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居建筑围龙屋自唐末五代之后,因为发生第二次中原汉族的大批南迁,乃至北宋后期,南 来的客户已经超过当地的土著人户,而此时的文化、物质条件又有了较大的 进步,客家民居的建筑也有所变革由全封闭形式转向半封闭形式的“围 龙屋”建筑,这种形式既保留了中原的宗族祠堂性质,同时又结合地方的地 理环境,创造出美观实用的新形式的建筑物。 围龙屋建筑历史: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中原汉族建筑工艺中最先进的 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主体结 构为“一进三厅两厢一围”。 围龙屋不论大 小,大门前必有一 块禾坪和一个半月 形池塘,池塘具有 蓄水、养鱼、防火 、防旱等作用。大 门之内,分上中下 三个大厅,左右分 两厢或四厢,俗称 横屋,一直向后延 伸,在左右横屋的 尽头,筑起围墙形 的房屋,把正屋包 围起来,小的十几 间,大的二十几间 ,正中一间为“龙 厅”,故名“围龙” 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建筑 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 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