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送审稿).doc

上传人:创****公 文档编号:951614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45 大小:2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送审稿).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送审稿).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送审稿).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送审稿).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送审稿).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国食药监械2011425 号附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医疗器械监管司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 品 评 价 中 心1前 言为全面推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规范、指导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各方的工作,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和相关规定制定本指南。本指南适用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公民、法人、其他相关社会组织。本指南由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经营企业、使用单位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要求,公众、法人、其他相关组织医疗 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要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工作要求以及有关说明和附件组成。目

2、 录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 .1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 .7三、医疗器械使用单位 .11四、公民、法人、其他相关社会组织 .15五、地(市)、县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15六、省(区、市)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 .17七、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21八、有关说明 .24九、附件 1、2、3.251一、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1.医疗器械安全有效的责任人;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之一;3.建立并履行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的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4.积极组织宣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

3、相关法规;5.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6.主动发现、收集、调查、分析和控制所生 产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可疑不良事件,按时报告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不良事件; 7.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形成档案;8.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总结备查制度,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总结报告制度;9.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对干预“事件” 的处 理,并无条件提供相应资料;10.其他相关职责。(二)指定机构与人员配备要求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其建立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组织机构中指定部门

4、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建议由企业的副职及以上人员担任负责人。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配备相对稳定的专(兼)职人员负责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其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2(1)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使命感;(2)熟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相关法规;(3)具有医学、医疗器械相关专业背景;(4)熟悉本企业产品的相关信息;(5)具有较强的沟通和协调能力。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配置适宜的资源以保障监测工作的开展。(三)应建立的主要监测制度和程序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和工作程序,并将其纳入建立的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之中。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职责,包括部门及各级

5、人员职责;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法规宣贯、培训和激励制度;3.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收集、调查、分析、评价、报告和控制工作程序;4.所生产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启动条件、评价程序和方法;5.发生突发群发不良事件的应急预案;6.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档案保存管理制度;7.便于产品追溯的管理制度;8.其他相关制度。(四)主要工作步骤要求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发现与收集(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主动向经营、使用单位收集其上市的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也可通过用户投诉、文献报道、国内外监管部门发布的有关信息等途径收集其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3(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便捷、有

6、效的(电话、传真、书面、网络反馈等形式)收集渠道,以方便用户提供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3)第三类植入类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信息系统(中文)或其他报告渠道,在产品说明书中注明报告收集的方法和途径,并在产品销售的同时,将报告信息系统告知用户。必要时,还应对用户进行报告信息系统的技术培训。2.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调查与评价(1)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对收集到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高度重视,按轻重缓急适时组织有关人员对“事件” 进行分析、调查、评价,以确定是否为不良事件和是否需要报告。(2)医疗器械的再评价应按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先前设定的再评价启动条件、评价程序和方法适时开展。3.医疗器

7、械不良事件的报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注册为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系统用户,保证该系统正常运行,并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通过该系统上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报告。(1)个案报告(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导致死亡的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于发现或者知悉之日起 5 个工作日内,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报告要求见附件 1),向所在地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导 致 严 重 伤 害 、可 能 导 致 严 重 伤 害 或 死 亡 的 可 疑 医 疗 器 械 不 良 事 件 ,医 疗 器 械 生 产 企 业 应 于 发 现 或 者 知 悉 之 日 起 15 个 工 作 日 内

8、,填 写 可 疑 医疗 器 械 不 良 事 件 报 告 表 向 所 在 地 医 疗 器 械 不 良 事 件 监 测 技 术 机 构 报 告 。提交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综合企业4信息、事件跟踪信息和产品信息等有关资料,并针对事件的后续处理、调查情况、事件发生原因以及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未说明的情况,填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报告要求见附件 2)。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如认为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中的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已是最终分析结果,则无需填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但应在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中声明该报告为最终报告。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如认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9、补充报告中的事件发生原因分析已经是最终分析结果,则应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中声明该报告为最终报告。否则,应再次提交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直至得出最终分析结果。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在提交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后的 20 个工作日内,填写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向所在地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出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以外的情况或者医疗器械生产企业采取进一步措施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及时向所在地省级监测技术机构提交相关补充信息。接到省级监测技术机构要求提交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补充信息的书面通知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按照通知具体要求和时限及时提交补充信息。(2

10、)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发现或知悉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立即向所在地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 24 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5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认为必要时,可以越级报告,但应当及时告知被越过的省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3)年度汇总报告第一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年一月底之前对上一年度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进行总结,并保存备查。第二类、第三类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当在每年 1 月底前对上一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情况进行汇总分析,并填写医疗器械

11、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向所在地省级监测技术机构报告(报告要求见附件 3)。4.不良事件的控制(1)发现或知悉不良事件后,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适时组织分析、评估,找出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2)对需要以个案形式上报的严重“事件” 更 应及时组织人员开展调查,在尚未查明原因前,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根据事件的严重程度、发生频率、涉及产品数量、销售区域和使用人群等情况,立即采取暂停销售和/或使用等合理有效的控制措施,并应积极配合医疗卫生机构对已造成伤害的人员进行救治。(3)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开展的相关调查,应考虑到产品设计的回顾性研究、质量体系自查、产品阶段性风险分析、有关医疗器械安全风险研

12、究文献和事发现场情况、相关用户、监管部门意见,必要时对产品进行质量检测。1)企业自查。针对“ 事件”情况,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按照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的相关要求,重点对不良事件涉及产品的设计、原材料、生产工艺和过程、 质量检验记录、销售情况、涉及 产 品或同类产品不良事件监测6情况和文献报道等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找出设计研发、生产、流通和使用等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因素。2)现场调查。针对“ 事件”情况,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安排人员到事件发生现场对患者情况(原患疾病、相关体征及各种检查数据、治疗情况、不良事件后果、出现不良事件的时间及地点、救治措施、转归情况等)、医疗器械使用情况(目的、使用依据、是否合

13、并用药/ 械、使用人员的操作过程、相同或同批次产品的其他用户的情况、安装储存环境、维护和保养情况、使用期限等)进行调查。(4)经调查如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按照风险评估的结论,必要时,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对产品采取警示、检查、修理、重新标签、修改说明书、 软件升 级、替 换、收回、销毁等召回措施,并向所在地监督管理部门和监测技术机构报告。(5)经调查如属产品质量事故,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如医疗器械召回管理办法)、程序处理,并主动向监管部门报告。(6)经调查如属于临床使用不当造成的,不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范畴,医疗器械生产企业也应当详细记录有关情况,完成调查报告并可作为补充报告的附件上报医疗器械不良

14、事件监测技术机构。(7)突发、群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处置。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高度重视,在采取以上控制措施的同时应当积极配合各级监管部门的调查、处理。并按照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发布的有关应急预案,配合监管部门及时响应。5.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应建立产品监测档案,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应当保存至医疗器械标明的使用期后 2 年,但是记录保存期限7应当不少于 5 年。记录包括: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补充报告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年度汇总报告表、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现、收集、调查、 报告和控制过程中的其他有关文件记录(如分析评价过的,用于确定该不良事件是否值得报告的有关信

15、息、在准备年度报告过程中的任何分析评价过的信息、能够确保获得的有关信息可以协助监测主管部门采取进一步行动的证明文件及提交给监测主管部门的其他报告和信息等)。二、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一)应履行的责任和义务1.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主体之一;2.建立并履行本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制度,主动发现、收集、报告和控制经营的医疗器械发生的所有可疑不良事件,按时报告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死亡的不良事件;3.指定机构并配备专(兼)职人员负责本企业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4.积极组织宣贯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相关法规;5.建立并保存经营的医疗器械发生不良事件监测记录,形成档案;6.主动配合医疗器械生产企业收集其产品发生的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7.对经营的医疗器械应当建立并履行可追溯制度;8.医疗器械经营企业应建立年度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总结备查制度;9.积极主动配合监管部门对干预“事件” 的处 理;10.其他相关职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资料库 > 公文范文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