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60844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92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校本研究 1(结题报告)常州市新北区新桥实验小学 任丽芳 2017.6一、课题概况(一)研究背景1.对“儿童文化”课程的研究渐成热点18 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在其著作爱弥儿中首次“发现”了儿童,他认为儿童期的存在是自然规律,儿童具有不同于成人的精神生活,儿童是真正意义的人。之后,对儿童文化的研究层出不穷,美国思想家加雷斯皮马修斯哲学与幼童,阐述了儿童不同于成人的疑问、游戏、话语等体现了一种哲学的思考。日本的河合隼雄在孩子的宇宙一书中指出在每个孩子的内心,都存在一个具有无限的广度和深度的宇宙,而大人往往以所谓的“教育”、“指导”和“善意”的名义将它破坏

2、得无法复原。杜威从心理学的角度进一步阐述了儿童中心论,认为教育无其他外加目的,只为儿童的自主生长。至此,儿童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得到确立。而在国内,明代思想家李贽从文学角度首提童心,民国时期的鲁迅、丰子恺等一批文化名人也就尊重儿童的教育发表过影响深远的见解。至现代南师大刘晓东博士的著作儿童精神哲学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等,对“儿童文化”展开了比较系统的理论阐述并从这一视角对儿童教育提出看法。成尚荣先生借“儿童立场”等问题发表过对“儿童”及“儿童文化”、“儿童教育”的理解,影响广泛。王一军先生所著的基于儿童文化的课程开发就“儿童文化课程”本身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儿童文化课程开发的一般模式,对“儿童文

3、化课程”的建设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可见,基于儿童立场进行学校课程改革现已成为共通的价值观。2.建设学校课程特色成为新课程在基层学校个性化实施的重要途径。课改至今,许多学校在课程建设方面都在寻求突破,大家不约而同地找到了通过建设课程特色来促进课改推进的思路。学校课程特色有从课程本身特征发展而来的,比如“诗意语文”、“文化语文”、“简单语文”、“深度语文”等,也有从该课程对学习主体独特的育人价值发展而来的,比如“儿童语文”、“12 岁之前的语文”、“生命语文”等。近年,从儿童成长视角进行课程建设成为发展的主流。就诗意课程来说,在江、浙、沪三地都有努力践行的学校,浙江的金华师范附小、北仑小学,江苏南通

4、的平山小学及本校等都对“儿童诗”课程进行了开发。编1 本课题为江苏省教研室第十期重点课题,课题组长:任丽芳 课题组成员:张丽、高春媛、张帅、任小霞、韩燕清、陈婷、周惠芳、袁胜、徐洁芳、苗小芬2制出了一些教材,也研究了一些儿童诗课型。但是对“儿童诗”内在精神的开掘和发扬,提炼出其核心价值“诗意儿童文化”,反哺语文课程,在学校语文课程中全面渗透“诗意儿童文化”就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还是空白。3.语文课程改革的校本探索正从局部走向整体从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课程资源的开发、课外阅读指导等某个领域的问题发展为关注学校语文课程质量标准的建立,探索语文教学各领域的有机联系,尝试语文课程突破教科书的整体改

5、革。出现了几个标志性的实验项目: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领衔研制出清华附小小学语文质量目标手册,并倡导“1+x”课程实施,体现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资源整合的思想。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提出“12 岁之前的语文”教学主张,提出小学语文教育除了国家指定的教科书之外,还有三块大石块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这三块大石块分别为国学经典、诗歌经典、儿童文学经典,并开发出校本教材。闻名全国的“新学校”研究中的“海量阅读”项目,大胆压缩了学生学习教材的时间,大量补充课外读物。还有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的“组块教学”研究,山东李怀源的单元整体教学研究等则基于格式塔心理学原理,以组块或单元的方式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效率。这些研究成果

6、表明好的语文课程一定是遵循儿童学习心理的,其内部有科学逻辑,外部开放并与其它课程整合,整体上能显示出学校独特的文化气质。综上所述,建设课程特色成为深化课改的重要途径,而语文课程改革也以儿童化、整体化为发展方向,但是每所学校如何根据自身的历史积淀作出个性化的探索呢?我校选择以“诗意儿童文化”统领语文课程的整体性变革,吸纳已有的成功经验,创生本校的语文课程体系,探索更为契合儿童发展的语文课程。(二)概念界定1.课程:课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这里的课程指的是狭义的课程,即在学校场域中所具有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制度化地实施的教育教学内容和进程。2.语文课程: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的

7、课程。这里包括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和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3.“诗意儿童文化”: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诗意儿童文化就是将诗意精神即体现儿童自然性、超越性、生长性的积极因素,衍射到儿童的学习生活中形成的儿童文化。这种儿童文化更能体现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使儿童向可能生活迈进。4. 构建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课程体系:在国家语文课程标准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开发中全面渗透“诗意儿童文化”,使二者成为有机的整体。课程建设遵循儿童的自然之性,不断促进儿童超越现实,实现其内心的自主生长。5.校本研究:以 学 校

8、所 存 在 的 突 出 问 题 和 学 校 发 展 的 实 际 需 要 为 选 题 范 围 ,3以 学 校 教 师 作 为 研 究 的 主 要 力 量 , 通 过 一 定 的 研 究 程 序 取 得 研 究 成 果 , 并 且 将 研究 成 果 直 接 用 于 学 校 教 育 教 学 的 研 究 活 动 , 其 内 涵 可 以 概 括 为 “为了学校”、“基于学校”、“在学校中”。(三)研究目标1.完成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的整体架构:形成语文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综合性课程有机融合的课程体系。2.构建起与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相适应的教学环境、新型课堂、评价体系。3

9、.促使学生实现无限可能的生长,转变教师的成长模式,让“诗性”成为师生发展的精神特质。4.为探索契合儿童成长规律的课程建设提供一种校本化的新思路,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改革示范点。(四)研究内容1.对“诗意儿童文化”的研究2.建立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3. 建立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体系的支持系统(五)研究阶段第一阶段(2013.92014.6)组建课题组,完成方案。运用文献研究和经验总结法对“诗意儿童文化”进行研究。各子课题完成方案,通过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等方法展开研究。第二阶段(2014.62016.6)运用行动研究、课堂观察、经验总结法深化研究,进行中期成果发布

10、。 第三阶段(2016.62017.9)运用调查法、经验总结法全面梳理、提炼研究成果,开展成果展示活动。二、研究过程(一)对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进行理论架构1.对“诗意儿童文化”进行理论解读通过文献综述,我们认为“儿童文化”是儿童表现其天性的兴趣、需要、话语、活动、价值观念以及儿童群体共有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的总和。在童诗学习中儿童所体现的自然性、超越性和生长性, 2是人类童年期的精神特质,我们试图将这种些特质中激发儿童成长的内在积极因素“诗意”提炼出来,然后有意识地渗透到儿2 在卢梭笔下,儿童是自然之子,不仅体现为儿童与自然天生的亲近感,更体现为儿童具有赤子之心。海德格尔在解读荷尔

11、德林的诗句“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时,告诉我们诗意是在充满劳绩的大地上对星空的仰望,这种对现实的超越是诗意的本质。杜威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儿童的生长,儿童生长内在的节律和特质常常通过童诗显现出来。因而,遵从儿童的自然性,引领其超越,实现其生长成为基本的逻辑假设。4童全程的学习生活中,使校园内的儿童文化更加精粹,更能体现儿童发展的无限可能性,促使儿童向可能生活迈进。“诗意儿童文化”的名称由此形成。接着,我们对“诗意儿童文化”的内涵要素进行了研究。认为“诗意儿童文化”要素从功能角度讲可以分为价值性要素和认知性要素,简称为“童心”和“童力”。童心是指儿童的天性,包括好奇(好问)、好玩、顽皮、自

12、由等需要兴趣和善良、仁慈、纯真、分享等德性要素。童力是指儿童所具有的独特的能力,如梦想(想象)、探究、审美、超越(创新)等。此外,“童心”“童力”将产生独特的感悟及表达,如儿歌、童谣、儿童诗、游戏、儿童幽默、诗性的表意象征符号等,这些都简称为“童化”。于是就形成了“诗意儿童文化”要素分解的三个维度“童心”“童力”和“童化”。此时,再去观照儿童的自然性、超越性、生长性时,就诞生了结构化的“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具体要素,这些要素就成为“诗意儿童文化”语文课程建设从理论转化为实践的重要媒介。附:“诗意儿童文化”要素分解图童心(本性需求) 童力(独特能力) 童化(表达方式)自然性 天真、游戏 敏感、审

13、美 真实、质朴超越性 好奇、探究 想象、创造 灵性、多元生长性 自主 自能 自由2. 建立“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的结构模型在对“诗意儿童文化”进行解读后,如何对学校语文课程进行整体重构并找到实践的路径呢?从儿童的基础学习、兴趣拓展和综合创造角度对学校的语文课程进行整体架构。基础性课程为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拓展性课程是从基础性课程延伸而来,为满足儿童生长的多元需求开发的多样化课程,综合性课程是基于以上两类课程,为发展儿童的综合实践能力,将语文课程与其它课程进行整合而开发的课程。第一阶段,从语文基础性课程中拓展出儿童诗课程,进行并联式发展。在基础性课程实施中进行类课文教学的研究,构建基于儿童

14、立场的语文课程,逐步探索出儿童发展的内在规律。拓展性儿童诗课程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方面进行整体开发,形成比较完善的课程体系。第二阶段,将在儿童诗课程实践中凝练而成的“诗意儿童文化”反哺语文基础性课程,一方面建立以单元类结构教学为依托的纵横融通式教学,“纵”指清晰地建立凸显“诗意儿童文化”特质的儿童年段发展目标序列, “横”指各领域学习内成分特点5容之间、各种语文能力发展之间的相互融通。在此过程中,将特色项目“儿童剧”、“课外阅读”、“班级日记”等发展为语文拓展性课程。第三阶段,“诗意儿童文化”逐步成为自然显现的课程特色。语文基础性课程内部系统更加灵活、有机,语文拓展性课程

15、进一步发展,与其他课程整合。建立以儿童诗、儿童剧课程为核心的语文综合性活动课程,前者着重发展儿童的灵性,后者着重发展儿童的实践能力。而且,这是一个活化的课程结构体系,在“诗意儿童文化”的观照下可以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优化。附:基于“诗意儿童文化”的语文课程变革模型(二)对具有“诗意儿童文化”特色的语文课程进行实践探索1.运用综合渗透的思维方式探索模型实践转化的路径(1)层层分解:以单元教学目标的制定为载体,在国家课程标准的具体分解中渗透“诗意儿童文化”。根据课标的年段目标,进行类课文教学年段目标的细化,达成基础性的教学目标。同时,将在此类课文中彰显“诗意儿童文化”的要素进行具体化,体现国家课程校

16、本实施的特色。然后,融合上述两个方面的细化目标,制定出单篇课文的教学目标。附:课程标准分解流程图与分解示例:第三学段阅读能力发展标准第三学段写景状物类散文阅读目标“童性”要素的渗透青海高原一株柳6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1.能紧扣关键词,发现文章的写作顺序或景物的特点,并以此理清文章脉络。2赏读文本语言,感知景物特点。能边读边在脑海里“放映”文字的影像,边读边品味语言本身的精彩;能认真默读,对文章进行圈画批注,在静思默想中再现画面;能背诵课文片段,记诵一些优美、精警的语句,获得良好的语感。3

17、.能体会蕴含和深藏在文章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学会循句细读,咬文嚼字,深入到情景中去,反复分析、理解、品味、领悟,与作者沟通思想感情,达到“共鸣”。4.体会作者在谋篇布局、遣词造句、表情达意上的独具匠心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进行写作迁移。审美:通过对写景状物类作品的阅读,获得丰富的形象积累,在感性知识广泛积淀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审美取向。想象:阅读文本时能自动地向需要感知和审美的客体“移情 ”,根据文本在脑海中产生凝结着自身审美取向的形象或画面,想象不仅富有整体感而且能深入细节。通过审美想象品味到文本形象塑造、结构布局、语用修辞的艺术美。 创造:能主动地创造文本,通过补白式描写,抒情性表达,模拟写

18、作风格等形式进行写作迁移,创造出新的文本。1.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的不抱怨命运,不畏怯困难的强大的生命力,体会到作者对生命的礼赞和敬畏,感受到语言文字间喷薄而出的苍劲之美。2.进一步提高抓住关键词进行阅读批注,想象创造画面,并通过契合文章表达风格的语言表达出来。学习能力强的同学能对文章的写作方法进行批注,表达出自己的欣赏观点。3.能积累文章描写柳树的精彩语段,能初步品读出作者独特的写作手法 想象和对比运用的好处,并尝试着用这样的写作方法来写一种植物。(2)有机关联:依托单元类结构教学,将学生的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阅读与写作、文本学习

19、与语文实践进行勾连,在实践中充分渗透“诗意儿童文化”的要素。课内外阅读融通7以教材文本为起点进行拓展,打通课内外阅读的内在关联性,凸显“探究”“自主”两大要素。主要采用以下途径:第一,同一作家作品的横向铺展,用作家独特的写作风格吸引学生,引起他们进一步阅读探究的兴趣。第二,同一主题类文本的多维度阅读,引导学生先发散后聚合,形成多向阅读和研究的兴趣。如五(下) 3学完林冲棒打洪教头后,可从两个维度进行课外的拓展阅读。就林冲这一人物的纵向故事发展情节看,理清林冲棒打洪教头之前,以及之后逼上梁山的整个过程,这样可以更加丰满人物的形象,学生对他的理解则更为具体而生动。从横向的“打斗”情节来看,水浒传中

20、关于“打斗”的场景枚不胜举,因此可以选择各具特色的打斗来体悟人物形象。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推荐学生阅读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片段、武松打虎片段等,与林冲棒打洪教头的打斗场面进行对比阅读。学生能够感受到打斗中显现出的不同的人物性格,同时也能初步感悟作者施耐庵丰富多样的写作艺术。这样,从感悟和表达两方面进行阅读的滋养,学生在今后的名著阅读中将增强自主探究和欣赏的能力。第三,一部作品的纵深探究,挖掘课内外阅读的关联点,使得课内外阅读相互印证,相互补益。 如课内阅读小草和大树,突出夏洛蒂写诗失败遭遇讥讽的经历和追求平等的信念。随后整班阅读简爱。首先,通过故事交流会、人物读书卡片的制作、读后感、推荐词等多种方式

21、进行阅读后的交流。其次,对主人公简爱的性格特点进行品读与感悟,小说以地点转换的一种方式讲述了简爱生活的经历,引导学生抓住不同生活环境中简爱的一种心路历程感受其不屈的性格特点,这与小说作者的相似。最后,赏析文本的语言特色。简爱这部小说中,随处可见诗情画意的表达,甚至直接有十四行诗的内心独白与唱段,这与作者曾经致力于写诗的经历是密不可分的。这样,课内为课外作出铺垫,课外又成了课内的延伸和升华。附:课内外阅读融通简图课内教材 作家作品拓展 勾连、类比 课外拓展 相同主题拓展 发散、聚合 作品纵深探究 延伸、升华3 本文所例举的课文均出自国标本苏教版语文教材。8附:小草与大树课内外阅读指导课例课型要素

22、小草和大树 简爱课外阅读育人价值的挖掘1.文章多处运用隐喻的表达手法,可以提升学生对诗意语言的理解能力并吸收内化。2.文章选取了夏洛蒂逆境成才的典型事例,可以增强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意识。3.品读重要场景,联系夏洛蒂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小说简爱的沟通来体会作者对平等与尊严的追求。1.联系小草与大树中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感悟小说人物简爱对平等与尊严的追求。2.感受作者诗意的表达手法。3.打通课内外的融通,将夏洛蒂勃朗特与简爱之间建立有意义的勾连,这些鲜明的人物形象深深地烙在学生心中并对学生的精神产生影响。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构词规律来理解带有叠词的词语的意思。2能围绕“逆境

23、成才”按照时间顺序理清文章的叙事结构,用个性化的方式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仙人掌花”的比喻义。3能通过重点句段的品读,联系夏洛蒂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小说简爱的沟通来体会“小草和大树”的比喻义,推敲文章的题目。4感受课文善用隐喻的手法,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抒情性的特色。能比较诗意地表达学习课文后的启发。1.通过抓住地点的转换,理清故事的主要情节。2.能够通过品读具体情节,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汇报对简爱这一人物形象的感悟。3.能够通过品读印象深刻的片段、影视片段的补充等方式感受小说语言的诗性美。4.感受小说语言的抒情性,能够比较诗意地撰写小说推荐词。教学展开逻辑1.预习反馈根据构词规律理解词语的意思。

24、2.叙事结构(时间)个性化表达对课文的结构把握,理解“仙人掌花”。3.感悟核心抓住两次出现的“小草与大树”,感受夏洛蒂逆境成才的动力。4.书写启发,诗意表达1.复习反馈,名著便览2.叙事结构(地点),概述情节。3.感悟核心,品读简爱的形象。4.诗画结合,体悟诗意的表达。5.撰写推荐词,诗意表达教学注意点1.感悟文中重点语句时,需要引导学生走进人物内心。2.理解人物形象时,需适时补充时代背景资料。1.梳理小说情节时,需要理清小说的叙事结构。2.理解小说人物形象时,需要与小草与大树的内容相互照应。93.品读小说的语言特色时,需要补充作者的习作风格与当时社会的文学背景。阅读与写作的融通挖掘教材中独特

25、的写作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发现作者表达的巧妙之处,激发起主动迁移创造的欲望,突出“审美”“创造”两大要素。首先,关注教材独有的写作手法,尤其是具有文学创作特色的表达方式。如四下第七单元中的几篇文章别具文学价值,无论是借物喻人的手法,对比的手法,还是景物烘托等表达方式,都是学生学习高级表达能力之必须,于是在单元整组复习的基础上,我们从阅读方法与习作的迁移两个不同角度,让学生产生对这种表达方式的敏感。老师从复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入手,紧接着提供大量的片断材料,让学生进一步感知这种文学表达手法的妙用;随即再进行一整篇此类文章心田上的百合花的学习,教师在教学推进中对学生进行点拨提升,同时边读书边教授阅

26、读的方法,让学生在真实的阅读体验中习得阅读方法。在习作指导课上,学生从课内文本黄河的主人中感知对比与景物烘托的表达方式,接着教师提供课外阅读材料,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展开讨论,进一步感知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巧妙,从认知到感知再到实践操作。从修改片段到自由创作,学生尝试用对比和景物烘托的表达方式行文,学生开始自主反思自己的作文,体会表达手法的运用,提高对文学表达的认识。其次,关注教材内容的独特性,紧扣学生的兴趣点,引导他们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和创造。如在学习五下科普单元梦圆飞天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神奇的克隆时,让学生通过课内外资源的打通对人类飞天、太阳系行星的概况、克隆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比较广泛的了解和

27、浓烈的好奇心,然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科幻小说的创作,将阅读此类文本时积累的语言进行活化创造,探讨人类拓展生存空间、有无外星人、克隆人的伦理道德等问题。附:谢奚平同学创作的科幻小说片段尊敬的 K 博士:您好!当你看这封信时,我早已经不在世了,你 怀疑我怎么知道你,其实你是我的克隆人因为,我患有心脏病,急需一个人体心脏,一天,有一个人对我说:“我可以给您一个心脏,不 过得付 2 万元。 ”我心想:这些钱对我来说是九牛一毛,付就付。第二天, 那个人又来找我,对我说:“您已经被克隆出来了,我可以带您去看看。”当我第一次看到你的时候,我觉得你就是我,可是,我一想到你一会儿就会被开膛破肚,取出一颗鲜红

28、色,还在跳 动的心脏,供我使用,于是,我做出一个艰难的决定,让你活下来。当然,几天后,我就去世了。你就是我的克隆人。10那只手表是我毕生的心血,可以控制五元素和气体,操作说明在 U 盘里。 这几天,外星人就要来攻打地球了,你要加油啊!祝你事业顺利!老 K(K 博士的简称) 2111 年 12 月 4 日文本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沟通将学生的课内学习与生活世界进行沟通,既可以通过课内学习中形成的视角、养成的能力去观察生活、创造生活,又可以用亲身的实践、真切的体验来加深对课内学习的理解,促进内在的生长。如:六(下)语文教材第五、六单元中大都是一些写人和探讨人生哲理的的课文,第六单元的口语交际中又有“与

29、XX”对话的练习。我们将课文学习与课外实践进行勾连,开展了“采访身边的劳动者”“跟父母上一天班”的系列活动。首先让学生设计采访提纲,问题设计不但要能了解到劳动者的工作内容,而且要能获知他的人生态度。接着在实地采访时要做好访谈记录。最后,模仿天游峰的扫路人的行文思路,将这篇采访记写成习作。学生的习作有血有肉,其中不仅有对各种工种的了解,而且有对创业者不屈不饶的敬佩、对产业工人默默付出的理解、对新兴产业从业者的无比向往可以说,学生架起了从书本上的理想人生到生活中的真实人生的认知桥梁。当学生具备这样的认知后,再跟随父母或亲戚上一天班,在亲自参与劳动的过程中,他们体会到了辛酸苦辣,使他们对父母、对生活

30、、对人生加深了理解。于是,一篇篇富有真情实感的习作便水到渠成了。附:部分学生习作片段我现在明白了,我爸爸的职业是一个彩色的职业,他的墙布把房屋装饰得多姿多彩,一点也不能小瞧呢。一个小小的职业,不仅需要体力 劳动,更需要智慧与创造。我们的生活之所以会越来越美好,就是因为每一个人都愿意去付出努力。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爸爸他们会生产出更加神奇的墙布来!薛雨如彩色的职业听完之后,简直是让我惊讶极了,在我的印象中,张 叔叔的公司一直都是风调雨顺,蒸蒸日上的,想不到竟然有这种往事。我 简直不能想象他是怎 样挺过那段艰难的时光的。 这时,张叔叔拍拍我的肩,和 蔼可亲地说: “胜败乃兵家常事,有失败就一定会有成功,男子汉就要有担当。”一席话,震撼了我的心灵, 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每个成功者都有一颗坚定的心。与张建宏叔叔告别后,我 继续穿梭在万达广场的茫茫人海中,回想着张叔叔语重心长的话语,一股勇敢无畏、努力奋斗的决心在心底生 长、生 长金禹一次采访 受益终身听黄老师这么说,我又问道:“黄老师,你去了大别山有什么感触吗?”“ 大别山里的孩子生活条件很不好,我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像我一样,去帮助这些孩子, 让他们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