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新内生转型动力创新是推动海事科学发展的动力。在创新型海事的目标建设中,创新型人才指富于开拓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开创新局面,对社会发展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才。创新型海事需要在海事管理、应急搜救、航海保障、综合管理等各领域更多地培养具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 不惮于艰险,不安于现状,不囿于成规中山海事人“敢为先”的精神,既有其特有的历史“气魂” ,又是海事人代代相承、继往开来的硕果。中山,就是一块养育“创新” 、培育“敢为先”精神的热土。勇于创新的中山海事人,承袭了“敢为人先”的精神,一代代海事人将其发扬光大,攻
2、坚克难,稳中求进,创造出“岐江桥灯光示位标” 、 “建设智能渡口” 、 “打造海事流动眼协管船”等一个又一个的中山海事创新杰作。 创新可以变无为有 时光追溯到 1959 年,广东省第二届工矿交通运输企业先进生产者代表大会。当时在石岐港务局工作的梁潮端接过“广东省第二届先进生产者”奖章,成为了广东省劳动模范。因为三个“首创”:竖起中山第一座航标灯;挂起中山第一个台风信号灯;带头建造了中山第一个船坞,成就了梁潮端的模范殊荣。 梁潮端回忆起那段为海事绞尽脑汁的日子:1954 年秋,当时石岐港务局管辖包括斗门、珠海、番禺一带的水域,辖区内岛屿星罗棋布,港湾锚地众多,水道纵横交错,为了保障来往船舶的航行
3、安全,梁潮端带领群众,在石岐河、横门、白蕉等地先后竖起 12 支助航标志简易航标灯,成为该水域架设航标灯的第一人。但这些标志往往在洪水期被淹没、枯水期可见,流急柱深旋涡流向不定,标很难固定。后来,梁潮端发明了一个土方法:在龟石顶打个洞,竖一支粗铁杆挂灯,又在侧杆上套一个被涂了白色的大灯笼。这个办法效果很好,23 公里范围内均可清晰看到航标灯,保障了过往船舶的航行安全,开辟当时中山该区域航标的先河。 1955 年,梁潮端将石岐第一个台风信号灯挂在了永乐旅社顶楼,从此开始了中山设立台风信号灯的新时代。1965 年,15 号台风从珠江口正面登陆,直袭中山。正是因为有了台风讯号灯,广大船舶才得以提前准
4、备防台抗台工作。在石岐木帆船社工作时,梁潮端跟社员们一起将废船、沉船解体,取木材及船钉、废钉回炉再打,还烧蚝壳加工椿船油灰备齐材料后,水运第一船坞正式开工修船,带头建造了中山水运第一个船坞。 虽然建一个助航标志、一个信号灯和一个船坞,到现在已是轻而易举,但在那个时代实现目标所需要的巨大创新勇气与智慧,正是此时期实现“四型海事”与“五精”海事处所需要的创新理念和精神。现在的中山海事人,很感谢梁潮端把这种创新精神留给了他们,使他们在海事现代化的征程中驾轻就熟。 中山海事局认为,人人都是可以创新的。为此,他们建立起相应的机制,机制树立群众观念,鼓励干部职工积极创新,以集体的力量进行创新。他们尊重群众
5、和基层组织的首创精神,将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作理念和创新意识贯穿于海事各项工作。机制不仅倡导干部职工要加强学习, 还建立起完备的创新评价体系、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前者要求干部职工不断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创造性开展工作,培养一批能够推动海事发展的创新型人才。后者完善对创新成果和技术拔尖人才的评定和奖励制度,保护和激发海事职工的创新热情和动力,持续有效地推进创新活动。同时,机制还与产学研机构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多方资源,提升海事队伍创新发展、攻坚克难的能力。 创新提供卓越服务 也许有人问:什么才是“卓越服务”?对于中山海事而言,答案其实很简单。 “卓越服务”就是老李式的始终如一,是
6、夏丹式的严谨贴心,是梁峻铭式的公正规范;是首创的流动海事眼,是安全可控的智能渡口,是成本低廉的社会资源整合;也是一些诸如“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座,一杯清水解渴,一腔热情服务”的细节;是持久的服务,全面的服务,高效的服务,尽心的服务 2011 年 10 月 8 日上午,中铁大桥局九江船舶分公司的相关安全负责人与大型箱梁起重船“小天鹅”号船长一行给中山海事局送来了一面锦旗,对海事部门长期以来提供的卓越海事服务表达了诚挚的谢意。 “小天鹅”号大型起重运输船,额定起升重量 2500 吨,起升高度 41米,总长 84 米、宽 50 米。自 2009 年 11 月进入中山港水域,承接广深沿江高速大桥
7、60 米箱梁的装运、架梁工程,时间跨度达 3 年。中山海事局为了保障箱梁吊装作业的安全以及“小天鹅”号进出港安全,多次组织召开箱梁吊装、运输安全协调会;而每次装梁后出港,海事都会派出执法人员护航。尤其是在 2011 年 2 月 10 日,中山海事局配合广东局巡查支队空巡队展开一次海空护航尝试,不仅让“小天鹅”安全更有保障,而且其服务的高效及现代化装备令所有船员大开“眼界” 。虽然长达 3 年旷日持久的服务换来的只是施工企业的一面中国式锦旗,但“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 ,海事人深知它的份量。 中山造船史上第一艘万吨轮“DE SAL14(德索 14) ”在中山海事执法船艇的监护中缓缓下水,这既
8、标志着中山市造船业新序章的开篇,也标志着中山海事局服务涉水企业的水平跨进了新的台阶。 这艘由广东广机海事重工承造的万吨级盐驳船“DE SAL14”,总长102.65 米,型深 6.10 米,总载重吨 10000 吨,造价达 400 多万美元。该轮的下水,不仅在船舶吨位上刷新了中山造船的历史,而且在工期上也创造了奇迹。该轮从当年 3 月第一块钢板切割到成功下水,到 12 月下水,期间仅花费了不到 9 个月的时间。而在这高效的造船神话中,中山海事局的参谋与配合起到不可忽略的作用,是中山海事人帮企业在重吊组装、码头建造、厂房搭建进行多方出谋划策攻克难题,才使之安全下水。 港珠澳大桥是连接三地的重要通
9、道,是重要的民生工程。目前,大桥已进入桥梁施工阶段。中山是港珠澳大桥工程桥梁建造的重要基地,现有广东长大公司、中铁大桥局、中铁南方装备、中机建设、中交二航局等五家承建企业落户中山,承接了大桥各个标段的建设工程。预计在港珠澳大桥建设期间,从中山建设基地运出大桥构件的船舶将达到 2800航次。中山海事局以“提前介入,主动服务”为原则,在大桥办、广东局的协调指导下,为港珠澳大桥中山基地建设提供优质高效服务。 2012 年 10 月 14 日,首次由中山基地建造的大桥工程 CB03 标钢圆筒围堰成功运送至大桥施工现场,标志着中山基地大桥工程建设拉开帷幕。直径 22 米,高 39 米,重 650 吨的钢
10、圆筒围堰首次试验用于大桥墩台建设,该工艺能否成功运用对大桥建设进程有重要影响。为了保障港珠澳大桥施工进程和各构件的运输安全,中山海事局连同大桥办多次走访中山建设基地,统筹协调各标段施工企业和地方政府,召开施工安全和通航安全座谈会,明确各方职责,落实安全措施,悉心指导中山局做好现场监管和服务工作,保障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顺利进行。 在中山确立为港珠澳大桥桥梁建造重要基地后,中山海事快速反应、高度重视,为加强组织保障力量,特成立了“港珠澳大桥中山建造基地监管工作领导小组” ,并充分考虑港珠澳大桥建设基地进程,结合辖区实际情况,提出了“提前介入,主动服务”的监管原则。为辖区内各港珠澳大桥标段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在审批程序、监管服务上下足功夫,在确保施工、运输安全的情况下,尽力缩短审批时间,全力做好基地建设和桥梁构件运输安全保障工作,为港珠澳大桥工程建设顺利进行,提供优质。
Copyright © 2018-2021 Wenke99.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工信部备案号:浙ICP备20026746号-2
公安局备案号:浙公网安备33038302330469号
本站为C2C交文档易平台,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卖给下载用户,本站只是网络服务中间平台,所有原创文档下载所得归上传人所有,若您发现上传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立刻联系网站客服并提供证据,平台将在3个工作日内予以改正。