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39049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01.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实施意见(20172030 年)(听证稿)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第十次党代会、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的安排部署,根据昆明市建设区域性国际中心城市实施纲要(20172030),加快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提出本实施意见。一、总体思路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五位一体” 总体布局和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一带一路 ”、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打造

2、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区;着力夯实创新型产业,建设创新驱动产业发展引领区;着力加强科技创新深度合作,形成跨区域开放融合科技创新示范区;着力培育科技创新主体,着力培引创新型人才,构建辐射南亚东南亚的科技创新高地;着力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构建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把昆明建设成为立足西南、面向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二、战略定位-科技创新资源聚集区。通 过对内对接长江经济带和京2津冀经济圈的创新资源,对外对接南亚东南亚及全球创新链和产业链,加速促进创新要素资源汇聚,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创新资源聚集区。-创 新驱动产业发展引 领区。在集聚全球区域性的新知识、

3、新思想、新方法、新技术的基础上,以创新要素聚集促进我市现有产业转型升级和分工深化,延伸产业链下游环节、丰富产业链中间环节,提升产业价值链向高端攀升,引领我市科技创新型产业加快发展,发挥科技创新在我市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支撑作用。-跨区域开放融合示范区。以面向南亚东南亚为重点,统筹科技创新、制度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创新有机结合与协同发展,加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服务发展全局,促进跨区域协同创新,强化与南亚东南亚国家和周边各省市、各层次的科技创新全面开放与合作,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的深度融合。-辐 射南亚东南亚科技 创新高地。配合面向南亚东南亚外交整体战略,培引高端创新型人才,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全

4、面增强科技要素及产品的对外输出能力,实现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二次研发的先进适用专利技术、专有技术、先进工艺、生产技术、管理经验等辐射、转移和扩散,成为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辐射高地。三、发展目标-第一步,2017 年到 2020 年,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构架基本达成。到 2020 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3(R&D)经费支出占地区 GDP 比重达到 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13 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 55%,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 4200 亿元。形成具有昆明特色的区域性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对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核心作用越来越强。-第二步,2021 年到 2025 年,区域性国

5、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到 2025 年,全市科技创新资源高度聚集、科技创新型产业优势更加明显、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更加夯实、科技创新服务体系更加完善,科技创新成果更加富集,科技创新开放合作成效显著,基本形成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体系。-第三步,2026 年到 2030 年,基本建成立足西南、面向全国区、辐射南亚东南亚,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昆明建设区域性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目标体系准则层 指标层 单位 2015 年 2020 年 2025 年 2030 年R&D 经费投入强度 % 1.86 2.5 3.3 4.2创新环境科技进步贡献率 % 42 55 60 65高新技术企业

6、数量 家 578 1200 1700 2000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 个 133 150 160 170创新要素全市各级认定及培育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面积 万平方米 91 250 400 500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 亿元 155 520 1000 1500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 亿元 2156.7 4200 7735 12240创新产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总收入 亿元 255 500 880 15504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个 12 20 25 30创新辐射 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占地区 GDP 比重 % 0.8 1.15 1.68 2.48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件 8.02 1

7、3 22 32创新成果国际专利申请量(PCT) 件 108 113 122 134备注:国际专利申请量(PCT)108 件为 2011-2015 年累计量;113 件为 2016-2020 年累计量;122 件为 2021-2025 年累计量;134 件为 2026-2030 年累计量。四、重点任务(一)营造崇尚创新的社会氛围1.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以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为重点,以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为核心,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为目的,采用后补助方式跟进企业研发投入,促进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实现企业创新发展。2.推动科技创新改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支持全面创新改革的政策体系,研究

8、制定切实有效的经济、产业、科技、教育、财政、人才等配套政策和实施细则。着力创新支持方式,拓宽支持范围,加强政策协同,发挥第三方评估机构作用,定期对落实情况进行跟踪评价,依据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完善相关政策。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简政放权,健全市场机制,简化前置审批,放开放宽科技服务业对外资和民间资本市场准入条件,深化商事制度改革,降低创新创业制度门槛。加强科技服务5业国内外的合作。(二)培育充满活力的创新主体1.提升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能力加大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与创新能力提质增效,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试点企业、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集群)培育力度,推动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构建从“种子企业” 到“

9、 领军 企业”再到“产业集群” 的良性发展梯队。引导和支持企业围绕全市重点发展产业,积极开展产业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支撑产业升级转型。加大高新技术和创新型企业的培育力度,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上市。重点支持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培育建设,支持企业为主导的科技孵化器建设,鼓励兴办国际孵化器,积极探索“创业辅导+专业孵化 +投资” 的孵化及 “实验室+产业 孵化+ 风险投资” 模式。2.激发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创新动力改革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绩效考核导向,切实引导科技创新与社会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扩大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自主权,深入推进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管理“三权” 改革,赋予创新领军人才更大人

10、财物支配权和技术路线决策权。建立科技成果强制转化机制。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科研人员成果转化收益分享比例。重视学科交叉融合的创新途径,以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为创新基地,6实施多学科交叉融合,发挥重点优势学科推动产业发展的作用。有效整合“昆明市 高校发展合作联盟” 、“昆明市科研院所联盟”等资源,推 进创新主体、创新要素跨界融合,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围绕全市的特色优势产业和科技型创新产业,以突破产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为靶向,组织重大科技专项和产业化协同攻关,全面提升产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三)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型产业1.生命科学与大健康产业整合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注重种质资源

11、利用、新药研发以及医药外包服务,支持中药(民族药)、生物技术药(新型疫苗、单抗药物等)开发及重大疾病、传染病预防及治疗方面的科技创新,支持与优质中药材、健康产品原料、健康、养老、养生、医疗、康体等大健康产业体系的创新。培育基因检测和干细胞应用产业,推动精准医疗、“互 联网+”医疗等新业态发展。加快昆明茨坝大健康小镇建设。2.高原特色农业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加大野生物种选育,加强科技对农业的升级提升,走产出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积极发展农产品深加工研究创新,增加附加值。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面向南亚东南亚国家开展粮食、花卉、养殖等

12、方面的技术转移合作、技术培训、技术推广示范。3.信息及智能制造产业7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信息服务业。支持“ 互联 网+”、电子商务 、数字创意、“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重点,鼓励人工智能、智能交通、现代物流、数据处理、自动控制等方面的技术创新,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结合南亚东南亚市场需求,利用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信息产业基地,大力发展面向南亚东南亚市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机电产品。4.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依托现有的国家级研究平台,开展再生能源研发,推动多种形式的新能源综合利用,探索发展“互联网+”智慧能源方面的关键技术研发。大力拓展新材

13、料产业链,进一步提升研发能力,形成一批产业化技术与成果。支持发展稀贵金属材料及元器件加工等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有色金属合金材料和高端装备用新材料,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技术,全面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围绕昆明的特种光学产品、光机电一体化设备、红外微光、光电子信息材料三大优势产业,进一步拓展红外材料、红外探测器、热成像系统等产品在民用领域的应用范围,使昆明成为国际专业化水平高、规模大的红外、微光关键核心器件为主的红外光电产业化基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红外产品体系。5.科技服务业创新科技服务业发展体制机制,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激发服务业发展活力,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8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

14、证、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综合科技等九大领域大力发展研究开发、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知识产权、检验检测认证、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科学技术普及、综合科技等九大领域加快推进全市八个服务业聚集区建设。推动科技服务业与大健康产业、先进制造业、现代物流业、都市现代农业等互动发展。促进产城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加快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延伸、制造业由生产型向生产服务型转变,实现服务业发展提速、水平提升。坚持以新兴业态引领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先发展电子商务、现代物流、现代金融、科技服务、养老健康服务等新兴先导型服务业,培育发展云服务、数字消费、物联网、融

15、资租赁、跨境电子商务等服务业新业态。加快推动文化与城乡建设、旅游、科技、金融、生态等深度融合,积极培育文博旅游、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动漫游戏等文化优势产业,壮大骨干文化企业,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使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四)培引高端优质的创新人才1.加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力度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启动“昆明市梧桐树 科技 创新产业合伙人计划” ,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重点引进国家“ 千人计划” 、“百人计划”等科技创新人才。吸引海内外优秀创新创业人才在昆创办企业、创业投资或开展研发创新活动。着力引进科技创新产业领军人才、知9名

16、创新创业投资人和优秀青年创新创业人才。2.大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深入实施昆明市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考核培养办法,优先选拔市人民政府确定的重点产业和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重点培养懂技术、会管理、熟悉国际惯例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培育一批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创新产业领军人才。3.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环境优化人才服务保障体系,对高层次人才未成年人子女在昆上学、配偶就业等后勤保障措施的落实建立绿色通道,为科技创新人才在昆创新创业提供优质服务。完善科技人才激励机制,鼓励创新人才转化科技成果,优先给予科技立项,对产生重大经济社会效益的给予奖励。给予培养期内的中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及后备人选一定的工作津贴;对认定

17、的科技创新团队,安排一定的引导经费。推进实行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4.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充分发挥人才合理配置在科技创新中的重要作用,鼓励创新人才面向农村基层、面向生产一线、面向创业实体。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人员互相兼职,参与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联合攻关。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科技人员参与和开展南亚东南亚国家科学研究、技术开发、10学术交流、技术培训等国际合作活动。(五)构筑开放合作的创新格局1.吸引优质创新资源积极整合国际创新资源,营造优良环境,吸纳美、欧、日、韩、港澳台等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创新资源,创造条件吸引符合昆明定位的国际高端创新机构、跨国公司研发中心、国际科技组

18、织在昆落户,鼓励域外知名科研机构在昆联合组建合作研发机构,吸引一批国外优秀科技人才到昆明创新创业。2.搭建开放共赢的合作平台主动融入和服务“一 带一路” 战略,根据 产业发展重点与科技创新发展需要,引导区域内大型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各类创新平台及创新主体,通过实施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引进先进技术、资金以及人才,构建各类国际科技合作平台。根据南亚东南亚国家科技发展现状及创新需求,聚焦生物医药大健康、特色种质资源、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矿冶与新材料、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领域与其相关机构共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联合实验室)、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动国际产学研合作,联合推进高水平科学研究。3.建立国际科技合作的长效机制促成“金砖 五国技术转 移平台” 机制落地昆明,在昆 设立“金 砖 技术转 移秘书处 ”,打造“金砖+国 际技术转移论坛”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