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1原始社会的生活材料一古者丈夫不耕,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战国韩非子韩非子五蠹材料二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无进退、揖让之礼,无衣服、履带、宫室、畜积之便,无器械、舟车、城郭、险阻之备。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恃君览材料三长幼侪居,不君不臣。男女杂游,不媒不聘。缘水而居,不耕不稼。土气温适,不织不衣。 列子汤问【解读】韩非子是战国法家思想家韩非(约公元前 280 年公元前 233 年)的文集,对研究先秦思想史尤其是法
2、家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列子相传为战国列御寇所撰,从思想内容和语言使用上来看,可能是晋人作品。对研究中国古代思想史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上几条材料是关于原始社会的传说,显示了当时没有阶级和国家,没有私有财产,人们过着集体劳动,平均分配的生活。从考古发掘看,当时生产力低下,人们生活极其艰苦,人的寿命也很短,如根据已发现的北京猿人人骨化石鉴定资料统计,当时约有 40以上是死于 14 岁左右的儿童。【注释】事:从事。畜:同“蓄”。侪居:同辈人共居一处。侪:同类。缘:沿着。2井田制材料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诗经小雅北山材料二乃经土地而井牧其田野。九夫为井,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
3、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以任地事而令贡赋,凡税敛之事。周礼地官小司徒材料三夏后氏五十而贡,殷人七十而助,周人百亩而彻,其实皆十一也夫仁政必自经界始,经界不正,井地不均,谷禄不平;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经界既正,分田制禄,可坐而定也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战国孟轲孟子滕文公上【解读】孟子是记载孟子思想言论的著作,对于研究先秦思想有重要参考价值。1此时的土地归国家所有,一切土地属于国王,臣民也归国王管辖。2“井田”是人们把一定地段的田地划成若干面积相等的方块、形如井字而得名。既是计量单位,也可以此授田。3在井田上劳动的人要向国王交纳各种贡赋。4孟
4、子认为,实行仁政,一定要从治理井田开始。关于夏、商、周的土地制度井田制,由于古代文献记载的内容不尽一致和对这些记载的理解不同,学术界对井田制度的看法众说纷纭。多数人认为中国古代实行过井田制。材料四中孟子对井田制的论述,是先秦典籍中最早关于井田制的材料。但有的研究者认为,这是孟子根据井田制的传闻,为了宣传仁政的政治理想而勾画出来的,其中包含了某些真实的历史情景,也有孟子的理想成分。【注释】率土之滨:四海之内。十一:指税率十分抽一。经界:井田的界划丈量。经,即界划丈量。界,指沟田之类的界限。慢:打乱。3劳动者不愿在井田上耕作材料一正月,令农始作,服于公田农耕,及雪释,始耕焉 均地分力,使民知时也。
5、民乃知时日之早晏,日月之不足,饥寒之至于身也。是故夜寝早起,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故不均之为恶也,地利不可尽,民力不可惮;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 管子乘马材料二今以众地者,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也;分地则速,无所匿迟也。战国吕不韦吕氏春秋审分【解读】1“均地分力”,即把土地分配到个体,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2共同耕作(指在井田上劳动)的不利之处是人们没有积极性,“有所匿其力也”。春秋时期,井田制日趋瓦解,均地分力的个体耕作逐渐取代了在井田上的集体劳动,共耕井田(公田)时,劳动者没有生产积极性,“不告之以时,而民不知;不道之以事,而民不为。”而“
6、均分地力”可以使“父子兄弟不忘其功,为而不倦,民不惮劳苦。”这反映了周代土地国有制即井田制遭到破坏,土地私有制产生的情景。【注释】道:通“导”。地:用作动词,耕地。4各国的税制改革材料一初税亩,非礼也。谷出不过籍,以丰财也。春秋左丘明左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二初税亩。初者何?始也。税亩者何?履亩而税也。战国公羊高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材料三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陵阜陆,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春秋左丘明国语齐语材料四郑子产作丘赋。国人谤之,曰:“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以令于国,国将若之何?”
7、子宽以告。子产曰:“何害?苟利社稷,死生以之。且吾闻为善者不改其度,故能有济也。民不可逞,度不可改。诗曰:礼义不愆,何恤于人言。吾不迁矣。”春秋左丘明左传昭公四年材料五秦简公七年,初租禾。西汉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六国年表【解读】公羊传亦称公羊春秋或春秋公羊传,春秋三传之一,对了解春秋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春秋战国的税制改革。1公元前 594 年鲁国实行“初税亩”,无论公田、私田都要按亩收税。2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即依据土地的肥瘠、面积大小和产物的多少,确定赋税的等级,统一收税。3公元前 538 年,子产在郑国“作丘赋”,即以丘为单位出一定数量的军赋,丘中人各按所耕田数均分。4公元前
8、 408 年,实行“初租禾”,这是与鲁国“初税亩”相似的改革,但在时间上比鲁国迟了 180 年。春秋战国的税制改革是由于生产力发展而引发的社会变革的结果。当时进行税制改革的还有晋国“作爰田”、楚国“量入修赋”等。各国税制改革的一个共同特点是淡化公田和私田的界限,将公田和私田合并为一,按亩统一收税。这种新税制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有利于调动土地所有者经营土地的积极性,促进生产的发展。虽然税制改革受到了保守派的非议,如有人骂子产:“其父死于路,己为虿尾”,但税制改革顺应了社会发展的潮流,有利于社会进步。【注释】籍:借用民力助耕公田。伍鄙:伍,古代士兵五人或居民五家之称。鄙,周代地方组织单位之一,五
9、百家为鄙。伍鄙,泛指人民。衰征:衰,等差,衰征,有等差的征收。旅旧:旅同“拒”。旧,故旧,老人。偷:苟且。墐:沟上的路。略:夺。丘:古代田地的区划。周礼地官小司徒:“四邑为丘”。郑玄注:“方四里”。虿尾:蝎子尾巴,有毒,能蛰人,以此比喻子产作丘赋害人。子宽:郑国大夫浑罕的字。愆:过错。迁:改。5李悝变法材料一魏文侯问李克曰:“为国如何?”对曰:“臣闻为国之道,食有劳而禄有功,使有能而赏必行、罚必当。”文侯曰:“吾赏罚皆当,而民不与,何也?”对曰:“国其有淫民乎?臣闻之曰:夺淫民之禄,以来四方之士。”西汉刘向说苑政理材料二是时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以为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除山泽、邑居参分去
10、一,为田六百万亩。治田勤谨,则亩益三升;不勤则损亦如之。地方百里之增减,辄为栗百八十万石矣。又曰: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故甚贵与甚贱,其伤一也。善为国者,使民毋伤而农益劝是故善平籴者故虽遇饥馑水旱,籴不贵而民不散,取有余以补不足也。行之魏国,国以富强。东汉班固汉书卷二四食货志材料三(李)悝撰次诸国法,著法经。以为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故其律始于盗、贼:盗、贼须劾捕,故著网、捕二篇。其轻狡、越城、博戏、借假、不廉,淫侈、制,以为杂律一篇;又以具律具其加减。是故所著六篇而已,然皆罪名之制也。唐房玄龄晋书卷三刑法志【解读】说苑是刘向辑录西汉皇室和民间藏书中的有关资料,加以选择、
11、分类、整理而成的杂著类编,对了解先秦及汉代的历史有一定参考价值。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其体例比史记更完备,是了解西汉历史的重要史书。晋书是唐贞观年间编修的史书,对研究两晋十六国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以上材料显示了李悝变法的主要内容:1废除传统的世卿世禄制,选贤任能。2颁布“尽地力”的教令,鼓励农民积极进行农业生产,充分发挥土地的潜力,把所有可耕之地全部加以利用,增加粮食产量。3实行平籴法,即丰年时由国家平价收进粮食,不要使粮食太贱;荒年时由国家平价出售粮食,不使粮食太贵,这样由国家调节,避免“伤民”或“伤农”。4制定刑法,建立法律制度。在战国变法中,李悝在魏国的变法最早。李悝变法要求废除贵族特权,颁布尽地力之教,发展农业生产。事物纪原水利调度部说:“井田废,沟洫堙,水利所以作也,本起于魏李悝。”可知李悝曾对过去井田阡陌沟洫遗迹进行清理,要求农民按照新的土地占有状况重新规划水道。李悝制定的法经是一部保护私有财产和维护封建社会秩序的法律。后来的秦律和汉律,就是以法经为基础扩充修订而成的。李悝变法取得成功,魏国很快富强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国。【注释】李克:即李悝。提封:国内,四境之内。籴:买入粮食。6吴起变法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