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jn 市科学技术奖推荐书(2012 年度)一、项目基本情况专业评审组: 农业专业评审组 序号:奖励类别: 技术开发与推广 编号:名称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名称 公布名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候选人 Clk、Zxw、yyh、lrx候选单位 *县农业技术推广站项目名称可否公布 可项目密级定密日期保密期限(年)推荐单位(盖章)定密审查机构主题词 光热利用;栽培技术;示范;推广1 作物栽培学 代码 21030402 农业气象学与农业气候学 代码 2102020学科分类名 称3 有害生物化学防治 代码 2106055所属国民经济行业
2、 农、林、牧、渔业所属科学技术领域 农业任务来源 市、地计划具体计划、基金的名称和编号:计划名称 项目名称 编号 起止年限经费(万元) 是否验收(鉴定)jn 市科技局推广计划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2009.10-2011.09 61 是授权发明专利(项) 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项)项目起止时间 起始: 2009.10 完成: 2011.09- 2 -二、项目简介本项目属于作物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领域。采用组装、配套、创新的技术路线,在传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基础上,依据多点多年试验研究和大面积示范结果及查阅相关气象资料,研究了积温变迁对冬小麦夏玉米播期和生育时期的影响、播期
3、对玉米粗缩病发病情况的影响及玉米病情指数与产量相关性等,探讨了适合于本地生产生态条件的高产种管模式,总结出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光热高效利用技术体系,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变化。夏玉米直播晚收,既有利于避开玉米粗缩病高发期,也有利于高效利用生育后期有限的光热资源,增加粒重,提高单产。小麦秋种改年年旋耕为隔年深耕,播期由传统的 10 月 1 日10 日推迟到 10 月 5 日15 日,根据具体的小麦品种及其特征,确定适宜播种量,确保形成高光效群体。玉米由麦收前人工套种改为麦收后免耕机播,收获期由传统的 9 月 15 日-9 月 20 日推迟到 9 月 25 日-10 月
4、 1 日,联合机收,秸秆还田。本项目核心技术改变了传统的小麦过早播种、留套种行和玉米套种早收获的种植管理习惯,有效预防了小麦冬前旺长及其诱发的冬季冻害、早春长势差、中期病害重、后期倒伏和早衰,提高了小麦产量水平和稳产性;降低了玉米粗缩病发病率、提高了幼苗整齐度和籽粒饱满度。大幅度增加了全年产量,进一步丰富完善了小麦玉米高效栽培技术理论。本课题组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班、生产指导、现场观摩、印发技术资料和明白纸,实行专家包片指导制度,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的模式进行技术承包,提高了技术到户率和到位率,实现了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的大面积推广,2009 年 10 月至 2
5、011 年 9 月实施期间,累计推广 50 万亩,增加小麦 1280 万公斤、玉米 1262 万公斤,增加经济效益 4084 万元,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 3 -三、主要科技创新1 立项背景我县地处黄淮地区,地势平坦,水浇条件好,有良好的自然资源,小麦、玉米常年种植面积60 万亩左右,是小麦玉米主产区,位于国家专用小麦、玉米产业带。长期以来,传统的小麦玉米的耕作模式,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保障了粮食供给的安全。但随着近年的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病虫害加重,传统的小麦玉米种管习惯使小麦玉米单产水平长期处于徘徊局面。小麦偏早播种易出现冬前旺长,由此诱发冬季冻害、早春长势差、中期病害重、后期倒
6、伏和早衰等难以克服的生产问题;玉米套种幼苗整齐度差及粗缩病重、过早收获籽粒饱满度低及品质差等问题直接限制了产量品质的进一步提高。2 总体思路依据有关气象资料,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开展小麦品种、玉米收获期对产量影响、玉米同一品种不同播期及不同品种同一播期粗缩病发病情况等相关试验,并结合作物生理特点及当地生产生态实际,充分利用光热资源,创新设计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的新变化。关键技术如下:2.1 小麦部分2.1.1 品种选择选择济麦 22、良星 66、泰山 23、汶农 6 等。种子纯度达到 98%以上,发芽率在 95%以上,播前进行种子
7、精选和种子包衣。2.1.2 播前准备 对前茬玉米采用机械化秸秆还田,耕深 20cm。耕后耙压,耙细耙透。耕前平衡施足底肥,总量每亩施腐熟圈肥 3000kg(或腐熟鸡粪 1500kg,或商品有机肥 100kg)纯氮(N)1214kg、五氧化二磷(P2O5)6.58kg、氧化钾(K2O)57.5kg、硫酸锌肥 1kg。除氮肥施用总量的 50%外,其他肥种全部作为底肥施用。2.1.3 播种 浇好底墒水,小麦播期适当推迟,播种日期由传统的 10 月 1 日10 月 10 日,推迟到 10 月 5日10 月 15 日。分蘖成穗率高的中穗型品种,适期播种的高产地块适宜基本苗每亩 1012 万,成穗 40
8、万以上。分蘖成穗率低的大穗型品种,适宜基本苗 1518 万,成穗 30 万以上。使用精播或半精播机播种,播种深度为 35cm,行距一致,下种均匀,深浅一致不漏播不重播。2.1.4 冬前管理出苗后要及时查苗补苗,遇雨或土壤板结,及时划锄。于“小雪”前后、日平均气温 56时浇好越冬水,每亩不超过 40m3。并配合划锄,疏松土壤,以促根系发育。2.1.5 春季管理小麦返青后,及早划锄,通气保墒、提高地温。高产田一般在拔节期至拔节后期施肥浇水,每亩追施纯氮 67kg。在小麦挑旗或开花期,及时浇水,保证充足的水分供应。避免浇麦黄水。2.1.6 综合防治病虫草冬前或早春进行化学除草,-等禾本科杂草用除草剂
9、防除;-等双子叶杂草用-除草剂防除。小麦中后期是多种病虫害发生期,对产量品质影响较大,主要有麦蚜、吸浆虫、锈病、赤霉- 4 -病等,以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可选用的杀虫剂有 40%氰马乳油、40%氧化乐果,杀菌剂有 25%三唑酮粉剂或 12.5%禾果利等。在挑旗、孕穗期至灌浆期叶面喷施 0.20.3%磷酸二氢钾溶液或氨基酸叶面肥,并与杀虫剂、杀菌剂配合使用,可起到防虫、防病、防干热风的“一喷三防”效果。 2.1.7 适时收获于小麦蜡熟期机械化收割,并及时抢播夏玉米。2.2 玉米部分2.2.1 品种选择 选用郑单 958、浚单 20、浚单 18、金海 5 号等品种。2.2.2 播种定苗 选择种子包
10、衣的玉米种播种。无包衣的种子可用内吸性杀虫剂拌种,以防治地下害虫及灰飞虱、蚜虫的危害。改麦田套种为麦后直播,6 月 10 日前后播种。墒情较差的地块应播后浇水,不宜播前造墒,以免延误播期。采用小麦联合机收与玉米机械化直播一条龙作业。播种深度 35cm,大行距 7585cm、小行距 3040cm。小穗耐密紧凑型玉米品种每亩 45005000 株,中穗性玉米品种每亩 35004000 株。5 叶期定苗,去弱留壮,缺苗地段留双株。2.2.3 肥水管理实行测土配方施肥,增施有机肥、稳氮增磷补钾,轻施苗肥、重施穗肥、补追花粒肥。全生育期每亩施纯氮(N)18kg、五氧化二磷(P2O5)6kg、氧化钾(K2
11、O)12kg、锌肥 1kg。5 叶定苗时,每亩施纯氮 3kg 和全部的磷钾锌肥,混合均匀,沿幼苗一侧深施 15cm,促根壮苗;在玉米 1213 叶时,每亩追施纯氮 12kg,促穗大粒多;在灌浆期追施纯氮 3kg,防叶片早衰,增加粒重。旱浇涝排。特别是大喇叭口期至籽粒形成期为玉米需水临界期,保持充足的水分供应。2.2.4 化学除草玉米播种后至 5 叶前,每亩用 40%乙阿或 42%异丙草莠 200300g 对水 30kg 喷雾。2.2.5 病虫害防治玉米出苗后,采用菊酯农药与 10%蚍虫啉配合乙蒜素混合喷施,防病治虫。穗期是多种病虫盛发期,可选用杀虫剂 10%蚍虫啉、2.5%三氟氯氰菊酯等与杀菌
12、剂 12.5%禾果利可湿性粉剂、70%甲基托布津等综合防治。2.2.6 收获苞叶干枯、黑层出现、籽粒乳线消失籽粒生理成熟时收获。收获期由传统的 9 月 15 日至 9 月20 日推迟到 9 月 25 日至 10 月 1 日。3 主要研究方法及结论3.1 积温变迁对冬小麦播期和夏玉米收获期的影响3.1.1 积温变迁对小麦播期的影响表 1 *县 1971-2010 年每十年平均冬小麦越冬积温变化0积温 700年份几率 750年份几率 800年份几率 小麦冬前旺长年份序号 年份 () (%) (%) (%) (年)1 1971-1980 702.8 50 20 10 1977、19802 1981-
13、1990 694.1 50 10 0 1982、1984、1987、1989、19903 1991-2000 708.8 50 20 10 1991、1994、1995、1998、19904 2001-2010 740.9 60 30 10 2001、2004、2006、2007- 5 -1971-2000 年*县冬小麦越冬前 0以上积温变化不明显,2001-2010 年平均冬前 0以上积温比 1971-2000 年明显增加;0以上的积温700年份几率由 50%增加到 75%,750和800年份几率有所增加,说明自 2001 年以来,当地小麦越冬前气候有明显变暖的趋势。3.1.2 积温变迁对夏
14、玉米播期的影响表 2 *县 1971-2010 年平均夏玉米生育期间积温变化6 月 10 日-9 月 30 日 6 月 15 日-9 月 30 日 6 月 17 日-9 月 30 日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2700年份几率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2700年份几率16以上积温2600年份几率年份() (%) (%) () (%) (%) () (%)1971-1980 1 2752.1 100 80 2624.3 70 20 2576.1 401981-1990 2 2760.2 100 80 2637.3 80 20 2588.2 501991-2000 2 2805.1 100 90
15、 2677.9 80 40 2623.4 502001-2010 4 2784.4 100 100 2661.3 100 30 2611.2 602001-2010 4 2784.4 100 100 2661.3 100 30 2611.2 60自 1971 年以来,16以上积温每 10 年平均,6 月 10 日至 9 月 30 日、6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以及 6 月 17 日至 9 月 30 日逐渐增加,趋势明显;其中 6 月 10 日至 9 月 30 日2700年份几率也由最初的 80%增加到本世纪的 100%,6 月 15 日至 9 月 30 日2600年份几率由第一阶段的
16、 70%增加到最近 10 年的 100%,6 月 17 日至 9 月 30 日2600年份几率也有增加的趋势。表明小麦收获后,夏玉米在 6 月 7 日至 6 月 15 日直播,可以满足中早熟品种成熟对积温的需求。3.2 不同收获时期对夏直播玉米百粒重影响图一- 6 -图二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内和特定描述条件下,玉米收获日期的推迟和玉米百粒重正相关。郑单958、浚单 20 的百粒重和收获时期二者的相关性系数 r 分别为 0.9773 和 0.9876。3.3 不同品种不同播期粗缩病发病情况3.1 夏玉米不同品种同一播期(6 月 1 日)粗缩病发病情况52 个供试品种中,在 6 月 1 日播种的平均病
17、株率为 91.81%、病情指数为 84.03%;病株率和病情指数无论是中位数,还是众数均在 99%以上,说明除了极个别供试品种外,在 6 月 1 日播种的玉米感染粗缩病存在极大的可能,进而对玉米产量形成严重影响(见表 3) 。表 3 不同玉米品种同一播期(6 月 1 日)发病情况描述统计平均 中位数 众数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数病株率91.81 100 100 4.92 100 52平均 中位数 众数 最小值 最大值 观测数病情指数84.03 99.33 100 1.91 100 52注:病情指数用百分比表示,病情指数=普遍率严重度。3.2 同一品种(浚单 20)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发生情况在
18、 5 月中旬至 6 月 4 日播种的玉米均有极高感染粗缩病的几率,并随着玉米播种期的推迟感染粗缩病的几率迅速降低(见图八、图十) 。浚单 20 产量和玉米粗缩病病情指数相关系数 R =-0.9840。图三 同一品种(浚单 20)不同播期对玉米粗缩病的影响曲线- 7 -图四 夏玉米产量和粗缩病病情指数相关性3.4 主要结论 小麦播期由传统的 10 月 1 日10 日推迟到 10 月 5 日15 日,可有效避免冬前群体过大、个体瘦弱,形成健壮的个体、合理的群体,确保安全越冬、早春正常返青、后期不倒伏不早衰,从而实现丰产稳产。玉米改套种麦后贴茬直播,群体有保证,幼苗整齐,也从时间上避开灰飞虱传毒危害
19、,降低玉米粗缩病发病率。玉米收获期推迟到 9 月底完熟期,使玉米充分利用灌浆期的较好的气象条件,增加粒重。- 8 -四、第三方评价由 jn 市科技局委托,*县科技局 2011 年 12 月 30 日组织的有关专家组成鉴定委员会,对*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本课题组)承担的“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推广”项目进行了技术鉴定。鉴定委员会听取了课题组的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和经济效益分析报告,审查了有关资料,并进行了讨论与质疑,经评议后形成以下鉴定意见:该项目立足当地自然条件和生产实际,立题正确,技术路线合理,资料齐全,数据可靠,经济、社会、生态效益显著,总体技术达到同类研究国内先进水平
20、。 - 9 -五、推广应用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推广应用情况(限 1 页) 单位:万元应用单位名称 应用技术 应用起止时间 应用单位联系人/电话 经济效益1 农技站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 2009.102011.09 1144yq 镇农技站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 2009.102011.09 1144nz 镇农技站 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 2009.102011.09 1796应用情况概述:项目实施期间,累计在 yq、nz、寅寺三乡镇推广冬小麦夏玉米光热高效利用配套栽培技术面积50.8 万亩。小麦平均亩产达到 455.1 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
21、增加 50.4 公斤,增长 12.45%,累计增加冬小麦 1280 万公斤,玉米平均亩产达到 582.9 公斤,较前三年平均单产增加 49.7kg,增长 9.32%,累计增加玉米 1262 万公斤,累计新增产值 5084 万元,新增纯经济效益 4084 万元。- 10 -2经济效益(社会公益类、管理科学类可以不填此栏) 单位:万元项目总投资额 61 回收期(年)年 份 新增利润 新增税收 创收外汇(美元) 节支总额2009.102010.09 1632 2010.102011.09 2452 累 计 4084各栏目的计算依据:(限 200 字)新增利润(经济效益)=新增产值-新增投入新增产值=单位新增粮食产量价格应用面积新增投入=单位新增投入推广应用面积3社会效益(限 200 字)本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采用组装、配套、创新、发展的技术路线,在传统小麦玉米种植制度的基础上,依据有关气象资料、田间试验数据,充分利用光热资源、避开玉米粗缩病高发期,创新设计了小麦适期晚播、夏玉米麦后直播完熟收获的高产高效种植模式,以适应气候变暖、高温期后移、玉米粗缩病高发的新变化,为小麦玉米连作区的粮食生产的持续丰产、稳产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建立高产试验、示范、培训和观摩等,将新技术、新成果应用于农业生产,较好的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