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教育新闻 .4媒体称“穷人的孩子上职校”显示贫穷代际间传递 .4高校学生复印教材成风 暗藏对知识产权视而不见 .5释永信出任郑州大学名誉院长 网友:方丈太忙了 .6河南一高校学术委员会首试去行政化 领导全退席 .6教育部反对就业歧视 招聘禁限定 985、211 高校 .8江苏江西高校接连发生三起命案:同窗相煎为哪般? .9同学关系淡漠?调查显示逾五成人认为比较普遍 .10专家称大学生心理健康优于社会平均线 .12亲密伙伴还是极品室友 人生第一课要学宽容 .14从“感谢不杀之恩”看同学关系 勿简单归因心理 .19武汉部分高校在宿舍楼安摄像头 超 3 成网友赞成 .22网传大学纠风抽查学生玩电
2、脑 被讽“逆天” .22高校一道诚信题答案大不同 雨伞回不来超市无坏账 .24博客视线 .25职业 教育遇冷:制度变革才是出路 .25知识与德性的错位 .26心理教育不能被边缘化、 “知识化” .29大学寝室关系紧张源于寄宿制教育失去精髓 .30大学为何禁止“差生”考四级? .31外教聘用乱象背后的“外教崇拜” .33择校当取消,但应配备过渡政策 .34取消择校,教育资源准备好了吗 .34理论研讨 .36全面 实施素质教育:高等学校的行动策略 .36论学 分制的教育原理及实施的原则要求 .40我国大学课堂教学的改革策略 .52参与话语下民办高校治理模式的结构性分析 .55浅谈体育教育对大学生心
3、理健康的影响 .59高校教师教学权利的形态、根源及发展路径 .62“适应”大学新生发展的关键词 基于首都高校学生发展调查的实证分析 .663新书推介 .78教育 大未来:如何提升批判性思考 .78教育资讯汇 编阅读方式说明 .794媒体称“穷人的孩子上职校”显示贫穷代际间传递 曾为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的纪宝成现在担任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第四届理事会会长,他称现在几乎没有市委书记、市长与县委书记、县长的孩子上职业院校。官员常在讲话中强调职教的“离不开” ,可这些说职教重要的人的孩子,一般都没有上职业院校。很多老百姓的孩子上职业院校是无奈之举。(中国青年报4 月 15 日)纪宝成的话虽然尖锐,但已经保
4、留了很多,甚至可以不客气地说,不仅市委书记市长,官员的孩子几乎都不上职业院校,上职校的基本都是穷人的孩子。这不是愤青式的想象,而是有统计数据支撑的。报道引述了调查机构的数字:据统计,近 3 年,88%的高等职业学校毕业生为家庭第一代大学生。2012 年,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农村户籍学生占到在校生总数的 82%,中西部地区的学生占在校生总数的 70%。父亲、母亲为农民、工人的学生人数占调查总人数的 80%。“阶层固化” 问题一直是舆论热议的话题,也就是社会向上流动的通道发生的堵塞,穷人的孩子还是穷人,农民工的孩子继续从事体力劳动,贫穷在代际间延续。而“穷人的孩子上职校” 背后,就是看得见的阶层固化,
5、显示着贫穷正在代际间传递。都说学校无好坏,成长在个人,一流大学出来的学生也有卖猪肉的,职教学生也有创业成富豪的,但这些只是个案。不得不承认,越是名牌大学越容易成才。总体而言,名校依然是通用的敲门砖。并不是说穷人的孩子上了名校,权贵子弟去上中专和职校,那才叫公平,这是对公平僵化的理解,也没有人有这样不切实际的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之类在教育上比穷人的孩子更有优势,家族和父母权钱的优势,使他们相比穷人孩子更能赢在起跑线上。当然,平等并不是整齐划一,而是在公平的机会下,通过平等的竞争产生不均等的结果。但是,“穷人的孩子上职校”真是公平竞争的结果吗?显然不是。当职校成为农村孩子、中西
6、部孩子、工农子弟的集中地时,当“ 职校”在现实中被打上“没办法没路子才去上 ”的标签时,就能看到显性的不公了。虽说现在很多人都说职校很重要,宣称 “中国缺少高级蓝领”、“很多蓝领收入甚至高于白领”,但主流的取向还是考大学,考名牌大学。并不是穷人的孩子就考不过权贵子弟,所以只能去职校,而是权贵有能力通过各种关系运作,使自己的孩子免于上职校,而“往高处走” 。都说大学无好坏,职业无贵贱,可这只是一种慰藉人精神的心灵鸡汤,现实是残酷的,选择更是冰冷无情的,正像5那么多市委书记市长在讲话中强调职校是多么重要,可没人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去职校,而是想方设法往名校钻,往海外送,往钱多的岗位挤一样。职业无贵贱
7、吗?价值上是,可现实不是,贫富差距拉大的现实,给很多职业、学校、岗位打上了穷人的标签。体育运动有贫富,穷人的孩子才会练举重;上学有贫富,穷人的孩子才上职校;职业有贵贱,一些行业正成为社会底层的聚焦地。贫富不是以人的能力区分,而是固化在职业、学校和岗位上,这就是阶层的固化。这种固化下,一本、二本、三本、职校、中专的区分,不是公平的考试形成的,很多时候固化为阶层的区隔,“下流社会”流向三本和职校,权贵流向名牌一本。这时候,教育不仅没有成为社会公平的底线,没有成为社会流动的通道,反而进一步固化着既有格局。虽然名牌大学并没有被权贵垄断,但“重点大学农村生源比例越来越低” 提醒着这种危险的走向,一些不知
8、名大学的学生自称为“屌丝学校” ,也流露着对阶层固化的消极态度和 “下流”的自嘲。所以,某些领导再不要空谈什么职教很重要了,也别大谈什么“年轻人要去艰苦的地方艰苦的岗位接受锻炼”了,这里只想问:你的孩子被你送到哪里去了? (摘自中国青年报4 月 16 日) 高校学生复印教材成风 暗藏对知识产权视而不见目前,许多高校学生复印教材成风,有的是一个班里的部分同学进行复印,有的甚至是全班统一用班费购买一套教材,然后再给每位同学复印一套。而很多复印店抓住机会,还打出“集体复印优惠” 的广告。更加怪异的是,对待高校复印教材这种明显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行为,却少有人探讨法律责任的追究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问题,
9、少有人从教育本身的角度反思和检讨发生问题的根源。保护知识产权,事关国家自主创新和科技人力资源培养,重要性不言自明。知识产权教育是美国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日本在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均开设了相应的知识产权教育课程。我国在 2004 年 11 月,也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知识产权工作的若干意见,效果如何,已不需要数据说话,复印教材成风给这项政策泼了一盆冷水。对教材复印这种践踏知识尊严的行为,任何辩护都是多余的。定价太贵,复印比购买便宜,这不能成为违法复印的理由,中国的书贵,美国的也贵,且动辄定价就超过了 100 美元。出版的书之所以比复印的贵,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体现了知识产权的价值
10、。有关部门已禁止高校强制统一收取教材费,更不是理由,保护知识产权,靠的是自觉守法,而不是以一种违法违规去避免另一种违法违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更不成其理由,就如人与人之间,你可以不喜欢我,但你不能违法侵权。在一个创造知识、传播知识的地方,复印教材这种践踏知识尊严的现象居然成风,这无疑具有讽刺意味。更糟糕的是,除了校外新闻媒体的一头热之外,大学校园里的教师、学生、商家似乎都陷入集体的知识产权无意识之中,对复印教材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已经习以为常了。教材复印之风与当下社会对知识产权尊重不够有关,也与大学生知识产权教育的缺失有必然关联,据天津教育报2012 年 4 月 27 日的报道,仅有 13%的大学
11、生学过知识产权相关课程,大学生对知识产权知识的了解和掌握,69%主要来自报刊电视新闻报道,65%来自互联网。这股风气背后,还有一个大学生知行脱节的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调查显示,虽然有 51%的大学生知道购买盗6版或冒牌商品的行为是触犯法律的行为,但只有 2%的大学生表示不购买盗版或冒牌商品。相当多的大学生之所以知法犯法,与整个社会查处侵犯知识产权的力度太小、违法行为没有得到追究有关。而学校的老师也在给学生做坏榜样。为了所谓的“研究之便”,整本复印他人著作的老师大有人在,有些还是请学生帮忙复印的;就更不用说高校广泛存在的学术腐败了,从普通教师到大学校长,公然抄袭,“剪刀+ 浆糊”的论文,都已
12、经不是秘密了。在这样的以身示范下,大学生复印教材成风,也就没有什么好奇怪的了。知识产权教育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基点,高校和大学生是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重要参与者和实践者,知识产权素质应该是大学生必备的素质。他们或许无力改变社会整体的知识产权意识淡薄问题,但可以先改变自己,洁身自好,给社会树立一个尊重知识产权的典范。(摘自中国青年报4 月 17 日 作者/郭文婧)释永信出任郑州大学名誉院长 网友:方丈太忙了中新社郑州 4 月 16 日电 (记者 李志全)少林寺第 30 代方丈释永信,不仅在宗教界备受瞩目,近日还以新身份亮相郑州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位于河南省郑州市的郑州大学 4 月 15 日
13、在新校区举行仪式,释永信正式受聘名誉院长一职。他首次以这个新身份对外亮相,并和学校方面负责人共同为“郑州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揭牌,为获“少林与中国传统文化奖学金”的学子颁发证书。郑州大学少林文化研究院院长韩国河 16 日向中新社记者证实上述消息。但他否认释永信“当官” ,“这是没有级别的。核心目的是为发扬中原文化,而少林文化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根据郑州大学历史学院官网消息,出席仪式的郑州大学副校长高丹盈说,研究少林文化对传承中原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培养同学们民族精神、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释永信方丈受聘名誉院长将推动研究院的学习、研究。释永信当天致辞称,希望借鉴大学教育模式,将少林寺教
14、育同郑州大学结合,弘扬中原文化,延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韩国河告诉记者,少林文化研究院将作为郑州大学的常设科研机构,由于非行政机构,因此不存在级别、官衔。释永信作为名誉院长,未来三年,将和郑州大学共同开展宗教文化、少林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原文化等方面的研究。除少林寺方丈外,释永信还有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南省佛教协会会长的头衔,是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他曾于 2011 年 6 月当选为河南省第十一届青联名誉主席。2012 年 4 月,任河南佛教学院院长。有网友感叹,方丈太忙了。(摘自中国新闻网4 月 17 日 作者/李志全)7河南一高校学术委员会首试去行政化 领导全退席近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新一届
15、的学术委员会召开了第一次会议委员们都是普通教授,会议议题涉及的行政部门负责人才能参与,还要回答委员们的问题。即便是校长,也是被邀请了才能参与。这让教授们有了“当家做主”的感觉。而此前,学术委员会委员一般都是清一色的院系领导,学术会议和行政会议几无区别。没行政负担,讲话能放开在一个月前进行的公选中,经全体教师投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正校级调研员、60 岁的仉建涛成为该校学术委员会主任。此前,校长、书记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这在我国的大学中是普遍现象。2011 年出台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术委员会章程规定,“校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由校长担任,副主任委员由校长聘任,委员由校长办公会议研究通过,校长聘任。”一
16、些教师认为,“委员都是院系领导,开学术委员会和开校领导会议差不多。”而本届学术委员会的 30 名委员,均由教师选举产生,条件是“学术水平较高的学术带头人或学术骨干” ,为保证各个学科都有发言权,每个院系一般有一个席位。委员会是对有关学术事项审议、评定、咨询和决策的最高机构,包括职称评定、科研决策、教师遴选等。同时硬性规定,现任领导不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在仉建涛看来,没有行政职务的教授担任委员,有时间有精力办学术上的事情,另外这些人没有行政上的负担,各方面都能放开,“这实际上是教授治学的一种探索。”“校长们制定的东西再合理,也不如让教授们讨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长李小建认为,现代大学应“校长
17、治校,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这就需要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适当分离。这种想法很快得到省政府和省委组织部的支持,相关领导鼓励该校先行一步。经过讨论选举,该校新一届学术委员会成立,并制定了章程,包括几方面:一是现任领导和中层正职不再担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二是校学术委员会委员以普通教授为主体;三是校学术委员会采取席位制,由民主选举产生;四是凡涉及学术的问题首先应由学术委员会研究,再提交校长办公室,切实尊重学术委员会的意见和建议。学术委员会委员王利军说,这次变动给大家的感觉可以用“震动” 形容。校领导的退出让学术委员会摆脱了行政干扰,普通教授在学术问题研讨、学术资源分配甚至学术标准认定上,有更多发言权,
18、学校在学术问题的决策上,会更科学。4 月 11 日下午,学术委员会召开第一次会议,“这次会议涉及人事部,人事部门来旁听解答。平时就是校长,也是8被邀请了才能旁听。”“校长们在一起制定的东西再合理,也不如让教授们讨论讨论。” 仉建涛说,教授治学,就是从细节做起,让大家有参与感,也是实现民主管理的途径。能否真正做到学术独立?领导退席,学术是否能真正独立?坚称要“去行政化” 的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朱清时称,如果没有行政级别,大学在实际管理中就会沦为弱势群体。“大小部门都觉得高你一等,简单的事情也可能要走几个月的程序。”李小建说,“去行政化”不是不要行政,而是让大学回归学术本位,弱化行政部门对大学的控制权
19、,将学术权力归还给学术委员会和教授们。没有领导参与的学术委员会,其地位如何保证?能否在重大学术事务上有决策权?仉建涛认为,学术委员会是校长负责的教学科研工作的一部分,“只是适当分离,并不是彼此独立。”学术委员会和校长办公室意见有分歧,听谁的?仉建涛说,如果实行过程中出现问题,再想办法解决。但在他看来,“校长治校是法律规定,如果谁和校长发生分歧,那是他文件没学好。”委员王利军也认为,当前做到完全独立是不可能的,但这一步迈出去,已经比以前“好得多” 。要有一个强有力的主任开了“校领导退出学术委员会”先河的华中师范大学前校长马敏( 现为该校党委书记)认为,该制度执行了 3 年,还算顺利,但“和当初设
20、想也有差距”。他说,在这 3 年,行政和学术配合得非常好,关于学术的问题都交由学术委员会讨论,行政上不干涉。学校关于学科设置等想法,如果学术委员会认为不合适,就听他们的。在保证学术委员会独立上,马敏认为,关键要分清问题:评议问题一律听学术委员会的,涉及发展的听校长办公会议的意见。另外,避免学术委员会流于形式的关键,除了制度约束,还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主任,“必须要很热心,有组织能力,敢说话”。目前华中师范大学学术委员会有委员近 20 人,不过,大家平时比较忙,很难凑齐,活动有点少。马敏说,现在正考虑适当减少人员,保证 11 人到 13 人,然后分小组,有问题针对性讨论。下一步要考虑制订工作计划,“
21、我们给学术委员会主任专门配了秘书,要多组织活动。”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发展规划处处长罗松远看来,这毕竟是一种新生事物,现在都在探索。目前可能想到的好处是,过去教授做得好,都是“学而优则仕”,想去做个行政领导,但一旦做了行政工作,毕竟会弱化学术,现在让他们独立执掌学术委员会,可以学术做好了,依然有发展空间。 (摘自大河网4 月 16 日) 9教育部反对就业歧视 招聘禁限定 985、211 高校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211 高校等字样信息,禁止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新京报讯 (记者郭少峰 邓琦)教育部表示,凡是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举办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招聘活动,要做到“三个严禁”
22、:严禁发布含有限定 985 高校、211 高校等字样的招聘信息,严禁发布违反国家规定的有关性别、户籍、学历等歧视性条款的需求信息,严禁发布虚假和欺诈等非法就业信息,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就业歧视。教育部:坚决反对就业歧视所属分类:新闻新功能放大观看在今年高校毕业生进入就业高峰期之际,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发出关于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服务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各地、各高校在组织校园招聘活动时,要加强对用人单位资质、招聘信息的核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2013 年中国高校共有 699 万毕业生,比去年增加 19 万人。教育部要求各地各高校确保招聘活动场次和岗位数量进一步增长。针对就业中存在的就业歧视问题,教育
23、部要求高校加强对毕业生的法制教育,提高毕业生维权意识,积极创造条件,主动为毕业生提供求职、签约等方面的就业权益保障服务,切实维护毕业生合法权益。(摘自新京报4 月 18 日 作者/郭少峰 邓琦) 江苏江西高校接连发生三起命案:同窗相煎为哪般?“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致死案”,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金城学院学生口角刺死室友案”, “南昌航空大学研究生腐尸案” 。近日,接连三起高校命案不禁让人惊愕,大学生怎么会轻易就动杀机,我们的大学怎么了?高校还安全么?家长微博忧心忡忡接连传出的校园命案,不少家有大学生的家长们在网上讨论之余,也对自己的孩子担心不已。一位家长无奈地说,“我只会教育我孩子要宽容、大度、友
24、善。可别人并不一定这样与人相处。” 也有家长指出,“很多孩子以自我为中心,只顾着一己私利,没有包容之心。”“动不动就想着杀人,多么容易动杀人念头。” 网友“和风” 说。可是,这种可怕的念头的产生,仅仅是因为“电玩打多了”的缘故吗?对于家长们的担忧,有教育专家指出,高校环境相对于社会而言还是安全的,全国有 2000 多万在校大学生,最近的案件只是个案,家长不必过分担心,但他同时指出,我们的社会价值观、教育方法的确有需要反思之处。10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复旦大学投毒事件,新华社评论援引了北京大学微博 教授钱理群的话评论道: “我们的一些大学,正在培养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
25、们高智商、世俗、善于表演、懂得配合,更善于利用体制达到自己的目的。”华南师范大学的张敏强教授认为,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各方面都受到社会大环境的影响,大学里出现的问题,很多可以从社会上找到根源,不能出了问题就埋怨教育。“的确,我们现在的道德教育、价值观教育多是空洞的口号,老师教一万遍,也抵不过社会负面行为的影响。现在社会氛围普遍比较浮躁,为了所谓成功,很多人不惜走捷径,这都成了大学生的坏榜样。要解决大学的问题,就要先解决社会的问题,重塑道德观、价值观。”此外,张敏强认为,大学管得太多也给学生之间的矛盾埋下了种子。“现在大学学生宿舍基本都是学校统一分配,而不考虑学生的生活习惯,有的人怕吵,有的人爱
26、热闹,一些细小的矛盾往往会越积越大,最终爆发。”他建议学校给学生更自由的住宿环境,例如自由选择室友等。无形的压力让大学生敏感、易怒中山大学辅导员张老师认为,在极端事件中,大学生表现出来的敏感、易怒,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巨大压力。张老师说,“现在的学生,在中学读书的时候,都有一个美好的蓝图。而上了大学之后,发现在学习、就业等方面跟以前的理想不太一致,压力油然而生。尤其是那些课程强度比较高的专业,学生的压力更大,很可能老师不经意间说的一句,现在成绩不好,以后肯定没有前途,就成了学生的心病。”张老师认为,缓解大学生的压力,尤其要在大学里营造一个更多元、更包容的环境。有的同学学术做得比较
27、好,有的动手能力比较强,有的兴趣爱好很广泛,有的组织能力比较强任何一类同学,在老师眼中,都应该当成一类人才来对待,任何一个有特点的人,都应该给他们发展的契机。此外,张老师认为,90 后大学生个性比较强,更应该强调“土得掉渣”的集体观念,班级的荣誉等。有了良好的集体主义观念,学生之间才能互相了解、互相信任,遇到问题才能换位思考。“同学间就算是有了矛盾和冲突,他也能够在集体当中调和,如果只是单一的两个个体,极端事件出现的概率就增加了。” (摘自羊城晚报4 月 20 日) 同学关系淡漠?调查显示逾五成人认为比较普遍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南航学生被室友刺死” 事件,再到“江苏高校刺伤案 ”近来,接连发生的同窗相残事件,令不少网友痛心:传道授业的校园何时成了“战场” ?虽然部分案件细节存在诸多疑点,但当前同学关系逐渐淡漠的现象,正成为民众热议焦点。上周,重庆晨报社会调查中心联合腾讯大渝网和 966966 公众服务中心热线,对 2390 名重庆居民展开的一项在线调查显示,71%的受访者正在关注近来发生的一系列同窗相残事件;其中,28% 的人“ 非常关注”。受访者中,在校学生占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