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doc
《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年基层版).doc(34页珍藏版)》请在温州文客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上搜索。
1、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400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09 年基层版)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卫生部心血管病防治研究中心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编撰委员会、高血压联盟(中国)高血压是导致心脏病、脑血管病、肾脏病发生和死亡的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是全球人类最常见的慢性病。我国居民高血压患病率持续增长,估计现患高血压 2亿人。每 10个成人中就有2人是高血压。心脑血管病死亡居我国居民死亡原因首位,已成为威胁我国居民健康的重大疾病。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和死亡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控制高血压是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关键。高血压是可以控制的,大多数患者需要长期治疗。降压治疗
2、的好处得到公认,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风险及心脏病风险。当前,我国高血压防治的首要任务是提高人群高血压的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超重/肥胖或腹型肥胖,高盐饮食,长期过量饮酒,长期精神过度紧张是高血压发病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的防治是一项社会工程,需要政府主导、部门协调、专家培训指导、媒体宣传教育、企业支持参与、社区具体实施。大部分的高血压患者就诊于城镇社区和乡村卫生服务机构,基层是防治高血压的主战场,基层医生是高血压防治的主力军。因此,基层高血压的检出、诊断评估、治疗和管理工作至关重要。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基层版)主要面向基层(城镇社区和乡村)医生,也适用于部分医院内科
3、、老年科、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卫生管理者、医学教育者及其他卫生人员。本指南作为基层医生培训教材和基层高血压防治的指导参考。 (高血压基本概念相见附件1)1高血压的检出高血压通常无自觉症状,俗称“无声杀手” 。建议正常成年人至少每 2年测量 1次血压;利用各种机会将高血压检测出来。1.1血压测量1.1.1血压测量的重要性血压值是高血压诊断和疗效评估及考核的主要指标,因此测量的血压值应当准确。 (血压测量规范见附件 2)1.1.2血压测量要点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401应使用合格的水银柱血压计或符合国际标准的上臂式电子血压计。规范血压测量操作程序和如
4、实记录血压数值。测压前被测者至少安静休息 5min,被测者取坐位,测压时安静、不讲话、肢体放松。袖带大小合适,紧缚上臂,袖带与心脏处同一水平。听诊以柯氏音第音为收缩压,以柯氏音第音(消失音)为舒张压。两次血压测量间隔时间 12 min。使用水银柱血压计测量,则血压读数取偶数,读数精确到 2 mmHg,避免尾数“0” 偏好。使用上臂式电子血压计测量时,以显示的血压读数为准。提倡高血压患者在家庭自测血压,如血压达标且稳定,一般每周自测血压 1次;血压未达标或不稳定,则增加自测血压次数。1.2 有计划地测量成人血压有计划地测量辖区全部成年人的血压,建议正常成人至少每 2年测量血压 1次。1.3 机会
5、性筛查在日常诊疗过程中检测发现血压异常升高者;利用各种公共活动场所,如老年活动站、单位医务室、居委会、血压测量站等测量血压;通过各类从业人员体检、健康体检、建立健康档案、进行基线调查等机会筛查血压;在各种公共场所安放半自动或自动电子血压计,方便公众自测血压。1.4重点人群筛查在各级医疗机构门诊对 35岁以上的首诊患者应测量血压;高血压易患人群(如血压130139/8589 mm Hg、肥胖等)筛查,建议每半年测量血压 1次。1.5初次发现血压增高的评估对首次发现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者应进行评估处理,如收缩压180 mmHg和(或)舒张压110mmHg 者,立即考虑
6、药物治疗并建议加强随访监测血压,应在 2周内多次测量血压;如可疑高血压急症,立即转上级医院。如收缩压 140179mmHg 和(或)舒张压90109 mmHg 者,建议随访观察,至少 4周内隔周测量血压 2次。2高血压的诊断与评估2.1 高血压的定义在未用抗高血压药的情况下,非同日 3次测量,收缩压140 mmHg和(或)舒张压90 mmHg,可诊断为高血压。患者既往有高血压史,目前正在服用抗高血压药,血压虽低于 140/90 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402mmHg,也应诊断为高血压。收缩压140 mmHg和舒张压90 mmHg的为收缩期和舒张期(双期)高血压;收缩
7、压140 mmHg而舒张压90 mmHg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ISH);收缩压 140 mmHg而舒张压90 mmHg的为单纯舒张期高血压。2.2 血压水平分级18 岁以上成人的血压按不同水平定义和分级见表 1。2.3 按患者的心血管绝对危险水平分层2.3.1 影响预后的因素影响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因素包括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以及并存临床情况。对初诊患者通过全面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及各项辅助检查,找出影响预后的因素。影响预后的因素(参见附件 3)各地在评估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将其分为“基本”要求和“常规”要求两个档次(表 2)。2.3.2 根据心血管总体危险量化估计预后根据患者
8、血压水平、现存的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伴发临床疾患进行危险分层。将患者分为低危、中危、高危 3层(表 35)。低危、中危、高危分层的主要内容:低危:1 级高血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403压,且无其他危险因素;中危:2 级高血压;1 级高血压并伴 12 个危险因素;高危:3 级高血压;高血压 1或 2级伴3 个危险因素;高血压(任何级别)伴任何一项靶器官损害(左心室肥厚、颈动脉内膜增厚、肾功能受损);高血压(任何级别)并存任何一项临床疾患(心脏病、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糖尿病等)。2.4 排除继发性高血压常见继发性高血压有肾脏病、肾动脉狭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
9、、嗜铬细胞瘤、皮质醇增多症、大动脉疾病、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药物引起的高血压等。以下几种情况应警惕继发性高血压的可能,应及时转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确诊:发病年龄30 岁;重度高血压(高血压 3级以上);血压升高伴肢体肌无力或麻痹,常呈周期性发作,或伴自发性低血钾;夜尿增多,血尿、泡沫尿或有肾脏疾病史;阵发性高血压,发作时伴头痛、心悸、皮肤苍白及多汗等;下肢血压明显低于上肢,双侧上肢血压相差 20 mmHg以上、股动脉等搏动减弱或不能触及;夜间睡眠时打鼾并出现呼吸暂停;长期口服避孕药者;降压效果差,不易控制。2.5 高血压初诊患者诊断与评估程序2.5.1 初诊高血压的检查评估项目2.5.1.1 病
10、史采集了解高血压发病时间(年龄),血压最高水平和一般水平,伴随症状,降压药使用情况及治疗反应;尤其注意有无继发性高血压症状;个人史:了解个人生活方式,包括饮食习惯(油脂、盐摄入)和嗜好(酒精摄入量,吸烟情况),体力活动量,体质量变化;女性已婚患者, 注意询问心血管及其相关疾病中国临床指南与专家共识汇编高血压篇404月经及避孕药使用情况。了解有无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心力衰竭、脑血管病、外周血管病、糖尿病、痛风、血脂异常、支气管痉挛、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肾脏疾病等病史。询问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家族史及其发病年龄等家族史。了解家庭、工作、个人心理及文化程度等社会心理因素。2.5.1
- 1.请仔细阅读文档,确保文档完整性,对于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带来的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 2.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 3、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归上传者、原创作者;如果您是本文档原作者,请点此认领!既往收益都归您。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20 文钱
下载 | 加入VIP,畅享折扣下载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血压 防治 指南 2009 基层
![提示](https://www.wenke99.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wenke99.com/p-961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