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秦九韶算法教学的几点思考 摘 要:本文就秦九韶算法的教学中如何既体现新课程、新理念、新课标,又注意结合旧知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及学习兴趣提出几点思考,供交流学习。 关键词:算法;秦九韶算法;教学;新课标 数学是一门思维的学科,而逻辑思维能力是数学学科能力的核心,是数学的 “ 灵魂 ” 。在新的课程标准中,对算法初步加以要求和考查,是提高学生思维素质和能力的又一重要途径。但是,多数教师都没有算法的教学经验,该内容具有很大的挑战性。 我们学校使用人教 A 版教材,算法初步一章内容的教学已经结束。还存在两个突出的问题:一是教师不注重挖掘教材中隐含的数学思想方法,对数学逻辑思
2、维在教材中的层次性缺乏深度的思考和认识,缺乏教学的整体规划和安排。二是只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结论的解析和证明,忽视了对数学思想方法的抽 象、概括或探索推理的心智活动过程。其结果就是学生没有体会到对问题的探究从而形成认知的过程,更未形成建立和发展分析模式、应用模式、建构模式与鉴赏模式的能力。 “ 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 ,不能够举一反三,欠缺站在巨人的肩头去研究、分析新的问题的能力。这无疑与数学新课标的目的是相去甚远的。 以下以秦九韶算法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思考 从一道已学过的习题出发在求解过程中引概念,并且把算法思想方法渗透在高中数学课程及其有关内容中,鼓励学生运用算法解决有关问题。 以下是教
3、材(人教版高中数学 必修 3,第 39 页 “ 秦九韶算法 ” 中的内容 怎样求多项式当 x=5 时的值呢? 一个自然的做法是把 5 代入多项式,计算各项的值,然后把它们加起来,这时一共做了 =10 次乘法运算、 5次加法运算。 1 逐渐渗透算法意识,为算法学习铺路 对数学概念的认识,既要呈现知识,又要使学生体会人类认识数学经历的一切,因此很多时候教材中只能看到漂亮的结论和严格的证明。由此产生的认识困难问题必须通过教师的教学加以解决。这就需要教师首先了解清楚所教的内容的发生发展过程,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有目的的设置 一些情境,从具体事例和事实中帮助学生发现、抽象、概括;并能加强自身的综合素养,
4、这就需要教师采用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 思考 1 对计算机来说,做一次乘法运算所用的时间比做一次加法运算要长的多,所以能否找到其他的做法,减少乘法的运算次数,从而提高运算效率?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推理:另外一种做法是先计算 x2的值,然后依次计算,的值,这样每次都可以利用上一次计算的结果。这时,我们一共做了 4次乘法运算, 5 次加法运算。 思考 2 我们知道,这是只对求多项式当 x=5 时的值而言的,那么再举一例如 下:求多项式当 x=2 时的值? 教师引导学生解答:利用思考 1 总结出来的方法,每次计算利用上一次结果。所以解决办法如下: 将原式变形如下 将 x=2 代入上式,从内往外依次计算
5、 用具体实例练习,让学生在实例中体会上述运算方法。 教师小结:上述方法为秦九韶算法。直到今天,这种算法仍是多项式求值比较先进的算法,同时介绍秦九韶 秦九韶(约 1202-1261),中国南宋数学家,字道古,四川安岳人。先后在湖北,安徽,江苏,浙江等地做官, 1261 年左右被贬至梅州,(今广东梅 县),不久死于任所。他与李冶,杨辉,朱世杰并称宋元数学四大家。早年在杭州 “ 访习于太史,又尝从隐君子受数学 ” , 1247 年写成著名的数书九章。数书九章全书凡 18卷, 81 题,分为九大类。其最重要的数学成就 -“ 大衍总数术 ” (一次同余组解法)与 “ 正负开方术 ” (高次方程数值解法)
6、,使这部宋代算经在中世纪世界数学史上占有突出的地位。 2 注重将 “ 算法 ” 提升到 “ 程序框图 ” 的层面 数学 “ 算法 ” 与 “ 程序框图 ” 之间,并不是毫无关联的。在数学中,我们习惯上把按照一定规则解决某一类问题的明确和有限的 步骤称为算法。而把一种用程序框、流程线及文字说明来表示算法的图形称为程序框图。程序框图揭示的是算法所描述的每一步骤,为算法的描述起到抽象概括的作用。因此,要注重将 “ 算法 ” 提升到 “ 程序框图 ” 的层面。提高学生的数学 “ 意识 ” ,这对拓展学生的思维形成 “ 程序框图 ” 是十分重要的。 思考 1 观察上述秦九韶算法中的 n个一次式。在秦九韶
7、算法中反复执行的步骤是什么,应该用什么结构来实现?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观察秦九韶算法的数学模型,计算时要用到的值。若令可以得到下面的递推公式: ( v=1、 2、 3 n ) 这是一个在秦九韶算法中反复执行的步骤,可以用算法逻辑结构来实现。 由秦九韶的概念得出算法步骤如下: 第一步:输入多项式次数 n,最高次项的系数和 x的值。 第二步:将 v 的值初始化为,将 i的值初始化为 n-1。 第三步:输入 i次项的系数。 第四步: 第五步:判断 i是否大于或等于 0,若是,则返回第三步;否则,输出多项式的值 v。 3 注重 “ 程序框图 ” 写出 “ 程序 ” 并进行迁移、运用 把算法转化为计算机
8、可执行程序,应用计算机解决 相应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虽然有时算法过程很复杂或计算很繁杂,但在计算机上运行,很快就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且一种算法可以解决一类的问题。如果说对秦九韶算法的学习是 “ 认识 ” ,那么,让学生对秦九韶算法的认识过程及运用则是 “ 实践 ” ,实践 认识 再实践 再认识。这是认识发展的必然规律。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训练的平台。将秦九韶算法的思想与学生原有知识建立起联系,让学生感受到中国古代数学对世界数学发展的贡献。通过对秦九韶算法的广泛应用、丰富其联想的空间,懂得“ 来龙去脉 ” 。教育心理学表明,学习的疑难太多, 会影响到学生的信心,对于一些新的知识,其与
9、学生已有的知识没有内在的逻辑联系,必须提前给予解释,对于如何表述要给予示范。如程序框图中使学生的思维更规范、更科学。对秦九韶算法的认识、理解,不仅来源于会写算法,会将算法转化成程序框图,更来源于用程序框图写出计算机识别的程序。由以上程序框图对应写出程序: 第一步 INPUT n INPUT INPUT x 另一种写法: INPUT “n , x” ; n, x 评析: 如果不注意输入语句的格式,则写出的程序,计算机就不会执行 或输出错误的信息,这是很多学生常犯的错误。 第二步 LET LET 评析:学生在写赋值语句时常常一句给出多个变量赋值,这也是错误的。 第三步 WHILE INPUT “”
10、 ; WEND 评析:根据程序框图及前面提到的循环结构,递推公式。引导学生选对循环语句写出程序,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以上可见,即使是教材中某一段不起眼的内容,通过对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与步骤的分析。也能体会到算法的思想,理解算法的含义;通过模仿、操作、探索、经历通过设 计程序框图表达解决问题的过程。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理解程序框图的三种基本逻辑结构:顺序、条件分支、循环。经历将具体问题的程序框图转化为程序语句的过程,理解几种基本算法语句 输入语句、输出语句、赋值语句、条件语句、循环语句,进一步体会算法的基本思想。 把算法转化为计算机可执行程序,应用计算机解决相应的问题, 从而让学生体会到虽然有时算法过程很复杂或计算很繁杂,但在计算机上运行,很快就可以获得解决问题的结果,并且一种算法可以解决一类的问题。让人从一些机械重复、繁杂的工作中解放出来。 同时通过电脑 操作,让学生自我去探索,及时验证自己的算法是否可行,及时获得成就感,激发其学习兴趣,也符合新课程的理念。我们拥有丰富的资源,只要认真去探索,研究,实践,我们是可以大有作为的,这也是数学教师的重要使命。 参考文献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4 月第 1版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必修 3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7月 600 分专题 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1 年 7 月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