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设计论证.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40145 上传时间:2018-11-08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5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课题设计论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意见表评审专家姓名: 评审专家单位: 您对该项目内容的熟悉程度: A.熟悉 B.较熟悉 C.不熟悉评价指标 权重 指标说明 专 家 评 分选题 3主要考察选题的学术价值或应用价值,对国内外研究状况的论述和评价。10 分 9 分 8 分 7 分 6 分 5 分 4 分 3 分论证 5主要考察研究思路、研究内容、重点难点、研究方法、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10 分 9 分 8 分 7 分 6 分 5 分 4 分 3 分研究基础 2主要考察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10 分 9 分 8 分 7 分 6 分 5 分 4 分 3 分综合评价 是否建议入围 A 建议

2、入围备注评审专家(签章):说明:1、本表由通讯评审专家填写,申请人不得填写 。项目登记 号、项目序号两栏不填。2、请在“您对该项 目内容的熟悉程度”A、 B、C 选择一个画圈;在与“评价指标”对应的“专家评分” 栏选择一个分值画圈,不能漏划,也不能多划,权重仅供参考;如建议该课题入围,请在“综合评价”栏 A 上画圈。 “备注”项目登记号 项目序号2栏可填写需要说明的其他事项或不填写。本表 须评审专家本人 签字有效。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课题论证活页课题名称: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研究1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

3、新之处。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限 4000 字以内。1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及研究意义11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对我国人口城镇化及相关问题的研究,随改革开放的不断推进和城镇化的发展已成为国内外许多学科的研究热点和重点。西方学者考察了我国城镇化的过程,分析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模式、水平、动力机制、存在问题,研究了我国政府的城镇化政策、演变及对我国城镇化的影响。解释了我国城镇化为什么长期滞后于其工业化,并提出了解释我国城镇化发展规律的“反城市主义学说、工业战略学说、工业化与城市偏爱学说”等等,这些学说从不同角度探讨了我国城镇化的发展规律,因而具有重要理论价值,有助于我们对我国城镇化特色

4、的思考(吴莉娅,2004;李宝梁,2005) 。1979 年,吴友仁发表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城市化问题论文,揭开了国内城市化研究的序幕。随后,围绕中国走什么样的城镇化道路,学术界经历了小城镇论(费孝通,1983 ) 、中等城市论(刘纯彬,1988) 、大城市论(刘纯彬,1988) 、均衡发展论(王颖,2000) 、多元模式论(仲小敏,2000)等观点后,中共“十六大” (2002)提出“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 。围绕如何“走”和“走好”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政府机构(国家人口计生委、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等) 、学术研究机构(中国社科院、中国人口学会等)和学者(仇保兴、简新华、周一星、辜胜阻、牛文

5、元、侯亚非等)从不同角度开展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国内多数研究成果认为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要体现:政府导向、市场推动,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相协调,人口有序流动与健康城镇化,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城乡关系良性互动的城镇化,低碳城镇化(仇保兴(2002) 、简新华(2007) 、周一星(2006) 、辜胜阻(2010) 、牛文元(2009) 、刘传江(2101) 、张晓山(2101) 、方创琳(2009)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等)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形成在城镇化发展中研究,通过研究推动城镇化发展,城镇化研究直接服务于城镇化发展需要。针对我国城镇化发展中

6、的问题和今后面临挑战,如人口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需要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数量依然巨大,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的城镇化,城市区域布局不合理,人口集中度不够,城市发展模式粗放,城乡关系不协调,城乡二元结构矛盾突出,不利于城镇化发展体制和政策障碍依然存在,日益不适应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等。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据此,我们认为解决我国人口城镇化发展中的问题,研究和完善中国特色城镇化健康发展道路是促进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调整经济结构,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其中,如何坚持以人为本、因地制宜

7、地扎扎实实走出一条可持续的中5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实现资源集约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农民工及市民化问题等成为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重大关键问题。然而,我国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是我国社会经济最落后,城镇化水平最低地区(2009年三省(区)城镇化率仅34.7%,与全国水平相差11.7个百分点) 。面临加快人口城镇化发展解决该地区经济社会落后,人口分布不合理,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问题(刘家强等,2008) 。因此,研究该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问题,构建有产业支撑的人口城镇化体系,探索一条可持续的新型人口城镇化发展道路,促进该地区又好又快的发展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8、和现实意义。12 研究意义(1)理论意义 : 进一步深化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发展研究内容,揭示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关系及其规律,探索人口与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理论与实践,推动人口均衡型社会理论发展;开拓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的新视角,为解决生态脆弱、少数民族聚居、贫困人口集中的岩溶石漠化地区可持续发展问题提供理论支持,促进西南岩溶地区可持续发展理论发展。(2)现实意义 : 把促进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作为综合治理石漠化,构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途径,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与生态屏障保护、经济可持续发展新路子,统筹解决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探索“三型社会”模式有重要意义;构

9、建有产业支撑的人口城镇化体系,是人口分布与资源环境、产业布局相适应、相协调的发展过程,不仅促进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而且有利于加快贫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族地区人的全面发展。2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2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1) 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匹配状况。重点研究:人口发展与人口分布现状,人口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现状,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评价,人口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协调的建议与措施。(2) 西南岩溶地区人口流动规律与流动人口生存状况。重点研究:人口流动与迁移的规模、结构特征和变动规律,流动人口生存、

10、发展状况与迁移预期,未来流动人口的流量、流向和发展趋势,人口有序流动面临的问题与挑战。(3) 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途径与发展现状。重点研究:人口城镇化化途径与特点,人口城镇化发展特征, 国内外推进人口城镇化、市民化政策、经验及启示 ,人口城镇化发展趋势、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进行人口城镇化水平的空间分异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评价。(4) 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关系。重点研究: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现状、问题,人口城镇化与现代农业、工业化及第三产业发展关系,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相互演进关系,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布局等。(5) 支撑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资源环境问题。重点研究:人口城镇化

11、与与产业发展中的资源环境演变,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与资源供给关系及面临的问题,人口城镇化6与资源环境协调评价实证分析,人口城镇化与人居环境环境优化相互关系,促进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的资源环境保障体系(6) 促进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结构调整对策。重点研究: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特色城镇建设与特色产业发展途径,中小城市功能定位与产业结构调整,大城市转型与产业结构优化,特色城市群结构体系、布局与产业发展战略等。探讨新型工业化促进城镇化,城镇化带动新型工业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生态型城镇发展道路。在深入分析区域发展政策、产业发展政策、公共服务政策、人力资源政策基础上,提出加快推进人口城镇化健康

12、发展的对策措施。22 基本思路按照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要求,在全面系统收集研究地区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相关资料,相关成果和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的基础上,系统分析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匹配状况,为调整人口分布提供依据。依据人口流动迁移、专业化经济、聚集经济理论分析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的协调关系,并进行实证分析;应用协同论和复合生态理论分析人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类型、机制和条件,并以此构建二者协调评价模型。进而探讨“人口分布调整人口有序流动 产业发展促进就业 资源环境支撑”的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模式。借鉴发达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和经验,结合研究地区实际情况提出不

13、同类型城镇产业结构调整方略,新型城镇体系构建的途径和措施,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建议。23 研究方法以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科学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集人口学、社会学、城镇化理论、产业发展理论、经济地理学、制度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方法,构建综合研方法进行研究。具体的方法有(1)实地调研与文献研究相结合;(2)规范分析与实证分析结合;(3)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4)积极吸收国内外先进经验,力争使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学术与资治价值。24 重点难点一是准确把握人口分布与资源、生态环境匹配状况,为调整人口合理分布提供依据;二是准确把握流动人口生存、发展状况与迁移预期,人口

14、流动与迁移的规模、趋势,为引导人口有序流动提供依据;三是面对生态脆弱,以资源型高耗能产业为主的岩溶地区,如何构建有产业支撑的人口城镇化体系,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道路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四是如何构建有资源环境支撑的人口城镇化与产业发展体系,促进人口城镇化与产业、资源环境互动发展;五是探索符合西南岩溶地区人口城镇化体系和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的政策体系。25 基本观点和创新之处(1)基本观点: 全面认识西南岩溶地区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构建有产业支撑、资源环境保障的人口城镇化体系,不仅可以为非农就业提供更多岗位,而且可以承载更多人口,承接产业转移;同时解决好农民工市民化

15、问题,加快人口城镇化健康发5展,是该地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促进发展方式的转变的重要途径。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是西南岩溶地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内在要求。有效提高该地区人口城镇化水平是促进我国扩大内需,缩小地区差异,加快贫困人口问题解决。(2)创新之处:在理论研究上,揭示我国岩溶地区人口迁移的资源环境“推力” 、城乡差异“推力” ,构建“产业发展促进就业资源环境支撑市民化政策保障” 的人口有序流动新“拉力” ,探索“人口均衡型、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人口城镇化模式和理论。在方法应用和实证研究上,运用多种现代分析方法定量分析研究地区人口城镇化与产业

16、发展、人口城镇化与资源环境协调的类型、机制和条件,聚集效应和扩散效应并以此构建协调评价模型,在借鉴国内外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我国岩溶地区加快人口城镇化健康发展路径与政策建议。3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和主要参考文献。31 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1)基于生态足迹的贵州省可持续发展动态分析,论文(2)发展绿色经济 建设贵阳生态科技新城以贵阳国家高新区为例,论文(3)毕节地区生态承载力与经济适度人口初步研究,论文(4)贵阳市白云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规划研究,研究报告32 课题参加人前期研究成果(1)喀斯特山区城市地域结构问题及其优化对策,论文(2)贵州(喀斯特地区) 城市化过程特点及其调控

17、途径研究,论文(3)贵州喀斯特山区乡村城镇化的发展轮廓及其驱动因子分析,论文(4)贵州山区城镇化发展的科技瓶颈及化解对策,论文33 主要参考文献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中国城镇化:前景、战略与政策. 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102 国 家 人 口 计 生 委 流 动 人 口 服 务 管 理 司 编 .中 国 流 动 人 口 发 展 报 告 2010.北 京 : 中 国 人 口 出 版 社 ,20103 潘家华、魏后凯主编.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10 版 No.3).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4 牛文元主编.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 2010.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05 曹宗平.中国城镇

18、化之路基于聚集经济理论的一个新视角.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6 张雷等著.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资源环境基础.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7 李克强.关于调整经济结构促进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求是,2010;11:1-68 侯亚非.中国城市化与构建人口均衡型社会.人口研究,2010;6:3-99 刘家强等.西南地区人口发展战略中的特殊性问题.探索,2008;3:1-610 辜胜阻等.均衡城镇化:大都市与中小城市协同共进. 人口研究,2010;5:3-11注: 1.活页文字表述中不得直接或间接透露个人信息或相关背景资料,否则取消参评资格。2.前期相关研究成果只能填写成果名称、成果形式(如论文、专著、研究报告等)、成果数量,不得填5写成果作者、单位、刊物或出版社名称、发表或出版时间等信息。与本课题研究无关的成果以及主持或参加的各类项目等不能填写。 课题负责人和参加者的成果要分开填写。课题负责人的前期研究成果不列入参考文献。活页 4000 字包括前期成果和参考文献文字表述字数。3. 课题论证用最适合的字号和行间距排版,版面控制在 4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