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1987年间在超导研究领域中出现的重要突破,在世界性的范围带来了科学史中罕见的激烈竞争。至今,在拉开了7年“历史距离”之后,关于这段历史,许多当事人和一些记者已发表了不少著述,但其间说法不一致之处颇多,而前几年科学史家撰写的这段历史,限于当时可得的材料,现在看来也不够详尽和全面。2基于现有的资料,以及笔者近来对中、日、美参与了当时工作的带头科学家所作的访谈,本文将首先回顾有关历史背景,然后对从1986年突破出现到1987年初液氮温区超导体最初发现的历史重新进行梳理,并在最后对此段竞争中出现的若干问题进行简要的讨论。一、背景与突破的开端几十年来,阻碍超导电性得以广泛应用的最重大的障碍之一,就是已知超导体的临界转变温度()太低。虽经众多科学家在此方向的多年努力,但自从1973年在铌三锗中发现23的临界转变温度之后,这一纪录一直保持了13年之久。如此之低的温度,通常要用代价昂贵的液氦手段才能获得,而对液氮温区(77以上)超导体的发现,则似乎成了一个难以实现的梦想。超导研究一度曾处于低潮。但是,1986年,转机终于出现在对氧化物超导体的研究中。在国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