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教学案例: 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教材名称:思想政治出版社:人民教育出版社哲学角度读故事小马过河 平阳一中 张松玲小马过河介绍了这样一个故事:小马送粮食必经一条河,问牛大伯是否可以蹚过去,牛大伯说水很浅能蹚过;小马正准备过,松鼠大叫说水很深,不能过,前天还淹死了它的一个同伴。小马没主意了,回去问妈妈。妈妈叫它自己多想想,试一试。结果小马过去了,水不深也不浅,刚好过膝盖。在学习高二思想政治“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这一知识点时,我引述了这个故事,没想到课堂的讨论却远远超出了预先设想的范围,具体过程如下:师:小马为什么想知道河的深浅?生:要过河去。人们面对各种客观事物,先认识什么后认识什么,不是人
2、任意规定的,它只能由实践的需要来决定的。小马有过河去的需要,所以河的深浅成为它想知道的对象。一句话认识是适应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师:小马最后得出“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来自哪里?生:来自过河的实践。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们只有在实践中同客观事物反复作用,变革客观对象,使对象的各种特性暴露出来,才能认识事物。小马的结论正是通过自己下水去,做到了“中流击水”最后才真正认识了河的本质即认识是在变革对象的实践中发生的。师:以上两个结论表明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出真知” “实践是一切科学知识的源泉”的道理。师:起先小马对河深浅的一无所知到后来认识到“不深也不浅” ,这个过程表明了什么?生:
3、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小马在送粮食过程中,因为河拦截了去2路,矛盾产生了。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小马就要去探索、去研究。因而说人的认识能力归根到底是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和发展,人们总能能够在新的实践水平上总结新经验,回答新课题,获得新认识产生新科学,使人们认识不断发展。师:正如恩格斯所说:“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 ”当然,实践发展也会提供着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密的认识工具和技术手段,从而日益扩大人们的视野,帮助人们深入和研究客观世界的奥秘,促进认识的发展。师:小马认识河深浅的目的是什么?这与认识的根本任务有区别吗? 生:为了过河,完成妈妈交给的送粮食的任
4、务。即认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实践。而认识的根本任务是经过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两者有根本的不同。师:所以,平时的学习要特别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师:小马认为“河水不深也不浅”的认识到底对不对?为什么? 生:对,因为小马是在过河的实践中发现河水没过了他的脚,但没有没及他全身,所以得出了这样的结论:河水不像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像松鼠说得那么深。认识的正确与否不能“自言其明”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得到检验,因为实践作为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一方面受主观认识的指导,联系着主观认识,另一方面它又改造和变革客观对象,联系着客观事物,成为联系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的桥梁。当以一种
5、主观认识为指导在实践中改造了客观事物,能够达到预期目的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否则是错误的。小马顺利地过河证明了其认识的正确性。本来这节课的内容到此将近结束,但学生的问题却引发了课堂教学向更深的方向继续。生:老牛认为“水很浅”,松鼠则认为“水很深”,小马试验的结果却是不深也不浅,为什么他们说的都不一样,是河水在发生变化吗? 3师:请思考为什么会出现“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情况?生:老牛和松鼠都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依据,但忽视了小马的实际情况而下结论。它们说法不一,是因为它们自身的高度不同因而感受不同。老牛身体高大,河水可能只没过它的脚;松鼠个子小,河水可能会淹死它。而小马的个子界于两者之间,
6、因而得出“河水不象老牛说得那么浅,也不象松鼠说得那么深“的结论。师:这就是唯物论“立场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评论也会不同(受主观因素)”。(也可以理解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主观因素制约)师:通过这个问题,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呢?生:不要只是听别人一说就信以为真,一定要自己动脑筋想一想,在思考的基础上,再亲自试一试。因为别人说的,往往适合于别人,别人说的对不对,要想一想,并实践一下,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即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生:注意把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既看到别人经验可以借鉴的一面,更要看到自己特殊的一面。生:要知己知彼,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并且是全面、变化的实际出发,即主观与客观具体的
7、历史的统一。生:处理问题应根据不同的情况去判断,要避免犯老牛和松鼠的经验主义的错误。生:师:假如大象和小白兔要过河,他们跑来问你“这条河我能不能过去”,你该怎么来回答?生:让大象和小白兔自己去试试,亲自实践,从实践中去寻求问题的答案。生:根据小马过河的情况,分析大象和小白兔的身材,告诉大象能过去,小白兔过不去。4生:他们两个都能过去,即让小白兔爬在大象背上,两个不就一块过去了吗?体会:启发求异就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多向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知识,鼓励学生讲出自己独立见解,迸发求异的火花。尝试一个问题的答案不是唯一的,而是开放的,发散教学就是培养
8、学生求异思维的有效途径。学生的回答体现出不同的角度和层次的分析,这是学生独特感受的真实再现。尤其是“两个都能过去”的答案更能表现出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说明学生已有合作的意识,这应是教学中大力提倡的。 师:小马过河是否一定要自己去试一试才知道水的深浅吗?生:是一定要自己去试一试,“实践出真知”生:不一定。判断事情有很多办法。不应拿生命来做实验。师:不用亲自去试,有哪些方法可以判断水的深浅?生:用脚踢一块石头到河里,从声音里判断水的深浅。生:从水的颜色判断水的深浅,水浅看得到底。生:从水流的急缓。生:师:小马既要过河,又不被淹死,该具备什么条件?生:会游泳,自己去实践。师:加强自身的技能的重要性。(
9、涉及经济常识问题)讨论仍在继续,讨论引起的思考也在延伸体会:在探讨中,我发现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了,人本主义的思想得到了升华,“珍惜生命”这是过去的教学中不曾有过的新理念,这种理念令人为之心动,为之呐喊。释怀之后我又陷入沉思:如果理性地思考小马过河,母马对小马的教诲,有鲁莽、妄顾生命之嫌? “你去试一试就知道了”。如果小5马淹死了怎么办。小马听了牛和松鼠的话,犹豫不决,没有立即过河,而是回去求证,这表现出来的不是幼稚,而是理性,是对生命的尊重。可惜,由于我们固化的思想,我们对小马过河的理解往往没有涉及到这点。所以有必要强调:当文明进步到今天,如果还是强调盲目的方法,强调原始人的做事方式,这绝对是社会的倒退。打破盲目顺从、迷信书本的局面,不断产生新的答案,有价值的答案出现的概率就愈来愈大,这是创新社会对教育提出的新课题。作者:平阳一中 张松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