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无锡市“十三五”教育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为加快全市教育信息化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和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无锡市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无锡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的总体部署,制定本规划。一、指导思想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落实国家、省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的战略部署和要求,依托我市公共信息化的发展,以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和促进师生发展为重
2、点,推动形成基于信息技术的新型教学模式与教育服务供给模式,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与我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为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和建设“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提供有力支撑。二、基本原则(一)统筹规划,协调推进依据国家和省市教育规划和教育发展规律,结合我市教育与信息化发展实际情况,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做好教育信息化整体规划,科学谋划顶层设计,形成省市、县区、学校共建共享、协调发展的格局,整体提升全市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与应用水平。(二)深化应用,融合创新坚持应用驱动的基本导向,从人才培养、教育改革和发展需求出发,以深
3、化信息技术应用为核心,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全面深度融合,推动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及管理方式创新,形成教育创新、技术创新、服务创新互动并进的良好局面。(三)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充分发挥信息化特性,以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信息惠民、智慧教育和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关注师生、家长需求和使用感受,构建以人为本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努力为每一名学习者提供个性化、终身学习的信息化环境。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服务社会、服务师生的主旨效能,为师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提升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与教育治理的水平。(四)标准引领,示范推动以国家、省市教育现代化监测要点与各项教育
4、信息化建设标准为引领,明确发展方向和主要任务,确定重点工程,确保建设思路正确性。鼓励学校先行先试,注重培养信息化特色应用,开展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示范评估,积极探索教育信息化示范引领的发展模式。三、发展目标全面完成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 年)和无锡市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2016-2020)所提出的教育信息化目标任务,形成与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深入推进“三通两平台”,全面实施智慧教育,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教育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的积极作用,逐步推进教育全过程信息化。优化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
5、扩大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覆盖面,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普惠共享;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推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在校园中的创新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完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提升教育服务信息化水平和教育治理信息化水平;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到 2020 年,国家教育信息化标准达标率达 95%,100%职业学校、60%以上中小学达到省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基本实现“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形成无锡教育信息化品牌特色。四、主要任务(一)深化“三通两平台”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无线校园建设,持续
6、深化“优质资源班班通”,大力推进“网络空间人人通”。创新教育资源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用模式,建成和学习型社会相适应的信息化服务体系,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教学和管理的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行业网络安全防护水平。(二)推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应用,提升资源共建共享能力。建立健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标准和管理办法,加强各级各类教育数字资源建设,构建终身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促进优质资源普惠。(三)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提升智慧教育建设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各级各类教育的深度融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四)完善教育管理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教育治理
7、与服务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的深度融合,依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整合教育数据,开展数据挖掘与分析,为教育教学与教育管理提供数据支持,形成高效的教育信息服务与治理体系。(五)拓展服务边界,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经济社会能力。深入挖掘教育信息化的效能,结合“互联网+”、大数据、信息惠民、智慧无锡建设等战略,为社会公共服务事业和政府教育决策提供科学分析,为社会智慧化管理提供必要支撑。五、重点工程(一)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提升工程升级改造教育城域网,优化网络结构,提升网络性能和服务能力,升级城域网主干线路带宽达 40GB 以上,出口总带宽达 20GB 以上;实现与上下级教育专网安全高速互联互通
8、;实现 IPv4 到 IPv6 互通兼容;推进无线教育城域网建设。完善市教育云计算中心建设,提升承载全市教育信息化应用系统能力。扩大市教育数据中心资源池容量;完善安全措施和数据安全保障手段;建立教育云计算容灾备份系统,实现关键系统和重要数据异地灾备;推进教育网站群建设,实现教育网站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行和统一管理,为各类运用运行提供基础支撑。提升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环境水平,加快学校网络、终端及多媒体设备、数字实验室设备更新换代工作,增加对薄弱学校基础设施投入,促使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按省定现代化办学标准配置。大力提升学校互联网接入水平,到 2020 年,所有学校实现千兆进校、百兆进班。加强
9、无线校园建设,中小学校无线网络覆盖教学、办公及主要活动场所,高校和职业院校无线网络实现全覆盖。(二)优质数字教育资源整合应用工程采取自建、共建、汇聚、引进、购买等多种形式,建设覆盖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市级课程资源库。加强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建设,打造 100个“网络名师工作室”、10 门“名校网络课程”,实现常规课例视频和微课视频教材版本所有知识点的全覆盖,基本实现 1 个知识点配套 1 个教学视频、1 套教学资源包。完善“职业教育数字教育资源库”,开展技能大师网络工作室建设,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产业、企业之间的资源共享。推动高校建设并开放在线课程,建立高校虚拟仿真实
10、验平台,开发数字化虚拟仿真实验实训资源。推动学校建设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鼓励和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依托市、区级资源中心建设特色校本资源库,并开展交流共享。制定并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相关标准规范,建立一线师生评估和专家审查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研制资源共享审查、评价、激励、创新等指标体系,形成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可再生、可持续共建共享的机制。充分发挥教育科研的引领作用,推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研发,探索建立资源建设绩效与名师、骨干教师评聘挂钩的机制,鼓励教师开展系列化、专题式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发挥骨干教师在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方面的辐射作用。完善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形成多层次、智能化、
11、开放式的全市数字教育资源建设整体框架,建立省市、县区、院校联动的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逐步形成“市级优质精品资源,县区本地特色资源,学校校本原创资源”的建设格局,并实现与国家级、省级资源库的互联互通。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名师课堂”、“专递课堂”、“智慧课堂直播间”、“教育大家谈、教育电视台融媒体等多种渠道、多种模式实现优质数字教育资源的全面覆盖、精准推送及有效利用,促进教育公平。(三)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以江苏省职业学校智慧校园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和江苏省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指导意见为指引,根据全市职业学校和中小学的实际情况,详细制定无锡市智慧校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7-2019),
12、统一领导,按照“统筹规划、顶层设计、试点先行、示范带动、分步实施”的策略,扎实开展智慧校园建设试点,分类分步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到 2020 年,全市建成 100 所智慧校园示范校,100%职业学校、60%以上中小学达到省定智慧校园建设标准。以智慧校园建设工程为契机,切实提升我市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的信息化发展水平。大力推进智慧校园升级改造,基本建成以移动终端、智慧教室、智慧校园、智慧教育云等为主要标志的智慧教育环境,积极探索与推进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支撑的网络教学、虚拟实验、电子书包和移动学习等信息化教学学习方式。建立统一电子身份认证系统。确
13、保学校教学场所多媒体设备覆盖率达 100%,职业院校数字化技能教室、仿真实训室等智能化环境场所覆盖率达 60%以上,社会教育学校及社区网络资源覆盖率达 100%。初步建成全民学习智慧教育支撑网络体系,基本建成与智慧城市、学习型城市建设以及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城市智慧教育体系。(四)教育管理和服务信息化水平提升工程制定并推行与国家教育信息化行业标准相衔接的教育数据标准,实现全市教育数据统一标准,规范数据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实现各项教育管理和服务系统数据互通共享,实现与国家、省各级教育部门的数据交换和共享共用。建设教育数据服务中心,完善教育数据管理办法,依据各级管理权限授权教育数据的交换和使用
14、,服务各类教育管理系统,推进教育数据有序开放共享。充分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国家和省级公共管理服务平台基础上,建立全市统一的市级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实现覆盖全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的管理系统整合应用和数据互联互通,实现对教育信息数据的共享和动态监测,提升教育治理与服务信息化水平。根据各级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实际业务需求,建设统一的电子政务系统和信息系统,设计开发全市统一的学生档案管理、综合素质评价、学生体质健康、教师档案管理、学校资产管理、学校教育评估等应用项目,通过教育管理信息化实现对教育系统人财物事的智能管理。适应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用信息化手段
15、推进教育督导方式的转变。按照“智能、多维、高效”等原则,建设具有本地特色的教育督导平台,逐步建设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支撑的智慧化教育督导。(五)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升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县区、学校三级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体系,积极与大学、教育科研院所和企业合作,建立信息化人才培训基地。完善教师培训平台,形成集研修、培训、教研于一体的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教师互助学习平台,形成网上教师专业发展社区。采取集中培训、远程培训和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提升信息化培训层次和水平,同时建立信息化培训制度,确保培训有效实施。开展覆盖所有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教育管理者信息化领导力专题研修和培训,为学校培养具备较高信息素养和信
16、息化视野的校长,确保所有校长每年参与一次信息化相关培训,能力达到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标准(试行)要求,有效提高学校领导信息化领导力。实施教育信息技术人员全员培训,建立教育信息技术人员持证上岗制度,培养 100 名信息技术专业骨干。开展教育信息化名师和创新团队评选与培养,着力打造 10 个教育技术名师工作室和 20 个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根据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和教育部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的意见的要求,加强对教师的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将教育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纳入教师进修必修科目,“十三五”期间完成 7 万人次信息技术培训任务。定期对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
17、和能力进行评估,促进教育信息技术及应用水平的提升。鼓励教师开展基于信息化环境下的教育教学改革与实践,申报教育信息技术课题;鼓励学校与科研机构和企业合作开展教育信息化理论研究、应用开发和教学改革与实践;培养 100 名不同学科和专业的信息化创新教师。(六)教育信息化融合创新工程开展智能化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和实践,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鼓励学校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BYOD 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在中小学“e 学习”试点基础上开展智慧课堂建设,打造 100所智慧课堂示范校。通过持续开展数字化学习的应用与研究,推动教学方式的转变,探索数
18、字化学习模式和数字化学习的优秀案例,形成可供推广和借鉴的成果。鼓励学校和教师通过对学生学习行为、学习状态、社会实践活动、学习成绩等大数据分析,生成支持学生成长的形成性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和培养。加强教育大数据应用研究,定期或不定期发布应用研究报告。创新“网络空间人人通”建设与应用模式,鼓励教师使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备课授课、家校互动、网络研修、指导学生学习等活动;鼓励学生应用网络学习空间进行预习、作业、自测、拓展阅读、网络选修等学习活动,逐渐形成“一生一空间、生生有特色”;鼓励家长应用网络学习空间与学校、教师便捷沟通互动。到 2020 年,全市 100%师生开通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分别打造
19、100 个教师、学生、家长特色空间,打造 10 个网络特色社区。鼓励基础教育学校利用传感技术、物联网技术、可穿戴技术等新技术,围绕中小学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依托物联网基地和 STEAM 实验室,开展符合学生素质发展的众创空间、STEAM 教育、创客教育与研究,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支撑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十三五”期间建设 50 个校园物联网感知教育基地,40%以上中小学校建有校园 STEAM 实验室。职业教育继续完善和拓展关键专业的虚拟仿真实习实训系统等教学支持系统的建设,加大以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专业的力度,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教学设施,形成支撑学生自主学习、教师有效教学、校企无缝合
20、作、学校科学管理的智慧校园环境。深入开展职业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探索,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提高实习实训、项目教学、师生竞赛、工学结合课程改革、技能鉴定等方面的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融合。优化社会教育网络环境。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终身教育资源网上超市,构建终身教育网络学习云服务,建成覆盖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网络。加强社区教育信息化研究,建立数字化学习型社区,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学习资源,推进家校互动和远程学习,完善发展社区教育的长效机制,推进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七)网络与信息安全提升工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组织领导体系和内部管理协调机制,完善网络与信息安
21、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网络与信息安全“一把手”责任制。全面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多层次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体系和数据容灾机制,大力提升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能力。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和通报机制,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预案,明确应急处置流程和权限,落实应急处置技术支撑队伍,提高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按需配置网络与信息安全防护设备和软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核心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推动软件正版化,优先采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核心技术的软硬件产品,实现安全防护、监测预警、灾难恢复、安全认证等安全保障与网络信任功能,构建可信、可控、可查的网络与信息安全技术防护环境。加强网络与
22、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切实提高各类人员安全和防范意识。开展学生网络与信息安全教育,提高学生信息辨别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科学健康的用网习惯,培养学生规范、合法的网络行为。六、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加强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市教育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全市教育信息化工作。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分级成立以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构建市、县区、学校三级联动工作体系平,切实履行各级教育部门信息化管理和服务职能。成立市教育网络安全与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加强对教育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的科学指导和决策支持。学校要实施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健全负责信息化工作的实体部
23、门,配备专职管理人员与信息化教研员,加强信息化队伍建设。(二)政策保障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省、市有关教育文件精神,结合我市实际情况,协调相关行政部门,加快制定切实可行的教育信息化新政策,形成推动教育信息化的新机制,营造有利于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政策环境。各地各校要将教育信息化纳入“十三五”发展规划,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部署。加强教育信息化标准研究,建立和完善我市教育信息化标准体系。完善教育信息化建设、应用、考核、评估、安全保护等方面的相关制度,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督导机制、评价机制和奖励机制,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成为衡量推进区域教育现代化、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重要内容。(三)经费保障建立以政府投入为
24、主、分级投入、多渠道筹措的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将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和重点项目的建设、应用和维护资金列入财政预算,争取政府在教育投入中加大对教育信息化的倾斜,保障持续、稳定的财政投入,探索建立与生均公用经费相挂钩的教育信息化日常运维服务经费保障机制。完善教育信息化项目管理和协调及经费监管机制,统筹安排教育信息化专项资金,杜绝重复建设和铺张浪费。制定教育信息消费政策,鼓励企业和社会力量投资并参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和服务,多渠道筹集经费,健全“基础性服务政府买单、个性化服务市场运营”的长效机制。(四)队伍保障为教育信息化队伍成长提供政策支持,逐步实现人才队伍标准化配置。加大信息化人才培养力度,积极培养具有信息化领导力的校长和中层干部,建立市级现代教育技术专家工作室和教育信息化创新团队,为信息技术优秀人才发展拓展空间。按照国家标准,规范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要求,制定和完善教育技术专业人员上岗、培训、工作量考核、工作效率考核等管理制度。加强教育信息化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机构及研究机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