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州工业园区领军产业沙龙苏州大学药学院介绍手册二一二年十月十六日一、苏州大学药学院介绍苏州大学药学院前身为始建于 1993 年苏州医学院药学系。近二十年来,药 学院依托苏州大学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借助快速发展的苏州经济与高度发达的江苏省医药行业,现已建设成为国内优秀药学人才的培养基地。学院现拥有药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 覆盖药理学、药物化学、药剂学、微生物与生化 药学、药物分析、生药 学等全部二级学科),拥有药学硕 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和工程硕士(制药工程领域)专业学位授权点,设有“药学博士后研究流动站”。药学学科为“江苏省一级学科重点学科”。拥有药学、中药学
2、、生物技术(生物制药)等三个本科专业(含专业方向),药学专业为校特色专业。师资力量雄厚,教学水平一流。现有教职工 80 人,专任教师 70人,其中教授 25 人,副教授 25 人,博士生 导师 18 名,硕士生导师 40名。专业教 师具有博士学位者超过 80%。现 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中国科学院“ 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青年千人计 划” ,江 苏 省双创人材、江苏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杰出人才近十名,拥有一支江苏省高校优秀科技创新团队,形成了结构合理的教学队伍和高层次的学术研究梯队。科研力量雄厚,实验条件完善。近年来先后主持国家重大新药创制计划项目、国家“9
3、73” 项目、“863” 项目、国家 “十一五”支撑计划、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等各级科研课题 100 余项。拥有教学科研用房两万平方米,用于教学科研的先进仪器设备配备充足。推进产学研合作,服务医药产业。学院建有技术领先、设备先进、体系完善的新药研发技术平台,包括药物筛选及药效评价、药物设计与合成、药 物制剂及药物分析、药物代谢中心等,为医药企业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服务。学院与全国二十余家企业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建有 11 家校企联合新药研发中心(技术平台),获批有 5 个“江苏省级企业研究生工作站”,江苏省产学研联盟 1 个。开展国际交
4、流,提升国际化水平。学院与美国哈佛医学院、密西西比大学、韦恩州立大学、韩国岭南大学、 韩 国庆北国立大学等建立了科研合作与师生交流关系;学院与日本大学、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和大坂大学等四所大学建立了联合实验室。另外,有数位国际知名的科学家受聘为苏州大学药学院讲座教授、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面向社会需求,培养创新人才。学院有在校学生约 1000 人,其中本科生约 750 人,硕士生约 200 人,博士生近 50 人。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质量,努力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和育人环境,实行“ 本科生导师制” ,为学生学业生涯和职业技能发 展提供个性化的指导和帮助;重视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大学生创新科
5、研活动参与率高,成果显著;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学生毕业后可在高校、科研机构、医 药 企业、医院、各级药品检验和监督部门从事相关工作,在就业中展现出较强的社会竞争力,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学生毕业后可以在国内外继续深造,成绩优异者可直接推荐免试攻读硕士学位。展望未来,药学院将紧跟时代步伐,顺应发展潮流,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能力的优秀药学人才,为推进我国医药行业和人类健康事业的发展做出新的贡献!联系方式:地 址:苏州市工业园区仁爱路 199 号苏州大学独墅湖校区二期网 址:http:/联系人:陈燕电 话:0512-65882091邮 箱:二、药学院科研团队介绍
6、药理学(一)镇学初团队主要研究方向1.靶向神经精神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以精神分裂症、帕金森氏病、抑郁症、药物成瘾为靶向,寻找和发现新型小分子药物。2.神经递质受体调控及信号传导机制:研究神经递质特别是多巴胺受体信号及功能调控的分子机制,并探讨其在重大神经精神疾病中的作用和机理。3.胶质细胞及神经免疫:研究胶质细胞功能调控的机制,及其在生理病理条件下的作用,神经免疫与胶质功能调控。团队简介镇学初教授1996 年获瑞士日内瓦大学医学博士学位,同年起在宾西法尼亚州立大学药理学进行博士后研究,2004 年于纽约城市大学药理系任职副教授。 2006 年入选“百人计划”,进入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担任
7、研究员、神经递质课题组组长。2008 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2010 年 5 月,加入苏州大学药学院,任药理系教授、药学院院长。江苏省“双创人才”计划获得者,江苏省优势学科学术带头人。镇学初教授主要从事精神神经药理研究及相关药物研发,包括靶向神经精神重大疾病的药物研发、神经递质受体调控及信号传导机制的研究,以及胶质细胞及神经免疫的研究。他发表 SCI 论文 60 余篇,申请专利十余项,担任多个国内、国际刊物的编委。先后主持科技部 863、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专项新药创制等项目,作为骨干先后参加多个 973 项目。联系人:镇学初,联系电话:65880369, E-
8、mail: (二)秦正红团队秦正红教授1994 获美国宾州医学院药理学博士学位。1994-1999 年在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NIH)从事博士后工作,1999-2002 年在哈佛大学任讲师。2003 年引进苏州大学,现为苏州大学药理学特聘教授,博导,苏州市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主任。 秦正红教授长期从事神经元死亡机制研究,主要开展神经退行性疾病及缺血性脑卒中的基础和实验治疗研究,已经取得了较大成绩。以苏州大学为署名单位发表的 SCI 论文已有 50 余篇。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4 项及重点项目 1 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1 项,教育部博士点专项基金项目 1项,江苏省六大高峰人
9、才项目 1 项,国家科技部 863 重大专项 1 项,作为骨干参加国家科技部 973 项目 1 项。已申请发明专利 8 项,已获得发明专利 4 项。参编、主编教材和专著 7 部。目前承担及参与的科研情况1. 科技部 973 项目(2011CB510003):自噬对多巴胺神经元损伤的调控,2011-2016,247 万。2. 科技部 863 项目(2008AA02Z436):高保真聚合酶介导的突变敏感性分子开关在重大疾病诊断中的应用,2008-2011,273 万。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30930035):自噬与凋亡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及其在神经细胞生存中的意义,2010-2013,17
10、0 万。团队成员盛瑞,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自噬和内质网应激在缺血性脑卒中及缺血预适应中的作用机制。目前作为主持人负责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自噬/溶酶体途径激活在缺血性脑中风星形胶质细胞死亡中的作用及机制(30973510);内质网应激诱导自噬在缺血预适应和致死性缺血中的不同作用(81173057)林芳,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自噬/溶酶体途径与内质网应激在亨廷顿舞蹈病突变蛋白清除中的作用机制。王燕,副教授:研究方向为 p53 及 NF-B 信号通路在兴奋性毒素引起的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目前作为主持人负责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神经兴奋性毒性中 Cathepsin L 降解 IB- 的机制及意义(8100
11、0547)。邬珺超,助理研究员,苏州市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科研秘书。研究方向为自噬/溶酶体途径参与环境因素及遗传因素所致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韩蓉:高级实验师,苏州市衰老与神经疾病重点实验室行政秘书。研究方向为神经毒素的毒理药理研究及药用开发。联系人:秦正红,联系电话:65882071, E-mail: (三)王光辉团队团队成员:王光辉,博士,博士生导师;应征,博士,副教授;任海刚,博士,讲师。研究方向: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分子机制,主要研究帕金森病和脊髓侧索硬化症的分子病理机制,探索致病蛋白的作用机理及其相关修饰对其功能和下游信号通路的影响,同时研究致病蛋白的降解机制,从而揭示致病蛋白在
12、疾病发生中的作用。课题组在研和完成国家基金委项目 8 项,参加 973 和 863 项目 4 项,在Science Signaling, Molecular Psychiatry 等杂志发表 SCI 论文 30 余篇。联系人:王光辉,联系电话:65884845, E-mail: (四)化学生物学团队(许国强、蒋小岗)(1)团队简介化学生物学团队将致力于功能蛋白质组学的研究,寻找药物作用新靶点,并基于高效的药物新靶点探索新的蛋白质药物和先导小分子化合物。将建立新的化学和生物学方法对蛋白质的翻译后修饰(如蛋白质泛素化和类泛素化修饰)进行高通量定性和定量分析,并对其在信号传导和疾病发病及治疗过程中的
13、动态变化进行研究,探索疾病诊断及治疗的新途径。建立新的方法对转移肿瘤中蛋白的水解等过程进行研究,探索疾病发生的生物标志物,并在此基础上研发肿瘤诊断试剂盒。利用多肽和小分子药物来调控细胞中蛋白质蛋白质相互作用及调节蛋白质活性,从而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凋亡,为这些多肽和小分子药物的结构改造提供有效的实验依据。(2)团队个人简介许国强:苏州大学特聘教授,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药理学系博士研究生导师,2012年入选中组部第三批“青年千人计划” 。2002年在美国俄亥俄州阿克隆大学获得博士学位,此后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化学和化学生物系及Weill医学院药理学系先后从事博士后研究及助理研究教授的工作。参与完
14、成了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美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等课题的研究工作。在 Nature Biotechnology, PNAS, JACS, Chem. Biol.等杂志上发表40多篇SCI论文,申请美国专利1项,所开发的产品已实现商业化。蒋小岗: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药理学系副教授。2007 年在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获得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中药复方治疗阿尔茨海默(Alzheimer)病的药理学基础应用、蛋白质组新技术与蛋白质样品预处理新方法、肿瘤药理/药物蛋白质组学等领域的研究。在 Proteomics, J. Proteome Res.等杂志上已发表论文 30 多篇。目前
15、承担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 1 项。联系人:蒋小岗,联系电话:15895568169, E-mail: (五)李凯团队(1)应用研究应用研究 1. 基因突变检测技术:自主研发了高保真聚合酶突变检测技术,可广泛应用于传染病的诊断,遗传病的诊断,肿瘤突变分析。应用研究 2. 利用反因子核酸酶进行基因修饰和基因敲除:优化了 TALENs克隆和组装的技术,可广泛应用于细胞株的制备,动植物物种基因组的改造,和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等。(2)基础研究基因突变规律肿瘤相关突变的确定基因治疗新技术研发联系人:李凯,联系电话:65881549, E-mail: 13776033460(六)梁中琴团队梁中琴 教授,博士
16、生导师,苏州大学医学部药学院药理学系主任。梁中琴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及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基础和实验治疗研究,包括开展自噬/Cathepsin L信号传导机制在脑胶质瘤辐射抗性及多巴胺神经元死亡中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三项、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高校基金、苏州市社会发展基金及苏州大学医学发展重点项目各一项,并作为主要成员参与973项目一项。发表SCI 论文二十余篇,获国防科学技术三等奖及江苏省卫生厅一等奖各一次,连续两次获苏州大学周氏科研优异奖。主持校药理学精品课程,参编药理学教科书6部,优秀教学成果奖3次,近年来主持的科研项目: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656):Catheps
17、in L 信号在调节胶质瘤干细胞辐射抗性中的作用,2010.01-2013.12,38 万;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873052):Cathepsin L 激活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2009.01-2011.12,30, 30 万;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672452):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 2007.01-2008.01,8 万;4. 江苏省自然基金(BK2006051):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2006.01-2009.12,4 万元; 5. 苏州大学医学发展基金重点项目: Cathep
18、sin L 激活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2007-2009. 8 万;6. 2008 年: 2006 年:自噬/溶酶体途径在多巴胺能神经元死亡中的作用及药物干预; 苏州市社会发展和三药研究项目,批准号:ssy0633, 起止日:2006-2009;联系人:梁中琴,联系电话:13862046589, E-mail: LZQ(七)谢梅林团队谢梅林,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近 30 年来,一直从事药理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防治高脂相关性疾病的药物发现及其机制研究,作为主要负责人,研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二类新药消瘀降脂胶囊(已获得 SFDA 颁发的新药证书)和中药 909(
19、已获得新药临床研究批件) ,对新药的筛选和研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近年来主持承担了多个制药公司委托的 10 个项目的有关新药主要药效学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来已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有 4项,分别为:1一种姜提取物、其制备方法及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0610038764.5(专利独占许可 5 年)2降血脂药物组合物,发明专利号:ZL02112488.4(已转让)3蛇床子素的用途及用于治疗脂肪肝的制剂,发明专利号:ZL200510038908.24蛇床子素在制备防治心肌纤维化药物中的应用,发明专利号:ZL201010135307.4目前可承担下列的新药筛选和研发工作:1降血压药物的主要药效学研究2调节糖脂代谢药物的主要药效学研究3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药物的主要药效学研究4保肝退黄药物的主要药效学研究5药物对豚鼠的主动全身过敏反应试验6药物的溶血试验7药物的血管刺激试验联系人:谢梅林,联系电话:69566553, E-mail: 药剂学(一)陈大为团队(1)团队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