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张志清摘要:本文叙述中华古籍遗产的概貌和古籍保护的严峻形势,阐述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开展后全国古籍保护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文章还通过国家图书馆古籍保护的经验积累和基础工作阐述国家图书馆的在中华古籍保护大环境下的历史机遇和使命。关键词:国家图书馆 古籍保护 文化遗产保护 中华古籍保护计划 标准规范一、中国拥有庞大的古籍遗产中国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中国在两千多年前诞生了老子、孔子,公元前一世纪发明了纸,公元七世纪产生了印刷朮,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文化。仅以皇家藏书为例,中国现存最早的目录学著作汉书艺文志记载书籍 13,269 卷;三世纪的
2、荀勖中经新簿记载 1,885 部 20,935 卷;七世纪的隋书经籍志记载 33,090 卷,十一世纪的新唐书艺文志记载唐代及以前书籍 3,277 部 79,221 卷。自五代印刷朮广泛应用后,书籍的生产量更为庞大,仅南、北宋新编纂的书籍就达到 119,972 卷 1,辽、金、元编纂的书籍达到 9,149 种 2。十四世纪后,书籍的编纂和生产更是难以计数。除数量外,还涌现出规模宏大的丛书和类书,如编纂于 14 世纪初的类书永乐大典卷数达到 22,877 卷 11,095 册,按词目收录的图书达到 7,000 多种,至今还是世界最庞大的百科全书。编纂于清代乾隆年间的丛书四库全书仅一部就有 36,
3、304 册 7 亿多字 3,以致印刷书籍史家钱存训说:“中国书籍的产量,直到十五世纪末年,比世界上各国书籍的总数还要多。而中国丛书、类书卷帙之浩繁,亦少有其它文字的著作可以比拟。 ”4这些书籍自诞生之日起,迭受水火虫兵之灾,流传至今者百不存一,但仍然堪称一大笔宝贵财富。据统计,目前收藏在中国各图书馆之中的古籍(编纂出版于 1912 年前者)达 2,717.5 万册,加之高等院校图书馆、文物保护部门、寺庙等单位的收藏,古籍总数超过 3,000 万册。其中善本古籍超过 250 万册,这些古籍不仅属于中国,也是世界文化的宝贵遗产。二、古籍保护形势严峻把如此庞大的文化遗产保护下去传之永久,是当代图书馆
4、员的职责。在上述 3,000 多万册古籍中,许多古籍断烂破损,等待修复;许多古籍老化酸化,等待保护。党和政府在1949 年战争结束后就开展古籍保护工作,先后组织修复了珍贵的赵城金藏 、 永乐大典、 敦煌遗书和西夏文献,以及众多的宋元明清善本,在各地建设藏书库对千万册古籍进行典藏保护,购置仪器设备进行基础实验和检测工作,但古籍保护形势仍然严峻,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古籍家底不清。从 1949 年以来,国家通过收集、调拨、购买等方式把 90% 以上地古籍集中收藏在全国各级公共图书馆、大学图书馆、博物馆和文保单位中。由于古籍整理力量不足,许多图书馆和藏书单位古籍编目整理工作尚未完成,流散在民间的古籍
5、还是一个未知数;各地古籍特藏的破损程度和保护状况目前只能估算大概,国家缺乏对珍贵古籍的建档和管理机制。2古籍破损老化比较严重。敦煌遗书是公元四至十世纪的珍贵文献,大多数断烂破损。公元十至十三世纪的宋元善本,因为历代重视,保存状况较好,但也存在着破损老化的现象。汗牛充栋的明清古籍存在的破损现象比较严重,许多等待抢救,特别是使用竹为原料造的纸酸化严重。近二十年来,因为工业化生产所造成的环境污染也加速了古籍酸化的速度。国家图书馆近年来的检测结果证明,馆藏古籍纸张 Ph 值平均只有 6.1,大于或等于 7的比例仅占 8%,需要对古籍进行脱酸、去酸和防酸化工作,否则一旦古籍的 Ph 值下降到5,将面临严
6、重的酸化情况,后果严重。3修复人才缺乏。古籍修复是一项古老的手工工艺,目前古籍修复的专业队伍状况不容乐观。存在着专业人员缺乏,综合素质低,年龄大等状况,与庞大的破损古籍数量形成很大的反差。修复人才缺乏成为修复工作的瓶颈。古籍保护工作是与时间赛跑的工作,是挽救文明伟大 事业。虽然任何事物都有产生、发展、灭亡的自然规律,但修复和保护可以极大延缓这一进程。书籍作为延续人类精神的物质遗存,可以十几倍于人的寿命,正是通过我们的手延续下去的,这让我们对古籍保护这个工作有了神圣感和使命感。三、古籍保护的历史机遇中华民族是个多灾多难的民族,百年以来的近现代史基本上是在动荡中度过的,其中遭遇了两次鸦片战争、中法
7、战争、中日战争、八国联军入侵、军阀混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和国共内战等,又有文化大革命的浩劫,使文化遗产遭受破坏。从 1949 年以来经过近 60年的和平发展,特别是近 20 多年的改革开放,使中国迎来了一个历史新机遇,表现为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政府对文化投入力度加大,文化遗产保护深入人心。2006 年 9 月 13日,国家颁布了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 ,这个纲领性文件把“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 5作为全民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其中特别提出要开展“中华古籍保护计划”重大项目,加强民族古籍和文物抢救工作,为古籍保护工作的开展确定了阶段目标。“十一五”期间古籍保
8、护的核心是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实施的目的是建立科学有效的古籍保护制度,加大古籍保护力度,提高全社会的古籍保护意识。古籍保护要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坚持依法保护和科学保护的原则,正确处理古籍保护与利用的关系,突出重点,分步实施。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1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开展古籍普查登记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各级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及民间所藏古籍情况,对古籍进行清点整理,依据标准定级,实现古籍的分级管理,建立中华古籍综合信息数据库,最终形成中华古籍联合目录。2对珍贵古籍进行重点保护,建立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命名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逐步形
9、成完善的古籍保护和管理制度,改善古籍的存藏状况。3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基础上,集中资金,有计划、有重点地对濒危古籍进行抢救性修复,建立古籍修复档案。探讨传统古籍修复技艺与现代技术的结合,同时建立国家文献保护重点实验室,研制各项标准规范,开展古籍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实验检验工作。4在保护的同时加强对古籍的利用,古籍的利用主要通过数字化、影印出版、缩微等技术手段来进行,面向公众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同时加强对古籍原本的典藏和保护。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的四个方面是相辅相成的,通过国家增大投入,开展古籍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加强保护工作的协调机制得以有效落实。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实施将在五年内初步形成中国古籍保护工
10、作体系,带动这个行业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从而为下一阶段的古籍保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全国图书馆来说堪称是一个历史的机遇,对图书馆古籍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实际上,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是以“保护”为主题对现有古籍工作进行的一次整合。首先,从历史上看,图书馆古籍工作已经基本上完成了大规模藏书建设,90的古籍经过国家拨交、藏书家捐赠和图书馆采购已经归入公藏,很难再有大批量的古籍采进行为。各图书馆开展古籍整理编目方兴未艾,而且伴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古籍编目日益以电子数据的形式出现,具有传播速度快、利用频次高、可以携带书影、便于整合等特点,图书馆数据交换标准的确立和网络系统的发达使得全国古籍数
11、据的交换便捷可靠。在这个基础上,全国古籍普查无疑是对图书馆古籍整理编目工作的一次整合和促进,通过古籍普查所建立起来的普查资源实际上是动态的全国古籍联合目录,极大方便了读者,也方便了各图书馆,几代古籍工作者的梦想借此将得以实现。第二,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对图书馆古籍典藏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通过珍贵古籍名录和重点古籍保护单位的建立,引导国家和地方资金投向古籍数量大、珍品多的藏书单位,改善保管条件,开展修复和装具制作工作,将极大改善古籍的典藏环境,抢救保护珍贵稀有的古籍原本,使图书馆收藏的书籍也具有了文物的待遇。第三,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促进了图书馆保护修复行业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尽
12、快建设国家古籍保护重点实验室是十分必要的,它为全国图书馆古籍保护提供了实验场地和检测环境,为古籍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古籍书库标准、古籍修复技术标准等一系列标准规范的研制工作,为古籍保护提供了基本依据。培养古籍保护和修复人才也是各图书馆的需要,特别是图书馆与高等院校的合作将使古籍保护人才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育得以脱颖而出,成为各图书馆古籍保护的骨干力量。2006 年底,南京金陵科技学院在国内第一次创办了古籍保护修复大学本科专业,培养素质较高的专业人才,大学与图书馆的结合是古籍人才培养走向良性循环的重要标志,体现着古籍保护的人才培养工作正在全面迈向一个新时代。第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强调在保护的同
13、时加强利用。这个利用是借助现代科技手段进行的,比如古籍的整理出版、数字化和缩微工作的开展都是古籍利用的重要手段。在出版整理方面,国家重要文化项目中华再造善本工程是一个典范,这个项目的第一期精选了全国各图书馆收藏的珍贵古籍 758 种进行影印,许多散藏文献借此得以合璧。目前项目第一期已经基本结束,第二期明清部分的影印工作即将开展,该项目已经纳入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中。古籍数字化是各图书馆都着重开展的工作,目前各图书馆已经建立了近百个资源库,实际上是把库房典藏推送到读者面前。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倡导各馆在数字资源建设上进行合作,即在资源建设上不重复,在资源利用上实现共享。在数字化建设上,使用异地存取方式共
14、建中华古籍资源是保障各馆收藏和发布权益的重要举措,而且第三代数字图书馆已经把知识关联和数据分析放在数字化建设的核心层面,由此建立起来的资源库不但向读者提供资源,而且像海绵一样吸附有价值的信息,形成增值型资源库,这将在合作者间实现共赢。总之,中华古籍保护计划在保护同时强调利用,为图书馆古籍工作的服务创新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以“保护”为纲,提举古籍采编、典藏、服务、保护等工作之目,带动了整个图书馆古籍工作和馆际合作的开展。大到国家图书馆、省级图书馆,小到县市图书馆,都可以按照合作共享的方针,参与保护计划,获得共赢的机会,特别是对于古籍工作被日益边缘化的图书馆,参与保护计划可使他们重新
15、获得发展的生命力。为保证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开展,从 2005 年开始,国家图书馆联合全国 9 家大型图书馆,用一年左右时间研制了六项基本标准,分别是古籍定级标准 、 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 、 图书馆古籍特藏书库基本要求 、 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 、 古籍普查标准 、 图书馆古籍修复人员任职资格 6,其中前五项获颁文化部行业标准,后一项作为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荐标准确立。这六项标准都是在长期工作经验积累的情况下,参照相关的国家或行业标准编制的。 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 年第 3 期以“中华古籍特藏保护计划”标准规范草案阐释为题组织了六篇文章进行阐释,本文不再赘述。基本标准的研制为中华古籍保
16、护计划的开展准备了指导性文件,影响深远,对全国图书馆古籍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作者简介:张志清,男,1964 年 11 月 8 日出生,天津武清县人。国家图书馆善本特藏部主任,研究馆员。学士学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毕业。先后在国家图书馆分馆和善本特藏部工作,研究方向为古籍整理、古籍保护和图书馆古籍工作。 ) E-mail: 1 根据元脱脱等纂宋史艺文志统计,北京:中华书局, 2000, 2005 年重印。2 曹之中国古籍编纂史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 年 11 月第一版,第 263 页。3 根据国家图书馆藏文津阁本四库全书统计。4 钱存训古代中国的文字传播和文化传统 ,载袁咏秋,曾季光主编中国历代国家藏书机构及名家藏读叙传选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 年 12 月第一版,第 3 页。5 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八。6 参见国家图书馆学刊2006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