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史中的后汉书,其纪传为南朝宋范晔撰,唐人李贤等注;其志为西晋司马彪撰,南朝梁刘昭注。这两部分内容联系在一起,并非一蹴而就,其分合过程历时五百年,最后趋于定型。这样特殊的经历,在历代正史中绝无仅有,不但造成刊刻后汉书标署撰人书名棘手,历代刻本颇不一致;而且导致考察后汉书分合源流扑朔迷离,历代学者众说纷纭。更有不少学人不清楚后汉书中的两部分内容撰者非一人,注疏成众手,而把全书视为范晔撰、李贤注,在论及后汉书诸志时张冠李戴,评价失实。这类问题至今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给古代史、史学史和历史文献学等研究领域都带来一定负面影响。笔者不揣浅薄,试就范晔后汉书纪传与司马彪续汉书志的分合过程加以考辨,提出个人一些初步的意见,希望对此问题研究有所裨益,达到祛疑求是的目的。一、宋代以来后汉书刊刻中存在的问题范晔后汉书本纪十篇,列传八十篇,共计九十篇。后人因某些篇目过长,把本纪析为十二卷,列传析为八十八卷,总成百卷。据刘知幾史通记载:“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