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四川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基地科技创新转化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四川现代粮食产业专家服务团首席专家:杨文钰 四川农业大学副校长、教授四川丘陵区耕地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 58%,粮食面积为全省的 60%,粮食总产量占全省的 80%以上,丘陵区粮食生产在全省粮食安全中具有重要地位。目前,丘陵区农业的弱质性仍然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传统农业为主的生产方式经营规模小、生产技术水平低、机械化和标准化程度低、商品化程度差、农业生产总体效益不高、生产者整体素质偏低等,而根本原因在于针对主要粮食作物持续增产的科学研究投入不足、农业科技创新不够、成果转化不足。仁寿县作为我省粮食生产第一大县和典型的丘陵农业大县,是
2、省政府批准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县。为推进现代粮食产业(仁寿)示范基地建设,以四川农业大学为牵头单位,联合省内有关农业科研教学单位,以基地建设为平台,建立“ 仁寿现代农业专家大院”,通过首席专家及其团队协同攻关,在基地内开展粮食作物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2具、新机制的探索与示范,将仁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成为科技创新基地、成果转化基地、示范推广基地和技术培训基地,为我省丘陵区现代粮食产业科技创新转化提供综合示范样板,促进全省丘陵区粮食生产的稳步提高。一、总体目标通过在仁寿基地开展现代粮食产业的 “五新”研究与示范,实现良种、良法、良壤、良制、良灌、良机“六良”配套,进一步加大优质
3、粮食作物品种、农机农艺融合的耕作栽培技术模式的转化应用,推进丘区粮食生产适度规模化、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操作流程标准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和粮食产品商品化,增强粮食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服务能力、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本项目实施期从 2012 年 1 月至 2015 年 12 月共 4 年,核心区 2000 亩。项目完成后核心区机械化水平达到 60%,周年粮食产量增加 30%以上,单位面积经济效益提高 15%以上,劳动生产率提高 30%,新品种和新技术覆盖率达到 100%。攻关田水稻亩产 800 公斤,旱地“ 麦/玉 /豆”种植模式中,小麦亩产 350 公斤
4、,玉米亩产 680 公斤,大豆亩产 160 公斤,旱地周年产量 1190 公斤/亩。在核心区创新集成并示范成功的新品种、新技术(模式)全面应用于仁寿现代粮食产业示3范基地。千亩示范方:旱地复合种植模式小麦亩产 300 公斤,玉米亩产 650 公斤,大豆亩产 140 公斤,周年产量 1090 公斤/亩;水稻亩产 750 公斤。万亩示范片:旱地复合种植模式小麦亩产 280 公斤,玉米亩产 600 公斤,大豆亩产 120 公斤,周年产量 1000 公斤/亩;水稻亩产 700 公斤。二、重点任务本项目计划实施 4 年(2012-2015 年)。项目实施地点为仁寿县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核心区建设在珠嘉
5、乡。其中超高产攻关田 20 亩,位于珠嘉乡踏水村;核心区面积2000 亩,分布于珠嘉乡踏水村、园山村、桂河村和棚村;示范片面积 20000 亩,主要分布仁寿县内珠嘉乡、方加镇、龙正镇、清水镇;辐射区 10 万亩,分布在县内各乡镇。(一)新品种选育与示范持续进行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的高产优质品种选育,专用品质的品种筛选,特别是适宜于套作和机械化生产的品种选育。目前水稻上主要示范 II 优 498、川农优 498、F 优 498;小麦主要示范绵麦 367、内麦 836、川麦 104;玉米上主要示范川单 418;大豆上主要示范贡选 1 号和南豆 12。(二)新技术研究与示范重点围绕丘
6、区旱地和水田现代粮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进行研究与示范,研究内容有:复合种植系统协调高产的4品种搭配及播期调节技术研究与应用;复合种植系统株行配置技术研究;复合种植系统土壤培肥与施肥技术研究与应用;复合种植系统病虫害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杂交稻高效超高产和机械育插秧一体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示范的技术有: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杂交稻机械化育插秧技术;水稻优化定抛技术;小麦机械化播种技术。(三)新模式研究与示范探索丘区高效粮经复合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应用。主要有:水田“ 菜 稻菜、马铃薯稻”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应用;旱地“麦+ 菜/玉 /豆/ 菜” 种植模式的研究与应用。在旱地上主要示范农机农艺融合的
7、“麦/玉/ 豆”轻简高效生态复合种植模式,水田主要示范“小麦(菜)稻”高产高效复合种植模式,实现增粮增收,节本增收,提质增收。(四)新机具的研究与示范主要进行适合丘陵地形地貌的动力机具研制,耕、种、管(病虫害防治和浇水) 、收、干燥机具的研制,研发主体种植模式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的配套机具。主要包括:动力系统小四轮的改进完善;小麦、大豆、玉米播种机的改进完善;玉米、大豆收获机械研制与小麦收获机的熟化;玉米播种、施肥、覆膜机的改进完善;适于丘陵地区的水稻育秧播种机和插秧机的引进和改进。5主要展示小麦机播机收,玉米机播、覆膜、施肥,大豆机播,水稻机械育插秧、机收水稻机具以及土地耕整、灌水、喷药等机械
8、,基本实现丘陵粮食生产的全程机械化。(五)新机制探索与示范1技术培训机制。以专家大院为平台,构建以专家团队为主导、公益性推广技术人员为主体的技术培训队伍,形成技术干部、新型专业农民、普通农民三层次全覆盖技术培训体系。2示范推广网络。在基地内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创建百亩高产攻关田,以此为样板,在全省范围内推广辐射,构建以超高产攻关田、千亩示范方、万亩示范片、10 万亩推广区为主线的“ 田- 方-片 -区”省域四圈层推广网络;在社、村、乡、县分别建立科技示范户、示范社、示范村和示范乡的“户-社-村- 乡” 县域四层次推广网络。3新型技术服务体系。探索以农业高校为主导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推广新机制,构
9、建以政府主导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体系为主体、专家大院及专家团队技术服务为主导、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为辅助的新型高校主导技术服务体系。4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结合目前丘陵粮食生产及经营现状,重点探索以科技(标准)为支撑的粮食产业化经营机制。(1 ) “龙头企业+基地+专家大院+专合组织+农户”专家6大院带动的农业产业化模式。专家大院为专合组织、农户提供技术咨询与服务,专合组织负责联动龙头企业、专家大院和农户,组织基地的粮食生产,基地按照标准化生产出质优安全的农产品,龙头企业负责打造农产品品牌,五方联动,切实提升农产品的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实现农业产业化。(2 ) “专家大院+龙头企业+种粮
10、农户(或业主) ”产学研结合模式。专家大院通过培训龙头企业科技人员、面向企业开展技术转让、科技推广,与企业建立稳定的组织、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其农户进行农业技术推广,促进产业发展。(3 ) “专家大院+专业合作社+农户”合作社推动模式。专家大院通过与专业合作社的合作,通过协会的力量在农村中开展农业推广活动,专业合作社积极开展粮食代种、代管、代收、加工、销售等领域的分工合作,整合要素资源,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4 ) “专家大院+经纪人+农户”市场培育模式。专家大院通过成立专门的市场化组织,帮助农民参与市场竞争,逐步增强专家大院面向市场开展农业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5、丘区粮食产业经营规模
11、与经济效益分析进行传统种植、全程机械化生产和半程机械化生产下丘区粮食生产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机械化生产下大户不同生产经营规模的成本与收益分析,旱地和水田不同种植模式的成7本与收益分析,各类专合组织的经营规模、成本与效益分析,以及各产业化模式的成本、效益分析,研究提出丘区粮食生产增收的适度经营规模和种植方式,及粮食产业化经营模式。三、保障措施(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推进我省丘陵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关系到广大农户和经营主体的切身利益,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由省农业厅牵头成立专门领导小组,四川农业大学、仁寿县政府等为成员单位,具体协调丘陵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
12、研究、指导、协调、培训、项目扶持等工作。各相关县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加强领导,并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推进意见,落实和出台配套政策措施,促进丘陵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健康有序发展。(二)强化创新转化团队人才队伍建设针对我省丘陵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需求,主管部门应以科技项目为纽带,调动部门、地方、社会等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方协调组织专家团队,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骨干作用,整合全省种植业优势农业科技资源,依托国家产业体系、四川科技创新团队的岗位专家,构建一个多学科、多领域、多层次、多单位的创新团队,集中优势力8量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与集成,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根据作物、学科领域分工负责,
13、责任到人,在关键农时季节科技人员到田间地头进行样板示范,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培训,保证技术落实到位,切实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应用,稳步提升丘区粮食生产能力。(三)加强新型技术服务体系构建1、构建以专家大院为平台的专家团队技术服务主导体系。专家团队是公益性农技推广的重要力量。以整体推进仁寿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为根本,以牵头专家及专家团队为依托,以科技创新为龙头,以试验、示范基地为载体,积极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具的研究与示范,加强试验条件及仪器设备建设,满足土壤测试分析、植株养分诊断、品质检验、技术培训等基本要求,强化科技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以牵头专家带动的专家团队在技术推广服务中的
14、带动作用,全面实施科技创新与成果示范的转化应用。2、形成政府主导的农村科技推广服务主体体系。政府组建的农技推广部门是公益性推广服务体系的主体。围绕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和提高粮食生产能力的各项需求,形成以县农业局为龙头、县农技站、植保站等为骨干、乡镇区域性农业综合服务中心为依托、重点村为网点的农技服务构架,保证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稳定、合理的人员结构;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着力增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能力;将农技9推广、技术培训、安全生产与监管等三大主要职能有机结合,切实做好区域内主推品种推荐和高质量农药、化肥品牌引介,深入田间和农户开展技术示范和培训,为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提供全方
15、位、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改进基层农技推广服务手段,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互联网、手机等媒体和现代信息技术,为农民供高效便捷、简明直观、双向互动的服务,推进家庭经营向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的方向转变。3、建设社会化技术服务辅助体系。社会化技术服务体系是组织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建设一批稳定的、长期服务于农业生产的专合组织对于实现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具有重要意义,是公益性推广服务体系的重要补充,以大户和合作社带动技术推广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在项目核心区培育种粮专业合作社 1 个,种粮 1000 亩以上;培育种粮 100 亩以上种粮大户 40 户、种粮 50 亩以上种粮大户 200
16、 户,种粮 20 亩以上种粮大户 400 户,合计 640 户,切实提升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水平。同时,在示范村、示范片和推广区组建相应的植保专业合作社,与农村中的种粮大户紧密联合,对项目区内(外)主要作物进行专业、专药病虫害防治,解决粮食生产的后顾之忧。选择农机能人牵头,组建农机专业合作社,配备 50 台以上作业机械,在农忙季节开展机耕、机播、机插、机收等农机服务,成为广大种10粮人的贴心依靠和致富平台。(四)加强技术培训和指导,提升农民素质对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内的先进农民进行专项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一批新型专业农民,使之成为新型农机手、植保专业户、科学种田能手等,与“绿色证书”制度相结合,由
17、政府认定其从业资格,促进新型农民成为“专业农民”、“职业农民”和“农场主”,使广大农民真正成为科学种田和科学管理的行家里手;对基地内普通农民进行农业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训,大力发展农村广播电视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对全省丘陵县的农技人员主要开展成果示范、现场参观、专题片、VCD、远程教育等技术培训。(五)加大经费投入专家团队的持续研究是促进科技创新转化的源泉所在,加强技术培训和示范推广是促进成果转化的根本措施。这些均需要有稳定的经费投入。除整合已有的创新团队、农技服务体系、农机补贴、高产创建等经费外,目前还需积极争取省财政资金的投入,提高科技投入在支撑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中的比重。积极争取国家科技部、农业部、省农业厅、省科技厅等的项目支持,形成合力,加大对丘陵区粮食产业科技创新与转化的政府支持力度。建议每年支持科技创新转化专项资金 1000 万元, 主要用于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创新转化各项重点任务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