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0 年南通市教师暑期校本研修复习大纲第一部分 小学通识1小学老师专业发展的基本理念与行动策略1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教师专业发展成了教师专业化的方向和主题。人们普遍认为,提高教师专业地位的有效途径是不断改善教师的专业教育,从而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增权教师的专业地位。 2个人自我指导模式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强调教师作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自己设计学习活动,自己确立学习目标,并选择为实现目标需要进行的学习活动。3 综观国内外的主流观点,专业作为社会分工的产物,至少应具备三个方面特征:(1)具有不可或缺的社会功能;(2)具有完善的专业理论和成熟的
2、专业技能;(3)具有高度的专业自主权和权威的专业组织。对照上述分析,教师职业显然属于一种专业。4广义上, “教师专业化”与“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是相通的,均指加强教师专业性的过程。狭义上,两者有所区别,各有侧重。 “教师专业化”属社会学范畴,主要强调教师群体的、外在的专业性提升;“教师专业发展”属教育学范畴,主要指教师个体的、内在的专业性提升。5所谓教师素质,即教师从业所需的各种专业素质的理想标准和综合发展水平。作为专门职业对从业人员的整体要求,它发端于行业标准,落实于个体追求。6教师素质的发展过程是动态的质量变化过程,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在常态下,教师素质的发展遵循这样的轨迹,即由幼稚型
3、成熟型专家型逐渐提升,呈梯级上升趋势。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教师认识、把握这条规律有助于明确自身专业素质发展的目标,提高自觉性,把握专业发展的脉搏。7个人幸福与职业价值的和谐统一,既是广大教师的追求,也是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则。随着人本主义思潮的滥觞,对教师主体价值的尊重愈来愈被认同。这种思想的解放、自我的觉醒,不仅增强了发展动力,而且拓展了成长空间。因此,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价值取向应凸现个人与组织的双重目标。8近年来,伴随着体制转型和社会变迁,多元文化对小学教育的影响甚为广泛,大大增加了教育的复杂性;同时,在新课改推行过程中,各种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层出不穷,良莠不齐,使广大小学教师疲于应付
4、,其专业发展也遭遇尴尬,一定程度上出现了定位暧昧、路径模糊、保障不足、自主性不强、易生职业倦怠等现实问题。29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属于学校微观层面的规划,是对学校师资建设规划的具体落实。应本着“点面结合、分类指导”的原则,通过制度设计,引导教师制定个人专业发展规划,厘清专业定位,明确奋斗目标。可设置教学型、科研型、管理型等专业发展方向,指导教师根据岗位要求、专业旨趣,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设置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等专业成长阶梯,指导教师根据自身素质条件、当下基础,确定可能达到的近期发展目标,从而引领教师专业发展。10教师专业发展的激励制度包括对各种形式的教师专业化的奖励,涵括教学、科研
5、、管理、进修等各个方面,涉及奖励的条件、程度和方式,并达到制度化、公开化,以有效调动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发展动力。11临床指导就是优化教学技能的有效策略,是指导者帮助教师改进教学行为的一种现场管理策略。 “临床”一词源于医学术语“临床治疗” ,其基本含义是一对一、面对面的医患关系,强调亲临病床、直接观察、切实诊断、对症下药;移植到教育领域后,这种关系演变为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咨询、指导关系,试图通过对实践问题的现场观察与共同研究,优化教育决策,改进教学技能。12教师评价是对教师工作现实或潜在的价值做出判断,藉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学效能。实践表明,不注重教师专业发展的评价,往往
6、得不到教师的欢迎,实施中也易受抗拒。所以,应采取专业发展导向的教师评价策略,综合各种可能获得有效信息的途径与方法,建立教师自我控制与同行评议相结合的机制。2 做自己精神家园的建设者1 教师作为特殊的社会群体,其职业素养决定了自身应该具备较强的心理调控能力。我们要借助内心向上、向好、向善的力量,做优、做强、做大自己的精神世界,以实现教育促进儿童发展的功能。2、在进行自我审视时,积极评价应多于消极评价,主观评价应多于客观评价,同时,指向未来的表述也是必不可少的。在学校工作中,我们要聚焦自己的身心能量,不断呈现 “好作品” ,努力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3、管理时间就是管理生命,在时间管理的“产出与
7、产能”中,最重要的是做好一些不紧迫但重要的事情。我们要贯彻优质高效的时间管理原则,学会用头脑而不是用身体去工作。如做到:列出任务清单,确定优先次序,规定完成期限等等。4、在情绪理性疗法的 ABC 理论中,最重要的是 B,即人们对某一事件的看法、解释和评价。教师在宣泄情绪时,要遵守不损害自己、不影响他人的原则;要懂得职业需要我3们有用表情掩饰情感的能力,以使学生获得更积极的教育刺激;要在繁忙的工作中,会阅读、会散步、会聊天、会听音乐,慢慢欣赏和品味生活的美好,并将这种文化感受传递给儿童。5、在现代家庭的生育、经济和情感功能中,最重要的是情感功能。家庭关系的核心是无血缘却要相伴终生的夫妻关系。爱情
8、由生理激情、心理相知和社会承诺三大元素组成,我们要学会宽容接纳、家务分担、艺术沟通、角色多重、距离适当等共建和谐家庭的策略,以共享阳光灿烂的每一天。6、 “头脑风暴法”具有去行政化、去权威化的特点,宽松的氛围、自由的表达,是集体产生“金点子”的必要条件。每个教师都具备教育的创造力,我们不是不能,只是不为罢了。亟待培育的是理想、情怀、质疑、毅力、勤勉、自信等创造人格。因为只有在富有激情和智慧的创造性劳动中,我们才有工作的充实感、成就感和意义感,才能减少或避免职业倦怠(表现为生理、才智、情绪的衰竭) ,享受教师劳动所带来的精神愉悦。7、价值取向反映了大千世界中一切在人内心深处轻重主次的地位。作为模
9、范公民的人民教师,在多元化的社会现实中,要让自己的人生追求符合社会主流价值取向,做一个为学生成长服务的人,以在平凡中体验到工作的充实感和意义感。生活追求不同,人生境界不同,劳动态度不同,最终所带来的教书育人的质效就会大不相同。8、余秋雨说:“一个老师在学校里要做的事情其实是十分有限的。我们无力和各种力量抗争,至多在精力许可的岁月里,守住那个被称之为学校的庭院,带着为数不多的学生,参与一场陶冶人格和传递文化的运动,全部行为的目的,无非是使参与者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但对此却又不能期望过高。 ”这段话引发我们思考是:教育和教师的责任虽然是有限的,但精心精致、尽心尽力地做好教书育人的工作,却是我们每个
10、教育工作者的必然担当。3我们需要怎样的师德目前师德问题愈益为社会公众所关注,大众普遍认为师德严重滑坡了,而教育专家以及广大教师却不这么认为。值得思考的问题是:(1)教师必须崇高吗?由于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的影响,社会公众期待教师具有崇高的师德。 (2)教师可以惩戒学生吗?鉴于出现了教师不敢管、不愿管、不能管学生的现象,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其中明确规定了中小学班主任有权采取适当的方式批评教育学生,但教师是否可以适度惩戒学生,尚有待探讨。 (3)教师能否有偿家教?2008 年新颁布的中小学4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明确规定:“自觉抵制有偿家教,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 ”师德
11、问题之所以成为社会的关注焦点,有更深层的社会原因,折射了社会改革的深层矛盾,是社会价值观多元化的体现。网络社会资讯手段的发达、社会对教师的高期待值更凸显了师德问题。师德制度化规范化是国际化的潮流,发达国家如英、美、德等都对师德有明确具体的规定。江苏首次尝试将师德与绩效工资挂钩,湖南推出全国首个 Credit SPMS 学校智能绩效考核管理系统,在全国引起热议。我国在 2008 年重新修订颁布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明确提出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六条师德规范。新规范还增加了 “保护学生” 、 “不以分数作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等内容。师德规范中既有属于师
12、德理想层面的高要求,如“志存高远,勤恳敬业,甘为人梯,乐于奉献” ,也有属于师德规则的底线要求,如“不讽刺、挖苦、歧视学生,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 、 “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等,具有现实性。我们需要仰望星空,脚踏实地的师德。由于教师劳动的特殊性,师德表现出自觉性、创造性、情境性、深远性的特点。教师职业主要是“良心活” ,爱和责任是师德的灵魂。让师德走向崇高,要求教师个人立志教育,胸怀社会,重在修为,提升境界。4。 校园暴力的相关政策法规解读虽然校园事故与校园暴力同属于威胁校园安全的主要因素,但两者在性质、恶性程度、危害、后果、责任认定、处理程序、防治对策等方面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将
13、校园暴力“事故化”的方式,客观上会起到回避教育部门和学校责任,掩饰校园暴力现象的严重性,不利于校园暴力防治的负面作用。为保障师生人身安全所而拓展的校园合理辐射区域包括:(1)与校园秩序和师生安全密切相关的校园周边区域;(2)学校教育管理活动延伸至校外的空间;(3)学校监护责任与家长监护责任转移的过渡区域。校园暴力的构成要素包含:(1)空间要素:空间范围包括校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域;(2)主体要素:实施主体包括学生、教师、外来人员;(3)心理要素:实施者意识清楚、属于主观故意;(4)被害要素:被害人是学生,包括其人身、心理、财产受到的损害;(5)行为要素:实施的行为属于达到暴力程度的侵害行为。我国大
14、陆地区,校园暴力具有明显的“外侵性”和“师源性”特点。校园暴力是指发生在中小学、幼儿园及其合理辐射区域,校外人员、教师或同学故意侵犯学生人身、精神以及财产,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第 36 条规定:教师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教师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38 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第 45 条规定:14 周岁以上不满 16 周岁的未成年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16 周岁以上不满 18 周
15、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的资料。“校园暴力”发生的原因包括:(1)中小学生都是弱小的未成年人;(2)校园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3)暴力文化的泛滥;(4)法律观念的缺乏;“校园暴力”的防范对策包括:(1)扎紧校园的“ 篱笆墙” 防范外来人员侵入;(2)控制暴力文化传播净化社会环境;(3)不良行为的矫治挽救失足青少年;(4)法制宣传普及教育教师、学生;(5)加强职业教育预防青少年犯罪;(6)了解学生动态化解学生间矛盾。5 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与实务1.1999 年,教育部
16、颁布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 。2002 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2005 年,南通市启动“南通市青少年心理健康关爱行动” 。2.心理健康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举措。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 3.世纪之交,西方掀起的积极心理学运动将心理学的研究视点从以往关注心理障碍与疾病的研究转移到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其对象不仅仅是学生的问题和问题学生,而是全员(全体教师、学生和家长)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面发展。4
17、.随着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主要组织形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是“以班级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主导,面向全班学生,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发展”的一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班级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教育性、发展性与预防性。65.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是:“以学生为中心” , “以发展为理念” ,具有自身“范式”, “多角色统一”的教育,以“他助互助自助”为机制, “多功能服务性”的教育, “防患于未然” , “需要专业化技能”的教育。6.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除生理因素、主观努力外,外在因素可以归纳为家庭、学校、社会等方面。由于教师对学生采取了不恰当的教育行为
18、,导致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称作师源性心理障碍。7.班级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可分为显性和隐性两类。显性途径如:班级环境布置、班级辅导活动,等等。隐性途径如:班级人际关系、班集体的凝聚力、班主任、任课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等等。班级心理环境的形成取决于班主任。8.谈心是班主任和学生之间交换意见、沟通情感、消除隔阂的有效手段,是否恰当运用心理辅导的理念与技巧,谈心效果会有显著差异。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主张,心理辅导的本质在于最大限度地肯定和鼓励辅导对象,不断强化其自尊自信,尽可能地帮助他实现自我成长。班主任与学生进行有效沟通的心理基础是真诚、尊重与共情。9.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需要层次理论,指出人的需要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过程。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小学儿童既有生理需要,也有高层次的心理需要。10.具有辅导精神的班主任应具备以下特质:自我认识与接纳;乐观、积极、富有朝气;真诚关心学生;对人持有积极信念;在工作中获得价值感与满足;开放、有变革精神;有完整且幸福的个人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