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管 理 学 主讲:孙世勇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第一章 管理理论 1.1 管理的概念与职能 一、管理的概念 西蒙的定义 :管理就是决策,决策程序就是管理程序。 彼得德鲁克的定义 :管理是一种行动的文化。 泰罗的定义 :管理是一种行为控制。 戴维的定义 :管理是一种思想,是管理者的思想。 本书的定义 :通过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创新等职能的发挥,来分配、协调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以实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的活动或过程。 广被接受的定义 :管理是对一个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通 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组织目标的过程。 2.管理的内涵 ( 1)管理的载体是组
2、织。 ( 2)管理的对象是组织所拥有的各种资源。 ( 3)管理是为组织目标服务的,是一个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过程。 ( 4)管理的过程由一系列相互关联连续进行的活动构成。可以分为:计划、组织、领导、控制等。 ( 5)管理的有效性在于充分利用资源,以最低的消耗正确实现组织目标。 ( 6)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与组织的运行绩效有密切关系。 二、管理的职能 法国人亨利法约尔的划分 :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美国人哈罗德 孔茨的划分 :计划、组织、人事、指导、控制。 美国人罗宾斯和库尔塔的划分 :计划、组织、领导、控制。 徐国华的划分 :计划、组织、控制、激励、领导。 周三多的划分
3、:信息获取、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创新。 1. 信息获取 :信息搜集、处理、维持和分配即管理信息系统。 2. 决策 :依据西蒙教授的定义,管理就是决策。决策是管理的本质。 3. 计划 :所谓计划,是行动安排,包括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的排列、所采用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规定等。组织中所有层次的管理者,都从事计划活动。 4. 组织 :组织作为一个实体,它是指为了达成某些特定目标,经 由分工与协作,以及不同层次的权力和责任制定,而构成的人的集体。组织作为一项职能是指创造、维持和发展组织结构并使用组织结构发挥作用和完成组织目标的过程。 5. 领导 :领导是指指导和影响个人或群体,在一定条件下使
4、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组织目标而作出努力和贡献的过程或艺术。领导的本质就是组织成员的服从。 6. 控制 :控制是指按照计划标准衡量计划的完成情况并纠正计划的偏差,以确保组织目标完成的过程。 7. 创新 :为适应组织内处环境的变化而进行的局部和全局的调整或变革。 三、管理者的角色 管理的主体是管理者。管理者的素质决定了组织的绩效水平 。 (一)人际关系方面 1.挂名首脑 2.领导者 3.联络员 (二)信息方面 4.监听者 5.传播者 6.发言人 (三)决策方面 7.企业家 8.混乱驾驭者 9.谈判者 10 资源分配者 四、管理者的技能 1. 技术技能 :是指使用技术完成组织任务的能力。即使用处理管理范
5、围内的工作所必需的技术、方法和工具的能力。 2. 人际技能 :所谓人际技能也是指成功地与 2 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 3. 概念技能 :所谓协调和整合组织的所有利益和活动,并对其中任一部分对组织产生的影响作出预期的能力。 包括:纵观全局的权衡利弊和风险的能力、准 确预测和判断的能力等等。 五、管理的属性 管理的两重性: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 1. 自然属性 :管理具有同生产力相联系的自然属性。 2. 社会属性 :管理是有目的的社会活动。它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和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 3. 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关系 :管理的二重性是相互联系的。 六、管理的特征 1. 管理学的定义:
6、管理学是研究管理活动基本规律和一般方法及其应用的学科。 2. 特征: ( 1) 综合性:管理学是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点上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 2) 应用性:管理学的思想、理论和方法来源于管理活动的实践。 ( 3) 科学性:管理学已经形成 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反映了管理过程的客观规律性。 ( 4) 艺术性:艺术性是指能够熟练运用知识并巧妙达到某种效果的技能。来自个人的经验、直觉、智慧和智力。 1.2 中外早期管理思想 一、中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万里长城 2. 丁谓修皇宫 3. 田忌赛马 4. 孙子兵法 5. 刘邦立国 二、外国早期管理思想 1. 亚当斯密 ( 1) 分工使
7、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操作,提高熟练程度。 ( 2) 分工可以节约时间。 ( 3) 有利于降低培训成本。 ( 4) 有利于使用专用设备。 ( 5) 有利于完成复合目标。 2.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 ( 1)群众认可 ( 2)内聚力 ( 3)领导能力 ( 4)危机意识 3.巴贝奇的作业研究和报酬制度 ( 1)对工作方法的研究 ( 2)对报酬制度的研究:固定工资 +绩效工资 +合理建议奖 1.3 管理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管理活动是人类的基本社会活动。 管理理论是以管理经验的系统总结为基础,按逻辑结构严密组织起来的概念、思想和结论。 一、古典管理理论 (一) Taylor 的科学管理理论 1.工作定额 工作定
8、额原理: ( 1) 把工人的操作动作分解成各种基本动作 ( 2) 用拍照片的方法,记录和分析工人的操作动作 ( 3) 纠正不必要的动作,改进必需的动作,完善标准动作 ( 4) 对各种标准动作计时,累计动作时间,加上休息时间 和一定的延误时间为标准时间 ( 5) 根据标准时间进行工作定额 2.标准化 工人不但要掌握标准化的操作方法,还要使用标准化的工具、设备和材料,并使作业环境标准化 这就是标准化原理。 3.工作相适应 要提高生产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的工人是指工人的适合做这种工作而且愿意做这项工作即能做愿做。管理者特别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工作,就是为每一个岗位,第一项工作找到能做和
9、愿做的员工。对员工来说,这种能做和愿做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工作。 4.差别计件工资制 所谓差别计件工资:指计件工资率随定额的 3 完成情况而上下浮动。如果 工作完成定额,则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额部分都按正常工资率的 125%计酬;如果完不成定额,则按正常工资率的 80%计酬。 5.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分离 :计划职能归企业专业计划部门,进行定额和标准管理。所有的工人来承担。 6.例外原则 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将例行的一般程序性事务授权中层和基层管理人员去做,自己只保留对例外事件(重要的、未出现过的)的监督权。比如产品质量、劳动纪律等。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1.企业的基本活动和管理五职能 ( 1)技
10、术活动:设计、制造、加工 ( 2)商业活动:采购、销售 ( 3)财务活动:资 金筹措、运用和控制 ( 4)安全活动:设备维护、人员保护 ( 5)会计活动:统计、核算 ( 6)管理活动: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管理的十四条原则 : ( 1) 分工 ( 2) 权力与责任 ( 3) 纪律 ( 4) 统一指挥 ( 5) 统一领导 ( 6) 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 ( 7) 人员报酬 ( 8) 集权与分权 ( 9) 等级系列 ( 10) 秩序 ( 11) 公平 ( 12) 人员稳定 ( 13) 首创精神 ( 14) 集体精神 (三)韦伯的行为组织理论 1.社会组织的权力应当是理性 法律权利 (
11、1)超凡权力 ( 2)传统权力 ( 3)理性 法律权力 2.理想行为组织应当具备的特点 : ( 1) 明确的分工 ( 2) 职权等级 ( 3) 正式的选拔作用制度 ( 4) 正式的规章制度 ( 5) 非 人格化 ( 6) 职业定向 三、行为管理理论 行为科学 :是指运用人类学、社会学、理学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工作环境的个人和群体的行为的科学。 1.Mayo人际关系学说的要点 : ( 1) 工人是“社会人” ( 2) 企业中存在非正式组织 ( 3) 新的领导能力在于提高员工的满意度 2. hertzberg 的双因素理论 3. mcgregor 的 X Y 理论 X理论 Y理论 麦克格雷格认
12、为: Y理论为管理实践的基础。 4. maslow 的需求层次理论 ( 1) 生理需要 ( 2) 安全需要 ( 3) 社会需要 ( 4) 尊重的需要 ( 5) 自我实现的需要 5. 弗洛姆的期望理论 ( 1) 努力与绩效的关系 ( 2) 绩效和奖赏的关系 ( 3) 奖励与满足 需要的关系 6. 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理论 人在环境影响下会产生三种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归属需要。 四、数量管理理论 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果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等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作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科学。 1. 运筹学 2. 系统分析 3. 决策科学化 五、系统管
13、理理论 1. 组织是个系统 2.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中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 3. 系统中的任何一个子系统发生变化,都会对其他子系统产生影响,也对系统整体产生影响 六、权变管理理论 其核心内容是: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 的函数关系是权变关系。 4 七、质量管理理论 质量 就是产品和服务满足顾客需要的能力。即满足和超越顾客期望。 戴明十四条: 1. 产品和服务的改进永无止境 2. 接受新观念,形成新的质量文化 3. 从“源头”做起,从工作伊始便发现并纠正错误 4. 与供应商保持合作关系 5. 全过程管理 6. 现代化的培训 7. 领导重于监督 8. 消除恐惧 9. 消除内部隔阂 1
14、0.目标符合实际 11.消除产量限额 12.树立员工的工作自豪感 13.灵活的培训方式 (二) kaizen 不断完善 (三)再造 组织再造的定义 :对经常过程进行基本的再思考和彻底的再设计,以期取得成本、质量、服务等关键绩效上重大的改 进。 再造的核心是组织的核心竞争力。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2.1 道德概述 1.道德的定义 :道德是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道德本质上是一种行为规则,帮助决策者判断某一种行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这种行为能否为组织所接受以及组织的行为能否为社会接受。 2.道德观 ( 1)道德的功利观 ( 2)道德的权利观 ( 3)道德的公平观 ( 4)道德的综合契约 2.
15、2 影响管理者道德素质的因素 一、道德发展阶段 道德发展经历三个层次六个阶段: (一)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影响 1.学习阶段 2.自立阶段 (二)惯 例层次受他人期望影响 1.自利利他阶段 2.平衡阶段 (三)原则层次受个人道德准则影响 1.多样性阶段 2.固化阶段 二、个人特征 1.自我强度 自我强度 :是指个人的信念强弱程度。自我强度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 2.控制中心 三、结构变量 组织结构对管理者的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1.正式的规章制度。职责范围内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有助于降低组织中的不道德行为。 2.组织的绩效评估制度对道德行为产生影响。 3.组织结构开式不同,道德压
16、力也不同 四、组织文化 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影响道德行为 五、问题 强度 1.行为结果的广泛性 2.行为结果的相关性 3.行为结果的集中性 4.行为结果的实现性 5.行为结果的可能性 2.3 提高道德素质的途径 一、选高素质员工 二、立明确的道德规则 管理者对道德规则的态度以及对违反规则者的处理方法对组织的道德水平影响最大。 三、管理者以身作则 四、目标的道德 五、严密的绩效评价 六、道德教育 七、独立审计 八、正式的保护机制 2.4 社会责任概述 5 一、社会责任的定义 社会责任 :是指组织不但应当承担法律上和经济上的责任,还应当承担促进社会长期发展的责任。 二、社会责任的 分类 1.古典经
17、济观 2.社会经济观 三、社会责任对组织绩效的影响 2.5 社会责任的具体体现 一、对环境的责任 二、对员工的责任 三、对顾客的责任 四、对竞争者的责任 五、对投资者的责任 六、对社区的责任 第三章 信息获取 3.1 信息概述 一、定义 信息 :是数据经过加工整理后得到的结果。如:报表、图纸等。 二、信息质量 1.有用信息 2.成本 收益分析 三、信息的特征 1.高质量 2.及时 3.全面 4.相关性 3.2 信息系统 一、定义 信息系统 :是一种管理者所需要信息的收集、处理、维持和 分配的系统方法。 二、信息系统的构成 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三、信息系统的开发程序 1. 调查 2.
18、系统分析 3. 系统设计 4. 系统实施 5. 系统维护 四、计算机化信息系统 1. 电子处理和业务控制 2. 决策支持系统 运用特殊设计的分析模型,把管理者的经验、判断和直觉同计算机的数据处理、计算能力结合起来,对特定的非程序化的问题作出决策的人机交互信息系统。 3.3 其他信息技术 一、网络 二、专家系统 三、机器人 四、办公自动化 第四章 决策 4.1 决策概论 一、决策的定义 理查德施奈德的定义 :决策是指决策者为 了达到想象中未来事务的状态,从社会所限制的种种途径中,选择一个行动计划的过程。 周三多教授的定义 :决策是指组织或个人为了实现某种目标而对未来一定时期内有关活动的方向、内容
19、及方式的选择或调整的过程。 广泛接受的定义 :决策是指为了实现某一目标,从若干个可以相互替代的可行方案中选择一个方案并采取行动的分析判断过程。 二、决策的特征 1. 目标性 2. 可行性 3. 选择性 4. 满意性 5. 过程性 三、决策的构成要素 1. 决策者 决策的主体 2. 决策的目标 决策要的预期成果 3. 决策方案 达到决策目标的途径 4. 决策环境 6 5. 决策后果 决策执行后的效果 四、决策的原则 1. 信息原则 2. 目标原则 3. 预测原则 4. 客观原则 5. 系统原则 6. 智囊原则 7. 优化原则 8. 动态原则 9. 效益原则 10.可行原则 11.满意原则 4.2
20、 决策的分类 一、长期决策和短期决策 长期决策 :是指立足于组织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的重大决策,决策时效长。 短期决策 :为实现长期决策而采取的短期策略手段。 二、战略决策、战术决策、业务决策 战略决策 :是指组织生存和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决策; 战术决策 :是指战略决策的执行决策,是解决具体问题的决策; 业务决策 :日常事务性决策。 三、个体决策与群体决策 1.群体决策的 优点 : ( 1)提供更完整的信息; ( 2)产生更多的方案; ( 3)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 4)提高合法性。 2.群体决策的缺点 : 浪费时间和金钱 在最小共同基础上的妥协 少数人的专利 屈从压力 责任不清 四、初始决策与追
21、踪决策 初始决策是零起点决策,是在活动尚未进行、环境未受到影响的情况下进行的决策。 初始决策 :是指组织从事某种活动和进动方案所进行的初次选择。 追踪决策 :是指在初始决策的基础上,对组织活动方向、内容、方式的重新调整。 追踪决策的三大特征 : 回溯分析、非零起点、双重优化 五、程序化决策和 非程序化决策 程序化决策 :按预先规定的程序、方法和标准来解决管理中经常重复出现问题的决策。 非程序化决策 :为解决首次出现的非结构的而又重要的问题的决策。 六、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与不确定型决策 确定型决策 :在稳定或可控条件下进行的决策。 风险型决策 :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哪一种
22、会发生是不确定的,但各种自然状态发生的概率可以估计的决策。 不确定型决策 :决策方案未来的自然状态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而且自然状态的发生概率无法估计。 七、单目标决策与多目标决策 八、高层决策、中层决策和基层决策 4.3 决策理论 一、规范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 (一)古典决策理论:又称规范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来的,因为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二)古典决策的主要观点: 1.决策者拥有与决策环境有关的完整的信息情报; 2.决策者有唯一而明确的决策目标; 3.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没有时间的成本的压力; 4.决策者能找到所有的可行方案,并清楚每一个方案的所有可能的结果
23、; 5.决策者清楚了解所有的评价标准,这些标准及其重要性不随时变而变; 6.决策者完全具备分析和评估备选方案的能力; 7.决 策的目的始终是为了组织的最佳经济利益。 (三)规范决策理论的局限性: 1.决策是针对未来作出的,而未来涉及太多不确定因素。 2.决策者很难识别所有的可行方案。 3.决策者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 7 4.决策者会把个人的感情、经验、偏好等带进决策过程中。 5.组织会对决策者施加成本和时间压力,从而在方案搜寻和标准的选择上受限制。 6.组织是不同的利益群体组成的,不同利益的存在导致了决策目标、方案和结果的差异。 二、行为决策理论 (一)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 1.
24、人的理性介于完成理性和完全无理性之间的有限 理性。 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时,容易受到知觉偏倚的影响。 3.由于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了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也只能了解部分备择方案,不可能找到所有备择方案。 4.而对风险时,决策者一般都规避风险,往往只考虑风险而不是方案的经济利益。 5.决策者决策时只求满意结果,而不是费力寻找最佳方案。 6决策是一种文化现象。 三、林德布洛姆的渐进性决策理论 1.决策过程应该是一个渐进过程 2.由量变到质变 3.稳中求变 四、埃特奥尼的综合扫描式决策理论 综合扫描就是首先运用渐进决 策模式来分析一般性的决策要素,然后在此基础上运
25、用传统的理性决策模式。 4.4 决策的过程 一、识别问题 二、确定目标 三、确定备选方案 四、方案评估选择 五、决策的实施 六、评估与反馈 4.5 决策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 二、组织文化 三、过去的决策 四、决策者对风险的态度 五、决策的时间紧迫性 4.6 决策方法 一、头脑风暴法 (一)四项基本原则: 1.对别人的意见不作任何评价、反驳 2.鼓励个人独立思考 3.建议越多越好 4.可以补充和完善已有的建议 (二)头脑风暴法决策群体的人员组成: 1.预测专家 2.专业领域专家 3.逻辑推理及分析专家 二、名义小组技术 指管理者召集一些有关方面的专家,组成一个名义上的小组。把要解决的问题的关键内
26、容告诉他们,请他们独立思考要求每个人都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方案和意见写下来,然后再按次序分别陈述自己的意见和方案,在此基础上,由小组全体成员对提出的全部方案进行投票。根据投票结果,得票多的方案为所选方案。 三、德尔菲技术 采用德尔菲法的两个假设 : 1.该专业领域的专家能提出令人信服的预测 2.几个人的知识结合起来至少不比一个人差 特征 :匿名性、反馈沟通、决策结果定量化 四、组合排列法 也称波士顿矩阵法 其基本思想是:大部分企业都有两个以上的经营单位,每个单位都有独自的产品与市场,企业应当根据其在市场上的相对竞争和业务增长情况,确定每个经营单位的活动方向。 问题单位 :业务增长率高,但相对竞争地
27、位低。 明星单位 :业务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都较高, 8 代表最佳投资机会,企业应扩大规模,处于成长阶段。 金牛单位 :市场占有率高,但业务增长率低,处于成熟期,不必再扩大投资。 瘦狗单位 :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均低。企业不景气,夕阳行业中的夕阳企业。 五、政策指导矩阵 市场前景由市场吸引力来 表示,分为强、中、弱 相对竞争能力,分为强、中、弱。 1、 4区:竞争力强,市场前景好,企业应采取扩张战略,扩大规模、投资。 2区:市场前景虽好,但竞争能力一般,企业应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3区:前景好,但竞争力弱,企业或提升竞争力,或选择退出。 5区:前景一般,竞争力一般,维持战略。 6、 8区:或竞争力
28、弱,或前景弱,收缩战略。 7区:竞争力强,但前景弱,逐步退出战略。 9区:穷途末路,企业应当果断退出。 六、盈亏平衡法(量本利分析法) 通过考察销售量、成本和利润的关系以及盈亏变化的规律来为决策提供依据的方 法。用于确定决策该法的关键是找到盈亏平衡产量,即总收入等于总成本时产量。 总收入 =总成本 价格 =成本 成本分为: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 安全边际 =方案产量 -盈亏平衡产量 安全边际率 =安全边际 /方案产量 七、线性规划法:线性规划是指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解目标函数最大值或最小值的方法。 步骤 : 1、确定影响目标的变量 2、列出目标函数 3、确定目标的约束条件 4、确定最优解 八、决
29、策树法:也称期望值准则,是指按照逻辑关系将决策问题绘制成一个树型图,按照从树梢到树根的顺序,逐步 计算各结点的期望值,然后根据期望值准则进行决策的方法。 九、不确定型决策法 1.大中取大法 2小中取大法 3.后悔值法 即:最大方案收益值 -所采取的方案收益值 1 首因效应 是指人们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够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信息的解释。 2.近因效应 是指认知对象近期行为在人们头脑中占优势地位,从而影响了人们对其一贯的全部的看法。 3.光环效应 也称晕轮效应,是指知觉者对一个人的某种特征形成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其他方面的特征。 4.定型效应 也称刻板印象,是指人们对某个群体中的
30、人形成 一种概括而固定的看法。 5.反衬效应 是指在认识过程中,往往由于差别大的事物相互衬托,会使人们对事物认识出现偏差。 6.乐队效应 在一个群体中,如果权威的影响很大,权威一旦发表意见,其他成员往往顺其思路发表意见,或碍于情面、权势不敢发表意见。 第五章 计划 5.1 概论 一、概念: 9 计划 是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包括事项的叙述、目标和指标、排列、所采用手段的选择以及进度的安排等。 二、计划的特征: 1.计划的目标性 2.计划的领先性 3.计划的普通性 4.计划的效益性 三、计划的作用 1.弥补不确定性 和变化带来的问题 2.有利于管理人员把注意力集中于目标 3.有利于提高组织的工作
31、效率 4.有利于有效地进行控制 5.2 计划的类型 一、长期计划、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 :规定组织较长时期内的发展方向和所采用方针、政策的计划。 短期计划 :长期计划的执行计划。规定组织各部门短时期内应当达到的目标和要求。 二、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 业务计划 :产品开发、物资采购、仓储后勤、生产作业以及促进业务计划是计划的主体。 财务计划 :研究资本的筹集和运用,以促进业务计划的实现。 人事计划 :研究人力资源的获得和运用,以支 持业务活动的维持和扩大,人员素质的提高,管理者的作用选拔,人员的招聘与储备。 三、战略计划与战术计划 战略计划 :指为实现组织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与环境的长期协调
32、发展的计划。 战术计划 :为实现战略计划而进行的各职能部门短时期内的行动方案。 四、指令性计划与指导性计划 指令性计划 :指具有行动约束力的目标明确规定的计划。 指导性计划 :只规定一般的方针和行动原则,行动者有较大自主权的计划。 五、程序性计划与非程序性计划 程序性计划 :指为程序性的、倒行的工作而进行的计划。 非程序性 :为非程序性的,不重复出现的工作而进行 的计划。 5.3 计划编制 一、计划编制的原则 1.统筹原则 2.重总原则 3.连锁原则 4.发展原则 5.便于控制原则 6.经济原则 二、计划编制的程序 1.确定目标 2.确定前提条件 3.确定备择方案 4.评价备择方案 5.确定备
33、案 6.拟定辅助计划 第六章 战略计划 战略计划的定义 :战略计划是指应用于组织整体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设立总体目标和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 战略计划的内容包括 :远景陈述、使命、战略定位、战略选择、战略实施。 6.1 远景和使命陈述 使命 :指企业存在的目的 和理由 远景 :指企业对未来的憧憬 一、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 是组织使命的主要内容之一 二、核心目标 企业的内存动力 6.2 战略环境分析 环境分为:外部环境、内部环境 一、外部环境中的一般环境 外部环境 是指存在于组织外部的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的各种力量和因素的集合 1.政治环境 2.经济环境 3.社会文化环境 4.技术环境 5
34、.自然环境 二、行业环境 不同的产品、不同的行业具有不同的竞争特 10 点。 (一)波特的竞争模型: 1.现有企业的竞争 2.潜在进入者的威胁 3.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4.供应商的讨价还价 能力 5.替代品的威胁 (二)行业进入障碍: 1.规模经济 2.在位优势 3.转移成本 4.资本需求 5.政府政策 6.对入侵者的反应能力 (三)替代品的威胁: 替代品通过规定某个行业内的企业可能匹敌利的最高限价来限制行业的潜在收益。 (四)替代品包括: 1.现有企业产品售价以及获利潜力的提高,将由于存在着被用户方便接受的替代品而受限 2.替代品生产者的进入,使现有企业必须提高产品质量或降低成本 3.替代品
35、生产者的竞争强度受买主转换程度高低的影响 (五)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1.买方的进货批量大 2.卖方行 业是分散性行业,形不成统一货价 3.买方购买的产品是标准化或无差异产品 4.买方形成可信的后向一体化威胁卖方难以形成前向一体化 5.买方拥有列完整的信息 (六)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指供应商通过提高所售商品的价格或降低所售产品的质量等手段,对行业内的企业所产生的威胁的大小。 资源紧缺的程度越高,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越强。 三、竞争对手分析 1.目标研究 2.假设研究 3.现行战略研究 4.能力研究 四、企业自身分析 1.价值活动 价值活动 是企业从事创造价值的具体有形
36、的实际操作的各项活动 。 2.价值链分析法 价值链 是指企业的价值活动之间存在一种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关系。 3.价值链分析的特点 ( 1)什么是企业自身的竞争优势及其形成的原因 ( 2)价值链分析法强调价值活动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性 ( 3)有助于企业选择正确的战略方案 4.价值活动的识别 ( 1)基本活动 基本活动 是指活动本身直接产生价值的活动。 内部后勤、生产经营、外部后勤、市场营销、服务 ( 2)辅助活动 采购、技术开发、人力资源管理、基础设施 5.企业的基本竞争战略 ( 1)总成本领先战略 总成本领先战略 又称低成本战略,是指企业在提供 相同的产品或服务时,其成本、费用明显低于行业平
37、均水平或主要竞争对手的竞争战略。 ( 2)差异化战略 差异化战略 ,又称特色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强调企业与用户的关系,即通过向用户提供与众不同的产品或服务,为用户创造价值。 差异化战略的特点:高成本、差异物质为用户重视、宽松的组织环境。 ( 3)重点战略 也称集中战略 ,企业选择行业内一个或一组细分市场,并量体裁衣使其战略为选定的市场服务而不是为他细分市场服务。 重点战略的特点 :目标的约束性、目标的针对性。 ( 4)位次战略 企业在竞争中,必须明确本企业的竞争地位,对不同 位次的竞争对手采用不同的对策。如果忽略了自己的地位,采取与自己的位次不相应的对策,就会导致恶性竞争,会给行业和自身造成巨大损害。 ( 4)位次战略 第一位次企业的竞争战略 :稳定市场,稳定竞争,和第二位保持差距。 第二位次企业的竞争战略 :力量不足时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