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doc

上传人:天*** 文档编号:965011 上传时间:2018-11-09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初步探讨基于少数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现象的思考 深圳市民政局 傅建文 一、引 言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为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提供了有效的保障,极大地缓解了我国因贫困引起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积极贡献。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包括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内的社会救助政策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出现一些与我们救济的初衷不太相符的现象,少数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就是其中的一个不和谐现象。尽管它只是极为个别的现象,但是对以救急救难为目的的社会救助制度会造成负面影响,对此项制度的有效实施同样也会带来消极影响。因而,探索如何通过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建立起

2、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符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的积极的社会救助体系,成为当前和今后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本文以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现象为个案,通过分析其成因,挖掘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中存在问题,寻求相应对策,并对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行探索。2二、现象简述从低保对象致贫的原因分析来看,失业无凝是其中最重要的方面;从低保对象的经济状况来看,通过劳动就业增加收入从而摆脱贫困也是他们当前最为迫切的大事。然而,在未就业的低保人员中却存在这样少部分人,他们有就业的机会,但当就业岗位与其预期存在一定差距时,他们认为不就业在经济上利益更大,他们就主动选择不工作。

3、很明显,这是一种与低保对象的实际状况相矛盾、与其实际需求相背离的选择。从他们选择的主动性来看,可以将其称为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现象。主动不就业的低保对象具有三个行为特征:(1)具有劳动能力;(2)具有工作机会;(3)不就业具有主动性、自愿性。从主动不就业者的情况来看,的确有一些是由于家庭因素导致无法外出就业的,如家庭成员中有老人、小孩或患重病的人员需要专门照顾,又无经济能力另外请人照顾。笔者认为,对这部分人我们应该以人为本,从人性和理性的角度在政策的把握上适当给予一定关怀。但是,其中的大多数还是自甘贫穷,缺乏进取精神,或者存在懒惰思想,总想不劳而获,或者想占社会福利便宜,投机取巧。这种消极就业现

4、象无凝具有很严重的社会危害性,从传统的道德观念来看,这是与中华民族“勤劳、善良、努力奋斗”的传统美德不相符的行为,也是与新时期“八荣八耻” 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不相符的行为,严重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构建公平、正义的和谐社会;从对社会救助制度实施的影响来看,不仅对不是低3保对象的纳税人是不公平的,对其他低保对象来说也是不公平的,严重影响政府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严重影响社会救助制度的有效实施。因而,我们应高度重视这一现象所带来的危害性,积极分析其成因,努力寻求对策坚决制止此类现象发生。三、现象分析低保对象不就业现象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低保对象就业与否实际上是一个利益选择或博弈问

5、题,笔者试从经济学角度对其选择动机进行深层分析。经济学理论认为,人的理性选择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利益比较为基础。我们假定低保对象是“理性经济 人” ,他们有追求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强烈愿望,当他们同时有多个机会可供选择时,他们会按照利益最大原则进行选择。影响低保对象就业选择的利益因素主要有家庭收入、低保金,专项救助、工作成本等。在这些利益因素中,家庭收入、低保金,专项救助属于收入类因素,工作成本属于支出类因素。由于低保对象基本没有资产类收入,本文所指家庭收入主要是因就业而产生的工资收入。在低保对象选择就业与否时,各个利益因素状况如下:一是就业后工资收入普遍不高。由于低保对象的文化程度、职称、技能水平较

6、低,大多数人员只能从事技术含量较低的工作,如以手工操作、体力劳动为主的初级服务业。此类工种一般收入4较低,从深圳市劳动力市场情况来看,大概在 7001200 元之间(目前深圳市最低工资标准为 690 元,低保标准为 344 元),按此工资水平,通常一人户、两人户家庭有人就业后,一般其工资收入都会高于无人就业时所领的低保金,符合退保的要求。二是就业会产生工作成本。低保对象就业以后,会产生一些包括交通费、时间、精力等工作成本,特别是在跨区域工作时尤为明显。三是低保金和家庭收入存在负相关的关系。家庭收入、低保金尽管都属于收入类因素,但它们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而是负相关的关系。它们的关系可用图一表示(

7、以深圳市低保标准 344元为例)。图一:家庭收入与低保金关系由图一我们发现,由于低保金核定实行差额补贴方式,低保对象的家庭实际收入在低保金领取范围内是 100%的边际递减率,家庭成员通过就业每多挣 1 元钱,就意味着将从他们的低保金中减掉 1 元钱,挣得越多,被扣减的就越多。5四是专项救助收益相对低保金较高。低保对象除了得到低保救助之外,一般还有各种专项救助,以深圳市福田区为例,主要专项救助有:(1)医疗救助:一是基本医疗费用支出以低保标准的 14 报销,每人每月的报销限额 48 元;二是 18 周岁以上的低保对象由政府资助购买住院医疗保险,住院治疗时一般可报销 90;三是低保家庭中的残疾儿童

8、可全额资助手术康复治疗。(2)教育救助:一是减免义务教育及高中阶段的低保学生的学杂费;二是当年考上大学的低保学生可获全额学费资助,其余学年可获 50的资助。(3)住房救助:低保无房户可享受廉租住房配租待遇,配租面积人均 15 平方米,最多不超过 60 平方米。实物配租的租金按同类住房市场指导租金标准的 20确定,目前为 3.5 元/平方米。货币配租的租金补贴按市场指导租金水平的 80确定,福田区为20 元/平方米,按此 计算,每月租金补贴最低 300 元,最高可达1200 元。(4)法律援助:法律援助中心无偿提供法律咨询、代写法律文书、刑事辩护、民事代理和行政代理等项服务。(5)燃气优惠:实行

9、定额优惠补助,每户每月优惠 20 元,以优惠额冲抵当月用气款。(6)水费优惠:每月用水量 8 立方米以内的,免收水费;超过 8立方米以上部分按标准计收水费。此外,免收污水处理费。(7)生活物资优惠:通过慈善超市,优惠购买食品、日用6品类、服装类等。以上各类专项救助都是以低保对象身份为前提,按照上述标准计算,如果一个低保家庭每一项专项救助都能享受到,初步估算一年应不少于 1 万元的收益,所得的收益比低保金本身还要多,与他们就业后所领取的全年工资收入也不相上下。需要说明的是,这样比较并不是说现有的专项救助绝对值过高了,只不过相对于低保金而言是高了。相反,笔者认为专项救助作为低保救助的一种补充,在增

10、强救助体系的综合效益,有效地解决困难群体的生活困难方面发挥了很重要作用,如经济条件允许,还应进一步加大专项救助力度。从以上四个利益因素的状况来看,低保对象家里有人就业,在工资收入普遍不高的情况下,他们将面临两种尴尬:一是工资收入不高于低保金时,并不能增加家庭收入;二是高于低保金标准时,也只能增加少量的收入,但是却要取消低保资格和与之相关的专项救助,而当住房、医疗、教育等救助对其家庭影响很大时,他们就会认为就业后“得” 不偿“失” 。在这样的状况下,从经济利益来考虑,他们就会选择不就业。尽管就业后,具有缴交社会保险,保持劳动技术水平,加强社交以及维护自食其力的尊严等诸多好处,但同时也会增加工作成

11、本,这些成本一般并没有在收入中扣减,这些都将极大地挫伤他们就业的积极性。由此可见,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现象表面上看是利益选择问题,更深层的原因是现行社会救助制度本身的局限性问题,问题的解决涉及到整个救助体系的整合和优化。7四、现象折射出现行社会救助制度的不足从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现象分析来看,现行社会救助制度仍然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存在一定消极性;二是存在一些相对不公平。主要体现在:(一)低保标准单一,没有差别对待目前,大多数的低保制度对保障对象都是实行单一的保障标准,没有按照低保对象类别如家庭规模、身体状况、劳动能力等进行细分,单纯按家庭收入平均来核算,表面上看似乎很公平,实际上对不同类型的低保对

12、象来说并不公平,也不利于促进低保对象就业。主要表现在:(1)没有把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区别开来。由于在日常生活开支方面,老年人、小孩、病人和残疾人的日常支出远高于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只定一个标准,一方面对劳动就业产生消极作用,另一方面也使老弱病残的低保对象得不到更为有效的救助。(2)没按家庭规模划分低保标准。实际上,在家庭生活开支项目方面,有些费用是相对固定的,如房租、物业管理费等;有些则是可变的,如食品类。固定开支部分,家庭人数越多,分摊给个人部分就越少。据测算,23 人户的家庭人均开支是 1 人户的 8085,4 人户是 1 人户的 7580。因此,家庭规模不同,家庭生活费用也是不同的,

13、显然按一个统一的标准来发放是不科学的,对救助和就业都会带来消极作用。(二)以低保身份作为实施专项救助的前提不尽合理现行专项救助的受助范围仅限在低保对象,只有低保对象才8能获得专项救助,只要是低保对象就可获得专项救助。如前所述,有些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或者就业以后仍然不愿意退出低保,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想继续获得专项救助,低保对象中更有些人纯粹就是为了获得专项救助而去申请低保的。实际上,有些低保对象退保后,其家庭收入也只不过比以前稍多一点,但是如果考虑专项救助的话,就业退保后,实际的收入反而少了,这似乎不太合理。此外,有些略高于低保标准的有特殊困难的家庭比起有些低保家庭的困难来有过之无不及。譬如

14、,有个尿毒症病人家庭,虽然家庭月收入达 2000 多元,但每个月的医疗费就达 5000多元,实际上家庭经济是入不敷出,但因为低保标准是按家庭收入来计算,因此,他不符合低保申请条件。尽管在大病救助制度建立后,家庭可得到一定的临时性医疗救助,但诸如廉租房、子女入读等却不能得到专项救助。相反,对于部分有劳动能力又长期不从事工作的低保对象在专项救助方面又显得太“优待” 了。因而,这种消极作用也是非常明显的。(三)救助政策的就业激励不够目前,按照低保制度的规定,在低保对象找到工作后,当其收入大于低保标准时,就要取消低保资格,这对于一些习惯了长期享受低保待遇的人员来说,无凝会存在较大的经济压力和心理压力。

15、长期的失业极易使他们产生对工作的挫折感、畏惧感,再加上他们从事的行业大部分是初级服务业或灵活性行业,工作稳定性相对较差,拖、欠薪情况又时有耳闻,他们对能否长期做下去,心里没底,信心不足,不敢轻易去冒险,更多的时候会保守地选9择维持现状,自甘贫困,继续拿低保金过日子。因此,现行社会救助政策在鼓励、扶持低保对象就业方面还有所不足,应该给低保对象更多的就业动力,使低保对象放下包袱,积极参加劳动,并通过劳动改变自己的命运。社会救助是一种与市场竞争完全不同的分配方式,消极性是其本身所固有的弱点,全世界的救助制度都难于避免,都存在不同程度的消极性。公平性本身就是社会救助制度的重要特征,它确保了本身处于分配

16、弱势地位的困难群众也有机会参与社会财富的分配(第二次分配)。前述的不公平方面主要是指在实施过程中困难群体内部分配上的相对不公平。笔者认为,这种相对不公平因素和消极因素可以通过制度的完善减小到最低限度,从而使社会救助效果更具公平性、更具积极性,最终使更多困难群众从这项制度中受益。五、社会救助制度完善和发展的探讨进一步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建立起与党中央、国务院的要求相符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能惠及更多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也是当前和今后社会救助工作发展的重大课题和重要任务。针对少数低保对象主动不就业现象所反映的问题,笔者从更加公平、更加积极的目标角度,对社

17、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10(一)构建多元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在构建多元一体的社会救助体系思路中, “多元” 是指救助内容丰富、范围宽广、形式多样、层次分明, “一体” 就是将各个单项的救助整合、优化为一个综合性体系。主要包含如下内容:救助范围。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保障范围较窄,社会救助所覆盖的范围主要是低保对象,特别是城镇低保对象,导致仍然有部分困难群体,多数低收入群体被排斥在保障之外,与党中央、国务院的目标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的。因而,救助的范围还要更加宽广,不仅让低保对象“应 保尽保” ,还要让略高于低保 标准的低收入困难群体“该 保要保”

18、 。经济条件 较好的地区可考 虑把救助范围分为低保标准、高于低保标准 5 、10 、20 、30 等若干个层次,各个救助层次之间是递进关系,分别给予不同内容的救助,使更多的困难群体纳入受助范围。救助内容。目前,社会救助内容主要有低保救助和与之相配套的各类专项救助。在设计社会救助体系时,首先,必须确立低保救助在社会救助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和基础作用,筑好最后一道“安全网” ;其次, 专项 救助与低保救助要适度分离,合理 衔接,专项救助范围应作合理调整,一是打破以低保身份为准入条件的做法,将其范围扩展到处于低保标准边缘的特殊困难群体,包括已经退保但仍有特殊困难的家庭;二是对有劳动能力的低保对象逐步取消部分专项救助,促进其尽快就业和就业以后退保;再次,尽快建立应急救助制度,对低保对象和低保边缘人员遇到临时特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重点行业资料库 > 1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