走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以专业建设为龙头,学科建设为支撑,师资队伍建设为关键,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着力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坚持政产学研相结合,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开放办学,协同创新,提升服务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坚持特色办学,把学校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学院的转型发展工作,要坚持改革创新,按照“整体推进、2分步实施、重点突破”的工作思路,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全面快速发展。整体推进:全校上下要紧紧围绕服务行业、服务地方培养应用型人才定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培养满足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不断提升
3、服务行业和地方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分步实施:根据学校总体发展目标,结合各个学科专业的实际情况,依据学校的财力、师资和实验室、实训中心等硬件建设情况,有计划、有侧重、分步骤实施转型发展。重点突破:根据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建设特色鲜明的二级学院和专业集群,建设校企协同创新平台,建设集产品研发、生产、实践教学于一体的高质量人才培养基地等工作为重点,推动转型发展。二、总体目标通过 3-5 年的努力,不断凝练办学特色、转变办学方式,实施“两步走战略”,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行业、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科技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
4、能力上来。尽快把我校建设成为一所“地方性、行业性、应用型、创新型”的“两性两型”、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大学。第一阶段,到“十二五”末期,即 2015 年底,将改革创新贯穿于学校转型发展的各个环节,通过全校上下的努力工作,确保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整改验收,以优异成绩接受河南省第一3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终期评估,力争进入我省首批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试点院校行列。第二阶段,力争在“十三五”期间,通过五年的努力,建立现代大学制度,着力打造特色专业集群,深化推进政产学研合作,努力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畅通人才培养“立交桥”,学校综合办学实力、服务行业和地方能力、学生就业竞争力显
5、著增强,真正把我校建设成为示范性应用技术大学。三、主要任务(一)科学制定“十三五”发展规划,探索办学新模式对照“十二五”规划建设指标,认真总结过去五年学校建设发展的成绩与不足。按照转型发展的需要,建立转型发展的目标模型,制定出推进改革的时间表、路线图。以建设应用型大学为主题,科学编制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全面深化与河南省、洛阳市政府的合作,将学校发展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产业振兴规划,形成省、市两级政府共同支持学校转型发展的新机制和省市共建高校新模式。积极争取中国建筑材料联合会的支持,加入中国建材职教联盟集团,探索现代职业教育背景下的高校与行业合作的新模式。(二)改革内部治理结构加快现代
6、大学制度建设,落实教育部高等学校章程制定暂行办法,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洛阳理工学院章程的重要内容,2015 年底前完成制定和审核;成立行业企业、地方产业、校友代表、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并4建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充分发挥理事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参与发展规划制定、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等重大决策中的咨询和指导作用,建立起与应用技术大学发展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教育部量化指标:理事会(董事会)、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来自地方政府、行业、用人单位和其他合作方的比例不低于 50%。)(三)着力打造特色专业集群围绕产业链、创新链,对接应用科技人才的需求
7、和国家职业资格要求设置专业,并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建立专业集群统筹管理。加快发展面向新兴产业的专业集群;积极设置主要面向区域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的应用型专业;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科学设计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努力形成与行业、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的专业特色。建立行业和用人单位专家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评议制度,形成根据社会需求、学校能力和行业发展自主设置新专业的机制。(教育部量化指标: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在校生占在校生总规模的比例不低于 40%。)(四)探索招生制度改革落实河南省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方案,选取 1 至 2 所省级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试点,积极探索有利于应用型人
8、才选拔的招生考试制度,分类制定面向不同生源的招生办法。5(教育部量化指标:招收的中高职优秀毕业生和有工作经验的优秀技术技能人才占招生比例的 15%以上。)(五)积极构建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1、优化调整专业结构。通过以洛阳为中心,深入政府、行业、企业,了解人才需求,根据行业和地方发展规划对专业结构进行调整与结构优化。建立专业评估与退出机制,建立特色专业和新办专业评估标准体系,定期开展多种类型的专业评估。通过评估,将一批有潜力、市场前景好的专业方向发展为专业,关闭一批学生报考率低、就业率低、供过于求的专业,对有一定市场需求而规模过大的专业进行招生限制,形成适应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变化的专业结构动态调整机
9、制。2、依据行业与地方需要调整培养方案。以市场需求、职业需要为核心,以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实践体系为主体,科学制定符合应用型人才成长特点的培养方案。学校 3 个省级试点专业集群、6个省级重点专业和卓越工程师试点专业要先试先行,分别建立专业(专业集群)建设委员会,聘请工程技术专家和管理专家参与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课程建设、生产实习指导和毕业设计指导,合作建设校外实习基地和产学研合作教育平台,形成适应行业、地方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教学模式,开展专业与行业、学业与职业对接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3、加大课程建设推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
10、和创新精神为重点,加大课程建设和教学内容改革。通6过对各专业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与分析,提取该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点。重新设计针对行业与职业需求的课程体系,设计基于能力培养的课程模块;以教学方法、课程考核评价方法的革新为突破口,通过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与翻转课堂的多种教学方法改革提高培养的针对性,通过多样化、多阶段、分层次的课程评价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育部量化指标:主要专业课程运用真实任务、真实案例教学的覆盖率达到 100%,用人单位的参与率达到 100%)4、加强实验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提升职业能力培养。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完善学生校内实验实训、
11、企业实训实习,加强工程实践中心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建立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习实训中心,构建符合真实生产、服务的技术和流程的技术技能体系和实验实习实训环境。各个专业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按照实践能力递增培养的四个层级:基础技能层、应用实践层、综合设计开发层、科技创新层,创新实习实践环节的设计与建设,实现学生动手能力、工程能力、行业素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教育部量化指标:实习实训的课时占专业总课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学生参加实训实习的时间累积达到一年。)5、建立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以创业带动就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培养,支持和激励学生参与各种竞赛活动,参
12、与创新性实验和教师科研项目,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建立专兼结合教师队伍,完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实施7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设立专项资金,鼓励与企业联合建立创业基金,扶持重点创新创业项目。对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取得突出成绩的教师,给予专项奖励。全面提高创业就业服务水平,做好信息服务、市场开发、指导师资队伍和课程建设、日常咨询与指导,构建全程化、立体化、规范化的创业就业服务体系。合理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学校科技资源和社会其他资源,通过教师带动、项目带动、学生自主三个层面的创业活动开展,激发学生创新创业活力,提升创业就业能力。加强就业市场资源拓展,实现初次就业率、高质量就业率、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
13、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教育部量化指标:初次就业率达到 90%以上,对口就业率达到80%以上。 毕业生起薪水平、就业稳定性高于同层次其他高校。)(六)建设行业学院深入推动与行业企业的战略合作,实施有行业企业深度参与的专业改造计划,使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规格更加符合行业实际岗位需求和职业资格要求。鼓励支持打破传统的院部设置和学科分类,整合校内外师资、课程、设施等教育资源,将服务同一产业链的关联专业统筹管理。(教育部量化指标:行业学院及特色专业的对口就业率达到90%左右。)(七)推进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创新科研平台加强政产学研团队建设,建立以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搭建政产学研合
14、作发展的大平台,为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提供场所。大力加强协同创新中心的前期培育工作。鼓励8各院(部)与企业共建技术研发平台,加强应用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提高我校科研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鼓励教师加强社会联系,到企业中进行挂职锻炼,主动服务企业。鼓励教师通过技术入股、技术有偿转让、咨询服务等方式,实现科研成果转化。(教育部量化指标:签订实质性校企合作协议的专业(集群)覆盖率达到 80%以上,试点专业签订校企实质性合作协议覆盖率达到 100%;积 极 开 展 新 技 术 推 广 、 劳 动 者 技 术 技 能 培 训 等 社 会 服 务 ,力 争 社 会 服 务 年 收 入 增 长 20%以
15、上 。 )(八)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按照转型发展需要,积极开拓“双师型”骨干教师队伍建设新路径,探索通过教学评价、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薪酬激励、校企交流等制度改革,增强教师提高实践能力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索聘请优秀企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高技能人才作为专业建设带头人。有计划选送教师到校企合作基地接受培训、挂职和实践锻炼,确立基地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中的实质性贡献。(教育部量化指标:“双师型”教师(含兼职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 50%以上,每个专业有 1 名以上行业公认的高水平教学带头人。)(九)努力提升学科的支撑作用实质性推进学科建设转型发展。进一步凝练学科方向、凸现特色,建立以地方主导
16、产业、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高度契合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围绕行业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基础较好的院(部)和河南省首批转型试点专业集群为平台,以各级重点9学科为依托,通过与科研机构、企业、行业协会、产业集聚区的合作,探索具有不同学科特点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和联合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新途径。(十)深化科研管理与评价体制改革转变科研观念和科研工作思路,坚持应用型科研导向,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提高服务建材行业转型升级能力。按照“鼓励创新,服 务需求,科教 结合,特色 发展” 的原则,探索科技成果分类评价体系,引入社会服务评价新机制,改革完善科研管理与奖励办法,引导科研为学校转型发展服务,
17、推动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服务地方、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等协同发展。(十一)打造高等教育“立交桥”探索建立全日制教育与非全日制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等之间的互联畅通机制,实施基于专业接续、课程衔接、学分认可的贯通培养模式。探索“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直通车系列改革,实现“中职高职应用科技型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机衔接。探索建立“教育就业再教育”的“旋转门”机制,加入建材职教联盟集团,建立培训基地,构建建材行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立交桥;契合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行业与企业转型升级,将继续教育从以学历教育为主转型到以开展非学历教育为主;不断拓展继续教育领域和渠道,与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结合,统筹资源,
18、面向地方企业,重视小微企业,积极开展劳动者技术技能培训。(教育部量化指标:继续教育在校人数(折合数)占在校总人数的比例达到 30%以上。)10(十二)加快国际化办学格局积极与国际高水平应用技术类高校和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做好首个本科合作办学项目的人才培养方案与招生组织工作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更多形式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项目。加 大 选 派 教 师 出 国 培 训力 度 , 推进 国际交流生项目。多渠道多 层次做好骨干教师境外培训,鼓励院(部)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教师自主联系境外学习、培训、学术会议。(十三)不断健全质量保障体系学校定期发布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报告,自觉接受政府和社会的监督和
19、评议。建立完善专业评估制度,对社会需求量低、报名率低、就业率低的专业及时预警,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停止招生。凡进行专业和课程改造的,均需制订出明晰的培养目标和明确的质量评价标准,并经校内外专家组论证、评审后方予实施。建立督导团督导、干部听课、学生评教、同行听课、教学信息员反馈、理事会或专业建设委员会评估等机制,建立可行的动态评价机制,及时对各类课程的建设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四、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成 立 由 党 委 书 记 、 校 长 牵 头 的 转 型 发 展 领 导 小 组 , 充 分 发 挥 “总体 设 计 、 统 筹 协 调 、 整 体 推 进 、 督 促 落 实 ”作 用 , 确 保 各 项 改 革 措施 有 序 推 进 、 落 实 到 位 。(二)凝聚共识全校上下要认真学习、理解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