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平顺县城乡总体规划( 2017-2035 年) 文 本 总则 第 1.1条 规划背景 1、 落实精准扶贫、美丽乡村的国策 。 2、 探索 符合平顺发展特色的 全域旅游的发展模式 。 3、 落实山西省转型发展的要求 。 4、 建设长治市特色化的 生态旅游 城市 。 第 1.2条 规划范围 1、 县域: 即 平顺县行政区范围,辖 5 镇 7 乡,共有行政村262个,总面积 1550平方公里。 2、 规划区: 即 青羊镇 、苗庄镇 的全部行政辖区范围 ,以及西沟乡的石埠头、北流滩、川底、西沟 4个村和北社乡的东青北、掌里、广武、常家、河北 5个村,总面积为 265平方公里 。 3、 中心城区: 指
2、规划城市建设用地和其周边需要统一协调规划建设的农村地区。本次规划中,中心城区的范围西至高速公路出入口,东至张井 -东峪 -崇岩一带山前地区,北至张井村北部地区,南至石埠头村的村界,总面积 23.2平方公里 。 第 1.3条 规划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2、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 5、 山西省城乡规划条例 ; 6、 山西省县(市)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 7、 山西省新型城镇化规划 (20152020年 ) ; 8、 山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2006-2020年); 9、 山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10、
3、山西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 11、 长治市城市总体规划( 2011-2030年) ; 12、 长治市上党城镇群规划( 2011-2030年); 13、 平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 14、 国家、省、市的其它相关标准规范。 第 1.4条 规划原则 1、 坚持科学发展观,重视山地城市的生态及自然资源保护。适应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努力促进平顺县城乡人居环境的改善。 2、 因地制宜地选择城镇化发展道路,合理配置空间资源,实现平顺县城市空间的优化布局;促进全域旅游、城乡统筹、 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 3、 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的开发管制界线和生态红线,统筹生态环境
4、保护和资源使用,强化城市特色,走资源节约型道路,合理控制城市发展规模。 4、 以人为本,公平共享。以民生导向作为城乡规划配置空间资源的基本出发点,引导城乡经济社会良性发展,保障民生需求和社会公平。 5、 创新发展。以全域旅游为龙头,促进城市建设、精准扶贫、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工作,实现特色化的转型发展。 6、与相关规划紧密协调,落实“多规合一”。 第 1.5条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 2017-2035年。其中: 近期为 2017-2020年; 中期为 2021-2025年; 远期为 2026-2035年; 远景为 2035年以后。 第 1.6条 规划效力 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
5、战略性规划,是城市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关规划,不得违背本规划的要求。 城乡发展目标与战略 第 2.1条 定位 1、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2、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 ; 3、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基地; 4、长治市重要的农副产 品深加工与绿色食品制造基地。 第 2.2条 发展目标 1、总体发展目标 到 2020 年,县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态环境持续改善,社会保障制度日趋健全, 全域旅游发展初见成效。 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 10%
6、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7: 39: 54。 到 2035 年,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走向富裕阶段,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经济增长效益大幅提升,人民生活水平获得较大提高,全域旅游发展较为成熟, 设施建设不断完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以上,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 增长 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 40: 57。 2、分项发展目标 经济发展目标 : 经济增长方式加快转变,产业结构不断优化,现代特色产业体系逐步形成,经济实现健康持续快速增长。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8%以上,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7: 39: 54;到 2035 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 6%以上,
7、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3: 40: 57。 社会发展目标 : 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升,全面消除贫困,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得到实现。到2020 年,县城各项公共设施建设基本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农村参加基本养老保 险人数达到 8.3 万人,每千人拥有病床数达到 6张;到 2035 年,县城的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区域性服务设施发展较为成熟。 资源与环境目标 : 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 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 , 资源和能源循环利用水平不断提高, 环境污染得到进一步治理 。 2020 年,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 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 100%,
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 99%,建成区绿化覆盖率 达到 47.6%,大气环境质量稳定在国家二级标准,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稳定在国家三类水质标准;到 2035 年,各项环境指标名列全国前茅,建 成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 第 2.3条 发展策略 1、总体发展策略 策略 1. 塑造全国知名的旅游城市 ; 策略 2. 建设宜居、宜业的山水城市 ; 策略 3. 建设富有特色的农副产品加工业基地 ; 策略 4. 培育县域城镇化增长极核 。 2、分项策略 经济发展策略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三次产业相协调;加快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加快构建现代农业新体系,加快发展以休闲旅游、现代物流等为主
9、的现代服务业。 社会发展策略 :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努力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生态环境保 护策略 :加强环境整治和生态建设;发展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 文化发展策略 :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深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资源。 城乡统筹发展策略 :实施县城带动战略;提升小城镇内涵;统筹推进建设新农村;统筹配置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城乡统筹布局规划 第一节 区域协调规划 第 3.1条 主动融入区域发展格局 1、 依托自身特色优势资源,积极融入周边重点城市群建设 。 2、 利用交通条件及自身优势,积极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 。 第 3.2条 共同打造太行山国际旅游目的地 1、 旅游合
10、作,共同打造太行山国际旅游目的地 。 2、 产业协作,由输血到造血, 带动扶贫开发 。 3、 生态共治,构建华北地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 。 4、 设施共享,推进跨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 第 3.3条 推动平顺与长治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 1、 加强两地功能协调 。 2、 加强两地交通联系 。 3、 加快两地生态建设合作 。 第二节 产业发展与布局规划 第 3.4条 产业发展定位 着力打造休闲旅游、中药材、新型工业三大区域性特色优势产业基地,通过重点产业链打造构建以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多元产业协作发展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 1、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2、国家级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基地。 3、山西省新兴
11、的新能源基地。 4、长治市重要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与绿色食品制造基地。 第 3.5条 产业发展方向与重点 1、发展壮大休闲旅游度假产业链 2、重点打造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产业集群 第一,稳步壮大中药材种植基地。 第二,大力扶持中药材龙头企业。 第三,积极培育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3、加快建设山西省新兴的新能源基地 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大力发展以新能源为主,以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新兴产业为支撑的新型工业基地。 4、积极培育特色农副产品生产及深加工产业链 第一,大力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 第二,实施“农业 +”战略,加快 “传统农业 ”向 “现 代大农业 ”的转变,构建集 “特色农业生产 -深度加工 -区
12、域农产品物流 -农业旅游 ”为一体,横跨一、二、三产业的大农业体系。 第三,推进农副产品资源的深度转化,打造区域特色农副产品深加工基地。首先,要发展园区经济,促进加工生产集中化。 第四,着力搭建“互联网 +大农业 ”平台。 5、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统筹抓好“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铁矿、硅矿、石料等传统产业,延伸和完善传统产业链条,推进上下游产业一体化发展,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高质高效方向发展,不断增 强产业竞争力。 6、加快平顺新型工业园区集约高效发展 按照山西省开发区改革创新发展会议精神和“五规合一”要求,加快建设产业特色明显
13、、竞争优势突出、平台功能完善的平顺县工业园区,规划范围东至绕城高速、南到苗庄镇镇区、西至壶关县交界、北到北社乡常家村,规划区总用地约为 13.04km2,重点发展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食品医药、新材料、轻工纺织等产业,着力将开发区打造成平顺县经济发展增长极,并达到省级开发区标准。园区的空间布局结构为 “一轴、多片区 ”。 第三节 全域旅游发展规划 第 3.6条 发展定位 1、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2、华北地区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 3、国家全域旅游发展示范区 。 第 3.7条 发展策略 1、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适应休闲度假旅游需求,从单个景区的旅游向县域的旅游转变,构建以景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田园综合体等不同旅游功能区为架构的旅游目的地空间体系,加快城乡旅游基础设施体系与公共服务设施体系建设,构筑平顺县全域旅游格局 。 2、从 “小 ”旅游向 “大 ”旅游转变,改变单一旅游形态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构建起以旅游为平台联动三次产业的复合型产业体系。 3、从旅游资源开发向旅游环境营造的转变,改变以旅游资源 单一要素为核心的开发模式,构建起 “旅游 +城镇化、精准扶贫、城市功能完善 ”等旅游开发模式。 4、从旅游行业管理向社会管理的转变。改变以部门为核心的行业管理体系,构建以旅游领域为核心的社会管理体系。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