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项目名称: 物联网体系结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 马华东 北京邮电大学起止年限: 2010.9 至 2015.9依托部门: 教育部二、预期目标3.1 总体目标面向生态保护、节能减排、现代服务等领域重大需求,以解决物联网应用领域共性问题为目标,围绕物 联网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中的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运用系 统科学的理论,探索物联网的基本规律, 建立物联网体系结构模型、子网互连模型,提出物联网网 络融合与自治机理,提供网络度量与评测的方法,解决局部动态自治和高效网络融合中面临的大规模异质网元的互连互通问题;建立对物联网感知信息进行融合计算的模型和方法,提出网元之间信息交互中信息表达、效能平衡和权限保
2、 护的机理与方法,解决不确定性感知信息的整合适配问题;提出系统环境动态问题域建模、软件平台对环境信息的自动获取和理解、自适应求解的方法,形成动态环境中服务提供机理,解决动态系统环境中的服务适应适用问题。 本项目将在大规模异质网元数据交换、不确定信息整合以及动态系统环境服务提供等方面取得原创性理论成果和关键技术突破,并在林区生态保护领域进行大规模的试验和验证;形成一批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为大规模、实用的物联网设计和高效运行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在物联网领域的跨越式发展,使我国该领域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研究将为提高我国物联网研发能力奠定坚实基础,为“感知中国”国家物联网发展战略做出支撑,
3、 同时为国家培养一批从事物联网研究青年学术带头人和研究骨干。 3.2 三年预期目标 本项目的三年预期目标分四个方面:(1) 基础理论 方面在物联网系统模型、设计原理和实现机理的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创建物联网体系架构模型、异构网络 互连模型、性能 评价体系与度量模型、信息表达模型、服务模型,形成 物联网网络 融合与自治机理、数据交 换机理、 隐私保护机理、服务提供机理,建立信息融合 计算理论、服 务提供理论 ,指 导大规模异质网元的高效互连、不确定信息的有效利用、动态系统环境的服 务提供等关键问题的解决。(2) 关键技术 方面在非 IP 数据交换技术、异构网络融合技术、自治区域动态管理等方面取得
4、突破, 为物联 网中大规模异质 网元的数据交换提供技 术支撑;在信息融合计算技术、隐私确保的安全计算技 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物 联网内不确定信息整合提供技术支撑;在环境适变的软件设计技术、服务动态构建技术等方面取得突破,为物联网服务提供技术支撑。(3) 验证平台和示范 应用方面研制物联网综合验证平台实现对物联网体系结构、设计原理、关键技术的验证,提供物联网系统环境的性能 检测及诊断工具;突破林区生态保护示范应用中的技术难题,建立一套林区生 态保护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4) 学术交流和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国内标准制定,争取更多的研究成果成为国际国内标准; 争取更
5、多国际交流和组织大型国际会议的机会。培养和建立一支学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学术研究队伍,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进入国际先进行列,为未来十年国家物联网的跨越式发展做出实质性的贡献。3.3 三年的具体考核指标本项目的知识产权成果以完成高质量的研究论文、发明专利和标准为主,并完成物联网验证平台和示范应用系统。具体指标为: (1) 在 IEEE/ACM Transactions 等国 际权威学术刊物和 ACM MobiCom/SenSys、IEEE INFOCOM 等重要会议发 表一批高质量论文, 其中 SCI 检索论文 50 篇以上, IEEE/ACM Transactions 论文 20 篇以上;(
6、2) 授权国内外 发明专利 18 项以上, 提交国际或国家相关标准提案 2 项以上;(3) 为国家培养一支包括国家杰青、教育部长江学者和新世纪人才、多学科融合的从事物联网研究的高水平团队,培养博士生 30 名以上;(4) 组织大型国 际学术会议 2-3 次;(5) 研制 1 个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验证平台;面向林区生态保护提供一套物联网示范应用系统和碳平衡监测应用示范。三、研究方案4.1 学术思路本项目的总体研究思路是瞄准国家物联网发展的重大需求,认识物联网“ 广泛互联互通、透彻信息感知、综合智慧服务”的本质特征,紧密围绕三个关键科学问题,研究体现物联网特性、适应物联网应用需求的物 联
7、网体系结构理论与关键技术。项 目兼顾国家重大需求和科学前沿,利用基 础 理论研究带动关键技术突破,从基础模型、理论与方法支撑、平台与典型应用示范三个层次着手,按照 “1 套理论体系、 3 项关键技术、1 个验证平台”整体目标开展项目研究,内容上有重点、有侧重。把物联网体系结构的理 论模型作为研究基础,特别注意与网络互连、信息整合、服务提供 3 个方面支撑理论和关键技术的研究内容的联系和集成,研制物联网验证平台,并在林区生 态保护应用等领域展开应用验证,形成完整的研究体系。总体学 术思路如图 1 所示。 、 、 、 、1套 理 论 体 系1个 验 证 平 台 、IP、 、 、 、3项 关 键 技
8、 术科 学 问 题 驱 动图 1. 项目总体学术思路4.2 技术路线 1. 物联网体系结构理论模型我们遵循网络分层的原理,将物联网分成对象感知层、数据交换层、信息整合层、应 用服务层构成的 4 层体系架构,如 图 2 所示, 对象感知层实现对物理对象的感知和数据获取; 数据交 换层提供透明的数据传输能力; 信息整合层提供对网络获取的不确定信息完成重组、清洗、融合等处理,整合 为相对准确结论; 应用服务层将信息转化为内容提供服务。基于该架构,进 一步研究异构网络的互连模型和互连机理。从用户、网 络提供者、应用开发者、服 务提供者等多视角研究物联网体系结构,并利用形式化方法 对结构进行准确描述,为
9、制订各种接口、 协议和规范提供依据。针对网元异质性和应用环境的动态性研究物联网中不同的互联要求及其对应的互联模型和互连机理。进而研究新型动态网元编址模型和寻址体系,兼容网元能力差异,为支持大规模异构网络全局网络融合和局部动态自治所要求的高效数据交换奠定基础。 、图 2. 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物联网作为一种全新的网络模式,其核心性能因素以及网络动态行为对这些因素的影响都是未知的,需要深入研究针对信息和服务的主动测量的协作框架以及被动测量的数据分析方法,探寻分析网络行为对性能要素影响的一般规律。在认识 网络动态行为规 律的基础上,研究物 联网中 研究适应时变网络快速数据转发的路由策略与数据转移模式。
10、在网络性能评测与度量方面,本项目以网络信息论为基础,采用稀疏割方法、网络编码技术、信息高速公路概念和虚 拟 MIMO、协同通信、无码率编码和机会通信等思路,研究物联网性能 评价体系、度量模型与方法,揭示物联网的时空关系,研究 物联网容量、拓扑、 时 延、吞吐量、覆盖的性能度量,探索物联网拓扑设计准则、路由 选择原则、网络能力 /延迟的规律等物联网的基本性质,为物联网的设计、分析、管理、运营等提供理论依据。2网络高效融合与动态自治的机理与方法针对物联网网络融合的多元化特征,从两类场景分别考虑:一是利用互联网为主流平台,通过多元化的网 络接入, 实现各子网与互 联网的融合,主要是 深入研究 IPv
11、6 在物联网中应用的新需求和新问题, 结合 IPv6 自身优势,重点考 虑协议开销问题,设计基于 IPv6 的轻量级的物联网编址寻址架构;研究基于主机标识和定位符分离的新型物联网体系结构,探讨层次化、可扩展的网络单元命名方法,建立面向 IP 体系演进的融合网络的命名与寻址架构。二是针对物联网在局部区域内的强耦合性、连接动态 性,不必 经过 IP 连接或不适合利用 IP 网络进行互连互通的场景,将 IP 网先路由后传输两者分离的方式, 转变为物联网环境感知、传输、路由 紧密联系、相互优化、协同应用三者不可分的方式,研究非 IP 数据交换技术,探索新的寻址策略、新的数据传输机制;基于网 络体系架构
12、量化研究方法,研究协议分层与优化算子耦合关系、网络数据交换计算复杂性,为非 IP 与 IP 融合的网络架构设计的奠定理论基础。针对物联自治网络网元移动和链路变化,研究动态拓扑构建策略。物联网区域自治的松耦合特性导致网络拓扑结构多变,网络连通性和链路质量无法保障,给物联网自治域内的数据交换带来困难。针对这一问题,拟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物联网自治域的网络流量、拓扑等进行测量统计,提炼自治网络行为特征,设计具有预测性的网络行为统计分析模型;二是研究基于网络行为感知的认知路由协议,提出垂直分层拓扑 图的构造方法, 实现层次化的网络拓扑、流量感知,并结合端到端目标,通过不断学习的自适应过程合理决策
13、并实施路由调整,以提高局部网络数据交互的整体性能;三是研究自治域内的路由稳定性问题,全面分析各种路由判决本身的变化规律,提出路由稳定性的模型化分析方法,为自治域内的路由协议设计提供依据。另外,针对物联自治网 络内异质网元不同通信方式需求、缺少专有数据交换设备作支撑的情况研究物联网自治域内数据交换方法,探索弱状态或无状态路由的数据报交换的方式。3物联网信息整合与交互的理论和方法针对物联网感知信息的不确定性,主要从不确定信息的表达、不确定信息融合、不确定信息的使用三个角度开展研究,实现信息整合以实现物联网信息的有效利用。利用概率论、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理论,研究感知信息的表示模型、数据源/ 交互对
14、象集合优化选择策略、多模 态异构信息的融合 计算模型,对多点网元感知信息高效综合。同时,进一步研究信息交互中物理 对象隐私保护问题。为了提高信息整合的精确性,必须对多种来源信息进行融合,融合是基于异质网元的信息交互,针对多个异构网元存在相关信息,从物联网获取信息不完全性、冗余性出发,采用多阶段、多层次的融合策略; 针对物联网环境感知时序性,基于序列分析和贝叶斯网络融合的方法利用不同信息源的特征表达集合,在不同层次上对信息集合进行有机的融合,提高信息整合性能。在信息交互方面,利用信息论和网络编码机制,研究信息交互的适配理论与高效、强 健、可扩展的强隐私计算模型,根据各物体的计算能力,实现自适应的
15、交互信息的适配交互;在实现适配的基础上,研究物体的自发协作与协同隐私确保模型,对参与交互任务的多个物体,在完成同一交互任务的过程中,合理安排各个物体的目标、资源以调 整各自的行为,最大程度地实现物体之间的协作。4. 物联网服务提供机理和方法在物联网软件建模与设计理论方面,针对物联网环境动态性,从软件结构建模、编程模型和服 务提供方面增加 对环境的感知适应能力。对不同类型的物联网应用进行分析,通过建立统一的建模方法,提供具有支持输入、需求、 资源三方面表达能力的模型框架,针对各种应用类别提供元模型;在问题域模型基础上,通过引入语义标注方法实现应用模型的描述,并完成模型的组合与生成;对于动态生成的
16、应用模型,利用仿真方法递归校验其正确性并不断对模型进行修正;建立模型变化与环境变化的作用关系,给出模型变化在环境适应性及模型切换风险之间的度量方法,评估模型切换风险, 为模型的动态调整提供依据。在 编程模型方面,建立关于编程维度的多维理论模型, 提出环境维度概念, 将软件依赖环境的部分独立出来, 实现业务逻辑与系统环境相分离,提高软件系统灵活性和扩展性。在物联网服务需求的动态获取和演化研究中,结合面向目标本体论和面向场景的多视点物联网服务需求获取方法,对服务所依赖和生存的动态环境和演化特征进行精确刻画和建模;在此基础上,通过引入上下文感知的环境信息控制函数和反射机制,使服务需求能够适应动态环境
17、的变化,对服务需求元数据进行更新,达到需求动态演化的目的。在服务动态构建及自演化适配机理研究方面,通过引入服务聚类的概念, 实现物联网服务的分类组织;然后引入抽象服务域概念,能够 根据用户的功能性和非功能性需求将不同服务聚类中的网络信息服务组织成服务资源视图,同时结 合问题域的搜索和知识推理,引入仿生智能计算方法,实现 服务的动态发现选择 、聚合和集成。在服务质 量的动态保障方法研究中,采用机器学习的方法来自动地分析、挖掘上下文信息间的依赖或因果关系,自动形成相关上下文信息间的拓扑结构和结点间的度量值,最终建立起基于上下文感知的物联网服务质量动态保障机制与方法,实现有质量保障的物联网服务。5. 物联网验证平台和典型应用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