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度届高考-第一轮预习复习-文言文-断句.doc

上传人:一*** 文档编号:974247 上传时间:2018-11-10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8年度届高考-第一轮预习复习-文言文-断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18年度届高考-第一轮预习复习-文言文-断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18年度届高考-第一轮预习复习-文言文-断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18年度届高考-第一轮预习复习-文言文-断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18年度届高考-第一轮预习复习-文言文-断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18 届高考第一轮复习-文言文:断句文言文客观题断句断句考查的是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综合阅读能力。该考点因具有考查知识的丰富性、考查能力的多样性、考查方式的灵活性和训练的可操作性等特点受到命题者的青睐。2014 年,全国新课标卷首次设置断句试题,估计这一考点有覆盖更多地区试题的趋势,而且难度会逐渐加大。2016 年高考中,除浙江省卷采用主观断句题型,其他高考卷都为客观选择题。相对而言,客观选择题难度低于主观断句题,但断句时均应熟知“断句三步流程”和掌握断句标志,运用“断句抓标志析结构”的方法。当然,对于客观选择题而言,还可以灵活运用排除法来辅助断句。第方案 熟知文言文断句流程、标志(一)文

2、言实词标志1名词如人名、地名、官名、族名、器物名、动物名、植物名等。名词一般为陈述、描写、说明或议论的对象,一般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其前后往往要断开。2代词常见代词分类列表如下:类别 常见代词举例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 吾、我、予、余、朕、孤、寡人、臣、仆、妾第二人称 尔、汝、女、若、乃、而、子、君、公、阁下、陛下、足下第三人称 之、其、彼无指代词 或、莫疑问代词 谁、孰、何、奚、胡、曷、恶、安、焉指示代词 此、是、斯、兹、夫(二)文言虚词标志文言虚词往往是断句的标志,把握文言虚词的使用位置是断句的关键。可作断句标志词的常见文言虚词列表如下:虚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对话、引文标志 曰、云、

3、言、谓其后一般断开句首发语词 夫、盖、至若、若夫、初、唯、斯、今、凡、且、窃、请、敬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首时间词 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常居句首,其前一般断开句末语气词 陈述句末尾也、矣、焉、耳;疑问句末尾耶、与( 欤)、邪(耶) 、乎;感叹句末尾哉、夫。常居句末,其后一般断开疑问语气词 何、胡、安、曷、奚、盍、焉、孰、孰与、何如、奈何、如之何、若之何其后一般构成疑问句,其前一般断开续表虚词类别 常见典型虚词及断句方法复句关联词语 虽、虽然、纵、纵使、向使、假使、苟、故、是故、则、然则、或、况、而况、且、若夫、至于、至若、已而、于是、岂、岂非其前一般断开复音虚词 有所、无

4、所、有以、无以、以为、何所、孰若、至于、足以、何以、然则复|音虚词需保持完整(三)特殊句式标志文言文中的句式特别是文言文的固定结构可以帮助我们断句。比如:句式 常见的标志词及形式判断句式 “者也” “为、乃、即、则”等反问句式 “不亦乎” “孰与乎” “其乎” “安哉” “何为”被动句式 “为所” “受于” “见于”固定句式 “如何” “况乎” “何(以) 为”“何之有”(宋何罪之有 )“如何”(如太行、王屋何 )“唯是”(唯余马首是瞻 )“非唯抑亦”(非唯天时,抑亦人谋也 )“亦邪”(孺子亦应天象邪 )“何之为”(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无乃乎”(无乃不可乎 )“可得欤”(可得闻欤)“得无乎

5、”(得无异乎)第方案 运用方法,巧断句一 抓标志词语断句例 1 2015全国新课标卷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答案 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 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 /奏贬蕲州安置/【参考译文】孙傅,字伯野,海州人。考中进士,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任尚书,孙傅向他陈述天下政事,劝他早点

6、做些更改,否则一定失败。蔡翛不听。升至中书舍人。宣和末期,高丽入贡,使者所过之处,调发民夫修船,引起骚动,用度又颇多。孙傅说:“滥用民力妨碍农事,而对于中国没有丝毫好处。 ”宰相认为他的言论与苏轼相同,上奏降贬他在蕲州安置。名师教你解题一、抓实词断句给文言文断句时,可以借助某一类词通常所在的固定位置来断句。名词常作主语、宾语等,断句时可先找出名词,如人名、地名、国名、朝代名、官职名等,这些名词如果作主语,那么它的前面就可能需要断句;如果作宾语,那么它的后面就可能需要断句。如例 1可借助在各句作主语的“高丽” “使者” “傅” “宰相 ”等名词断句。 例 2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

7、句子断句。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选自孟子滕文公下)答案 孟子谓戴不胜曰/子欲子之王之善与 /我明告子/ 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 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参考译文】孟子对戴不胜说:“你希望你的君王贤明吗?我明白告诉你。这里有位楚国的官员,希望他

8、的儿子会说齐国话,那么,找齐国人来教呢,还是找楚国人来教呢?”戴不胜回答道:“找齐国人来教。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来教他,很多楚国人说话干扰他,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齐国话,是不可能的。假如带他在齐国的繁华区住上几年,即使每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是不可能的。你说薛居州是个很好的人,让他住在王宫中。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是如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做不好的事呢?如果在王宫里,年龄大的、年龄小的、地位低的、地位高的都不是像薛居州那样的好人,那么君王同谁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又能把宋王怎么样呢?”名师教你解题二、借虚词断句虚词是明辨句读的重要标志,尤其是代词

9、、语气词和一些连词,它们的前后,往往是应该断句的地方。因为虚词可以使前后之间变得一目了然。初通文意、化整为零的过程,就是借助虚词初次判断的过程。尤其是一些议论性语段,不像记叙性文字那样可以借助具体情景去猜测,因而显得棘手、难度大,运用虚词就可以使断句变得很容易。如例 2可借助虚词“与” “也” “诸”来断句。 例 3 2016浙江省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皆非事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选自贾谊治安策)答案 进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 /臣独以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则谀/ 皆非事

10、实知治乱之体者也/夫抱火厝之积薪之下而寝其上 /火未及燃/因谓之安/方今之势/何以异此【参考译文】向陛下进言的人都说,现在天下已经安定,已经治理得很好了。我却认为不是那么回事。说天下已经安定且已经大治的人,不是愚昧无知,就是阿谀奉承,都不是真正了解治乱大体的人。有人拿着火种到堆积的木柴之下,自己睡在这堆木柴之上,火还没有燃烧起来的时候,他便认为这是安宁的地方。现在国家的局势,与此有什么不同!名师教你解题三、凭对话断句在文言文中,可借助“曰” “云” “言” “谓” “道”等动词来判断人物的对话,进行断句。写两人对话,作者一般只在第一次问答时写出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了。遇到对话时,

11、应根据上下文理清问者、答者,明辨句读。虽然在高考卷中凭对话断句的例子并不多,但关键的时候还是能起到帮助作用的。如例 3除借助“矣” “也” “者” “者也” “因”等虚词外,也要看 “曰”这一对话标志。 二 析结构修辞例 4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己卯上元,余在儋耳,有老书生数人来过,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从之。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民夷杂糅屠酤纷然归舍已三鼓矣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为得失?问先生何笑,盖自笑也。然亦笑韩退之钓鱼无得,更欲远去,不知钓者|未必得大鱼也。(选自东坡志林卷一记游 )【注】屠酤:屠,杀牲;酤,卖酒。这里泛指各种店铺商贩。

12、韩愈曾写诗述其钓鱼钓不着大鱼,埋怨水太浅,要另觅垂钓佳处,暗指自己境遇不好,不得志。答案 步城西/入僧舍/历小巷/ 民夷杂糅/屠酤纷然/ 归舍已三鼓矣 /舍中掩关熟寝/已再鼾矣【参考译文】己卯年农历正月十五,我在儋州,有几个老书生过来对我说:“如此好的月夜,先生能不能一起出去呢?”我便很高兴地跟随他们。走到城西,进入了和尚的住所,经过了小巷,各地的百姓聚居在一起,生活井然有序。回到家中已经三更了,家里的人闭门熟睡,睡得很鼾甜。(我) 放下拐杖,不禁笑了笑,什么是得,什么是失呢?如果问我为什么笑,大概是自己笑自己吧。然而也是笑韩愈钓鱼没有钓到,还想要到更远的地方钓鱼,却不知道在海边的人也未必能钓

13、到大鱼。名师教你解题一、析结构抓住谓语动词,根据动词位置及其与前后词语的关系,进行推断,就能提高断句准确率。古人写文章讲究句式的整齐对称,或者两句之间讲究意思的正反对比,我们可以根据这一特点断句。 如例 4中“步” “入” “历”都是谓语动词,和后面的词组成动宾结构; “民夷杂糅,屠酤纷然”两句都是主谓结构。以上句子句式整齐对称,可借助这些断句。 例 5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选自史记管晏列传)答案

14、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 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参考译文】晏平仲,名婴,是齐国莱地夷维人。他辅佐了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国君,由于节约俭朴又努力工作,在齐国受到人们的尊重。他做了齐国宰相,饮食节俭,妻妾不穿丝绸衣服。在朝廷上,国君说话涉及他,就正直地陈述自己的意见;国君的话不涉及他,就正直地去办事。国君能行正道,就顺着他的命令去做;不能行正道时,就对命令斟酌着去办。因此,他在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代,名声显扬于各国诸侯。名师教你解题二、抓句式通过特殊句式,如判断句、被动句、谓语前置句、宾语前置句等,以及一些固定句式来断句。如例 5文章开头“者也”

15、是判断句, “事齐灵公庄公景公 ”承前省略主语“晏平仲婴” , “以重于齐”用“于”表被动。 例 6 用斜线(/)给下面文言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答案 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 /力可以得天下/ 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 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 /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皇甫镈李逢吉之谤/能信于

16、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参考译文】我曾谈论过天道和人事的区别,认为人没有什么事不能做出来,只是天不容许人作伪。人的智谋可以欺骗王公,却不能欺骗小猪和鱼;人的力量可以取得天下,却不能取得普通老百姓的民心。所以韩公的专心诚意,能够驱散衡山的阴云,却不能够挽回宪宗佞佛的执迷不悟;能够驯服鳄鱼的凶暴,却不能够制止皇甫镈、李逢吉的诽谤;能够在潮州老百姓中取得信任,百代都享受庙堂祭祀,却不能使自身在朝廷上有一天的平安。原来,韩公能够遵从的,是天道;他不能屈从的,是人事。名师教你解题三、看修辞除了上面提到的这些断句依据,我们还要了解一点,古人写文章很讲究语句的整齐对称,行文中常常上

17、下句用相同的字数和结构,对偶、顶真、排比是文言文常见的修辞手法,这一特点为我们断句提供了方便。我们把这一步总结为明修辞,巧判断。如愚公移山中“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如例 6中的句式“可以不可以”结构相对, “能 而不能”三个分句又构成排比句式,这些都可作为断句的标志。第方案 积累与运用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也。父恢,为南海太守。祐年十二,随从到官。恢欲杀青简以写经书,祐谏曰:“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昔马援以薏苡兴谤,嫌疑之间,诚先贤所慎也。 ”恢乃止。及年二十,丧父,居无檐石,

18、而不受赡遗。常牧豕于长垣泽中,行吟经书。遇父故人,谓曰:“卿二千石子而自业贱事,纵子无耻,奈先君何?”祐辞谢而已,守志如初。(选自后汉书吴祐传 ,有删改 )【注】领:通“岭” 。薏苡:一种禾本科植物。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B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 /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C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然旧多珍怪上/为国家所疑下 /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D今大人逾越五领远/在海滨/其俗诚陋/ 然旧多珍

19、怪上/为国家所疑/下为权戚所望/此书若成/则载之兼两答案:B 解析:答题时,首先,疏通语句句意,初步排除任意点断语意紧密相连的词语的选项, “其”不能放在句末, “其俗”衔接紧密,中间不能断开,故可排除 A、C 两项。其次,根据固定句式“为所”和对举形式“上下” ,可排除 D 项。故选B。【参考译文】吴祐字季英,陈留长垣人。父亲吴恢,任南海太守。吴祐十二岁时跟随父亲到任所生活。父亲想烤竹简刻经书,吴祐劝道:“现在父亲越过五岭,远在海边,这里风俗简陋,但旧时有许多珠宝珍奇,上被国家猜疑,下被诸侯寄望。如果把书写成,恐怕要用两辆车来载|运。从前马援因为运回薏苡招致毁谤,这是容易让人产生嫌疑的事情,

20、前代的贤人对此也是十分慎重的。 ”吴恢于是就不写书了。吴祐二十岁时,父亲去世,生活十分贫困,却不接受别人的馈赠。他常在家乡水边牧猪,同时漫步吟诵经书。遇到父亲生前的老朋友,对他说:“你是两千石官员的儿子,却做这样下贱的事,就算你不觉得羞耻,又怎么对得起你去世的父亲呢?”吴祐只是表示谢意,坚守志节并不改变。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华歆字子鱼,平原高唐人也。议论持平,终不毁伤人。同郡陶丘洪亦知名,自以明见过歆。时王芬与豪杰谋废灵帝。芬阴呼歆、洪共定计,洪欲行,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洪从歆言而止。后芬果败,洪乃服。(选自三国志华歆传 ,有删改 )

2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 /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B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此/ 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C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 芬性疏而不武/此必无成 /而祸将及族/子其无往/D歆止/之曰/夫废立大事/伊霍之所难/芬性疏而不武/ 此必无成/而祸将及族子/ 其无往/答案:C 解析:从文意看, “歆止之曰”的意思是“华歆阻止他说” ,中间不能断开,可排除 B、D 两项。 “疏而不武”的主语是“芬性” , “必无成”的主语是“此” ,故应在“武”后断开。故选 C。【参考译文

22、】华歆字子鱼,是平原高唐人。他议事论人秉持公正,始终不曾诋毁伤害过他人。同郡人陶丘洪也很有名气,自认为远见卓识超过了华歆。当时王芬与豪杰商议要废除汉灵帝。王芬暗中邀请华歆、陶丘洪一起商议,陶丘洪想要参与,华歆阻止他说:“废立皇帝这样的大事,就连伊尹、霍光都感到困难。王芬性情粗疏没有韬略,这事必定成功不了,而且会祸及宗族。您千万不要参与!”陶丘洪听从华歆的劝告没有去。之后王芬果然失败了,陶丘洪才服气了。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后宴两仪殿,帝命后兄光禄少卿婴监酒。酒酣,胡人袜子、何懿等唱“合生” ,歌言浅秽,因倨肆,欲夺司农少卿宋廷瑜赐鱼。平一上书谏曰:“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故音

23、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始自王公,稍及闾巷,妖伎胡人、街童市子,或言妃主情貌,或列王公名质,咏歌蹈舞,号曰合生 。昔齐衰,有行伴侣 ,陈灭,有玉树后庭花 ,趋数惊骜僻,皆亡国之音。不容以倡优媟狎亏污邦典。若听政之暇,苟玩耳目,自当奏之后廷可也。 ”不纳。玄宗立,贬苏州参军,徙金坛令。开元末,卒。(选自新唐书武平一传 ,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 /乐应天/故音动于心声/ 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B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 /故音动于心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C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乐应天/ 故音动于心/声

24、形于物因 /心哀乐感/物应变/D乐/天之和/礼/地之序/礼配地/ 乐应天/故音动于心/ 声形于物/因心哀乐/感物应变/答案:D 解析:需断句的部分中,最典型的特点是句式对称, “乐,天之和”与“礼,地之序”对称, “礼配地”与“乐应天”对称, “音动于心”与“声形于物”对称,抓住这一特点,即可准确断句。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理宗即位,擢礼部侍郎。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参知政事史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落职罢祠。监察御史梁成大又劾之,请加窜殛。上曰:“仲尼不为已甚。 ”乃止。德秀立朝不满十年,奏疏无虑数十万言,

25、皆切当世要务,直声震朝廷。既薨,上思之不置,谥曰文忠。(选自宋史真德秀传 ,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参知政事史弥远益严惮之/ 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 /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 /落职罢祠B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参知政事史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 /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之 /落职罢祠C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参知政事史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 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 /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 /之落职罢祠D德秀屡进鲠言/上皆虚心开纳/而参知政事史弥远益严/惮之乃谋所以相撼/畏公议未敢/发给事中王塈/盛章始驳德秀所主济王赠典 /继而殿中侍御史莫泽劾 /之落职罢祠答案:A 解析:句中名词“ 给事中” 、代词“之” 、关联词“乃” “继而”等可以作为断句的参考依据。答题时,先通读语句,抓住主谓,明确何人做了何事,不同的事情之间需要断开,同一事情之间不宜断开。本题中相关的人和事“参知政事史弥远益严惮之”不宜断开,故排除 B、D 两项。其次,比较剩余选项之间的区别,从语意、语法角度辨析并确定答案。 “发”明显与“给事中王塈”不衔接,而是前文“畏公议”的结果。故选 A。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