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

上传人:h**** 文档编号:98862 上传时间:2018-07-06 格式:DOC 页数:42 大小:1.82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城市经济学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1 城市经济学复习思考题 1. 什么是城市经济?它有哪些特征?其地位和作用如何? 城城 市市 经经 济济 : 是是 指指 城城 市市 空空 间间 范范 围围 内内 , 以以 非非 农农 人人 口口 和和 非非 农农 产产 业业 为为 主主 体体 的的 经经 济济 形形 式式 、 经经 济济 活活动动 或或 经经 济济 体体 系系 。 城市经济的特征 1.以工商业为主体 2.以地域空间为组织形式 3.聚集性和高效性 4.开放性和网络性 5.综合性的经济。城市的经济门类多、行业全、设施齐。 城市经济地位和作用:其一,是各部门经济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重要纽带。 其二,是国民经济和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

2、门和核心支柱 其三,加深了社会分工,推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 其四,对其经济腹地的发展 具有重要的扶持、引导和推动作用。 另外,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市环境,从今科技进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发面发挥着重要的基础作用 2. 什么是城市化?城市化水平的测度方法有哪些? 城市化就是随着工业化的发展,非农产业比例不断增加,非农经济活动在一定区域不断集聚或扩散,非农经济的地位越来越高的动态演变过程。 城市化水平测度方法:单一指标法和、复合指标法 单一测度方法主要包括:人口比重测度法、非农业人口测度法和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 人口比重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非农

3、业人口 测度法,即采用某一地区或城市的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作为测度城市化水平的方法 城市土地比重测度法,采用城市建成区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比重来反映城市化水平。 复合指标法,主要是城市成长力系数测度法以及城市度测量法 3. 城市化有哪些基本规律?当代中国城市化有哪些特征? 一 城市化发展的基本规律: (即特征) 时间上:阶段性 城市化规律表现为城乡人口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有序变化和呈现出来的阶段性特征。 空间上:地域推进 由城市集聚与扩散机制所决定的城市与区域经济运动规律。 质态上:性状与结构变动 在城市性 状和结构的变动趋势上,它包括城市职能、城市产业结构和城市规模结构的演变。 量态上:数量和

4、规模变化 城市人口迁移和流动规律作用下的城市数目和人口规模变化的规律。 即,初级阶段:大城市数量较少,中小城市较多; 中级阶段:大城市数量增多,中小城市较多; 高级阶段:大城市数量稳定,中小城市较多。 二 当代城市化的基本特征 (一)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波动性较大; (二) 乡村城市化开始显现; (三) 城市规模体系的动态变化加速; (四) 城市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显著。 2 4. 什么是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何? 地方化经济 : 主要指同一行业或一组密切相关的企业,由于集聚在一个特定的地区,通 过产业功能联系所获得的外部经济。 城市化经济:当单个企业的生产成本随着城市地区的总产

5、量的上升而下降,或者当经济对企业和行业而言都是外部经济时,就出现了城市化经济。 两者之间的关系: 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是聚集经济的两种类型。其中,地方化经济是一种行业的集聚经济,城市化经济是一种城市范围内的集聚经济。不管是反映 “单一产业集中程度 “的地方化经济 ,还是 “反映城市规模 “的城市化经济都对劳动生产率起正向作用。 5. 中国均衡城市化的方针 政策有哪些?你对均衡城市化的看法如何? 为了实现持续均衡城市化,我国应坚持以集聚效益和均衡城市化为基点,积极选择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方针政策,政策包括: ( 1)走多元化、差异化的城市化道路; ( 2)走新型城市化与新型工业化以及现代农业发展的

6、联动之路; ( 3)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变革 ( 4)适当松绑现行的户籍、土地政策与社会保障制度。 看法可围绕中国国情回答 6. 什么是城市规模与城市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表现在哪些方面? 城市规模 :指在城市地域空间内聚集的物质与要素在数量上的差异及层次性。 城市规模经济就是指在 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 城市规模经济的表现 : 微观角度: 消费者聚集经济效益 中观角度 :厂商聚集经济效益 宏观角度 :社会综合聚集经济效益 7. 什么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 1) 城市集聚经济:是指因企业间或各种生产活动的选

7、址彼此靠近而使成本降低所产生的正的外部性。 ( 2) 城市规模经济:就是指在某个临界点之前,随着城市规模的增大,城市建设与运营成本递减,经济效益递增的现象。 ( 3) 关系:是一组可相互替代的概念。规模经济包括传统意义上的规模经济、地方化经济和城 市化经济三种形式,而集聚经济包括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两种类型。可见两者有一定交叉。 8. 什么是城市扩张与城市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城市扩张 : 即为城市量的增长,包括城市规模和城市数量的增长。城市规模的增长表现为城市空间,人口规模,经济规模等的增长。 城市发展 : 即为城市质的增长,指城市素质的增长,表现为城市自组织能力的增加 ,城市结构的

8、进化 ,技术的进步 ,文化的发展 ,制度的变迁 ,管理的改善 ,环境的优化以及市民的全面发展等方面。 关系: 城市增长包括量的增长和质的增长,即城市扩张和城市发展缺一不可 ,它们是城市增长 的两种形式 。 9. 什么是城市增长边界和城市增长管理?结合北京的实际谈谈如何搞好城市增长管理? 3 城市增长边界 ( UGB) :通常是指围绕现有城市划出的城市土地和农村土地的法律分界线,也是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区域范围。 城市增长管理:是指城市政府为了解决或避免城市空间规模增长过程中已经或可能出现的一系列不经济的问题,以便达成一定的社会经济目标,而对城市规模增长进行的一系列有目的、有计划的引导、规范、控制和

9、治理活动。 北京做法:北京应采取“精明增长”,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基础上控制城市扩张、保护生态环境、服务于经济发展、促进 城乡协调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建筑物许可证与开发限制。 足够公共设施条例 开发影响费 社区影响报告和环境影响报告 公共土地征购与购买开发权 10. 城市集聚成本具体包括哪些方面?其各自的涵义是什么? 集聚成本 :外在成本,门槛成本,疏散成本 其含义:外在成本:一些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活动,对其他企业或家庭的生产或生活所造成的负面影响。 门槛成本:跨越城市规模增长的 “ 门槛 ” 所付出的成本。 疏散成本: 为了逃避高污染,高噪声,高房价,高地价或者出于其他考虑,城市人

10、口或企业迁出该城市所形成的费用,损失或成本。 11. 什么是 最优城市规模?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最优城市规模是指城市的人均成本达到最低的城市规模。 影响城市规模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三大方面:规模经济、规模不经济以及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规模经济为城市规模的扩大提供了吸引力和推动力,促动了城市规模的不断发展壮大;规模不经济构成了空间集聚的排斥力和约束力削弱了城市规模增长的经济力量,限制了城市规模增长的增长和扩张;而不同城市的比较优势差异则说明了为什么是某个城市规模增长较快,或者为什么是某个城市的规模大于另外若干城市的规模。比较优势的差异归根结底主要还是规模经济 或估摸不经济的差异。 1

11、2. 什么是城市空间竞争?其类型哪些?它为什么会存在? 城市空间竞争:是经济活动主体与其经济活动空间,如市场范围,生产地点,原料地点等的竞争。 类型:区位竞争和市场区竞争 存在原因:城市空间是城市一切经济活动的载体,作为经济活动载体的城市空间资源的有限性,特定阶段空间的有限性以及这个载体具有价值和使用成本的特点,决定了竞争成为城市空间的一个基本现象。 13. 中国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的背景和政策选择是怎样的 ? 在 21 世纪这个新的时期内,城市经济空间结构的发展也面临全球化、地方化、信息化、市场化等时代 背景,这些时代背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城市经济空间结构调整与重构的走向。(全球化、地方化、

12、信息化、市场化等相关定义、影响要了解) 政策选择 : 第一,编制城市信息化发展战略。 第二,做好城市空间发展规划。 第三,利用市场机制调控城市空间结构。 除此以外,政府还可以通过对城市的直接投资来引导、控制或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变化。也可以通过限制投资、冻结户口等限制措施以及直接资金援助、充足的信贷等鼓励手段,4 来引导、约束或鼓励某些地区和产业的发展 14 什么是基础产业与非基础产业?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基础产业又称输出产业, 它是满足城市外部市场需要,为其他产业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并为大多数产业提供服务的产业,如能源、交通、运输、原材料产业等。非基础产业又称地方产业,它是满足城市内部需要的产业

13、,如饮食、服装、服务业等。 对城市发展来说,基础产业是起着主导作用的动因,出于支配地位;非基础产业则是支撑前者存在与发展的条件,属于从属地位。 15 什么是城市经济结构?它与城市产业结构、城市空间结构有何不同? 城市经济结构是指组成城市经济系统的各种要素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和相互制约的关联组合状态及其数量比例关系。 城市产业结构是指城市社会再 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各产业之间及其内部各行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结合状况。 城市空间结构是指城市经济要素及影响这些要素的要素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分布和组合状态,以及反映这种分布和状态的空间集聚程度和规模,它是城市经济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印记、表现、投影和存在形式

14、。 16 什么是集中系数和区位嫡?如何计算? 集中系数,是指城市的某一产业部门,按人口平均的产量、产值等相对数,与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的相应指标的比值,即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其中, C-集中系数, 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 m-城市的人口数, A-全 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的产量或产值等指标, M-全国或全地区的人口总数。 区位熵,又称专门化率,是指城市某产业部门在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部门中的比重与城市全部产业活动在全国或全地区全部产业活动中的比重之比,即 错误 !未找到引用源。 。其中, Q-区位熵, a-城市某产业部门的产值、就业人数等指标, A-全国或全地区同一产业

15、部门的相应指标, b-城市的总产值或全部就业人数等指标, B-全国或全地区的相应指标。 17 什么是主导产业?一般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来判断和选择城市主导产业? 主主 导导 产产 业业 是是 指指 在在 产产 业业 结结 构构 体体 系系 中中 处处 于于 主主 体体 地地 位位 , 并并 起起 着着 产产 业业 发发 展展 的的 引引 导导 和和 支支 撑撑 作作 用用 的的产产 业业 。 主主 导导 产产 业业 的的 判判 定定 标标 准准 : 产业规模、经济效益、发展速度、市场需求、技术进步、比较优势、产业关联。 18 城市产业结构的影响因素和演变规律有哪些 ? 影响城市产业结构的因素包

16、括供给因素、需求因素以及综合因素三种。供给因素包括自然条件和资源禀赋、人口因素、科技水平、资金供应状况、商品供应状况以及环境因素;需求因素包括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国际贸易、国际投资以及其他因素。综合因素是指很有供给因素,又含有需求因素的一些因素。 城市产业结构的演变规律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霍夫曼定理。 霍夫曼把产业结构演变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消费资料工业的生产在制造业中占主导地位;第二阶段,资本资料工业得到较快发展,但规模较小;第三阶段消费资料工业和资本资料工业比例相当;第四阶段,资本资料工业规模大于消费资料规模。 配第 克拉克定律。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劳动力首先有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

17、转移,随后,当人均国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时候,第一产业的劳动力就会减少,第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将逐渐增加。 库茨涅茨法则。库茨涅茨认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农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不断下降,工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大体不变或略有 上升,第三产业部门的国民收入比重也大体不变或略5 有上升。 19 什么是产业结构优化?具体内容包括哪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的途径和措施有哪些? (1)城市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的过程 (2) 具体内容 :主要包括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两个方面的内容。所谓产业结构合理化是指各产业内部保持符合产业发展规律的内在联系的比例,保

18、持各产业持续、协调发展,同时各产业之间协调发展。产业结构高级化是指在产业技术创新基础上,发挥主导产业的作用,不断提高产业结构素质,为经济发 展创造必要的条件,实现产业结构由低级到高级的产业演进过程。 (3)城市产业结构优化的主要途径 1.要依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选好城市的支柱产业。 2.必须努力提高技术水平,提高技术进步宰相在城市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所占的比重。 3.按照城市经济循环的特点协调城市三次产业的关系。 4.要注重城市基础结构部门,即能源、交通、邮电、给排水、环保等部门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4)措施 :首先是要制定相关的产业政策,营造产业结构优化的良好环境。 其次,

19、要依据市场需求和城市的具体情况选好具有特色的城市主导产 业,利用城市主导产业来带动城市产业结构向合理化方向发展。 再次,要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最后,提高技术水平。 另外,还要注重城市基础产业部门,即能源、交通、邮电、给排水、环保等部门的发展,实现城市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 20 什么是城市经济增长和城市经济发展?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城市经济增长是城市经济的动态演化过程,是城市经济作为一个整体的规模扩张与水平和质量的提高。 P111 所谓经济发展,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由传统形态到现代化形态的转变,它既包含着经济增长带来的人均收入水平的迅速变化,也包含着 伴随经济增长过程而出现的人

20、类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内部深刻的结构变革和制度变革。 P112 从经济增长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量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一定质的经济发展。它们在性质、范围、原因和时间上存在一定区别。p112 21 城市人口增长和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如何 ? 人口增长对城市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的发展是否相适应。当人口增长的速度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时,就能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否则就会对城市经济的发展地来负面影响。过多的人口带来更多的就 业、环境、公共投入、土地、住房等压力,过多的人口还消耗更多的资源和劳动成果,使人均福利下降。当然,城市经济

21、的发展也要求城市人口与其相适应。一个处在高速发展中的城市往往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这将导致其人口的增加。另外,由于城市本身对资源的吸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口本身也有向城市聚集的趋势。 城市人口结构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不同的人口结构对城市经济的影响是不同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是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以及就业结构。 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反映的是城市总人口中不同年龄段的人口所占的比例及相互关系。城市人口的 年龄结构还影响城市的消费结构,还直接关系到社会负担问题和政府的公共政策6 的制定,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人口文化结构层次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城市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22、 城市从业人员就业层次高,有利于城市产业的产值结构、产品结构、组织结构的调整, 更有利于拉动城市区域产业结构向高层次化演进。 22 什么是城市流动人口?它给城市带来的正负效应有哪些? 城市流动人口特指在一定时期内离开原户口所在地、到户口所在地以外的城市居住的赞助人口。 正效应:城市流动人口进入城市部分行业就业,能够促进城市 户籍和非户籍劳动者自身素质的提高。 农村人口大量流向城市,为城市提供大量廉价劳动力,增强了城市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城市流动人口的存在还有利于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 负效应:首先是加重了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的负载。 长期来看,城市流动人口的大量存在对于我国的城市化和城市经

23、济的发展具有不利影响。 城市流动人口还会影响城市经济的运行秩序。 23 什么是就业、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城市失业有哪几种类型?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就业: 指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的人口,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某项社会劳动 ,并获取赖以生存的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经济活动。 失业: 相对于就业而言,按照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一种现象。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城镇就业人数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 )*100% 失业的类型: ( 1) 摩擦性失业 , 一般是由劳动者在要求就业与获得岗位间存在摩擦造成的。 ( 2) 结构性失业

24、 , 是因劳动者技能结构与现有就业岗位技能结构错位,造成失业与岗位空缺并存的一种失业现象。 ( 3) 周期性失业 , 又称需求不足型失业,是指因经济运行总是处于周期性循环状态,从而对就业需求产生周期性波 动而形成的失业现象。 ( 4) 季节性失业 , 因季节性的生产或市场变化等原因而引起的生产对劳动力的需求出现季节性波动,从而导致劳动者就业岗位上市的现象。 如何解决中国城镇大学生的失业问题: ( 1)延长劳动者受教育的时间,扩大劳务输出。 (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非公有制产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 ( 3)加快劳动力流动和转移的政策。 ( 4) 坚持贯彻执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 (

25、5) 加快经济发展,特别是加快劳动密集型企业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 ( 6) 加快小城镇建设,走农村城镇化的发展道路 ( 7) 积极培育和发展劳动力市 场,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市场就业机制 微观: 对企业技术选择的引导,加强劳动者的技能培训,为企业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扶植中小企业,提高市场中介的功能等。 宏观:与微观主体相配合的财政货币政策,推动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24 什么是交通拥挤?如何度量?原因是什么?如何治理? 7 交通拥挤, 是指交通需求(一定时间内想要通过某道路的车辆数)超过某道路的通行能力(一定时间内该道路所能通过的最大车辆数)时,使车辆通行时间延长的交通现象。

26、度量: 1.可以用出行者直接感觉到的各种因素来作为度量拥挤的标准,这些因素 包括 ,速度快慢及出行时间的长短、车流阻断与限制、驾驶人操作的自由程度,安全程度,出行的舒适与便利程度,出行的经济性等。 2.可以选择两种指标来度量交通拥挤的程度,一是选定路段上每小时或每天的车流量与道路容量比率,二是一个驾车者的边际时间成本与平均时间成本的比值。 3.以速度为主要指标的衡量准则,以交通流量,与道路通过能力之比值来评价交通拥挤的程度。 交通拥挤的 根本原因 是由于交通供求关系不平衡。 具体地说,交通拥挤可由下列因素引发:交通集中、交通事故、交通施工等;相应的我们称之为:交通过分集中拥挤、交通事故拥挤 和

27、施工拥挤等。 北京交通拥挤的主要经济对策: 1. 交通拥挤税的收益和成本 2. 交通拥挤税与燃油税、停车费 ( 1)交通拥挤税;( 2)燃油税;( 3)停车税 第一, 价格分流法。比如,在某些路段,对在交通高峰时段过路的车辆收费,其他时间则不予收费。 第二,加强和完善公交专用线的建设,保证公交线路行驶基本正常,以鼓励人们更多地选用公交车出行。 第三,允许并鼓励 “ 拼车 ” 出行。将会有节能和减少拥堵的功效。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应的措施,鼓励民间自发的 “ 拼车 ” 做法,提高轿车的使用效率。 第四,需有强有力的行政措施管理公车。治理拥堵 ,在用经济杠杆(价格分流)管理私家车时,还需用行政手段管理

28、单位公车。 第五,继续推进公车制度改革。今后应通过公车制度改革,抑制单位轿车数量增加,以租车方式满足班车的需求。 25 中国大城市应坚持的交通模式是什么?其政策反应如何? 我国大城市交通必须坚持以公共交通为主的发展模式。这种占城市时空资源最少、最经济的公共交通模式是与我国城市化高速发展、人口密集、资源短缺、生态环境较脆弱相平衡的交通模式。 这种模式及其政策反应具体包括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公共交通优先发展。 二是采取导向型模式适度限制小汽车交通。 三是 充分发挥自行车交通换乘功能,提倡城市骑乘系统。 四是在大中城市重点发展快速轨道交通。 五是积极发展巴士快速公交系统。 26 什么是区域经济竞争?

29、如何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竞争是一种特殊的竞争形式。指一个城市区域内的经济利益主体代表通过区域经济活动,为获得某种稀缺的、非任何城市区域都能获得或获得最多的、影响该区域共同经济利益的对象而与其它城市区域展开争夺与较量。 城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指在一个主权国家范围内,具有地缘关系的省区之间、省内各地区之间、城市之间,为谋求发展而在社会再生产的某些领域实 行不同程度的经济联合调节,形成一个不受区域限制的产品、要素、劳动力及资本自由流动的统一区域市场的动态过程。 8 搞好城市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弱化行政区域概念,适时调整行政区域。( 2)建立由区域规划、城市规划以及乡村规划组

30、成的综合规划体系。( 3)建立健全城市区域共同市场。( 4)加紧城市区域合作组织及协调机制建设。( 5)建立统一的城乡户籍管理等一系列制度。( 6)继续推进经济管理体制及配套改革。 城市地理学复习资料 考试题型:选择 30 个 30 分 填空题 30 空 15 分 名解 5 个 10 分 简答 6 个 30 分 论述 1 个 15 分 第一章 绪论 1、 城市: 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城市地理学: 城市地理学 研究在不同地理环境下,城市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规律的科学 。 2、城市地理学的研究对象: a.城市形成发展条件

31、、城市的生长研究 b.区域的城市空间组织:城市化、区域城市体系、城市分类 c.城市内部空间组织:城市功能分区、功能区演化、城市土地利用、社会空间、 人的行为等。 d.城市问题:城市环境、城市交通、城市住宅、城市贫困。 3、 城市产生和发展的区域基础因素 : a、经济:经济结构、发展水平、开发潜力、劳动力数量和质量 b、历史:发展有连续性,以以前发展为基础 c、社会:人的创造力精神文化素质。 4、城市地理学的学科性质:在我国,地理学属自然科学,而城市地理学常常被认为是自然科学中的社会科学。 5、城市地理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P7) a、与 城市规划学:技术科学,偏重空间组织和设计,工程性较强

32、b、城市形态学:城市景观:街道布局、建筑风格、土地利用。侧 重各部分的联系和形态演化 c、城市社会学:城市结构、城市生活方式、城市社会组织 d、城市经济学:城市财政、城市管理、城市建设投资 e、城市生态学: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自然环境与人工环境,生物群落与人类社会,物理生物过程与社会经济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及相互作用。 6、西方城市地理学发展简史( P9) 1、 1920 年以前 2、 1920 1950 年 : 9 3、 1950 1970 年 4、 1970 年以后 : 7、中国城市地理学发展的特点: a. 研究领域日益拓宽,研究手段和方法不断更新 b、注重研究课题的实践意义和研究成果的应用

33、价值 c、城市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交叉渗透愈益明显 d、从事城市地理研究的队伍日益扩大 8、城市地理学主要的研究领域: a、城市化研究 b、城市发展方针的研究 c、城市体系研究 d、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研究 第二章:城乡划分和城市地域 1、城市划分的标准( P20) ( 1)单纯用某级行政中心所在地为标准:如省级 ( 2)单纯以城镇特征为标准:如公共设施等 ( 3)单纯以居民点下限人口数量为标准:如 5000 人 ( 4)用居民点的下限人口数量和密度指标为标准 : ( 5)用人口规模和城镇特征两个指标为标准: 2、由于各国生产力水平、人口数量和密度不同,城市划分标准也很不一致。 a. 按居民点达到一

34、定的人口数作为城镇的标准; b. 规定各级行政中心为城镇; c. 规定首都或几个居民点为城镇,其余为乡村; d. 按居民点的人口数量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规定城镇标准; e. 按居民点人口数量及职业构成规定城镇标准; 3、 定义城镇的标准 产业构成、人口规模、密度指标、景观、物质构成、职能、价值观 居民点系列:小村村庄镇(农业活 动)城市大城市(非农业活动) 一般国家城市等级划分: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 我国城市等级的划分: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4、城乡人口划分的利弊: 5、 大都市带:由许多都市首尾连成一体,它们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又存在这密切交互作用,这样的巨大城市

35、地域复合体叫做大都市带。( P25) 特点:多核心,交通走廊,密集的相互作用,规模庞大,国家的核心区域 6、都市连绵区:是以都市区为基本单元,以若干大城市为核心并与周边地区保持强烈交互作用和密切社会经济联系,沿一天或多条交通走廊分 布的巨型城乡一体化地区。 形成所需要的五个必要条件: 1)具有两个以上人口超过百万的特大城市作为发展极; 2)有对外口岸; 3)发展极和口岸之间有便利的交通干线作为发展走廊; 4)交通走廊及其两侧人10 口稠密,有较多的中小城市; 5)经济发达,城乡之间有紧密的经济联系。 7、中心县:中心市所在的县城或至少有 50%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化地区里的县。 第三章:城市产

36、生与发展 1、简述城市兴起成长的一般前提: 早期城市: 农业革命,出现农产品的剩余, 导致:作为政治中心或军事中心、文化中心的城市 现代城市:工业革命,大规模的工厂化生产; 工厂规模不断扩大(规模经济效应); 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导致:工业城市、大城市 当代城市:后工业革命,经济全球化,经济信息化;以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空间经济结构由水平型向垂直型转变等。 导致:世界城市或全球城市、 大都市连绵区 2、城市形成的根本动力: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农牧分离:产生了固定居民点,即聚落 手工业与农业分离:城市雏形形成 商业与手工业分离:城市规模扩大 3、城

37、市地理位置:是城市极其外部的自然、经济、政治等客观事件在空间上的组合。( P42) 确定城市地理位置的最基本要素是(方向和距离)。 4、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的城市(转运功能城市)( P47) 形成动因:交通地理位置 功能:满足区际贸易和交通转运的需要 类别:铁路沿线、铁路枢纽、渡口、河海港、边境和特区、综合运输枢纽城市 特点:职能较单一,发展起伏较大 5、信息技术产业的区位表现出两个明显趋势: 1)集中区位:专门进行信息技术产品从构思、设计、样本制作、实验性生产及产品的 关键零部件生产,形成了一些新增长中心; 2)分散区位:主要进行装配工序生产,分散在较大区域范围内。 6、网络化城市体系( P50) 7、简述以交通运输职能为主城市的成长过程: 第四章:城市化原理 1、城市化: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 . 城市化至少包含乡村 城市之间的四种转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教学资料库 > 复习参考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