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十二五推进信息化.DOC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955945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十二五推进信息化.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贵州十二五推进信息化.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贵州十二五推进信息化.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贵州十二五推进信息化.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贵州十二五推进信息化.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贵 州 省 “十 二 五 ”推 进 信 息 化发 展 专 项 规 划前 言大力推进信息化,是覆盖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历史性机遇、实现我省经济社会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进跨越的必然选择。根据2006-2020 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 和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按照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发展改革委关于贵州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 (黔府办发2009146 号)要求,编制贵州省“十二五” 推进信息化发展专项规划。本专项规划是落实2006-2020 年贵州省信息化发展战略 的第二个中长期规划,是我省“十

2、二五” 规划纲要的重要支撑和“ 十二五” 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 十二五 ”时期指导我省信息化发展的重要依据。一、信息化发展现状与形势(一) “十一五”信息化发展现状“十一五”时期,我省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努力克服百年不遇的雪凝灾害、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信息化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数字贵州”建设,着力建设信息化基础设施,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不断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全社会信息化意识不断增强,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迈出坚实步伐, “十一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顺利完成,全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1、

3、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 发展通信及信息基础网络规模迅速扩大,基本建成了覆盖全省、通达世界、技术先进、业务全面的通信及信息基础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已成为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截至 2010 年底,全省光缆线路长度达到 24.47 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 226.2 万个,数据出省带宽达到325Gbps,局用交换机容量达到 885.3 万门,移动交换机容量达到 2724.5 万户,移动电话基站数达到 3.57 万个,其中,3G 基站数量达到 7430 个。电话、互联网和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取得较大进2展,农村普遍服务水平行得到进一步提升,全省 100%的行政村和 92%的自然村

4、(20 户以上)实现了通电话,100%的乡镇实现了通宽带,提前 3 年实现了村村通电话和乡乡通宽带的发展目标;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广播电视节目无线覆盖工程全面完成。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 2231.8 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数 431.2 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 1800.6 万户;互联网宽带用户数达到149.7 万户,电话普及率和互联网普及率分别达到 58.8 部/百人和 17.3%;全省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 86.55%和 91.32%,有线电视网络在全国率先完成整合任务,全省数字电视用户总数已突破 250 万户,广播电视双向网改造在 9 个地区全面展开,110 万数字电视用户完

5、成双向化改造,广电网络数字化率跃居全国前列。电磁监测能力稳步增强,无线电频谱监测网络初步建成,频谱资源利用更趋合理。2、电子政务建设成绩显著电子政务外网及骨干传输网基本建成,初步形成一个横向覆盖省直各部门,纵向连接 9 个市(州、地)政府(行署) 、88 个县(区、市)政府及 87%以上的乡(镇)政府,向上连接国家外网,对外按国家安全标准与互联网实现逻辑隔离的省电子政务外网体系,承载了省政府电子公文传输系统和省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9 个市(州、地)政府及 80%的省政府工作部门建立了机关内部局域网,应用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建设有了一定的规模,省政府系统办公业务资源网已建立了公文无纸化传输系统

6、、视频点播系统、桌面视频会议系统等应用系统,省、市、县三级人民政府都在国际互联网上建立了政府网站。开展了贵州省企业基础信息共享试点工程建设,重点行业部门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 “金” 字工程进展顺利,重要核心业务系统应用不断深化,实现了关键业务网络化处理,推进了政务协同,一批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综合应用项目已投入使用。3、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取得新 进展我 省 两 化 融 合 以 省 级 信 息 化 专 项 资 金 项 目 为 载 体 , 以 制 造 业 信 息 化 为 切 入 点 , 实 施 “设 计 制 造一 体 化 ”和 “经 营 管 理 信 息 化 ”示 范 推 广 工 程 , 通 过

7、4CP、 ERP、 MES、 网 络 化 异 地 协 同 等 单 元 技 术和 集 成 技 术 推 广 应 用 , 大 幅 提 高 了 企 业 产 品 设 计 制 造 效 率 和 管 理 水 平 。 “十 一 五 ”时 期 , 全 省 共 建 制造 业 信 息 化 工 程 示 范 企 业 34 家 、 应 用 推 广 企 业 42 家 , 实 施 信 息 化 项 目 达 1824 项 , 带 动 企 业 通过 技 术 创 新 开 发 新 产 品 200 余 项 , 获 得 新 产 品 、 新 材 料 、 新 工 艺 、 新 装 置 、 计 算 机 软 件 等 成 果450 项 , 申 请 国

8、内 专 利 239 件 , 获 得 国 内 专 利 授 权 143 件 , 制 定 技 术 标 准 16 项 , 推 广 成 果 转 化100 多 项 , 许 多 产 品 在 国 内 外 处 于 领 先 行 列 , 企 业 的 核 心 竞 争 力 得 到 了 显 著 提 高 , 我 省 装 备 制 造 业企 业 通 过 数 字 设 计 、 网 络 制 造 、 协 同 生 产 、 数 字 管 理 等 应 用 , 成 功 开 发 生 产 出 一 批 高 技 术 装 备 。我 省 还 依 托 科 研 院 所 、 大 专 院 校 及 IT 企 业 , 新 建 了 一 批 信 息 技 术 公 共 服 务

9、 平 台 、 制 造 资 源 服 务 平台 以 及 信 息 化 培 训 基 地 , 各 类 服 务 平 台 可 年 均 服 务 企 业 在 500 家 以 上 , 全 省 制 造 业 信 息 化 培 训 机构 已 具 备 8000 人 次 的 年 培 训 能 力 。 企 业 电 子 商 务 应 用 开 始 起 步 , 我 省 已 有 7 家 电 子 商 务 企 业 列入 了 商 务 部 重 点 联 系 企 业 。 2009 年 , 省 人 民 政 府 出 台 了 关 于 加 快 推 进 信 息 化 与 工 业 化 融 合 的 意见 ( 黔 府 发 200938 号 ) , 全 省 信 息 化

10、与 工 业 化 融 合 进 入 新 阶 段 , 各 地 区 积 极 开 展 两 化 融 合 试 验区 试 点 工 作 , 2010 年 , 省 经 信 委 将 具 有 我 省 工 业 发 展 典 型 性 的 六 盘 水 市 钟 山 区 列 为 “省 级 信 息 化与 工 业 化 融 合 试 验 区 ”积 极 进 行 探 索 。4、电子信息产业和通信业稳步 发展电子信息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全省拥有以振华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 061 基地、贵阳海信、3贵州海尔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企业 40 余家,初步形成了以电子元器件、通讯终端、汽车电子、电子信息新材料、电视机、电冰箱为主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

11、与开发体系,2010 年全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 92.2 亿元,工业增加值 32.2 亿元,年均增长分别为 10.7%和19.1%;软件业企业近 200 家,其中通过软件认定企业 143 家,通过系统集成资质认证备案企业 35家,通过登记软件产品 370 个,软件产品涵盖了行业应用软件、中间件软件、通用软件、嵌入式软件等类别,建成了贵阳市软件园和贵阳市数字内容产业园等产业化基地,2010 年全省软件业预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 36 亿元,比上年增长 53.19%;我省动漫产业现已形成以“生产和原创” 为主的贵阳市白云区数字内容产业园和以“交易、展销、交流”为平台的小河国际动漫城两大产

12、业区,并以亚青赛为平台开展广泛的合作与交流,与 48 个国家及地区的专业动漫机构建立了合作关系。通信业在新技术、新业务的引进和推广上取得初步成效,基础传输网向超高速、超宽带、智能化方向加速演进,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全面投入商用,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电信网和互联网研究部署稳步推进,新业务发展势头良好,全省通信业呈现较快增长, “十一五”时期,全省通信业累计完成投资近 290 亿元,电信业务量累计实现 1874 亿元,年均增长 26.3%,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实现 592亿元,年均增长 14.5%。5、经济和社会重点领域信息化取得明 显成效我省农业农村信息化取得可喜进展,贵州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

13、教育“百千万示范带动工程”、贵州文化信息共享工程、金农工程等全面推进,专业化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网)点向乡、村覆盖面不断扩大,电脑、电话、电视、电子显示屏和信息大蓬车等“五位一体”、 “三电合一”、12316 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以及“ 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等直接服务产业基地和农户,切实增强了信息服务“三农”的能力,有效推动了我省农村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教育系统信息化成绩突出,建设教育互动平台促进了省电教馆和有关市、县教育局及一百多所中小学的办公自动化,实现了交流和互动,贵州省远教资源网站提供了全省基础教育信息化工作的交流平台和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资源平台,校园网建设进展顺利,校舍信息管理系统

14、达到全国领先水平,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网络已建成并覆盖全省 95%以上的农村中小学,率先成为西部地区基本覆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的省份之一。劳动和社会保障信息化稳步推进, “金保”工程已建成了省、地二级数据中心,构建了支撑劳动保障主要业务工作的数据平台、网络平台、应用平台和信息安全保障系统,建立了全省统一的劳动就业信息系统,完善了省、市二级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开通了 12333 电话咨询服务。医疗卫生信息化成效明显,医院信息系统在大中型医院基本普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信息系统基本建成并开始试点,覆盖省、市、县的疾病控制系统和医疗救治体系初步建成,卫生监督执法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交通运输

15、信息化建设取得较快发展,应用覆盖领域逐步扩大,在公路管理、道路运输管理、港航管理、交通公众服务等各个方面初见成效。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进展顺利,贵阳市在部分社区和办事处开展了信息化试点工作,部分地区的中心城市社区信息化试点工作进展顺利。信息技术在我省科技、环境保护、旅游、公安、应急指挥、档案和服务业等领域也得到广泛应用,极大提升了社会管理与公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有力促进“和谐贵州”的建设。6、信息化发展环境逐步优化贵州省信息化条例颁布施行和省委、省政府一系列推进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等文件的出台,为我省信息化健康有序推进提供了政策保障。信息化专业技术队伍基本形4成,信息化人才培育

16、不断完善,形成了多层次、开放型、综合性的信息技术教育与培养体系。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网络安全管理机制逐步完善,各部门针对网站管理制定了内部网络与机房安全管理制度,网络安全预警和网络监察系统逐步建立。随着信息化政策、人才和信息安全保障环境的不断改善,有力支撑我省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有效保障了信息化健康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十一五”时期,信息化的发展为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支撑,但与全国相比,我省信息化应用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提升,信息化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基础设施尚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综合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无法满足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

17、宽带普及明显滞后;网络、技术、产业与应用发展统筹协调不够,信息通信技术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潜力没有充分发挥;电子政务与行政管理创新结合不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一些领域低水平重复建设仍然存在,信息资源共享水平低;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人才培养落后于实际需要;网络与信息安全形势严峻,信息安全保障基础建设滞后,互联网治理面临重大挑战;信息化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各地各部门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三)发展形势“十二五”时期,既是我省可以紧紧抓住并且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又是我省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加速期,更是我省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攻坚期。

18、信息化发展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存在着不小压力和挑战。1、发展环境和条件“十二五”时期,我省具备加快推进信息化发展的有利条件。全球信息技术加速创新并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应用开拓了更加广阔的前景;我国信息化已走过了基础发展时期,党的十七大做出了“五化并举、两化融合” 的重大战略部署,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进而提出全面提高信息化水平,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我国信息化开始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为我省站在高起点上加快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坚持实行扩大内需的方针,继续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利于我省信息化发展争取中央支持和借助外力加快推进;我

19、省经济总量增长显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基础条件改善,内生动力增强,为我省信息化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条件,特别是我省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重点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为信息化发展带来了难得的重大历史性机遇,有利于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全面发展,更有利于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全面提高。2、面临的挑战在“调整和转型” 为主调的国际经济环境下,以创新、融合、转型为特征的信息化发展成为世界各国新一轮战略部署的重点,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纷纷将信息化作为破解发展难题、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新的国家战略,加速向信息社会转型。国内多数省份也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积极实施

20、信息化带动战略,并已取得了显著成效。我省与先进地区信息化差距非常明显,与周边一些省份的差距也在拉大,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亟待解决和改进。进入“十二五”以后,全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将在前十年蓄积能量的基础上继续加速,信息化步伐也必然加快,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现实压力和潜在压力,如不加速发展,我省信息化建设就会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过程中丧失机遇,就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使已有的差距越拉越大。5总体而言,未来五年是我省信息化大有可为的五年,机遇大于挑战,信息化发展的有利因素多过不利因素,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紧迫感、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信息化优化资源配置和引领社会发展变革的积极作用,全面提

21、升信息化水平,为我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注入新活力。二、总体思路、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一)总体思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性战略机遇,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紧紧围绕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及工业强省战略和城镇化带动战略,坚持创新驱动,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和提升,增强转型发展动力,加快构筑现代产业体系;着力构建城乡统一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数字贵州”建设;着力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深化应用,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能力

22、;着力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全面提高信息化发展水平,为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和与全国同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基础。 (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深化应用。积极发挥各级政府在政策导向、组织协调、统一标准、宏观调控等方面的作用,探索成本低、实效好的信息化发展模式,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领域的深化应用。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加强统筹规划,打破条块分割,推动互联互通和资源共亨,促进网络、技术、产业和应用良性互动,形成有区域特色的信息化发展模式。突出重点,提升产业。以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重点,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特色优势产业做大做强,推动信息产业结构优化,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

23、发展。立足创新,安全可靠。把完善体制机制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可控。(三)发展目标到“十二五”时期末,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成效明显,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数字贵州”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 0.752,力争达到全国平均发展水平;贵阳市等条件较好的地区或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全国发达地区水平。初步形成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下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全省光缆长度超过 50 万公里,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数量达到 500 万个;移动通信网络自然村(20 户以上)覆盖率达到 100%,3G网络覆

24、盖乡镇以上区域;60% 以上行政村通光纤,100% 的行政村实现无线宽带覆盖; IPv6 试点部署;农村广播电视基本实现户户通,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及双向改造基本完成,全省乡镇及乡镇以上人口聚居区全面实现有线广播电视数字化,县及县以上城市全面实现有线电视网络双向化;全省电话普及率达到 95 部/百人;互联网宽带用户超过 450 万户,互联网普及率超过 50%;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达到 92%和 96%;初步形成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发展。6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积极推进。传统优势产业大中型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0%,先进制造业大中型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 70%以上,工业产品

25、信息技术含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信息技术有效应用于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试验区及工业园区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一批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服务体系初步形成,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长显著。 电子政务应用深化。电子政务外网骨干传输网延伸到 100%的乡镇,覆盖省、市、县、乡的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省级政务部门核心业务信息化覆盖率达到 85%以上,重点行业部门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利用,政府门户网站的建设、信息公开水平和应用服务水平明显提升,行政许可事项在线办理取得显著进展。社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 信息技术在医疗卫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救

26、助、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中得到广泛应用;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水平大幅提高;城市和社区信息化得到推广。信息产业发展加快。到 2015 年,全省信息产业总收入达到 900 亿元,力争达到 1000 亿元,年均增长 25%以上,其中: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总产值达到 300 亿元,年均增长 26.67%;软件服务业总收入达到 280 亿元,年均增长 50.72%;通信业总收入 320 亿元,年均增长 15%以上;培育一批带动性强的信息产业企业集团和重大产业项目。网络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 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能力显著增强,网络信息内容管理体系、信息安全协调机制逐步形成,网络信任体系建设

27、取得明显进展。三、主要任务(一)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信息高速公路重点建设好城乡宽带网络、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综合信息基础设施,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发展,提高农村和边远地区的信息网络普及水平,基本实现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提升基础网络通信能力,实现城乡用户高速互联,推进城市地区光纤到楼入户和向乡镇、行政村的延伸,扩大 3G 网络覆盖面,基于 3G 加快建立全省无线宽带接入网。(二)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促进整合与共享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形成有利于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长效机制和信息资源整合共享机制,加强重要信息系统建设,强化地理、人口、金融

28、、税收、统计等基础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全省基础数据库建设,实现基础数据统一存储与分析利用,构建全省信息资源目录体系与交换体系,整合各领域信息化资源,推进政务信息共享平台、数据交换中心等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建设,提升层次,延伸服务,实现政府部门信息资源及时、可靠的交换与共享。(三)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工业强省”目标实现紧紧围绕我省工业十大产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推动企业加强信息系统资源整合,以集成应用支撑业务流程优化再造,从单项业务应用向多业务综合集成转变。加强企7业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作,推动信息化应用从单一企业向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应用转变。推动信息技术研发、产业发

29、展和应用需求的良性互动,促进产品和服务向价值链高端发展,不断提升产业支撑和服务水平。加快研发、推广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经营管理信息系统,积极推进两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和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提升工业园区信息化水平。(四)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提高信息化支撑保障能力以我省优势电子元器件产业群、电子信息材料和新能源电池为重点,建立国内有影响力的新型电子元器件生产基地和电子信息材料、新能源电池产业基地,加快形成先进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工业体系。主动对接成渝经济区,加快渝遵 IT 产业融合配套,促进我省 IT 产业发展;培育一批具有综合竞争力的软件服务企业和系统集成商,壮大我省软件和信息技术系统

30、集成业,支持区域性云计算中心建设;鼓励文化、出版、档案、广播影视、动漫等行业加工生产数字化产品,提供网络化服务,支持发展宽带增值业务,积极发展远程教育、远程医疗、网络游戏、数字电视及网络电视、视频点播、联机检索、数据处理等新型信息服务业。(五)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信息化,积极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领域信息技术应用,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促进电子商务与物流信息化集成发展,加快信息技术服务业和工业设计产业发展,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加快推进电子商务在农业、制造业、商贸流通等领域的普及和深化,重点抓好骨干企业和重点行业的电子商务应用,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加快推

31、进流通龙头企业和重点批发市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逐步形成行业电子商务发展新模式,加快引进或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鼓励中小企业使用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展业务,推动中小企业利用电子商务手段开拓国际市场。建立并完善企业、消费者在线交易的信用机制,扩大电子商务在社会消费中的应用规模。(六)深化信息技术在城镇的应用,着力推进城镇信息化推动“黔中经济区” 信息化协作,加强区内信息化规划与建设的协调与衔接,建立重点信息系统共享协调机制,促进信息资源共享和互通,发挥区域信息化联动效应,促进区内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顺畅有序融合,增强区域信息一体化发展能力,促进“黔中经济区”影响力、创新力和竞争力提升;推进

32、感知、传输、智能等技术运用,增强城市空间要素的感知度,提高城市运行管理的智能化水平,促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提升;积极推进社区信息化,加强社区综合信息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七)深化电子政务应用,推进服务型政府建设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推进政府部门业务系统间的互联互通,实现基础网络和决策信息资源分层共享,加快“ 金” 字工程建设,深化重点政务业务系统的应用,促进部门间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抓好政府网站的建设和应用水平的提升,建立政务信息公开体系,推动行政审批事项的网上在线办理,实现行政事务网上运行、政务信息网上公开,完善电子政务建设全过程监督机制和绩效评估机制,构建电子政务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八)

33、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服务,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强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村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暨涉农信息内容管理与交换中心,积极整合农村信息化工程资源,不断完善涉农资源信息数据库建设,努力缩小城乡“数字鸿沟”;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的科学建设与发展,开展农业农村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农业8生产经营管理及农村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及农村社会文明进步。(九)加快推进社会事业信息化,实现信息惠民进一步加强社会事业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教育、科技、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旅游服务、交通运输、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社会重要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加快推进社会信

34、息资源整合,运用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等手段,加强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综合监管和宏观调控信息化建设,逐步建立健全信息化服务和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促进社会进步。(十)加强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提升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立健全信息安全保障组织体系,实施信息安全等级保护,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软件、产品和方法的研究,完善信息安全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加强数字认证体系和信息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加快信息安全密码保障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电子证书的推广应用,构建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和防御体系;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监控体系,完善网络与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系统,提高信

35、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公用灾难备份系统建设,增强信息基础设施和重要信息系统的抗毁能力和恢复能力;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评估机制,推动建立第三方信息安全评测机构,建设信息安全评测公共服务平台。四、重点工程(一) “三网融合” 建设工程按照国家的统一部署,进一步提升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的网络承载能力和对综合业务的支撑能力。以推进广播电视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为重点开展试点,建设省级 IPTV、手机电视等数字内容播控平台,充分开发利用网络资源、文化内容产品,推广普及融合业务应用,不断扩大试点广度和范围。(二) “工业强省” 助推工程实施“十大产业信息化” 工程。适应创新、高效、绿

36、色和可持续发展的新要求,围绕我省电力、煤炭、化工、装备制造、有色、建材、烟酒、钢铁、高新技术、特色食品(旅游商品)及民族制药等工业十大产业的改造提升,积极拓展信息化发展空间,继续以推进两化融合和制造业企业信息化为切入点,以实施信息化项目为载体,积极推进“数字企业 应用示范”、 “综合集成应用示范”、 “协同应用示范”、 “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应用示范” 、 “信息化促进节能、降耗、减排和安全生产应用示范”以及“物联网应用示范” 等信息化应用示范,广范推广示范企业的成功经验,以此带动工业十大产业实施信息化企业达到 2000 家以上。支持建立实用、高效的工业设计基础数据库、资源信息库等公共服务平台,

37、建立节能减排信息化应用管理系统、污染物排放监测信息化系统和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等,培育和扶持一批产业间信息交流平台、现代生产要素信息共享平台、行业和区域创新平台等。加强行业信息化整体解决方案的推广应用,积极推动信息系统运行维护服务外包,支持信息化外包服务业发展。实施“工业园区信息化” 工程。从 2011 年到 2015 年,每年在全省培育和扶持有条件的 3-5 个工业园区成为省级信息化示范园区,结合工业园区产业功能定位和县域经济发展,大力推进数字园区9建设,建设园区数据资源平台、园区管理平台、技术创新平台、电子商务平台、现代物流平台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通过互联网等手段拓宽园区内招商引资和产品销售渠

38、道。通过信息网络促进工业园区与发达地区在生产技术、物流、市场信息、金融、劳动力流等方面的交流和对接,促进特色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实施“金工工程” 。依托电子政务外网及骨干传输网建成全省工业数据中心、协同办公系统和具备数据上报、消息传送以及数据统计功能的经济运行调度系统,形成我省工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分析、预测预警、决策支持、公共服务等信息化应用体系。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 工程。围绕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协作配套、创业创新、集群发展,支持开展适合中小企业特点的网络基础设施服务,提高网络环境下的企业间协作配套能力和产业链专业化协作水平。建立和完善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

39、、市场拓展等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培育 4-5 个为中小企业提供软件即服务(SaaS) 、云计算等应用的公共服务平台。“新一代信息技术” 研发及应用工程。以物联网、云计算、第三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及三网融合为重点,支持关键共性技术研发,积极推动应用示范,促进新型业态的形成和发展。围绕基础设施、工业控制、现代物流等重大应用领域,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依托我省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与开发优势,加快网络设备、智能终端、RFID、传感器以及重要应用系统的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实施贵州智能电网示范项目,提高全省调度、配网和用电的智能化水平。支持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和完善全省节能降耗、污染源自动监控、环

40、境质量在线监测等系统。支持建立物联网产业发展联盟,培育综合集成服务能力。(三)电子商务工程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政策法规环境,加快电子商务支撑体系建设,鼓励大中型骨干企业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营造电子商务应用环境,推进电子商务应用的试点示范工作。实施“贵州省移动证券综合服务平台” 国家移动电子商务试点示范工程项目,推进政府采购电子商务应用,建设黔中经济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和贵州省电子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引进国内知名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提供商,建设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开展电子商务系列培训和电子商务体验活动,培育面向不同行业、区域和消费者的电子商务服务,建立网上商店、网上银行以及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等。

41、(四)城镇信息化推进工程实施黔中经济区信息一体化工程,推进黔中经济区基础通信网、无线宽带网、数字电视网等基础设施的融合,分阶段推进固定电话并网和移动通信一体化,整合信息资源,实现软硬件资源的共建共享,推进区内电子政务和医疗卫生、劳动保障、交通等社会管理与服务一体化,加快黔中经济区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逐步构建物联网应用基础框架;加快推动“数字贵州”建设,以遵义、六盘水、安顺等城市为重点推进城市智能管理示范工程,及时总结经验并逐步向全省城市推广;实施“感知贵阳”示范工程,加快省会城市信息化建设,增强城市信息化服务功能;实施“数字城管”工程,力争 2015 年基本完成全省设市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

42、全省覆盖,积极推进全省县城数字化城市管理工作;实施“ 社区信息化示范工程”,推动社区网络和信息资源整合,促进行政管理、社会事务、便民服务等社区管理服务一体化。(五)电子政务及信息资源共享工程10加 快 和 完 善 电 子 政 务 内 、 外 网 建 设 , 继 续 实 施 和 完 善 党 委 、 政 府 系 统 电 子 政 务 工 程 以 及 “金 ”字 工 程 , 以 政 务 数 据 库 建 设 为 基 础 , 推 行 政 府 信 息 公 开 , 实 现 外 网 平 台 的 在 线 咨 询 、 申 报 、 办 事 、查 询 和 内 网 平 台 上 的 申 报 审 理 、 并 联 审 批 、

43、预 警 管 理 等 功 能 , 在 财 政 税 收 、 行 政 审 批 、 电 子 监 察 、综 合 执 法 、 数 字 城 管 、 应 急 管 理 、 公 共 安 全 管 理 、 社 会 管 理 以 及 社 会 信 用 信 息 管 理 等 领 域 推 进 政务 业 务 协 同 系 统 建 设 ; 加 快 省 数 据 中 心 、 电 子 文 件 ( 档 案 ) 备 份 中 心 建 设 和 加 快 推 进 “企 业 基 础信 息 共 享 工 程 ”, 推 进 四 大 基 础 数 据 库 和 市 场 经 营 主 体 信 用 信 息 数 据 库 的 建 设 和 完 善 ; 建 设 异 地 灾备 中

44、心 , 制 定 灾 备 方 案 和 灾 难 恢 复 预 案 , 实 现 实 时 的 数 据 备 份 ; 梳 理 各 部 门 信 息 资 源 共 享 需 求 ,分 级 建 设 覆 盖 全 省 的 跨 部 门 、 跨 地 区 、 跨 行 业 的 信 息 资 源 目 录 体 系 与 交 换 体 系 , 实 现 信 息 资 源 的交 换 与 共 享 。(六)农业农村信息服务工程推进平台上移和集中,建设全省涉农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建立完善农业信息服务网络;推进服务下延和扩展,加快推进金农工程建设,继续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到企”和“信息传播服务模式与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实施,培育和扶持一批村级“农民多功能信息

45、服务站”,推进电子政务进村、扩展农业电子商务,继续强化“五位一体”、 “三电合一”以及手机短信、声讯等为农信息服务,持续开展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推广农村电信和互联网等基础设施的普及应用;以农业信息化示范工程建设为重点,加快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决策支持系统建设;继续实施“智能化农业信息技术示范工程”,推进“感知农业”综合试点工程,在湄潭、凤冈等茶区开展综合试点,推广物联网技术应用,发展精准农业、数字农业,并向优势农业推广。(七)重点领域信息化建设工程在交通运输和现代物流、商贸和服务业、药品和食品等行业大力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整合信息资源,重点建设行业监管、安全生产和应急处理系统;在全省推广新型农村合作

46、医疗系统,整合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城镇居民医保系统,以黔东南州为试点,推广农村远程医疗系统;在教育、科技、公安、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档案、旅游服务、环境保护、灾害预防等社会重要领域建设一批社会公共信息服务综合应用项目。(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向县以下延伸工程,广播电视、通信等基础设施基本做到乡乡有、村村通;在村村通电话的基础上,提高光纤、宽带网络覆盖率和接入能力,建设农村光缆、杆路、基站等基础设施,推进光纤网络覆盖,逐步实施光纤进村,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全面实现 20 户以下已通电自然村村村通广播电视,力争基本实现“户户通”;实施无线宽带城域网工程,实现 3G网络对全省乡镇以上区域全覆盖,推动宽带无线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光纤入户,力争 80%以上的县级以上城市网络实现光纤到楼。(九)信息化人才培养工程实施信息技术人才教育培养工程,加快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以及社会办学相配套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加大人才领域的合作,建立开放的人才交流、培训制度;加强信息化人才市场体系建设,以信息化项目为依托,培养一批既懂信息技术,又懂信息化管理的复合型人才;加强农村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基层信息化推广带头人,提高农民信息获取和运用能力;以现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社会培训机构为主体,面向信息化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