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高校要灵活应对风险机遇中国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提高质量是高校工作重中之重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懈努力获奖成果亮出“创新牌” 从本次教学成果评奖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河南理工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立足社会需求 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记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十年磨一剑 竞赛促创新记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培育创新思维记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求职技巧】面试中六大问题:真诚沟通 不可掺假直属高校 389 位专家享受 2004 年度政
2、府津贴45 岁以下者约占一半高等教育面临哪些挑战透视高校管理者的关注焦点(摘要)河南:两年不上本科课不再聘任当教授西南大学:设创新学分支持本科生科研中国高校要灵活应对风险机遇“当今时代,风险与机遇共存,中国的高校要更加快速灵活地适应变化,与经济领域密切联系以获取足够的反馈信息,进行策略性规划以指导变革方向,才能够在竞争中获胜。 ”世界银行教育局代理局长、著名高等教育专家杰美尔萨尔米在今天举行的教育管理者国际论坛上对中国高等教育未来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杰美尔萨尔米认为,未来大学的发展趋势,带来的是教育和培训需求的不断变化。中国的高校要关注“学 ”而非“教” ,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和帮助者,以合理
3、的方式依靠先进的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分析、逻辑和推理能力。在萨尔米看来,中国学生缺乏的是“专家思考”和沟通能力,学生在学校不仅是了解事实、背诵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要学会去哪里寻找信息,找到后如何去伪存真,把信息加以整理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同时从动手中、从同辈中、在团队中锻炼沟通能力、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当谈及中国的学生追求高学历的问题时,萨尔米表示,高等教育包括各种类型,无论是短期培训还是大学教育,只要能够实现开放性,就能使每个人受益匪浅。这就好像中国很多高校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学,这个“一流”的定义是很复杂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性在其中会起到重要作用。其实各种类型的高校都可以成为一流
4、,只要具备在变革中找准特色、快速制胜的能力。萨尔米最后说,当今的世界充满危机,这个“危机”有两层含义,首先是危险,任何变化对大学都是充满风险的,但它同时又带来挑战,面对变革,只要高校领导者有远见卓识,更加灵活和快速地抓住机遇,就能够在竞争中获胜,这一点对中国的高校尤为重要。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6 日第 2 版中国不同类型高等学校的合理定位进入 21 世纪以来,知识经济和新技术革命已经开始冲击传统的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现在有些国家和地区出现了“知识性失业”、 “过度教育”的现象,对于学科专业设置及调整都会产生深刻影响。在中国计划经济体制条件下,政府通过指令性计划来全面调节人才的供需;在
5、体制转型的时期,政府可以通过指导性计划来弹性地调节人才供需,同时,随着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出现了与个人回报率相关的均衡工资概念。一个人选择受什么样的教育,不完全看政府指导性计划,越来越关注报酬水平。到了市场经济比较完善的阶段,政府将是淡出的,既不通过指令性计划也不通过指导性计划,而是靠劳动力市场均衡工资水平来调节,政府只是监管其信息渠道的通畅,受众和供方的信息对称。在人才资源逐渐通过市场机制配置的大背景下,中国高校还面临着从精英化向大众化发展的特定阶段问题,更应该思考一下自身的定位。这是一个非常深刻复杂的问题。所谓精英化的高等教育,就是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占同龄人口的 15%以下;大众化阶段的毛入
6、学率占同龄人口 15%-50%;到了普及化阶段,毛入学率则应占同龄人口 50%以上。现在,能够达到普及化的国家 20 多个,许多欧洲国家还处于大众化阶段。发展中国家达到大众化水平的大致有四五十个国家。中国高等教育在大规模扩招以后,虽然在学人数总规模居于世界第一,但由于学龄人口基数庞大,毛入学率仍排在全世界 70 多位。进入大众化阶段后,高等学校的布局结构、校均规模、学生层次、经费收支结构均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而且与学校的定位密切相关,如果没有特色,没有质量标准的话,想生存下去都不太容易,更不要说发展、可持续发展了。所以,生存、发展、可持续发展,是对高等教育定位的最大的驱动力,并不是政府指令要
7、求学校如何定位,而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必然选择。而且,预计从 2010 年到 2020 年,当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处于 30%-40%之间时,估计这一矛盾和问题会显得越来越突出,甚至迫使一部分固步自封的公办或民办高校“重新洗牌” 。传统的分类,按照学术研究水平的高低来区分,从高职院校到可以培养博士的院校,形成了一个“金字塔 ”,这在工业化前期、中期,与社会就业结构是相适应的。但在工业化以后的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就业结构处于多样化的态势,组织结构扁平化、网格化,必须从新的视角估量以往居于“塔尖 ”的研究型大学和 “底层”的技能型高职高专院校的相互协调问题,也是一个战略选择的问题。1997 年 UNES
8、CO 发布的新的“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ISCED)” ,实际上是搭建了一个从零级学前教育到六级研究生教育的流程。在高等教育阶段,把高职高专与本科作为并列的两种类型,而不是高低层次的区分,这既是各国现状的真实写照,也为进一步完善教育体系提供了参考依据。实践表明,除人口少的国家外,人口多的国家若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几乎不可能完全靠发展四年制本科和研究性学历教育。21 世纪初全球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的信息也显示,面大量广的,终归是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还包括短期性、社区性、实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及专业性研究生学位,越来越形成广谱的优势。但是,现在中国的家长、学校、企业和社会用人部门还远没有达到这
9、样的共识,在许多方面,仍然把学术研究性的教育当成唯一修成正果的途径,这与中国转型时期用人部门非理性化和制度不甚健全有直接关系。OECD 经过多年调查发现,多数中等收入以上的国家在考虑执行终身教育政策时,始终以公众的谋生和就业为主要导向,这种终身教育最具生命力,而由闲暇的兴趣与爱好所驱动的学习活动一直处于支流的地位,而且,大量的终身教育活动都在正规学校系统、企业培训部门和工作岗位中进行,这对我们调整高等教育办学方向很有启发。今后,中国人的终身教育,包括高等教育,势必以谋生和就业为导向。高等学校除了面向应届高中毕业生以外,还要使更加弹性、灵活、多样化的学习制度惠及社会上有条件而且愿意学习的人群,尤
10、其是在非正规教育及非学历教育领域,不同类型的高等学校都有可能占领一席之地,从而成为中国构建世界上最大的终身学习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研究型大学固然是中国政府和高等教育界正在努力争取的一个大方向,同时,我们也要有雄心壮志,打造世界一流的短期性的、社区性的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符合国情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和高中后培训。为此,企业和社会用人部门与学校应当在实用性、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和培训方面携手并进,促使不同类型的高校办出各自特色。高校不一定全都朝着综合化方向发展,而是采取主干学科专业建设与适应社会岗位群需求相结合的方式,在发展战略上有取有舍。为了培植各类高等学校合理定位、在不同领域争创一流的有效机制,
11、我们还要进一步探讨现代大学制度的深层次问题,包括产权明晰和内部治理结构等,还要进一步健全多样化、多层面的评估体系,在政策引导和制度创新上迈出更大步伐.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7 日第 5 版提高质量是高校工作重中之重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今天在北京举行。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奖,她在会上强调,要把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作为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陈至立指出,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奖项,对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
12、育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陈至立强调,高等学校要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根本任务的思想,在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要围绕教书育人这个根本任务,把教学工作放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心位置,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此,必须创新制度,强化管理,完善考核,从严治教;必须深化改革,围绕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组织教学工作;必须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必须建立和完善高等教育的质量保证体系。陈至立要求,要花大力气建设一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高质量教师队伍。一要大力加强以育人为核心的师德建设;二要深化改革,打破现行的教师身份及职务实际终身制,改革和规范教师选拔、评聘、管理、考核制度
13、,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三要为教师创造一个相对自由、宽松、和谐的学术环境和工作氛围,为拔尖人才脱颖而出创造良好环境。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共评出 3 个特等奖、59 个一等奖、537 个二等奖。会议由教育部部长周济主持。科技部副部长刘燕华、人事部副部长王晓初、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解放军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许其亮和教学成果奖特等奖、一等奖获奖代表出席了会议。在全国开展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党和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党和国家重视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体现。1994 年 3 月,国务院第 151 号令颁布了教学成果奖励条例 ,标志着教学成果奖成为我国教育领域中唯一的一项国家级奖励,国家
14、级教学成果奖等同于国家科技奖励,都是根据国务院有关条例设立的国家级奖项,每 4 年评一次。教育部从 1989 年开始举办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励活动,今年是第五届。这项工作对于推动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已经成为高等教育战线的一个品牌。去年 8 月,教育部开始部署开展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各省、市、自治区、解放军总参军训部和全国的高等学校都对申报国家级教学成果的工作非常重视,对本校、本地区和部门的教学成果进行了认真的评审和推荐。截止到今年 1 月底,全国各地向教育部推荐的国家级教学成果共 1885 项,数量比以往任何一届都多。经过教育部教学成果奖励工作办公室认真审核,具备参
15、加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评选资格的申报项目共 1873 项。其中属于本科教育方面 1542 项,占 82%;研究生教育方面 106 项,占 6%;高职高专教育方面 147 项,占 8%;其他方面 78 项,占 4%。据了解,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具有重大意义。几年来,各地方、各高校大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教兴国的战略决策,对人才培养问题给予了极高的重视,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改革和实践,涌现出了大批先进成果和优秀个人,特别是在如何把信息技术引入人才培养领域,更是出现了历史性的新局面。把这些好成果评出来,一是表彰鼓励那些为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了突出贡献的广大教师;二是要推广
16、使用这些优秀成果,进一步提高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据了解,本届教学成果奖励工作的主要特点:第一,成果丰富、评审的基础好;第二,评审环节严格公正。实行公开答辩、二轮评审的新评审方式;第三,加大了奖励力度,增加了奖项和奖金。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计划比上一届增加了 100 个奖项;特等奖奖金 10 万元,一等奖奖金 6 万元,二等奖奖金 2 万元,特等奖和一等奖的奖金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9 日第 1 版提高教学质量要不懈努力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在教师节来临之际隆重召开,599 项教学成果受到表彰和奖励,国务委员陈至立出席会议并为获奖教师代表颁奖。这是我
17、国高教领域的一大盛事,是党和政府给予的莫大荣誉。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几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新成果,代表了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新的教学研究和实践的最高水平。在此,我们向获奖的单位和教师表示热烈祝贺和崇高的敬意!开展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励活动,是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意义深远、影响重大的制度建设,对尊重知识、尊重教师、尊重创造,对充分调动和发挥教育工作者的积极性,加快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近年来,我国的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在规模迅速发展壮大的同时,高等教育质量也受到高度重视。这几年先后实施了“
18、 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 、“2003-2007 年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启动了“211 工程” 、 “985 工程” 、 “研究生教育创新工程”、 “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一系列工程和项目。高校科研实力大幅度增强,办学条件大为改善,校园面貌焕然一新,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加强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文件,采取了一系列重要措施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各地方、各高校大力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为适应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创造性地进行了许多改革与实践,这些措施和努力产生了明显的成效。广大学生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团结协作、积极向
19、上的精神风貌不断得到加强。信息化技术和手段正在被大量用于高校的日常教学和管理,研究性学习和创新性实验被大量引入教学领域,各种社会实践和竞赛活动广泛开展,各种新的教学方法和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涌现。一个重视教学质量、关心教学质量、积极投身教学改革的环境正在形成,这是可喜的新局面。在表彰先进和充分肯定这几年取得的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提高质量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必须长期不懈地抓,及时发现和解决影响和阻碍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的矛盾、困难和问题。要通过制度创新和建设,强化教学管理、完善教师教学考核机制;要高度重视学生能力,尤其是实践能力的培养;要深化教学改革,着力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
20、要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大力开发并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要逐步建立政府、高校和社会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质量保证体系。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关心教师的成长,解决教师的实际困难,从制度上来保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本届国家级教学成果奖获得者为我们高教战线广大教育工作者树立了榜样,我们要学习他们为培养人才而不懈努力,为提高教育质量而锐意创新的精神,高等学校要结合本校的实际,把这些优秀成果运用好,为进一步提高高校教学质量作出新的贡献。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9 日第 1 版获奖成果亮出“创新牌” 从本次教学成果评奖看高等教育教学改革599 项高等教育国家级
21、教学成果奖,无论是看数量还是比质量,都不同以往,力度空前。这些我国高教战线呕心沥血、富于创造性的劳动结晶,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实践教学、素质教育方面,高举“实践” 的旗帜,鲜明地亮出了“ 创新牌”。第一张牌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近几年高等教育改革的重点。此次获奖成果中,有近 110 项涉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占获奖总数的 18%。高等学校结合自身定位,科学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已呈现出多类型、多样化特征。我们看到,重点大学实行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强调学科融合,按大类专业培养,探索本硕博贯通式教育,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并重视对学生的
22、个性培养;地方院校紧密结合本地区社会、经济、科技发展实际需要,重视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部分行业院校注重处理拓宽专业口径与保持行业特色的关系,丰富专业内涵。不少大学还积极与企业、国内外大学进行合作办学,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开创了人才培养的新途径。第二张牌 专业教育理念创新以学科和专业建设为主的获奖成果,其共性在于积极探索专业教育理念创新,其导向性在于培养模式创新,其示范性在于坚持课程体系创新。获奖成果向我们传递这样一个信息: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正在从单一学科背景下的专业对口教育,向学科交叉与综合背景下的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转变。高等院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也在发生着新的变化在学科与
23、专业建设中坚持专业教育理念创新,构建学科建设新体系;坚持培养模式创新,探索专业发展新方向;坚持课程体系创新,促进传统学科新发展;重视新兴、交叉学科的创建和发展。高校的学科与专业建设正在由主要面向行业的学科专业结构,向同时适应并满足区域发展、国家产业发展和学校自身发展需要的学科专业结构转变;由较单一的学科专业结构,向以特色优势学科为主干的多学科专业结构转变;学科专业在数量扩展的基础上,正在向提高质量、重视内涵建设的多学科协调发展转变。第三张牌 实践教学改革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内容大有改观。值得关注的是,在 3 项特等奖获奖项目中有两项,即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
24、能力的培养 、 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涉及了实践教学,这充分说明近几年实践教学改革得到高度重视、实践教学改革成效得到广泛认可。在创新教育理念的引导下,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近年来高等学校加大了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在更新实验教学内容、优化实验课程体系、规范实践教学管理、建设实践教学基地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高等学校普遍建立了教学实验中心或中心实验室,实行开放式管理,优化了实验教学资源,发挥了实验室的整体效益。按照“互惠互利”原则,多渠道筹措经费,建立了一批校内外新型实践教学基地。创新教育是继成功开展素质教育实践后高等教育的新热点。从获奖成果可以看到,近几年来高
25、等学校进行了创新教育理论探讨和实践,取得了一批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成果。创新教育融于各培养环节,提出了创新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育方法与手段改革方案,建立了一批创新教育中心、创新培养基地,一些学校制定了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出台了实施创新教育管理制度与管理文件,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创新是进步的动力和源泉。唯有坚持创新,才能适应蓬勃发展的教育发展形势,真正代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质量真正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和促进作用。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9 日第 1 版河南理工构建教育教学新体系在获得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评估优秀之后,河南理
26、工大学于本学期开学之初,全面启动校内教学名师、特聘教授制度,开展教学质量评价、教学竞赛、示范教学活动,继续提高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河南理工大学加大改革力度,全面实施教学质量工程,构建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教育教学新体系。实施名牌与特色专业建设工程,重点建设 10 个左右依托于河南省重点学科的本科专业,保持学校地矿特色;结合河南省名牌专业评选,重点建设一批体现学校鲜明特色的省级名牌专业。实施名师从教工程,采取激励措施,鼓励院士、长江学者、省特聘教授、省教学名师等积极从事本科教学,保证在本科教学各环节中有大量名师发挥作用。实施精品课程与系列课程群建设工程,重点建设 30 门左右反映学科专业特色和
27、优势学科水平的省级精品课程。该校还实施优秀教材建设工程,积极组织教师编写反映办学特色、专业特色、课程特色的系列教材,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教材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反映学科专业特色和优势学科水平、反映最新科学技术发展的优秀教材,并力争成为全国或行业高校同类专业的优选教材。实施质量保障系统工程,建立校、院系两级教学督导和评价体系,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和考核评价体系;积极开展学生评教、同行专家评教、督导组评教、领导评教活动,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与激励体系。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9 日第 2 版立足社会需求 培养高层次工程人才记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
28、与实践创立以服务企业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明确培养目标,确立工程领域规范标准,制订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建立工程硕士质量保证体系。推行对培养单位资格认证、新增工程领域评审、质量分析与跟踪调研及培养质量评估等制度;创建“两段制”人才选拔模式,逐步试行学校自主招生;建立自律基础上的自主办学与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监督相结合的运行体系。王大中:核反应堆工程与安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 年2003 年担任清华大学校长。曾任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第一届主任委员等职。主要完成人:王大中 张文修 叶取源 陈皓明 刘惠琴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 西安交通大学 上海交通大学在 20
29、05 年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的评审中,由清华大学王大中、陈皓明、刘惠琴、西安交通大学张文修和上海交通大学叶取源 5 位老师领衔的课题组完成的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以其涉及面广、影响面大、对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和推广价值而获得特等奖,成为高校乃至社会关注的焦点。应运而生的时代课题随着我国加入 WTO,如何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愈显突出,国有大中型企业由于研发队伍严重不足,现有技术人才又缺少继续教育的机会,很难接触到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严重地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工程硕士教育应运而生。经过十多年时间的试验和摸索,1997 年 4 月,国务院
30、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置了工程硕士专业学位。为使工程硕士教育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1998 年 12 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成立全国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其职能为全国工程硕士教育的专家指导和咨询组织。清华大学时任校长王大中院士出任第一届主任委员,秘书处挂靠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随即联合成立课题组,开始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展开探索和研究。围绕课程设置如何保证培养质量、招生办法如何改革才能选拔出优秀人才、质量评估监督机制如何完善等关键问题,课题组开始进行系统化研究,形成了边研究、边实践、边完善的教学实践模式。“工学”与“工程”一字之差
31、内涵不同课题组成员、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认为,工程硕士主要培养应用型、开拓型的人才,它与工学硕士在培养中的课程设置、课程训练,以及论文研究上都要有所区别。因为工程硕士直接面向企业,专业设置是以领域和市场来带动的,而不仅仅是按照原来学科的设置来考虑问题。因此,制订了 38 个工程领域培养要求,每一领域覆盖数个学科,根据各领域特点,确定了指导性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及教学大纲,培育了 100 余门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公共课程和网络课件。人才选拔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培养环节。项目组的专家们研究发现,全国联考不能满足选拔具有实际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为了选拔出有实践经验的优秀人才,课题组成员、西
32、安交通大学张文修教授亲任研究小组组长,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每一次会议都深入研讨。他们经过历时两年的研究,提出了改革工程硕士研究生入学资格考试的新办法,即两段制人才选拔方式。第一阶段的资格考试测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四部分,重在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第二阶段考试由各校自定,重在测试专业水平与实际能力,从而实现了多层面、多环节的科学的人才选拔方式。同时成立了质量分析与质量跟踪专家组,对录取成绩在后 10%的培养单位实行全过程跟踪。质量评估指标体系的逐步建立规范了工程硕士的质量保证体系。上海交通大学在领域建设方面更是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课题组成员、该校主管副校
33、长叶取源肯干、负责,敢于管理创新,参与教师工作高效、务实,同时还聘请了一大批老教授参与教学管理,发挥他们丰富的经验。以该校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为例,6 年来,该学院为上汽集团、上海宝钢、秦山核电站等 11 个集团企业办了 23 个班,培养了近 700 名集团企业的工程硕士生。新机制的产品过硬吗?工程硕士最具特色的是办学模式,它强调校企合作,采取“进校不离岗” ,课程学习实行学分制,要求在校学习时间累计不少于 6 个月。论文指导实行“ 双导师” 制,由学校和企业各出一名导师共同指导,学生在职学习,并结合工程实际问题完成论文,取得学位。兰勇是郑州工程设计院的设计员,2000 年考入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34、攻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除了不定期到学校学习基础理论课之外,兰勇更多的时间是在广州白云国际机场建设工地上度过的。在导师的指导下,经过反复测试,他终于获得了梭型管柱承载力与稳定性的一系列有关数据,这一研究成果被直接用于机场工程设计、制作和施工安全。从巍巍昆仑山上的青藏铁路到热火朝天的三峡大坝建设工地,从茫茫戈壁滩上的神州飞船到停泊在上海外高桥船厂准备出海远航的万吨巨轮,到处都活跃着工程硕士的身影。他们把高校和企业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他们以刻苦的钻研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引领着企业技术创新和管理进步,成为我国工程建设领域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正如王大中院士所说的,工程硕士教育机制创新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
35、观为指导思想,立足于为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服务,群策群力,发挥高校导师和企业专家的作用,增强高校办学的主动性和企业培养人才的积极性,才能推动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不断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高层次专门人才。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9 日第 3 版十年磨一剑 竞赛促创新记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学科竞赛为载体,较快速度、较大规模地促进全国高校相关专业课程教学改革、试验室和学生创新基地的建设;创立了一种成功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改革的引导机制;创立了一种实践中较为成功的大学生学科竞赛的的组织运行模式。两院院士,曾任北京理工大学校长
36、,现任该校名誉校长。曾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奖励。1995 年起担任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主任。主要完成人:王越 韩力 沈伯弘 赵显利 俞信主要完成单位: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9 月 7 日上午, “2005 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擂响战鼓,25 个赛区,510 所高校,13400 余名选手参赛。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我国电子信息领域中举办时间最长、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累计已吸引了 2000 校次、近 4 万名学生参赛,受益面颇众。竞赛为何成为教改项目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由教育部高教司和信息产业部人事司共同主办,从 1994 年
37、到现在,先后举办了七届全国竞赛和两届专题竞赛。大赛从一开始就确立了“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为人才培养服务”的宗旨,十多年从来没有变过。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这个宗旨,2000 年,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大学、北京信息工程学院联合成立项目组,承担了教育部 21 世纪教改项目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的开展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将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求与支持,作为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动力,将竞赛开放式地嵌入高等教育和社会发展的更大领域中,促进电子信息类专业高等教育与社会共同进步;加强学生基础理论和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相结合,并在提高大学生人文精神方面起到推动作用。 ”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竞赛组委会副主
38、任兼秘书长赵显利说。把改革的思想融进“指挥棒”赵显利说,命题这根“指挥棒”要想发挥作用,就必须能对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起到引导作用。在已经举办的六届竞赛中,先后有来自全国 18 所高校的 31 位专家、教授参加了命题、评审工作。2005 年,更加强了专家的阵容,扩充到责任专家 15 人、专家组成员 32 人、专家库 52人。沈伯弘,北京大学电子学系教授,前六届竞赛的专家组组长。他说,在设计竞赛内容时,专家们努力做到,引导教学基础知识与综合能力相结合,方案设计、理论计算与实际制作、科学测试相结合,电子技术基本内容与多专业方向相结合,传统器件与新型器件应用相结合。竞赛题目注重在
39、基本设计、实际测试、撰写报告等不同环节检验参赛选手的综合能力,并给优秀学生留下充分的设计发挥空间,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参赛四天胜读四年书“通过四天竞赛,胜读四年书本。 ”清华大学的参赛学生这样评说他们眼中的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是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全方位考核。正如项目负责人、北京理工大学名誉校长、两院院士王越教授所说:“比赛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践的动手能力,是全面素质的培养。在专题竞赛中既培养了学生面对众多社会需求发挥创新能力,自由选择满足需求的实施方案,又使学生经历了由策划、设计、制造、调试、试用全研制开发过程,很多学生反映这段特殊学习经历终生难忘。 ”沈伯弘教授说,学生的
40、能力在历年的比赛中不断提高。起初部分参赛队完不成比赛,可到2001 年,两个日本专家来到北理工参与竞赛的复测,他们简直不敢相信中国学生能在短短的几天内独立创作出这么优秀的作品。为鼓励学生参赛,近几年很多高校都对获得全国一、二等奖的学生免试推荐攻读硕士研究生。有研究生导师这样说:“参加了竞赛的学生就像经过了初始化,创新意识和能力强,研究生阶段很容易进入状态。 ”竞赛的企业支持方、索尼(中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兼总裁川崎成一先生这样认为:通过竞赛大学生能够有更多的机会将书本上的知识付诸实践,提高其自身的实际应用能力、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辐射和推动作用可谓神奇赵显利对这样一个案例印象深刻。1994 年
41、首届竞赛,只有两个参赛队使用了当时非常先进的 EDA(电子系统设计自动化)技术。然而在竞赛的推动下,不少高校陆续建设了 EDA 实验室。到 2002 年重点高校都基本拥有了 EDA 实验室。在实践中,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不断与时俱进,除每两年一度的全国性竞赛外,又出现了嵌入式系统、EDA 等专题性竞赛,在不同层次和方向上丰富了竞赛内容和组织形式。在全国竞赛的有力推动下,许多赛区和学校先后多次举办省市、学校一级的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扩大了这项竞赛活动的实际受益面和辐射面。专题竞赛通过和英特尔公司合作,使参赛学生所掌握的嵌入式技术及其开发平台与当年国际最先进的水平保持同步,并吸引了境外代表队前来
42、参赛,促进了全国数十所学校的嵌入式实验室的建设。经过十余年的实践,竞赛形成了以全国、赛区、学校各级竞赛构成的“基础” 培养层面,和以嵌入式专题竞赛为代表的“提高”培养层面。专家们欣喜地看到,参赛学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已普遍由单纯的“ 验证” 实验向“单元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 实验相结合的方向转变。很多学校放弃赛前突击培训的做法,将其转化为选修课方式,纳入学校日常教学计划。依托各赛区和参赛高校的竞赛组织系统而召开的大型教育教学研讨交流活动,全国层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经验、方法和手段的交流机制,以及高校与国内外企业界之间的互动机制,也得到了有力地推动。在该项竞赛引导下,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已
43、经和正在经历着一系列调整和改革优化传统基础知识、大胆引进前沿技术、不断拓宽学生专业口径、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培养、重视创新教育的探索和实践。十年磨一剑,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闪射出傲人的光芒,指向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的更广阔天地。中国教育报2005 年 9 月 9 日第 3 版在多彩的物理世界中培育创新思维记 2005 年国家级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开拓创新,建设一流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室建立了学生充分参与、探索式、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并大面积运用于教学;开发了一大批内容新颖的实验,研制了 40 余种先进的教学仪器,推出精品,填补空白;首创了物理演示与探索导学系统,为在大面积公共
44、基础课中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式、个性化学习与探索开辟了新途径。王玉凤:北京交通大学教授。长期工作在教学第一线,先后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课六门;曾成功主持建设了“无损检测实验室”;曾任教育部工科物理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曾获原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三等奖。主要完成人:王玉凤 成正维 杨甦 薛菊梅 赵雁主要完成单位:北京交通大学一个可容纳 150 多人的大教室,一幅幅关于波长的画面在台下众多学生的眼前变换9月 7 日上午,记者悄悄走进 2005 年国家教学成果特等奖获得者、北京交通大学王玉凤教授的教室。物理不应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王玉凤教授是北京交通大学一位普通的物理教师,她一手创办并全面负责的“物理演示与
45、探索实验室”已经成为无数学生的科学探索乐园。提起创办这个实验室的初衷,王玉凤说:“过去大学物理实践教学比较薄弱。我们想把演示实验做起来,使物理不再是干巴巴的理论和公式,让学生看到多彩的物理世界。不仅要让学生理解知识,还要提高兴趣,启发创新思维。 ”王玉凤认为,物理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全新的教学理念和科学的实验方案。她说,我们现在的理念是“学生必须充分参与、时空必须充分开放、培养必须体现个性化、手段必须现代化。 ”王玉凤和其他实验室老师共同制定了详细的实验室建设方案,包括功能定位、项目规划、上课方式、开放方式、培养方式等。方案得到了专家很高的评价。在学校的一次工作会议上,王教授毅然提出:“我们不是
46、争一流,我们是争第一。只要学校支持,加上我们的努力,一定能争第一。 ”学校二话没说,给实验室投入了 150 万元,划拨 600平方米的地方。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一系列开拓和攻坚的原动力从 1997 年至今,王玉凤及其团队经过多年实践,建立了课堂演示与实验室探索相结合、必修与选修相结合、课内研究与课外创新实践相结合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教学新模式。成为国内第一家在大面积教学中安排必修并纳入课程考核范围的物理演示与探索实验。此外,王玉凤及其团队还开出 200 余个内容新颖的实验,研制出 40 余种教学仪器,并首创了计算机导学系统。每一项成果的获得都凝聚着王玉凤及其团队艰辛的汗水。谈起计算机导学系统的开辟,王玉凤说:“以前做实验,学生都是看统一的书、讲义,这样很难针对每个人进行个性化教学。如果有导学系统收纳所有的实验原理、背景、现象、拓展等,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会给他们带来不同的收获。 ”带着这个美好的设想,王玉凤开始建设导学系统,可以一做起来才发现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