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大洋环流和海气相互作用的数值模拟讲义勘误表(表中的页/行是按照讲义的 WORD 版本给出的)第一讲热带太平洋 SST,赤道流系,温跃层和海表高度 页/行 误 正第 6 页公式(1.3) zTwyv zTwyv第 9 页图1.6 中和温跃层深度相应的垂直坐标HA,H B HA,H B第 10 页第 4 行. . . 由海表面坡度和温跃层坡度共同形成的地转流 . . . . . 由海表面坡度形成的地转流 . . .第 10 页第 9 行 z = H (x,y,t) z = H (x,y,t)第 10 页第 14 行 ABhh01 ABhgh01第 10 页第 16 行 A21 AB21第 10
2、页第 20 行 ABABHh0ABABHh00第 11 页公式(1.10) ABgxhfxhfpf- 1 v1 ABgxhfpf 1 v12第二讲风生环流的 Sverdrup 理论页/行 误 正第 20 页公式(2.4) fyo fyox第 20 页第 11 行 . . . 南侧东风切变 . . . . . . 北侧东风切变 . . .第 22 页公式(2.11)XxdxM0101XxdxM第 22 页公式(2.12) fCurlfz0 fCurlz0第三讲风应力,热通量,淡水通量页/行 误 正第 24 页3.1 节第一段 11行. . . 这种结构成有利于. . . . . . 这种结构有利
3、于. . .第 30 页第 18 行 其中 s=5.6710-8Wm-2K-4 . . . 其中 =5.6710-8Wm-2K-4 . . .第 30 页倒数第 2段第 2 行. . . 可将(3.12). . . . . . 可将(3.15). . .第 31 页公式(3.21)DQTsa DQTa第 31 页倒数第12 行. . . 能从大气获得. . . . . . 能获得. . .第 32 页第 1 行 . . . 可类似于(3.21)得出, . . . 可类似于(3.19)得出,3第四讲大洋环流模式设计初步页/行 误 正第 39 页第 2 行 . . . f=2sinf . . .
4、f=2sin第 43 页公式(4.30) xVUtz0 yVxUtz0第 43 页公式(4.31a) 2*01lkgHf 201lkHgf第五讲海洋模式中的参数化过程页/行 误 正第 59 页公式(5.1)下面 1 行XdtzyxuU0),(1 or XdxtzyuU0),(1 or第 61 页第 9 行 pvo pvo第 63 页图 5.4 下面第 2 行. . . 值得主意得式,. . . . . . 值得注意的是,. . .第 65 页倒数第 7行. . . 应用了混长 . . . . . . 应用了混合长 . . .第六讲云对海气相互作用的影响页/行 误 正第 73 页倒数第13 行定
5、义为晴天平均向外射出波辐射 . . .定义为晴天平均向外射出辐射 . . .4第七讲ENSO 的数值模拟页/行 误 正第 84 页图 7.3 的图题末尾(Zhang and Macphdan, 2006) (Zhang and McPhaden, 2006) 第 84 页倒数第11 行. . . 赤道捕获的 Klevin 波, . . . 赤道捕获的 Kelvin 波,第 84 页倒数第10 行捕获是指其波长 . . . 捕获是指其振幅 . . .第 87 页倒数第21 行. . . 是相互相互联系 . . . . . . 是相互联系 . . .第 87 页倒数第14 行. . . 但是还不能
6、构解释 . . . . . . 但是还不能解释 . . .第 89 页第 7 行 . . . Ocean Mdel . . . . . . Ocean Model . . .第 89 页倒数第16 行. . . 从前面的介绍 ENSO . . . . . . 从前面介绍的 ENSO . . .第 95 页参考文献后第 3 行Battisti, D.S. and A.C. Hisrt, . . . Battisti, D.S. and A.C. Hirst, . . .第 95 页参考文献后第 4 行influnce of the basic . . . influence of the bas
7、ic . . .第 95 页参考文献后第 5 行. . . equtorail Pacific . . . . . . equtorial Pacific . . .第 95 页参考文献后第 16行. . . C. Mekes, T. Delcroix, and M. J. Mcphaden, . . . . . C. Menkes, T. Delcroix, and M. J. McPhaden, . . .第 95 页参考文献后第 18行. . . M. J. Suares, . . . . . . M. J. Suarez, . . .5第八讲印度尼西亚贯穿流的模拟页/行 误 正第 10
8、2 页倒数第 1行. . . 汇入南赤道流 . . . . . . 汇入印度洋南赤道流 . . .第 105 页表 8.1 的题目. . . 以下同) 。单位:Sv. . . . 以下同) 。总流量()中的数字为上层 700m 流量。单位:Sv.第 105 页表 8.1 第2 行第 2列. . . 13.2 . . . (13.2)第 105 页表 8.1 第3 行第 2列. . . , 9.62 . . . , (9.6)2第 105 页表 8.1 下面第一段. . . LICOM1.0 中以 114E断面整层积分的流量作为 ITF的总流量。. . . 类似的误差在Masumoto 和Yam
9、agata(1996)、以及Potemra 等( 1999)的模拟中也存在。. . . LICOM1.0 模拟的 ITF年平均总流量为 14.5Sv,其中上层 700m 流量为 13.2Sv,这个结果较 IX1 断面(6.8S,105.2E31.7S,114.9E)的观测流量偏大,但仍处于观测结果的变化范围之内。通过望加锡海峡、翁拜海峡的流量的年平均值也与观测结果基本一致。通过龙目海峡的流量比观测值明显偏大,相应地,通过帝汶通道的模拟流量比观测偏小。这两个通道流量的模拟误差在其他模拟结果中也类似地出现过,应与现有模式不能分辨的次网格尺度地形有关。第 107 页第 2 行. . . 上层海水的温
10、度垂直在此发生变化. . . . . 上层海水的温度垂直结构在此发生变化. . .6第十讲大洋热盐环流页/行 误 正第 120 页第 12 行 . . ,期间与来自. . . . . ,在此期间与来自. . .第 120 页倒数第 3行. . . 即所谓的“经圈翻转环流”. . . . . 即所谓的“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 . .第 122 页倒数第 5行. . . ,经向河流输送. . . . . . ,极向河流输送. . .第 128 页倒数第 5行. . . 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实验室 . . . . . 美国普林斯顿地球流体动力学实验室 . . .第 130 页图 10.10的图题
11、. . . 图 10.9.a . . . 图 10.9.b . . . . . . 图 10.10.a . . . 图 10.10b . . .第十一讲海冰及其数值模拟页/行 误 正第 139 页第 1 行 . . . Institut Paul-Simon Laplace, . . . Institut Pierre-Simon Laplace,第 139 页第 3 行 . . . 基于 Setmner . . . . . . 基于 Semtner . . .7第十二讲全球变暖的数值模拟页/行 误 正第 141 页倒数第16 行. . . 联合发起政府间 . . . . . . 联合发起成立
12、政府间 . . .第 141 页倒数第15 行. . . IPCC)成立于 1988 年。. . . . . IPCC) 。. . .第 142 页倒数第15 行. . . 地球表明气温 . . . . . . 地球表面气温 . . .第 143 页第 6 行 . . . 仍然明显的 . . . . . . 仍然有明显的 . . .第 144 页倒数第 4行20 实际后期 . . . 20 世纪后期 . . .第 145 页第 8 行 . . . 射出太阳辐射 . . . . . . 射出长波辐射 . . .第 146 页第 2 行 . . . 间接云反射强迫 . . . . . . 间接云辐射强迫 . . .第 147 页表 12.1下面第 2行. . . Lidzen(1990) . . . . . . Lindzen(1990) . . .第 149 页倒数第 6行. . . 其中 595的数值模拟结果落在图中的阴影区范围之中。. . . . . 把所有数值试验给出的温度变化值从低到高按顺序排列,即可得到温度变化预估值的概率分布特征,图中阴影区域就为概率分布区间 595所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 . .第 151 页图 12.7的图题. . . 得到的 595 温度. . . . . . 得到的概率分布区间595 所对应的温度变化范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